竹簡——中國的歷史書

2020-12-16 騰訊網

文:白頭翁

中國古代發明多為佚名,不知為何,雁過不留聲,風雨無蹤。古代的「四大發明」三項皆無名氏,只有蔡倫造紙仍存疑問。馬克思曾列舉世界的三大發明,他沒有把活字版印刷術列入其中,他說到造紙術的發明沒有指明說造紙術是東漢蔡倫發明的。

但文字的發明卻似乎早有定論,是皇帝手下的倉頡,倉頡發明的文字,因為黃帝是華夏部落中第一位知名的首領,斷代應斷在華夏文明起源點上。是我們五千多年前的老祖宗。

這一點胡適先生肯定不同意,他研究認為中華文明最多不會超過三千年,三皇五帝,大禹治水,皆後人編的故事,焉能作史?但文字斷在甲骨文上應該是對歷史負責,除非能拿出倉頡發明的另一種更古老的文字來,否則恐怕不會在倉頡造字後到甲骨文出現前的一千多年中是文字的空白期?

中國文字無空白

歷史無空白。1984年11月14日下午五點,在山西臨汾市陶寺遺址竟然出現了一片陶片,這片陶片有紅色的印跡,專家確認那是一個字,其形像文,這就是著名的「毛筆朱書扁壺」,它的發現將把中國文字的發明往前推至少4000多年,它將改寫中國文字的歷史。

華夏文明到底有多少種語言?多少種文字?似乎並無定論。據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一批刻符,距今大概有8000年至9000年了,有學者認為賈湖刻符就是早期文字,甚至有專家在《科學》網站還進行了論證,認為賈湖刻符中21個刻符中已經破譯了11個,讓人瞠目結舌。

蚌埠遺址也發現七千多年前的630個刻劃符號,2009年10月24日,30多位來自國內外著名學者就此展開討論,言之為具備了原始文字的性質,是漢字源頭之一,以後還陸續發現6000至7000多年前的古文字,屬於良諸文化的浙江省莊橋墳遺址發現的刻符,距今也5000多年,有些刻符據說連字成句了。胡適先生再生亦難有它言。至今沒有被破譯的中國文字中,至少有鮮卑族契丹文字。

在中國統治長達276年的滿族,其滿文是作為官方語言流通的,但過去僅僅不到100年,滿族語言的文字和語言幾乎已經消逝。上個世紀九十年初,據說又會說又會寫又會用滿文的人,全世界只有三位,且都是七十多歲的老者,滿文安在?去年我去一個滿族自治縣方知無一人通曉滿文,被告之滿文其實很簡單;中間一根棍,四周都是刺,加上撇和挪,就是滿文字兒。欲哭無淚。

讓胡適先生認可的,中國文字自甲骨文之後,演變成金文,不再在甲骨上刀刻為文,而是在青銅器上鑄造為文,大克鼎之所以能稱為國家重器,國寶級文物,皆因其腹內鑄有銘文290字,可謂字字如珠金不換。又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百花齊放」,李斯了不得,他堪稱中國第一大文字學家,他把各國各地的繁縟怪異的象形文字進行文字改革,統一文字,創造出小篆。他留在泰山上的九字崖刻,與泰山齊輝。後又發展到隸書、楷書、草書等,文字發展的趨勢是一步步走向簡化,一步步走向方便。當然也有人求繁求美求雅,如篆文至今仍鑄刻在鍾、鼎、石碑上,金石之上也多偏愛篆文。

中國歷史是由竹簡寫成

中國文字發源似不太好斷代,但中國書成籍,編撰成冊,卻有鐵證,它始於竹片,成於竹簡,竹簡是中國思想、歷史、文化、文學發展的最重要的平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幾乎無一不是因為有了竹簡這個大平臺、大舞臺。沒有竹簡何來老子、孔子、諸子百家?沒有竹簡中國歷史就可能出現斷檔,像古印度一樣。

中國的竹簡最早出於商。

商始有竹簡。

商人有智,有大智慧,是商人加速了中國文明、中國文化、中國人思想的進化和發展。商人開始在竹片或木片上刻字,發展到用毛筆蘸墨直接在特製的竹片上書寫。有人作過測試,在甲骨上用刀刻二十個字,大約需要四個小時;而在竹片上書寫四個小時,大約可以寫二千多字。

最早發現竹簡,有記載的是在公元279年,估計也為盜墓賊,在盜挖魏襄王的陵墓中,發掘出寫有文字的竹簡數十車,估計竹簡的總長度應在數十米。魏襄王有文化,盜墓賊沒文化,那麼珍貴的文化遺產被棄之如枯竹,可能是中國歷史上難以彌補的損失。魏晉時期盜墓蜂起,再無發現竹簡的記載。惜哉悲哉。

直到漢武帝,有人在孔子家舊宅夾壁牆中發現了竹簡,這次發現舉足輕重,是中國書版界的開世之祖,因為在這批竹簡中發現有先秦古文書寫的《左傳》、《論語》、《尚書》、《毛詩》等等。

幾乎比中國晚近千年,歐洲人的書寫還處在「原始階段」,到公元二三世紀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歐洲人在書寫《聖經》時,仍然在用羊皮,書寫一部《聖經》大約需要300多張羊皮。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重的竹簡,實在辛苦,作皇帝也不容易,秦時的竹簡細長,漢時略短寬,秦始皇看過的秦簡應在22釐米長,1.2釐米寬,每簡應寫10個字左右。因此秦時竹簡簡單扼要,絕無官話、套話、大話。廢話、恭維的話說多了,秦始皇每天要看的竹簡就可能要翻番,那是要夷族車裂的。

公元2012年夏在成都金牛區發掘了一座漢墓,這座漢墓修得有創意,他的主棺竟然是雙層的,暗含夾層,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雙層棺、夾層墓亦被盜墓賊盜了個底朝天,佩服盜墓賊的專業知識和契而不舍的職業精神,漢墓被洗劫得幾乎一無所有,但卻出土了920件漢代竹簡,盜墓賊未盜走一支。經專家考證,竟是扁鵲的醫學著作,真乃瞑瞑之中有神靈,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研究作用太大了。這也是中國古代醫學專著的首現,成為考古學上的一奇聞。

公元1975年湖北省雲夢睡虎地十一號墓地發掘出土了大量秦時秦簡。據專家論證,這是第一次發現用墨寫成的秦竹簡。

我念中學時就背過課文《觸讋說趙太后》文化大革命中,因江青曾引用此文,紅爆一時,幾乎膾炙人口,也錯及全國,因為在這次出土的秦竹簡為證,方知是《觸龍言說趙太后》,非這些秦竹簡有可能誤國誤人,永遠誤下去。

1972年在山東臨沂出土了大量漢代竹簡,經整理,其中竟然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匡正了過去許多誤判、誤解、誤讀、誤寫,重現中國兩部兵法大典的真相,真是彌足珍貴。

曾列入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因被盜而不得不進行搶救性發掘,挖了整整3年,出土文物7萬多件,其中漢簡有3.5萬枚,有文字的有2.3萬枚,一時驚動世界。「懸泉置」是兩漢時期在此設置的一處郵驛機構,其「牌子」是用毛筆蘸墨寫在一木簡上,非常漂亮的隸書。漢簡中從皇帝的昭書、律令、使節的往來,周邊的關係,甚至天災人鍋,民情民俗,一直到工作調查,驛站檔案,可見那個時期在這麼一個邊遠驛站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份難得的歷史清單,填補了不少歷史空白,也匡正了不少歷史錯誤。其中有一枚漢代封檢,即郵件的封匣,是簡牘的一種,墨寫的漢字漂亮拿人,有骨有力,比我們現在一些知名的書法家要寫得有功夫,不服不行,古人比我們行得遠,功夫下得大。

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了5000多枚竹簡,其中有失傳1800多年的《齊論語》,還有極為珍貴的《論語》《易經》《孝經》等堪稱瑰寶的經典歷史文獻。最讓我吃驚的是其中竟有一套《六博棋譜》,西漢初年公元前九十年,已有棋譜,且為六博。劉賀極有可能是博藝愛好者,還可能是位高手,至死博不離手,口不離譜;這也無言地證明,中國的博彩自西漢初年已經有「譜」,已然進入高度文明階段。

竹簡記錄了世界上第一部「房中術」

公元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大量文物,當時並不起眼的是出土漢簡一千多枚,當時湖南省委和中央有關領導都紛紛前往看出土的漢代女屍和大批國寶級文物,的確沒有一位對那些小木條條感興趣。

據說在中國自古盜墓圈裡也有「賊規矩」,拿金拿銀不拿簡牘。當然因為簡牘賣不了錢,至少盜墓賊注意到古墓中的簡牘,這也是學問。

誰也沒想到馬王堆出土的漢簡,簡直就是中國秦漢時期的一座知識寶庫。我不明白,墓主人不過是西漢初期長沙諸侯國的一個丞相利蒼和其夫人,為什麼把那麼多足以影響今後若干年發展的文獻、科學發現和理論文章都帶入墓中,此人哪兒來的那麼大學問?哪兒擁有的那麼大熱心?利蒼為何被封為軑侯?西漢的侯不是白封的,李廣一輩子拼殺難博一侯,「李廣難封」,我認為利蒼更應該做科學院部的侯。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其實在這「四大發明」之前,中國確還有「四大發明」,即佔星術、煉丹術、堪輿術、房中術。這四大術是中國最早探索人類未知世界的重大突破,就某種意義上,要比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還早,更具有未知性、科學性、理論性和發明性。這「四大術」都在馬王堆出土的竹牘和帛書中有充分的記載。它首次向全世界揭示了四個人類當時並不曉的神秘世界。從這個角度看,它們可能比出土的竹簡、木簡中的《易經》、《老子》更輝煌、更燦爛。

僅舉一例。當從簡牘中整理出「房中術」時,讓那些專家又是興奮又是發愁心憂。這次出土的「房中術」,是通過性生活調節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其中《合陰陽方》、《天下至道談》等皆為「房中術」典藉,主要談「五欲之徵」等。因為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這種「房中術」一但被發現,無疑會被定為黃色的、淫穢的、色情的,會被徹底批判,徹底搗毀。那將是對人類文明的一次浩劫。

在公元前三四個世紀前,中國人已經懂得優生優育,已經懂得性生活的要素,已經探討兩性之間的醫學科學。但「房中術」誨淫誨盜與革命不容,但考察要出研究報告,中國確有高人,出一謀,只出整理結果的原本,不斷句,不點標點,不作詮解,外行人是讀不懂,也讀不下來的。有些事情現在想起來荒唐,但那時卻冠冕堂皇,理直氣壯,比如發掘馬王堆漢墓申請費用12000元,但只批給6000元,原來申請要求12個彩色膠捲,只批了6個。誰也沒想到,也沒防到,日本記者厲害,到現在也不知道那位日本記者是怎樣搞到出土漢簡整理本的,不是日本人太狡猾,是中國人太害怕。

日本記者從北京大學找3位高人,把「房中術」竹簡的整理稿按照現代行文重新整理後,發表在國外一家十分有影響的科學雜誌上,震驚世界,當然也震驚中國。想起那句話,中國的中藥,讓日本人賺世界人民的錢,中國的竹簡讓日本人出了大名,得了大獎。而那位日本駐北京的記者也講得挺實在,他說報導公元前的人類科學研究是新聞記者的職責。中國人害怕,我是日本記者,我不怕。

這位日本記者成名成家,一生記者生涯最值得炫耀的就是這次報導,是他把公元前的「房中術」讓世界都知曉。他感到無比自豪,那是東方人的驕傲。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竹簡才緩緩轉身,慢慢隱去。

白頭翁新作《醉裡挑燈談酒》,是一本散文集,共收錄崔濟哲先生二十餘篇以「酒」為主題的散文隨筆。作者借一個「酒」字,實則聊的是歷史和社會。全書是一部文人墨客、帝王百姓的飲酒話史,作者在書中大談酒的源頭、發展、趣聞、傳說,實際上是在回味歷史,剖析社會,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懷,也是對當下世象的感概,既展現出我國文化的深遠流長,也道出了世界人民對美的追求的共性。

相關焦點

  • 中國竹簡走進聯合國總部
    新華網聯合國8月27日電(記者倪紅梅裴蕾)「這個是雨字,那個是馬字……」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秘書處大樓一層,不少人饒有興致地看著畫有中國古文字的展板評說著。「寫在竹簡上的中國經典——清華簡與中國古代文明」專題展覽於27日在聯合國總部開幕,將持續到30日。
  • 臺灣新版歷史書,中國史嚴重被「壓縮」
    有評論稱:民進黨為了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真可謂是無所不作,不斷篡改教科書,最終受害的還將會是臺灣的下一代。同時,這也將會讓臺灣的歷史教育失去意義。島內下一代會變得越來越淺薄無知。新版歷史書,中國史被嚴重「壓縮」‍
  • 中國古代一直使用竹簡寫字,紙張發明之後這些竹簡去了哪裡?
    中國古代一直是使用竹簡來寫字的,這是我們從史書和考古發現都可以知道的一個歷史事實。中國古代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地三皇五帝時期,那個時候地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學會用竹簡寫字了,而紙張寫字的歷史要到造紙術發明以後了,這中間幾千年的時間使用了至少數以億計的竹簡,那在紙張使用之後,我們祖先使用地這些竹簡都去了哪裡呢?
  • 用竹簡講述姓氏的起源歷史 百家姓中也有錢賺
    主持人:這臺灣客商感覺自己就像是演了一場電影,懷揣著緊張和興奮回了臺灣,這且不表,單說王光傑端詳著手裡頭的竹簡,心裡頭,美!一方面是因為臺灣商人的這筆生意,自己一下就掙了十五六萬。另一方面,自己仿古的竹簡連海關人員都誤以為是文物,你說王光傑能不高興嗎?那麼這王光傑生產的竹簡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 2020-2026年中國竹簡工藝品行業分析與發展趨勢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竹簡工藝品行業分析與發展趨勢報告是竹簡工藝品業內企業、相關投資公司及政府部門準確把握竹簡工藝品行業發展趨勢,洞悉竹簡工藝品行業競爭格局,規避經營和投資風險,制定正確競爭和投資戰略決策的重要決策依據之一。
  • 全國第一家漢墓竹簡博物館——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Yinqueshan bamboo slips museum)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銀雀山西南麓,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第一座漢墓竹簡博物館。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
  • 通俗易懂,好玩不發困的歷史書
    對,就是歷史書上,那個美麗燦爛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當你看到這個段子你是不是對「百家爭鳴」的狀況又印象深刻了幾分?現在我們到了第七章大秦帝國:過把癮就死。秦朝在歷史書裡,統一了中國,結束了紛亂;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確立「三公九卿」、「郡縣制」;南徵百越、北伐匈奴;創立了「皇帝」……但是仍舊改變不了它只存在了15年的真相。用作者二混子的話來說,就是「濃縮就是精華」。精華的歷史,佔的篇幅也稍稍的比較「精華」。
  • 清華竹簡-簡析
    5、2500枚竹簡,不到三萬字,十年只完成了其中某些部分的釋讀,可見中國古文字研究水平之低下。況且在釋讀的結果中尚有不少未能釋讀出來的文字空白。   6、清晰可辯的隸書文字釋讀如此費勁,那麼以往難度更大的篆文和金文是怎麼識別的?甲骨文又是如何識別的?   7、釋讀結果的正確性如何證明?
  • 馬來西亞的一本歷史書中,中國竟然是這樣的!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有著非常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不免會有許多國家派使臣前來學習。但是在明朝時期有一個國家的人們,沒有來過中國,卻對中國充滿了想像。在馬來西亞,有一本有意思的歷史書叫《馬來紀年》,這本書就有對中國的記載。
  • 讀歷史書的孩子和不讀歷史書孩子的差別,對三觀的形成有什麼不同
    為啥喜歡讀歷史書的孩子更明辨是非,思維更有邏輯,三觀都很正呢?讀歷史書帶給孩子的那些好處你可能想像不到?教育學家長期跟蹤研究發現,和父母從小讓孩子看歷史書記有關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嘗試閱讀歷史書,對於培養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非常有幫助。舉列子:如果一個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或者不讀歷史課外書籍,那以後就會有大問題。
  • 竹簡
    有的人可能會有一種錯覺,認為竹簡上的文字是用刀刻上去的,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刀的作用一是用來加工竹簡;二是把在竹簡上寫錯的字刮掉,其作用類似於今天使用的橡皮擦。明白了它的功用,自然不會再誤認為是用刀來刻寫文字了。
  • 古代竹簡的歷史
    竹簡,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一次傳播媒介的重要革命。它第一次把只屬於上層社會小範圍流傳的文字變為大眾傳播工具,也正是它的出現,才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得先賢思想和文化基因流傳至今,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斷竹。竹簡通常選用生長期三年以上竹子為宜。其枝幹挺直質地細密便於修治,且長短合適便於閱讀和書寫。
  • 清華大學入藏戰國竹簡典籍 是迄今發現的最早中國書
    專家組鑑定認為:「這批竹簡內涵豐富,初步觀察以書籍為主,其中有對探索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經、史』類書,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簡牘形制與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
  • 竹簡寫下的歷史彌足珍貴
    竹簡寫下的歷史彌足珍貴楊洋山東臨沂也是我國發掘出較多漢墓的地區之一,漢墓的建造既耗費時間又費人力物力和財力,耗費往往都巨大。沂蒙孝文化淵源悠久,沂蒙孝文化深受孔孟儒家思想的影響,是中國孝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我國第一座漢墓竹簡博物館就在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它出土於1972年。
  • 蒙古國的歷史書,是如何記載與中國關係的呢?
    蒙古國的歷史書,是如何記載與中國關係的呢?說起中華民族和蒙古的關係,可以說以前長期是一家,兩方之間有著共同且漫長的歷史。比如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不過現在關於歷史的記載是因為立場問題,總有一些大相逕庭,觀點也不一樣。
  • 中國歷史上用竹簡作為寫字的工具,你知道竹簡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畢竟竹簡原本是作為植物的竹子,如果沒有對它做脫水方便的工序,那麼必然會在後期發生蟲蛀等問題。所以,在竹簡成為可以書寫的用具前,它首先要用火去烤乾其中的水分。我們通常所知的"汗青"一詞就是來自竹簡的脫水工序了,竹子被大火烤制的時候,水分蒸出來,在紙片的表面會產生像汗水一樣的水珠,因此而得名。
  • 竹簡版《孫子兵法》出版
    本報訊為紀念古樓蘭遺址漢晉代簡牘出土100周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推出竹簡版《孫子兵法》。其他竹簡版古代珍貴典藏也將陸續與廣大讀者見面。《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吳孫子》,為春秋末年吳國將領孫武所著,是我國最早的也是最傑出的軍事著作。
  • 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頒獎《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榮獲一等獎
    第五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頒獎儀式昨天舉行。由已故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主編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榮獲一等獎。鄒逸麟、張修桂主編的《中國歷史自然地理》,裘錫圭主編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史金波主編的《西夏經濟文書研究》等6部著作獲二等獎。
  • 誰奪了我的奧運竹簡?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千人擊缶吟唱、眾書生手持竹簡高誦《論語》的表演震撼全世界。奧運會後,這些表演道具缶和竹簡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分批進行打包拍賣。其中,90個殘損奧運缶和778個無字竹簡被競買者陳東升以612萬元天價拍走,不到一個月,這批每個市價7萬元的奧運缶被炒到20萬到50萬元不等。
  • 歷史書都很少講的一段歷史,一個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歷史書都很少講的一段歷史,一個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我們中國從夏商周時代至今的幾千年時間裡經歷了很多朝代,比如出現了諸子百家的春秋戰國時代,也出現了長達百年的三國時代,後來又有大唐時期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也有兩宋時期文化、經濟達到巔峰的高光時刻……歷史書總會對這些時代大書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