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新時代,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生態屏障,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多次就三江源、祁連山、秦嶺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建設提出要求。9月18日上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河南鄭州舉行,主持會議的習近平總書記開宗明義,「我們都把黃河稱為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現場圖
今年正值有關黃河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黃河流域水資源環境演化規律與可再生性維持機理(G19990436)獲批二十周年。11月9日,以第十七屆中國水論壇在京召開為契機,我們邀請到該項目的科研人員與我們共聚一堂,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劉昌明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光謙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倪晉仁教授,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科技委主任陳效國,水利部前副部長王守強,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郝芳華教授等項目組人員參加了會議。
項目組人員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涉及眾多學科,到底需要哪些理論基礎以及解決哪些重大科技問題,是當前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會議上對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的分析,結合黃河流域實際問題,從戰略實施的需求出發,提出該戰略實施的研究框架。黃河973項目啟動二十年以來,得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成果。該項目特別強調流域尺度的水循環以及流域尺度內部不同尺度的水循環,前瞻性高、格局大,提出了一套流域"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理論來支撐新時代水問題的解決。項目還首次提出水資源可再生性概念,提出水資源全要素、層次化動態評價方法,將界殼論、控制論、協同論、耗散結構理論有機結合,建立了水資源臨界調控理論,為水資源系統分析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新方法,建立了由水資源可再生性指標群、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協調性指標群和風險因素指標群組成的基於風險的流域水資源多維調控評價指標體系。以該項目成果作為支撐,首次實現了黃河全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分配,在基礎性、技術性和應用性3個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為黃河治理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提供了實施依據。今後,我們需要將多學科交叉融合,開展黃河問題綜合研究多部門聯合攻關,解決難點問題。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項目組科研人員相信,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集中統一領導,有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優勢,有新中國70年來奠定的雄厚物質基礎和技術實力,有黃河文化凝聚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有長期以來積累的豐富治黃經驗,我們一定能夠在新時代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出新的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