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4 1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春寒料峭行無阻,退休法官巧解紛
2020年初,吉林鐵路運輸法院訴調對接中心接待文質彬彬的退休教授武教授。武教授和於大哥是吉林市豐滿區孟家村一牆之隔的近鄰。有一條排水溝從於大哥的後院拐進武教授家,匯入武教授院內修建的沉澱池後與埋在地下的排水管道連通,承擔排汙排水責任。武教授認為生活在排水溝上遊的於大哥一家,日常疏於管理維護,導致大量的垃圾、泥沙、草木枝蔓等固體廢棄物通過排水溝流入自家的沉澱池,而沉澱的有機垃圾發酵後空氣中充斥難聞的異味,排水管道也被淤堵,長此以往嚴重破壞兩家的生存環境。武教授在聽說吉林鐵路運輸法院擴大管轄審理水汙染案件後,拿著訴請要求於大哥賠償1元錢的起訴狀氣衝衝的要求立案。負責導訴的同志第一時間耐心接待,在平復武教授的情緒後,認真分析了武教授的案情,並釋明武教授雖然要起訴於大哥一家水汙染,實則若想根本上解決紛爭,必須從鄰裡關係入手。
在詳細介紹了糾紛解決的多種方式後,武教授果斷選擇了訴前調解方式解決自己的煩惱,同時將本案託付給了專職調解員退休法官王樹勝。
2020年4月9日,王樹勝調解員帶著調解分隊一行四人同時邀請了孟家村村書記和駐村幹部共同奔赴引發本案的排水溝,希望約武教授、於大哥一起來一場酣暢淋漓的鄰裡關係大討論,打破溝通壁壘。一開始於大哥情緒非常牴觸,覺得自己家的生活方式世代未改,從未故意向排水溝裡面排放泥沙、垃圾,武教授的指責是無稽之談。原來武教授是兩年前搬到孟家村居住的,作為從事理工科研究一輩子的老教授,對待生活的態度是極為嚴謹的。在修整房屋過程中,武教授認為汙水必須按照法律規定沉澱後才能排放到松花江中,否則就有汙染環境的風險,所以武教授特意在自家院裡修建了沉澱池。並未意識到武教授苦心的於大哥一家因為生活方式如常,雖沒有故意投放垃圾,但粗放的管理仍然造成了武教授家院內的沉澱池遭受難以清理的汙染。耿直的於大哥和學院派新鄰居都是寡言少語的性格,伴隨著一些其他生活中細小的摩擦,兩家一直沒能把話說開。於大哥認為農村生活這點小事,竟然讓老教授驚動了法院同志親自到現場,簡直是小題大做,無法不理解。另一邊老教授更是委屈,鄰居排水流經我家,我自願建了沉澱池保護環境,為啥鄰居不珍惜不領情反而無端指責,實在不能接受。
了解了事情經過後,王樹勝調解員長嘆一聲,一切緣起都是誤會,訴前調解是多元解紛重要途徑,爭議還沒嚴重到對簿公堂,不必情緒激動;鄰裡之間有些認識不同,這本是生活中的常態,理應加強交流,互相禮讓,何必如此劍拔弩張。分別和武教授、於大哥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懇談後,兩人慢慢的平靜下來,重新坐在一起。於大哥了解了武教授修建沉澱池保護綠水青山的好意,也明白了好的生活環境確實需要大家一起維護,而武教授也明白了入鄉隨俗,融入當地生活有多麼重要。於大哥主動表示會主動承擔排水溝上遊的垃圾清理責任,改變生活習慣,為維護生態環境盡一份力,而武教授也表示在今後的生活中將和於大哥多走動,互幫互助,互讓互諒,消除誤解,共創和諧。
最後在王樹勝調解員提議由村委會同志見證,從今以後於大哥負責排水溝上遊的清理工作,老教授負責自家院內清淤,共同維護這條排水溝的清澈。怒氣皆消的二人在握手言和後,反倒同時羞澀了起來。
至此,吉林鐵路運輸法院踐行鐵路法院版楓橋經驗的又一典型案件成功化解在訴前。近年來越來越多涉及民生根本,矛盾尖銳,類型繁雜的案件湧入法院,這既體現了人民群眾對法院和司法環境的信賴,也對法院化解糾紛承載能力提出了考驗。吉林鐵路運輸法院緊扣群眾關注點,多角度轉變訴訟服務中心職能,從民生出發,以服務落腳,整合訴訟服務資源,培育調解品牌,著力司法改革,放眼基層,貼近群眾需求,打造「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調解室」,返聘經驗豐富的退休法官為專職調解員,變被動受理案件變為主動司法服務,積極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目的就是強化訴前調解工作,用好這一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隨時隨地為群眾提供精準高效的法律服務,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王樹勝調解員在製作工作記錄時寫道,一衣帶水成鄰裡,心中愁苦因何起,訴調對接促溝通,綠水青山伴你我。
圖文:劉冬蕊
原標題:《春寒料峭行無阻,退休法官巧解紛》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