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的時候姜維是可以和張飛甚至關羽兩位將軍相比肩的人物,也是可以統領三軍亦是劉備的另一位得力的助手。但對於幼主劉禪來說他也是一個不得不提防的大將。就在劉備死後留給劉禪的並不是一個強盛的祖國,也並不是一個戰爭的太平是的可以讓他的度過餘生順利的成為皇帝的蜀國,而留下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甚至說國力衰敗的國家,需要他去收拾完攤子。但是一個年僅十七八歲的幼主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而且他的父親生前還有一大批的忠誠武士跟隨他,那麼在接下來的日子當中劉禪絕對不會是說一不二的皇帝,而是要看人眼色。首先要看的就是名臣重職的諸葛孔明。其雖然說是一代宗臣,但是對於幼子劉禪來說他是一個恩師,也是一個必須要聽從命令的人。諸葛亮北伐而劉禪想要的只不過是想要發展生產,可以安定度日。這是與孔明想法相違背的地方,但是最終劉禪也是拗不過他以及曾經跟隨父親的文臣武將。
只能夠同意他北伐的政策,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但是最後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蜀國滅亡是遲早的。而魏國能夠在三國當中一統天下的國家,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三軍的大權完全歸到了姜維的手中。而姜維也是一個身經百戰戰死沙場終不還的一位鐵血將軍,在諸葛亮死了之後,姜維可以說是手握重兵蜀國的勢力全部由其掌握,而姜維對於蜀國也是忠心耿耿。他一心想要幫助劉禪治理國家,並且平定戰爭,他也深深地知曉對於蜀國來說最大的勁敵便是地處北方的魏國早晚有一天會有一場惡戰。
他一直在提醒劉禪不要忘了勁敵,但是在諸葛亮死之後劉禪似乎少了一個可以鞭笞他的人,可以管他的人。他變得肆無忌憚,而且動用一個太監名叫黃皓。而這個人也為蜀漢的滅亡做了不少的貢獻,而姜維在一開始便知道這樣的小人是不應該受重用。他也屢次的向皇帝進言,一定要讓他遠離黃皓這樣的小人。但是劉禪卻絲毫不介意,甚至還在他所交上來的奏章當中書寫了這樣一番話,讓人簡直摸不著頭腦,覺得劉禪真的是傻到了極點。其中內容便是,既然黃皓是一個小人的將軍你又何須懼他,小人是成不了事的。所以由此來看劉禪對黃皓是信任到極點,而最終甚至讓黃浩去向姜維道歉親自登門。
而黃皓是一個奸詐無比的人,他表面上對劉禪忠心耿耿。但是暗地裡卻一直做著不可告人的勾當,而且全朝的文武百官沒有人可以對他的權力以及全市進行肆意攻擊。而姜維雖然說是一個統領三軍的將帥之人,但是他也害怕黃皓這樣的。所以再看到流傳的回覆之後便立刻請命,請求劉禪可以讓他去到遠方去據守,因為他害怕黃皓有一天終會對他下黑手。而他是完全沒有辦法去這樣的小人做正面對抗,他是在戰場上可以殺敵無數,但是面對這樣的暗箭卻毫無頭緒。劉禪看他如此言辭懇切,也讓他去守了外放。
但是姜維在臨走之時還是很親切的告訴他,黃皓奸賊不除漢不足一年定會滅亡,劉禪亦是哈哈一笑而過,而姜維也帶著他的遺憾之心離開了他最心愛的蜀漢軍營去了他鄉。但是在守城的過程當中,他聽說魏國的軍隊要開拔來攻打蜀漢。這個時候立即稟報了劉禪,而劉禪卻在看後確實是被他的話所打動,並且做出了一定的計劃。在姜維的信中,他曾經提到一定要讓劉禪重用二人,並且讓他們訓練軍隊進行操守以防敵軍到來。而這個時候黃皓卻使出了他的離間計,他告訴劉禪說這只是一個武將想要建功立業所始出來的手段罷了。
作為一個武將他有什麼理由不想要去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只不過是姜維的一個小小手段想要得到重用而已。而劉禪聽了之後竟然相信了黃皓的鬼話,繼續貪圖享樂。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在酒足飯飽之後迎來的卻是魏國軍隊衝鋒的號角,這個時候劉禪緊忙得去排兵布陣,但一切都為時已晚。最後留下的只不過就是開進洛陽,然後樂不思蜀的故事罷了。由此可見,姜維的確是一個有膽識有遠見的將軍,但是奈何皇帝不聽他的勸,而且劉禪的蠢笨也並不是像一些史學家所說的大智若愚,而是真的毫無治國之才,更無帥將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