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對劉禪有一言:黃皓此人不除,蜀國必亡

2020-12-09 百家號

在三國的時候姜維是可以和張飛甚至關羽兩位將軍相比肩的人物,也是可以統領三軍亦是劉備的另一位得力的助手。但對於幼主劉禪來說他也是一個不得不提防的大將。就在劉備死後留給劉禪的並不是一個強盛的祖國,也並不是一個戰爭的太平是的可以讓他的度過餘生順利的成為皇帝的蜀國,而留下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甚至說國力衰敗的國家,需要他去收拾完攤子。但是一個年僅十七八歲的幼主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而且他的父親生前還有一大批的忠誠武士跟隨他,那麼在接下來的日子當中劉禪絕對不會是說一不二的皇帝,而是要看人眼色。首先要看的就是名臣重職的諸葛孔明。其雖然說是一代宗臣,但是對於幼子劉禪來說他是一個恩師,也是一個必須要聽從命令的人。諸葛亮北伐而劉禪想要的只不過是想要發展生產,可以安定度日。這是與孔明想法相違背的地方,但是最終劉禪也是拗不過他以及曾經跟隨父親的文臣武將。

只能夠同意他北伐的政策,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但是最後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蜀國滅亡是遲早的。而魏國能夠在三國當中一統天下的國家,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三軍的大權完全歸到了姜維的手中。而姜維也是一個身經百戰戰死沙場終不還的一位鐵血將軍,在諸葛亮死了之後,姜維可以說是手握重兵蜀國的勢力全部由其掌握,而姜維對於蜀國也是忠心耿耿。他一心想要幫助劉禪治理國家,並且平定戰爭,他也深深地知曉對於蜀國來說最大的勁敵便是地處北方的魏國早晚有一天會有一場惡戰。

他一直在提醒劉禪不要忘了勁敵,但是在諸葛亮死之後劉禪似乎少了一個可以鞭笞他的人,可以管他的人。他變得肆無忌憚,而且動用一個太監名叫黃皓。而這個人也為蜀漢的滅亡做了不少的貢獻,而姜維在一開始便知道這樣的小人是不應該受重用。他也屢次的向皇帝進言,一定要讓他遠離黃皓這樣的小人。但是劉禪卻絲毫不介意,甚至還在他所交上來的奏章當中書寫了這樣一番話,讓人簡直摸不著頭腦,覺得劉禪真的是傻到了極點。其中內容便是,既然黃皓是一個小人的將軍你又何須懼他,小人是成不了事的。所以由此來看劉禪對黃皓是信任到極點,而最終甚至讓黃浩去向姜維道歉親自登門。

而黃皓是一個奸詐無比的人,他表面上對劉禪忠心耿耿。但是暗地裡卻一直做著不可告人的勾當,而且全朝的文武百官沒有人可以對他的權力以及全市進行肆意攻擊。而姜維雖然說是一個統領三軍的將帥之人,但是他也害怕黃皓這樣的。所以再看到流傳的回覆之後便立刻請命,請求劉禪可以讓他去到遠方去據守,因為他害怕黃皓有一天終會對他下黑手。而他是完全沒有辦法去這樣的小人做正面對抗,他是在戰場上可以殺敵無數,但是面對這樣的暗箭卻毫無頭緒。劉禪看他如此言辭懇切,也讓他去守了外放。

但是姜維在臨走之時還是很親切的告訴他,黃皓奸賊不除漢不足一年定會滅亡,劉禪亦是哈哈一笑而過,而姜維也帶著他的遺憾之心離開了他最心愛的蜀漢軍營去了他鄉。但是在守城的過程當中,他聽說魏國的軍隊要開拔來攻打蜀漢。這個時候立即稟報了劉禪,而劉禪卻在看後確實是被他的話所打動,並且做出了一定的計劃。在姜維的信中,他曾經提到一定要讓劉禪重用二人,並且讓他們訓練軍隊進行操守以防敵軍到來。而這個時候黃皓卻使出了他的離間計,他告訴劉禪說這只是一個武將想要建功立業所始出來的手段罷了。

作為一個武將他有什麼理由不想要去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只不過是姜維的一個小小手段想要得到重用而已。而劉禪聽了之後竟然相信了黃皓的鬼話,繼續貪圖享樂。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在酒足飯飽之後迎來的卻是魏國軍隊衝鋒的號角,這個時候劉禪緊忙得去排兵布陣,但一切都為時已晚。最後留下的只不過就是開進洛陽,然後樂不思蜀的故事罷了。由此可見,姜維的確是一個有膽識有遠見的將軍,但是奈何皇帝不聽他的勸,而且劉禪的蠢笨也並不是像一些史學家所說的大智若愚,而是真的毫無治國之才,更無帥將之風。

相關焦點

  • 蜀國滅亡劉禪遷居洛陽,此人拋妻舍子忠心跟隨,不料因此青雲直上
    直到郤正被蜀國召為秘書吏,才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可是開始便不怎麼順利。當時郤正與一宦官共事,宦官名為黃皓,後漸漸深得劉禪寵幸,地位不斷提高,開始把持一定的權力。郤正不願與其為伍,雖俸祿極少,但他不貪求物質享受,不慕名利權貴,一人獨自在家中鑽研古今著作,並積極效仿儒家學者表達自己的觀點,以提高文學功底。
  • 他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陳壽卻認為他是一個罪人
    他臨死前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可其實,他無疑高看了自己的能力。諸葛瞻的這番話展示了當時蜀國面臨的內外交困的尷尬處境。在整個三國鼎立的局勢中,蜀國是最能蹦躂的一個。它明明地理優勢最不好,人口最稀少,國力最弱。
  • 蜀國怎樣救回來?劉禪不投降,姜維還能來個軍事奇蹟
    歷史有很多假設,那麼我們也可以試想下,如果偷渡陰平後,劉禪沒有投降而是繼續憑藉成都堅守,結果會怎樣?蜀漢必不亡。不過,歷史上沒有四川政權能夠長期獨存,只是可以延緩滅亡時間而已。其實蜀國當時的滅亡從表面上看是有很多偶然的。
  • 姜維臨死前大喊8個字,司馬昭聽後懷疑人生,劉禪聽後想殺黃皓!
    這話也確實一點不假,三國時期諸葛丞相,屢次北伐曹魏,曹魏方面幾乎沒有人敢與之抗衡!不過最終卻遇上了司馬懿,此人屬於慢熱型性情,他率先跟諸葛亮開戰過後,發現靠智謀完全是以已之短克敵之長!於是司馬懿果斷放棄與諸葛孔明硬碰硬,而是欺負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供應不足,並以大軍為拒,實則只是採取堅守之戰略,如此一來即便諸葛亮有鬼神之測,依然不能打敗魏軍!公元234年,諸葛亮心力交瘁,最終死於軍營之中。
  • 姜維為何聽命於劉禪,投降鍾會
    諸葛亮北伐期間,曹魏因懷疑姜維有二心,姜維不得已投降了蜀國。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平陽侯。丞相費禕死後,姜維獨攬蜀國軍政大權。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九伐中原,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徵戰,其中勝多敗少。公元263年,司馬昭兵分三路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直逼成都,劉禪不戰而降,並下詔要求姜維即可投降,姜維隨即奉昭。
  • 諸葛亮死前,給劉禪留下6字真言,可惜劉禪記反了,蜀國亡
    但是畢竟君臣有別,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因為劉備臨終告誡劉禪要聽諸葛亮的話,甚至諸葛亮有另立新主的權力,所以劉禪不敢有什麼其他的想法,相反在諸葛亮的看管下,劉禪也算是一個好皇帝,但是諸葛亮死後,朝中即使有不少的賢臣,但是卻都不敢置喙劉禪,導致劉禪逐漸荒淫無道,只知道貪圖享樂。
  • 白話三國(姜維篇):姜維死,蜀漢亡!從四個方面了解真實的姜維
    一個魏國的降將,註定了尷尬的位置,先被蔣琬、費禕所牽制,後來又被黃皓排擠,甚至諸葛瞻和張翼都不支持他。因為奸臣黃皓告訴後主,魏國不會進攻蜀漢,於是後主聽信黃皓之言,不但沒有執行姜維的建議:派遣張翼率軍駐守陰平,派遣廖化駐守陽安關,而且把這件事壓了下來,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這個情況。
  • 蜀國亡於宦官之手,為何有東漢前車之鑑,蜀漢政權還會如此?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偷渡陰平,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劉禪在臣下的建議之下,向鄧艾投降,蜀國此次滅亡。蜀國的滅亡,劉禪自然難辭其咎。除了劉禪之外,人們在追溯蜀國滅亡的原因的時候,有一個人未能逃脫人們的批判,正是因為他讓劉禪荒於政務,貪圖享樂,國力一天天衰微下去,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這個人就是蜀國乃至整個三國時期翻雲覆雨的太監——黃皓。
  • 諸葛亮臨死前給劉禪留下「六字真言」,劉禪反著用,蜀漢亡
    其實,諸葛亮在臨死前,心中想的仍是蜀漢的安危,他在閉眼的那一刻,給劉禪留下了六字真言「親賢臣,遠小人」,可保蜀漢不滅。諸葛亮運用自己高超的智慧,總結了漢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桓靈二帝寵信奸臣,遠離賢臣,導致了天下大亂。諸葛亮還為劉禪留下了蔣琬、費禕、董允、王平、姜維、等眾多賢良的文臣武將。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行使孔明的職責,總攬蜀漢大權。
  • 蜀漢當時還是有不少部隊的,為什麼劉禪還要選擇投降呢?
    劉禪對蜀國的實力心頭有底。蜀國究竟有多大實力,劉禪再昏聵,他也明白魏國,吳國比他的國家大得多,自己的積存 ,人口,土地軍隊都不及人家的指頭。即使如此,諸葛亮和姜維連年挑起事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出產有限,用之無限。能強大到什麼地方。作為皇帝,劉禪恐怕不會不知道。所以,滅亡是遲早的事情。自己實力不如人,又加上投降派的「苦口婆心」,劉禪動搖了。
  • 《三國群英傳》手遊玩家解析:姜維為何守不住蜀漢
    導 讀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很頭疼一個問題,那就是諸葛亮、姜維、黃皓、劉禪,到底誰應該為蜀國的滅亡負主要責任
  • 諸葛亮臨死前,為何不給姜維挑大梁的機會?司馬昭一句話道破真相
    諸葛亮如此看重姜維,卻只把兵力交給了他,原因是什麼呢?在姜維被分配到軍事集團的時,他也知道身為武將如果想要往上爬,只有在戰場上獲得功勳。他便接連上報出徵北伐,姜維在軍事上果然不負所望,屢戰屢捷。但是哪怕戰績都非常可觀,但打仗畢竟太勞民傷財,且北伐在朝堂之中並不被看好,因此朝中便出現了不少針對他的聲音。
  • 劉禪:我可不是「扶不起的阿鬥」,蜀國亡了,真不能全怪我
    孟子說,「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蜀國的滅亡,是所有蜀國人一起努力的結果,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劉禪只是出現在了在最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和地方,默默接下了這一口「亡國之鍋」。
  • 鄧艾在劉禪皇宮裡發現一件東西,才明白為什麼諸葛亮也救不了蜀國
    而由於諸葛瞻率領的蜀國主力戰敗,以及臣子譙周的攛掇下,劉禪在國家尚有實力的情況下,向鄧艾開城投降了。 進城後的鄧艾在劉禪的皇宮中,發現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蜀國的「士民簿」,這就大致相當於戶口簿與官吏花名冊的合體,在裡面詳細地記錄了蜀漢所有的人口,軍隊以及官吏的數量。這讓鄧艾清楚的知道了,即便是諸葛亮再生也不可能挽救這個蜀國。 士民簿中記載:「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 晉王司馬昭為何沒有殺掉劉禪,劉禪做了這些事讓司馬昭放下殺心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 姜維明明控制蜀漢大部分軍隊,為何還要害怕區區黃皓?原因很簡單
    姜維選擇了向劉禪告狀,結果劉禪並沒有聽從姜維的意見,而是直接讓黃皓來給他道歉。這一下,可把姜維給放在烤架上了,這不就是挑明了姜維對黃皓不滿嗎?劉禪不處理黃皓,那等過一段時間,黃皓報復起來,那姜維肯定是要遭殃的啊,於是姜維選擇了去沓中屯田。那麼這是不是就說明姜維怕了黃皓,硬剛不過黃皓呢?實際上,這倒並不是姜維怕黃皓,而是姜維不想劉禪為難。
  • 品讀《資治通鑑》| 司馬昭要滅蜀,黃皓與劉禪竟然算了一卦
    從事中郎荀勖對司馬昭說:「明公是天下主宰,應該依仗正義去討伐不歸服者,而用刺客去除掉敵人,這不是被四海之人作為表率的做法。」司馬昭很贊成他的話。荀勖是荀爽的曾孫。蜀國的戰士共計有九萬,居守成都以及防衛其他邊境的不下四萬人,這樣剩餘的戰士不過五萬人。只要我們把姜維牽制在沓中,讓他不能向東出兵。然後我軍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的昏庸暗弱,遇到這邊城外破,會形成人心震恐的危機,這樣,敵人的滅亡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 劉禪首創一成語,姜維聽完心驚肉跳,嚇得從此再也不敢留在成都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姜維傳》注引《華陽國志》,時間是在蜀漢後主景耀五年(公元262年),故事的主人公是姜維和劉禪。原文如下: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後主敕皓詣維陳謝。維說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耳。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姜維憎恨黃皓恣意妄為,擅自專權,想讓後主劉禪將其殺死。劉禪卻對姜維說:「黃皓只不過是供我驅使的小臣而已。
  • 品讀《資治通鑑》| 大將軍姜維為何逃離成都,要求去種麥子?
    當時宦官中常侍黃皓當政,董厥、諸葛瞻都不能糾正他的錯誤行事,士大夫們也都依附於他,只有樊建不與黃皓往來。秘書令郤正多年在宮內任職,與黃皓的房屋相鄰,周旋共處三十餘年,淡然自守,每日以讀書為樂,既不被黃皓所喜愛,也不被黃皓所憎惡,因此官職不過六百石,但也沒遭受禍患。漢後主的弟弟甘陵王劉永憎惡黃皓,黃皓就在漢後主面前詆毀他,使他十年都不能入宮朝見。
  • 三路大軍大舉伐蜀時,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蜀國能得救嗎?
    (一)三路大軍 大舉伐蜀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十月,姜維的最後一次北伐在侯和迎來了慘敗,此戰之後,蜀漢朝堂局勢進一步變化,奉車都尉黃皓與衛將軍錄尚書事諸葛瞻等人意圖聯合,以右將軍閻宇為右大將軍,替代姜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