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劉墉家族的四次遷徙過程

2021-02-07 天下劉姓

點擊加入劉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只要你姓劉;請您先點擊上面「天下劉姓」,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劉氏大家庭。

劉墉家族從漢朝時的城陽國到徐州府碭山,從碭山到東海當蘆村,從東海當蘆村到黃墩喜鵲窩、草澗村,再遷徙諸城,劉氏先祖輾轉四次遷徙,在歷史上形成一條漫漫遷徙路。

 第一次遷徙:山東莒縣劉氏→碭山劉氏


    據2003年在東港區三莊鎮卜落崮村劉祿後人處發現的,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九月九日劉存仁(字子孝,歲貢,候選教諭)撰寫的《草澗劉氏族譜》序言稱:
    禮雲,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即當記憶而不忘。我劉氏自漢隸籍於莒,由久矣。梁之舍人彥和公「文心」,註明東莞,元之太守乾文公,故裡碑記侍養。使自縣尉海宗公,欽差千戶公子嗣。常遇治世,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有譜,安有斷而不續之憾哉?委因元社將廢,我祖見機,遷居徐州府碭山縣大劉家村。紅巾亂起,我祖逃居東海當蘆村……洪武三年,下旨遷民,我祖復由東海遷居日照喜鵲窩。天順年間,該村被火,譜牒已燼。大侍養雖有元碑,小沂水亦有元碑,東旺莊猶有明碑,而字跡模糊,名諱莫詳……

    《草澗劉氏族譜》譜序中所說「侍養」,即今招賢鎮大仕陽村;「小沂水」,今有兩個村,均在莒縣嶠山鎮。一個是「小劉家沂水」,另一個是「大劉家小沂水」,譜中指的是「小劉家沂水」,為元代之前的劉氏祖居地也。
    那麼此山東莒縣劉氏又是源出於何處?
    據清乾隆53年戊申歲(公元1788年),「草澗劉」分支莒縣小劉沂水村劉士寬、劉復周在小劉沂水祖塋中立譜碑,碑額「漢室苗裔」。碑文記:
    水有源也,源遠者流長;木有本也,根深者葉茂。吾族隸莒,始於朱虛侯之封,固漢室之支派也……
    另據清道光二年壬午歲(公元1822年),劉撰在菜園(小沂水劉氏一個分支)《劉氏家譜•序》中亦記:
    吾家入籍城陽,由來久矣。自漢迄今千有餘年……
    故莒縣劉氏為城陽王劉章之後也,為漢高祖劉邦庶出長子齊悼惠王劉肥之次子,早年入京師長安,被呂后封為朱虛侯,把呂祿的女兒嫁給他為妻。在誅滅呂氏之亂、復興漢室中功勳卓著,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晉封城陽王,建城陽王國,歷九代十王,一百八十三年。

劉章,生於公元前201年,漢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進入漢宮為值宿護衛,呂太后封他為朱虛侯,之後在誅呂平,孝文帝元年(前179)加封領地各二千戶。隨後把齊國的城陽郡封給朱虛侯劉章,立為城陽王;
    劉氏第77世祖  漢城陽景王章公,系齊悼惠王肥公之次子也,妣呂氏,生二子:喜,舍。居山東莒縣。生於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卒於漢文帝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壽25歲,諡城陽景王。
    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五月丙申封為朱虛侯,後殊呂氏有功,孝文帝前元2年癸亥(公元前178年)二月乙卯,殊呂氏後劉章因建議立齊王為帝,文帝只封其為城陽王,都莒(即今山東莒縣)。
    城陽王劉章自以為立帝失職奪去功績,乃鬱悶不歡,立城陽王后僅二年薨(《漢書》說:「年餘薨」),諡曰景。歷史上稱為城陽景王。 
    據劉邦故裡江蘇豐縣金劉寨《劉氏大成譜》記,劉章之後乃劉氏望族之一「東莞劉」,這支劉姓乃漢皇后裔,子孫繁盛。後世名人有劉穆之徙居京口,在南朝宋國,累官尚書右僕射,其後裔亦為一大望族;還有南梁國文學理論家劉勰,著《文心雕龍》。
    城陽王劉章之後裔繁衍於莒,發展壯大,元朝時期,其中一支遷居徐州府碭山縣大劉家村。

第二次遷徙:徐州府碭山劉氏→東海當蘆村


    元朝統治僅89年,因奴隸主遊牧貴族的殘忍本性,很快就使得階級牙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起來。元朝甚至把人分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漢人和南人生活在最低層的人,不得打獵、習武、養馬、持刀、集會,甚至晚上不能點燈,還強迫他們當「驅口」,做奴隸,像牲口樣買來賣去。


    元朝末年的社會就像一堆乾柴,點燃反元怒火的是紅巾起義。至正十一年辛卯歲(公元1351年),白蓮教領韓山童、劉福通在黃河工地埋了個一隻眼的石人,然後四處散布:「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時隔不久,石人出土,民心騷動,韓、劉聚眾殺牛宰馬盟誓,頭裹紅巾,手舉紅旗,宣布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李二(芝麻李)佔徐州,王權(布王三)佔鄧州、南陽,孟海馬佔襄陽,郭子興、朱元璋佔濠州,彭瑩玉、徐壽輝佔蘄州,方國珍、張士誠佔江淮,很快成燎原之勢。


    戰禍一起,而居住於徐州府碭山縣大劉家村的劉氏後裔何能獨善其身乎,故避紅巾之亂,避居雲臺山附近的東海當蘆村(今江蘇省連雲港市新浦區花果山鄉當路村)

第三次遷徙:東海當蘆村→山東日照西部劉氏


    《草澗劉氏族譜》序:「自漢隸籍於莒,由久矣……委因元社將廢……遷居徐州府碭山縣大劉家村。紅巾亂起……逃居東海當蘆村。至……洪武三年……復由東海遷居日照喜鵲窩。」


    元末戰火雖然熄滅,又迭遭水、旱、蝗、疫災侵擾,卻致中原千裡無人煙,明朝掌管天下,於明初實行遷民政策,劉氏兄弟五人(承源、思源、接源、續源、根源),於洪武三年庚戌歲(公元1370年)北上,劉承源徙安丘,劉思源率劉接源、劉續源、劉根源三個弟弟,來到甲子山西北十公裡(今日照市東港區黃墩鎮)與莒縣交界處,打量了一下這裡的地形地貌。只見這裡群山環繞,澗水涓流,花草茂密,樹木繁蔭。澗泉邊參天古樹上,住著一窩喜鵲;澗邊山嶺,兩翼寬闊,北高南低,象一隻傳說中的鳳凰……果真是個好地方,於是便在這兒定居下來,後人為這裡取名喜鵲窩。天順年間,祖居失火,住宅西移,因三面環山,中間平地雜草叢生,澗水涓流,故改名草澗村,這就是日照西部劉姓,即民間俗稱「草澗劉」。
    其後,劉接源遷居邱前,劉續源、劉根源遷莒縣。

 
第四次遷徙:山東日照西部劉氏→山東諸城劉氏


    劉思源娶本村張氏為妻,生下了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八個兒子。
    民國十三年甲子歲(公元1924年)劉氏後代修建的一幢石碑證明了這一點。這幢石碑中記載到:「始祖思源公遷日照草澗莊。生我二世祖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兄弟八人。」
    家族的日益興旺,面對日益狹小的生存空間,劉思源再一次作出了關於分家的決定:讓他的八個兒子們分開居住,四處謀求生路,只留四子禧與劉思源留守故裡。福、祿二人同遷大劉家溝,壽遷劉家莊,詩遷大朱洲,書遷莒縣(與他的叔叔劉續源、劉根源會合),忠遷臨沂,厚遷沂水劉家店(後來劉厚的一個後代又遷居沂水卜全莊)。劉思源病逝後,葬於老槐樹底西北側七米處。 
    福祖又避匪禍,於明朝弘治年間,率三子恆公遷居青州府諸城縣逄哥莊(今山東省高密市注溝鎮逄戈莊),將長子志幹、次子志貞託付於二世祖祿。
    劉統勳在丙子年(高宗乾隆1751年),即其祖劉福遷移到諸城縣250餘年始創家譜,在凡例中說:
    ——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間始祖諱福公遷諸城後,至祖諱恆公,家譜因遭兵燼,中間世次莫考。故列祖諱恆公為第二世。
    ——族譜刊於都中,丙子冬間,凡我族人有遊宦他省及在家鄉者,其新生男口名字家郵未及致,蓋不譜載。…………,蓋未及載,容後紀——統勳謹識。
    諸城劉墉家族的直系傳遞世係為:
    1劉思源(生8子)→2劉福(生3子)→3劉恆(生三子)→4劉玳→5劉思智(生2子)→6劉通(生3子)→7劉必顯(生4子)→8劉棨→9劉統勳→10劉墉

相關焦點

  • 劉墉祖籍在豐縣(江蘇省考古學會會員 劉遵標)
    劉墉祖籍在豐縣電視劇《劉羅鍋》的藝術形象深入人心,而劉羅鍋的原型就是清朝宰相劉墉。劉墉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劉墉家族在清朝康乾盛世以劉統勳、劉墉、劉鐶之祖孫三公二宰相轟動朝野,其清官形象又影響了中國億萬民眾。
  • 紀曉嵐、劉統勳、劉墉、成親王書法比拼,四位名臣誰更牛?
    劉統勳書法第三位:劉墉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於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祖籍江蘇徐州豐縣。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諡文清。
  • 如何評價劉墉?乾隆時期的劉墉是個什麼職位?
    劉墉是山東諸城人,劉墉家族在清朝可是一個望族,幾代下來出了十一個進士,其中有七個是二品以上的官員。劉墉的曾祖父是順治九年的進士,劉墉的祖父當過四川布政使,而劉墉的父親叫劉統勳,那更是了不得,擔任過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
  • 探班《劉公案之劉墉下山東》:劉墉其實不「羅鍋」
    由華語萬映、中青新影出品的《劉公案之劉墉下山東》近日,開放了媒體探班。本劇集結了知名導演劉國彤,第55屆金馬獎最佳造型師陳敏正,攝影指導遲元,美術指導石衛,編劇劉巖,皆是製作大咖。演員陣容包含何冰、白冰、李乃文、王鶴潤、曹徵、路宏、王羽錚等實力演員。
  • 劉墉書法作品四幅,皆博物館館藏,兩幅真跡,您能看出哪兩幅為真
    天哲按: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
  • 劉墉:「劉羅鍋」到底是啥樣?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逄戈莊(今屬高密市)人,是舉世公認的清朝政治家和書法家。 家世顯貴,一門三公 關於劉墉,首先要從他的家族說起。劉墉出身於山東諸城劉氏宗族,這個宗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經過科舉走上仕途的人很多。 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為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勳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
  • 濰坊高密紀念館藏400多幅劉墉書畫
    而劉墉的紀念館坐落於村子中間,是由劉墉後人劉劍初等劉氏家族後裔和海內外熱心人士倡議籌劃,高密市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協力支持建設,也是高密市第一家民辦的紀念館。紀念館於2008年4月8日開館,已經接受了大批文人遊客的到訪。經過歲月的變遷,如今,劉墉老宅也發生了變化,寬敞的大院裡不再見當年的一磚一瓦。
  • 紀連海說「陽謀」:和珅成敗倏忽 劉墉功德圓滿
    山東商報:看了您的書感覺真實的劉墉和影視劇裡的差別太大了,那些誤讀對大眾有什麼影響?紀連海:正如,我在《劉墉:陽謀高手》這本書裡提到的,單論劉墉家譜的這一塊就存在很多誤會,說誤讀有點不合適。提起劉墉,我們大家似乎也都很熟悉。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大家是怎麼認識劉墉這個人的。
  • "善"始"善"終劉羅鍋劉墉的一生
    ,中乾隆辛未科殿試金榜第五名:因時任刑部尚書劉統勳緣故,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中二甲第二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再遷侍講題外:前四名混的怎樣第一名:一甲狀元吳鴻(1725年-1763年)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讀
  • 「劉羅鍋」家族顯赫 父子同為大學士
    劉統勳書御製詩      山東諸城劉氏家族在清代十分顯赫,先後出了11位進士,7位二品以上高官,乾隆帝為其賜字「海岱高門第」。在治理水患過程中,他熟練掌握了防患和河運知識,「凡十視河堤,兩修海塘,前後章疏數十,皆合機宜,剔除積弊,利賴民生」。他為安定黃河、運河兩岸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河南百姓曾在黃河岸邊為他立生祠,以示紀念。   劉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劉墉,字崇如,劉統勳長子,也是著名的清官。
  • 慄氏家族的遷徙之四從全國的幾個慄氏大家族群看其分布【原創】】
    另據家譜載:本家族在長治住一大支,遷河北易州一支(查無慄氏),山東膠州東昌府一大支(待查)。此家族人丁興旺,分布極廣,現已查明:1、慄成甫支:主要分布在山西的盂縣、五臺縣、繁峙縣、渾源縣以及河北省的平山縣、阜平縣以及山西各大城市。內蒙、東北等省市也有分布,人口約4000人現已傳到24世。2、慄成萬支:主要分布在山西原平市子幹村。
  • 曾國藩也「追星」,崇拜劉墉,幾次在夢中向劉墉請教書法
    從外在形態到內在丰神,到書體選擇,再到結體、筆法,曾國藩對劉墉的研究學習是全方位的。除此之外,他還關心劉墉的書寫工具。劉墉的奇異之處在於,他能夠用硬毫蘸濃墨在蠟箋上寫出貌肥骨秀的字來,不可思議。曾國藩特別重視選用毛筆,在書信、日記中記錄了許多買筆、送筆、用筆的內容。只是曾國藩喜新厭舊,喜歡用新筆,所以其書法顯得生澀崚嶒。為了搞清楚劉墉的用筆特點,曾國藩日思夜想,以至於做夢都夢見劉墉。在曾國藩的日記中,記錄了三次夢見劉墉的經過,這是極其少見的。
  • 電視劇中的劉墉與真實的劉墉已相距甚遠,最為接近的就是扳倒和珅
    嘉慶上臺後,劉墉又幫助嘉慶向先皇討回象徵著皇權的傳國玉璽,鞏固了嘉慶的統治地位。除此之外,和珅的倒臺亦與劉墉有關,在嘉慶扳倒和珅的過程中,劉墉充當著嘉慶最得力的協助者。因為這兩件功勞,劉墉深受嘉慶信任,沒過多久,便被提拔為太子少保,論起地位在所有漢族官僚中無人能出其右者。
  • 忠孝傳家,詩書繼世,濃墨宰相劉墉的顯赫家風
    此清代橫跨政治、書法、文壇三界的劉墉與當今享譽文壇、出版多部暢銷書籍的劉墉,雖然同名、同性別,但年齡相錯229歲。清代劉墉,生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的山東諸城,字崇如,號石庵。命偕尚書和珅如山東按巡撫國泰貪縱狀,得實,授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署直隸總督,授協辦大學士。五十四年,以諸皇子師傅久不入書房,降為侍郎銜。尋授內閣學士,三遷吏部尚書。嘉慶二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命偕尚書慶桂如山東讞獄,並按行河決,疏請寬濬下遊。
  • 宰相劉羅鍋(劉墉)墓五八年被挖掘破壞經過
    關於當年村民挖掘劉墉墓的過程眾說紛紜,有些自媒體更是編造考古專家對劉墉墓秘密發掘或保護性發掘……這些都是不對的。劉氏家族成員解放後大多成分定為地主和富農,解放後受到嚴格的階級管制和歧視,當年挖墳掘墓先挖掘地主資本家和歷史上一些大官的墓。
  • 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客家人的遷徙……探尋祖輩們的遷徙歷史
    在雲貴高原,這種個體的遷徙特別多,而且都是在大山深處,幾百年前遷過來,繁衍後,一戶人家變成一個村莊,一個家族。那裡都是少數民族地區,他們漢族的文化卻保存完整。當然也有少數民族的文化融進來。這些隱蔽的村莊很難發現,寫作是沒辦法去規劃和設計的。我只有做一個有心人,在行走中一聽到就去尋找。我去長白山就是這樣。闖關東是一個大事件,大概念。但寫作怎麼落筆?
  • 看劉墉的一生,談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劉墉故裡逄戈莊,簪纓世家出農鄉。詩書繼世建偉業,代有賢達振家邦。這是高密文友墨水河寫的一首詩,《頌劉墉世家》。就像詩中所描繪的,山東第一高門第劉氏家族,是清朝時期的名門望族,家族成員時代為官,清廉是他們的標籤。劉墉和他的父親劉統勳同朝為官,最後都官至宰相。
  • 枝江毛氏的八次遷徙
    從毛氏鼻祖毛伯到枝江偏洲&34;傳人毛守珏,三千多年來,枝江偏洲毛氏先祖先後八次遷徙,共生息繁衍113世。 一、從陝西歧山遷河北雞澤縣 公元前十世紀(約公元前964年),徐戎攻周,毛姓五世族人毛班因跟隨穆王東徵有功,返朝後給予敕封,在享有原封地陝西歧山的基礎上,又加封地巨鹿(今河北邯鄲地區雞澤縣),自此,毛氏族人陸續從陝西岐山,遷徙到巨鹿定居,繁衍生息,代代相傳。
  • 歷史上的清朝大臣劉墉,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墉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傳奇的,他讀書時呆若木雞,中年進入官場後遊刃有餘,在清朝幾位知名的大臣裡,劉墉是一位非常長壽的人,且是安樂去世。並且最痛快的是他親手辦了和珅。那麼多方面的分析劉墉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前言提到過,劉墉直到三十三歲才成功考中了進士,而且是通過其父親才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