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先簡單介紹下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曾經在中東地區被使用了長達3000年之久,是由公元前三十一世紀左右北伐古蘇美爾人發明創造的。但是可能在第一個千禧年開始時,這個世界上就再也沒有能夠讀懂楔形文字的人了。
從最後一個認識楔形文字的人過世之後,雖然當地的居民經常可以看到刻有楔形文字的紀念碑,石碑和古老的遺蹟,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物件鍋啊盆啊之類的。但是這些當地的居民卻根本讀不懂這些長得奇奇怪怪,有稜有角的圖畫。而且這些當地的原住民們也從來沒有想過去破解,更不會有人去嘗試解讀。
這真的是一件令人感到唏噓和悲哀的事情,那麼一個偉大且龐大的文化,就這麼輕而易舉的隱匿了,沒有任何人能夠看懂他們的文字,乃至後代們甚至不知道他們發生了什麼?這種尷尬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618年,被剛剛結束了文藝復興的歐洲人發現了,這簡直如獲至寶,當時西班牙在波斯的大使立即前往古城波斯波利斯的遺蹟進行參觀,看到了這些古老的文字,而且居然沒有人可以和他說出任何關於這些文字的信息,哪怕是模糊的概念,哪怕只是一個符號。
這件事情被發現後,立刻在歐洲的學者界引起不小轟動並迅速傳開,大家都說在波斯的古城遺蹟波斯波利斯中發現了一種未知的文字,並且沒有人能夠解讀。於是歐洲的學者們興奮不已,許多人立刻投入到這一研究當中來。
到了1657年,歐洲的一些學者發表了第一份來自波斯波利斯的楔形文字手抄本,從這一份手抄本的曝光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後面的手抄本越來越多,研究的學者也越來越多,雖然無數人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投入到對楔形文字的研究和破譯中,可是一直沒有人能夠成功破譯。
一直到1830年左右,一位名為亨利·羅林森的英國軍官,打破了這個僵局,當時的羅林森從英國被派往波斯協助當時的波斯用歐洲的軍事訓練方式來訓練軍隊。因為這個工作相對輕鬆,於是羅林森在閒暇的時候喜歡在波斯四處遊玩,有一次嚮導帶他來到了扎格羅斯山脈的一處懸崖,帶他領略下大約公元前500年由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下令刻在這懸崖峭壁上的巨大的貝希斯敦銘文。這則銘文高達15米,寬達25米,分別使用了三種楔形文字:古波斯語,埃蘭語和古巴比倫語。
羅林森看到這些古老符號後立即來了興趣,於是開始著手進行更加精確的抄錄。羅林森和他僱傭的一個庫德族男孩,冒著生命危險,把所有的文字符號,全部精準且完整的抄錄了下來。發送回歐洲,期待有學者專家進行破譯,當時的他還不知道第一個破譯的人居然是自己。
羅林森畢竟是一名軍官,還有很多軍事和政治上的任務要完成。但是這些文字仿佛有魔力一般吸引著他,所以他一得空閒也不出去玩了,就專心的研究這些神秘的文字,是天賦還是堅持不懈呢?這個不得而知,最後終於讓他摸到了這扇歷史大門的把手。通過對現代波斯語的研究,破解了部分的古波斯語。
就像我們的一句老話,萬事開頭難,走出了第一步,後面就知道該如何去走了,於是他相繼破解了埃蘭語和巴比倫語。終於這扇塵封的大門被他推開,熱鬧的生活,王國的歷史,官僚間的鬥爭一切的一切全都躍然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