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否》中,明蘭駁「女子無才便是德」看學習的意義

2020-09-04 益西格列

《知否》中,當盛老太太微笑著試探明蘭說:「讀書畢竟不是女孩子的分內事。」

明蘭說:「依我看,讀書無用這話,就是騙人的,若是真無用,那怎麼全天下男子,都要去趕科場,難道是閒得慌?我覺得這句話不過是那些男人們,希望女人們一輩子渾噩愚昧,乖巧聽話、好擺布!」

祖母聽了她這話笑了,說:「就知道你這小精豆子,心裡明白著呢。」

一、讀書改變命運

正像盛老太太后來說的一樣,「歷朝歷代,世家大族的女子沒有不讀書的。」

她們不但要讀書,還要學習女紅理財管家,一則是為了有朝一日嫁入高門,不至於辱沒家門的同時還能成為家族的助力。所以誰說讀書無用!

何況中國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讀書高考也是今天最快改變自身階層的方法。

就像房媽媽,幼年時困苦,家人賣了她換米糧,所幸運氣好,賣到了盛家,從小就學習女工家務看帳,一步步從下等的奴僕變成了一等女使。

明蘭也是這樣,跟著莊學究學文化,跟孔嬤嬤學規矩,告訴她們一家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自己還學習看帳,後來又學習管家。

在今天的社會更是如此,不學習就要落後。你把時間用來玩遊戲還是用來學習,決定了你明天會走向哪裡。

任何時候,都是知識改變命運。

學習是一生的功課。

二、讀書可以提高明辯是非的能力

「女子無才便是德」有許多解釋,可能原意並不是大家理解的意思,不過長期以來的斷章取義,被很多人用來愚弄女性,便成為了目前字面所理解的意思。

古代有很多這種愚弄民眾的話,像「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都是貶低女性,希望她們能俯首帖耳為自己所用。

而多讀書、多學習,多掌握一些知識,就可以讓你多明白一些道理,也就不會被這些愚蠢的話所愚弄。

女子要有才,不止是要讀書,還要多學習,從書本中學,也要從實踐中學習。因為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

就像當今社會,網絡上各種詐騙、忽悠你錢財的騙子橫行,如果你不能明辨是非,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的道理,遇事不動腦筋,吃虧上當就難免了。

而多讀書、多學習,多掌握一些知識,多歷練,要有火眼金睛,能夠通達人情,明辯是非黑白,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順暢。

三、有才能有見識的女子也才能夠養出優秀的孩子。

墨蘭從小跟著林小娘,林小娘靠著年輕貌美會哄人嫁到盛家,因此她的女兒也想著靠嫁人改變命運。墨蘭雖然詩詞歌賦還不錯,但是為人處事卻有些糊塗。雖然有才但是德上卻有缺失。只想著攀上高門大戶,可是看人的眼光卻一般。因為思想意識不好,所以結局也是難免不如意。

墨蘭性子和林小娘可以說一模一樣。看起來很聰明,實際上卻是小家子氣,什麼都想爭先,什麼都想要最好的,什麼都要和別人攀比。人前一套,人後一套。

而如蘭也和大娘子一樣,性子直率。大娘子就像盛老太太說的那樣:「咱們家這位大娘子,就是小時候,日子過得太好了,全家驕縱,使她全然不知忍讓示弱不會平衡挾制。這些年,才被林小娘佔盡了便宜。」

盛老太太是我最佩服的人,她有著豐富的閱歷和機敏的心智,不僅為盛紘解疑答惑、顧全大局,還悉心養育明蘭,教授她為人處事的經驗。

明蘭對孔嬤嬤特別佩服,祖母說:「孔嬤嬤最高明的地方就在於此,她並沒有一味要揭露林小娘的真面目。須知一個人要裝睡,你是叫不醒的。其實父親心裡明白,妻妾情義再大,也大不過整個盛家的榮辱。孔嬤嬤是在點醒父親,讓他明白,寵妾過頭,只會令家宅不安,兄弟鬩牆。若是到了頂峰,還會累及官聲。只要父親想到這一點,哪怕林小娘是他心尖上的人,他也不得不罰。」「這是擒賊先擒王」。

明蘭從小養在這位睿智的祖母膝下,耳濡目染,所以心思通透、睿智。

所以說有才有識的女子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有才是有學問,有識是有見識。有見識才能知道如何立身處世。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有才有識有德才有幸福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深解「女子無才便是德」
    首先從現有的史料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明末文學家陳繼儒編撰的格言語錄集《安得長者言》中,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應是其引用他人所言。陳繼儒對此的註解是:「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內涵
    古人重德不重色,跟現在人不同,現在是重色不重德。說老實話,真正重德的女子她一定不重色,她也不重才。有一句話大家可能都聽過,但是都有錯解,叫做「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無才不是說真的沒有才,是她心裡沒有把才放在心上,這叫無才,心中無才,即使是才藝很高,她也不覺得自己有才,這叫無才,謙卑到極處。這個才就是德,她的德是什麼?謙卑。很多人都把這個錯解了,現在需要正名。
  • 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古代那些大家閨秀都讀書識字?
    還記得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趙麗穎飾演的明蘭曾對小公爺說:女子不如男子能付出代價,動輒就會身敗名裂。從這句話中便是能體會到在古代社會中女子生活的不易了。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對於女子的標準簡單來說的話那便是四個字:大家閨秀。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理解為打壓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冤枉古人了
    似乎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女子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善的,比如孔子就曾經說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另外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原意並非大眾理解的那樣。那麼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圖片:「女子無才便是德」劇照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意義很多話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句子的原始意義和後來的引申意義會出現巨大變化,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原先朝三暮四指的是玩弄一些手段愚弄別人,後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變成一個人三心二意、反覆無常。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存在著類似情況,既原始意義和後來大眾理解的意義有出入。
  • 「女子無才便是德」究竟是什麼意思?
    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從現有的史料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明末文學家陳繼儒編撰的格言語錄集《安得長者言》中,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應是其引用他人所言。陳繼儒對此的註解是:「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些經典的語句離了後半句意義截然相反,然而因為當時很多人為了附庸風雅,將「其然」堂而皇之,對「所以然」一無所知,後果自然也是貽笑大方了。相比這些,還有一些古話因為斷章取義而產生的歧義更是讓人怒從中來。就比如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就因為斷章取義使得其成了古代女子揮之不去的枷鎖。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中國古時候有很多經典的話本來立意深遠,境界宏大,但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以訛傳訛,慢慢違背了原來的本意,造成了現代人很大的誤解。比如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讓孔子蒙受了二千多年的不白之冤,還有一句,那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女子無才便是德」。
  • 古人云:「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如今的社會……
    首先給大家引經據典的解釋下「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處:明朝陳繼儒《安得長者言》釋義:男子與人爭辯的時候能夠顯露出道德修養,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表現。陳眉公云: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女子無才便是德」和「男子有德便是才」,你覺得對嗎?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自明朝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現在咱且不要管它出自哪裡,當現在女性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立馬會嗤之以鼻。她們一定會說:「這都是封建餘毒,我們要平等,我們要自由。」還有一句表述男人類似的話,這句話叫做「丈夫有德便是才」,那麼男人又會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我想他們一定會是一臉的苦笑。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曲解了千年,真相原來是這樣
    有多少女子因此吃了沒文化的虧,但這句話是真正的含義其實實在誇讚女子德行的,大家知道嗎?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這「無才」與「德」的問題,說說這「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一句多麼高讚美之言。根據史書《安得長者言》記載:「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然後他對這句話又註解道:「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的上一句是什麼?
    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如果做一個對聯,那麼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上聯:「男子有德便是才」!這句是說一個男人必須要先有德,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德為才的根本。《論語·雍也》中說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夫子從從才德相濟的角度強調男人的文和質的重要性。
  • 你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本意都不知道,還好意思指責我無德?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出處及原意對這句話起源的考據研究非常多,目前為學界公認的是出自明末時期文人陳繼儒的小品集《安得長者言》中的「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兩句話可能可能並非他原創,而是引用他覺得有道理的年長者的話語以教育子孫後代。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被人們誤解最深的一句話
    「女子無才便是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而且如果你去查閱相關資料,你會發現,對這句話的很多解釋是,古代社會的局限性,反映了對女性的歧視。但其實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多數的人對這句話本身的意思就誤解了。
  •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思!!
    現在很多人用「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來貶低否定女性。百分之八十的人也認為這是原句,可實際上原句是褒義的。……………………………………………………感覺和「魚」和「熊掌」的感覺類似,反正是誇讚女性的佳句,可能流傳到後世,只看截取字面意思。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原來誤會了這麼多年
    正是因為這句話完整的說起來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我們都知道以前在古代的時候都是以德和才來衡量一個人,作為評判此人是否優秀的標準,古人看人主要就是看此人是否有德或者是否有才,其實這句話並無貶低女性的意思。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看歷史上的傳奇女性如何反轉偏見,巾幗不讓鬚眉
    女子無才便是德?看歷史上的傳奇女性如何反轉偏見,巾幗不讓鬚眉!從遠古時期曾有過的母系社會到步入以男權為首的父系社會,中國古代女性的價值地位發生了截然不同的歷史變化。那麼今天就讓小編帶你走進幾位古代傳奇女性的故事中,共同品味她們是如何將自己的美麗流芳千世的吧!李清照——最具才氣的女作家談到李清照,怕是各位讀者再熟悉不過的宋朝女詞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人比黃花瘦」等等,普通人都能信手拈來吟誦幾句。
  • 「女子無才便是德」最無辜
    可是在傳承的過程裡,很多詩詞原來的意思被弄錯了,現在回去看一看詩詞原本的意思,很多人恐怕都會被自己蠢哭了。「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都在潛意識中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就是說古代不讓女孩念書識字有才華,甚至在《甄嬛傳》中眉莊入宮之前,她的母親都叮囑她不要暴露自己的才學,因為「女子無才便是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這句話出自明朝文學家陳繼儒先生所著的《安得長者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然後他對這句話又註解道:「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仕女圖中的「女性頻道」——「女子無才便是德?」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恐怕是一個千古誤會。自古文人愛雅集均行那「曲水流觴」之事,才女們也不例外,比如「鬥草」。柳永說:「處處踏青鬥草,人人眷紅偎翠」。才女們要做「文鬥」,即對花草名:女子採來百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以採多者、對仗水平高者贏,玩這樣的遊戲要有植物知識和文學修養的。如《鏡花緣》中眾女在百藥圃鬥草。鄴芳說出新玩法:「當歸一名『文無』,芍藥一名『將離』,諸如此類,可準借用麼?」既要對名稱、又要涉及內在的應對,如長春對半夏、觀音柳對羅漢松……這是全然文人式的玩法了。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還有上一句,已經被人們錯解了幾千年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如今人們已經耳熟能詳了,其實這句話還有上一句—丈夫有德便是才。這句話出自於明朝文學家、史學家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一文中,原話是:「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還有上一句,已經被人們錯解了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