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理解為打壓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冤枉古人了

2021-01-11 大咖說史

似乎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女子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善的,比如孔子就曾經說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另外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原意並非大眾理解的那樣。那麼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

圖片:「女子無才便是德」劇照

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意義

很多話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句子的原始意義和後來的引申意義會出現巨大變化,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原先朝三暮四指的是玩弄一些手段愚弄別人,後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變成一個人三心二意、反覆無常。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存在著類似情況,既原始意義和後來大眾理解的意義有出入。

1、大眾意義

這句話的大眾意義指的是,女人如果太有才華的話,往往會產生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會恃才傲物,甚至女子會頻繁的在社會上活動,結果出現招蜂引蝶的情況,最終給自己的婆家帶來很多閒言碎語。

所以古人認為,女子如果什麼才能都沒有,一心在家相夫教子,這才是最好的。相反,如果有才能的話,往往容易給丈夫戴綠帽子,因此在古人的觀念裡,才女可以仰慕,但是卻不能考慮娶回家。

圖片:女子學習知識劇照

2、道理剖析

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太正確的,因為本質上這就是一種對女權的踐踏,是一種愚弄舊時女性的荒謬宣傳。如果一個女子不安分的話,即便目不識丁,也會給家裡帶來很多的不消停。

比如《水滸傳》裡面的閻婆惜,甚至連晁蓋的名字都讀不出來,但是她一樣給宋江戴綠帽子,甚至還讓宋江成為了殺人犯。所以說,女子有沒有才華和是否會給丈夫戴綠帽子,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這涉及到一個品德的問題,而並非是才華與否的問題,甚至如果娶一個愚笨的女子回家的話,那也會影響下一代的基因。並且娶一個沒有文化的女子為妻,家庭氛圍也會讓下一代變得非常沒文化,所以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行為。

更何況,在古代社會裡,皇家的公主往往也是需要讀書學習的,按照古人的觀點來說,公主也屬於有才華的群體,難不成,能因此認為公主都是沒有德行的?

圖片:閻婆惜劇照

二、原始意義

因此,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的大眾意義,其實就是過去的父權社會為了愚弄女子所設計的,而這句話的原始意義,則相對能夠讓人接受一些。

1、下半句的本意

這句話的原始意義要結合原先的上半句來讀,上半句是:丈夫有德便是才。這兩句話結合起來意思就是:作為丈夫來說,你可以沒有才幹,但是一定要有德性。

比如說在現代社會,很多人在事業方面是失敗的,但是,有的人在家對待自己的妻兒態度很好,並不會因為自己有養家的能力,就對妻兒橫眉怒目,這類人就可以理解成沒有什麼才能,但是性格和人品方面是非常好的。在中國古人的觀念裡面:德行跟才幹都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和才幹相比,德行更重要。

比如在古代的時候,一個人擔任領導職務,可以沒有才幹,但是在德行方面一定不能有任何的虧空,古代的權臣廢黜皇帝,往往很少提到這個皇帝是昏庸無能之輩,而是會強調這個人的德行太壞了。

在古人眼裡,才幹的高低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而是要看上天的恩典,這就是所謂的天賦,但是德行的好壞卻是自己能夠掌握的,所以古人認為,沒有才幹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德性不好是萬萬不能認可的。

因此,結合丈夫有德便是才這句話,就可以理解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本意,那就是在丈夫面前,不要過分的顯露自己的能力,給丈夫一定的尊嚴,這就是德有德的體現,按照現代的觀念來說:這其實是對女性做人的一種建議。

圖片:女子在丈夫面前劇照

2、意義剖析

在古代的時候,男子承擔一家的養家餬口重擔,在家裡有話語權,如果女子在才幹方面明顯壓倒男子的話,也會讓男子產生自卑心理,甚至覺得沒有尊嚴。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裡,女子確實應該懂得含蓄,更要明白隱藏自己的才華。

當然,會有人覺得在現代社會已經男女平等了,對待丈夫不需要再隱藏自己的才華了,這種態度其實也需要看具體的情況,比如丈夫如果是一個自尊心比較強的人,作為妻子也是要考慮一下丈夫的情緒問題。

其實,現代社會離婚率太高,往往和夫妻雙方互相不懂得尊重有關,而這種不尊重,就包括有時妻子鋒芒太露,顯得丈夫無能,丈夫的自尊心在不斷刺激下,最終導致家庭矛盾升級,於是離婚率的高漲,因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古人留下來的這類建議,其實是值得人們關注和接納的。

圖片:夫妻雙方劇照

事實上,才華這種東西,在職場上也需要非常值得注意收斂,因為有時候家庭和職場的情況類似,在家庭裡,如果一方鋒芒太露的話會導致家庭不和諧,而在職場中的話,如果下級的才能太高,也會引起領導的猜忌,最終導致自己被穿小鞋。

所以,中國古代還有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悶聲發大財,總而言之,有才華是好事,但是隱藏住自己的才華,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再拿出來,這才是更重要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都因為自己沒能管得住自己的才華,結果因為才華的原因,引起了旁人的嫉妒導致自己喪命,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時候的大才子楊修。

圖片:大才子楊修劇照

楊修就因為多次在曹操面前賣弄自己的才華,而曹操也確實覺得,楊修的才華是自己所不能及的,因此曹操在嫉妒心理驅使之下,殺死了楊修。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罵不尊重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古人有多牛
    清代文人張岱寫:「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眉公是指明代文人陳繼儒,他最早提出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而張岱則將其發揚光大。上一句容易理解,古代價值觀對「德」非常看重,尤其是男人,需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即便沒有才幹,但只要德行高尚,就可視為最大的德。可倘若只有才幹而德行低劣,那就屬於德不配位了,必然受到討伐。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每當女子顯露對知識的渴望時,總被人以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荒繆言論所扼殺。這句話是在明末陳繼儒的一本著作中首次出現,我們先來看看這句話的原意是多麼的荒繆:「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常言道「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上半句才是精髓,只是十人九不知
    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俗語,其實都是有上半句或下半句的,而且很多時候,上半句和下半句說表達的意思才是精髓,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經常會出現斷章取義的現象,導致其中半句成為了廣為人知的俗語,所以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句生活中常見的俗語,那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這句話還有上半句,而且上半句才是精髓,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誤解了千百年,其實是讚嘆女性的!
    古人的很多話,大家都只看表面字義,而不了解古話的真實含義,所以千百年來以訛傳訛,最終被大多數人誤解。比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就很容易被人誤解,尤其是女性朋友,一聽到這句話可能就會火冒三丈,覺得這純粹是封建社會的思想,是壓迫婦女的表現。
  • 古人云:「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如今的社會……
    首先給大家引經據典的解釋下「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處:明朝陳繼儒《安得長者言》釋義:男子與人爭辯的時候能夠顯露出道德修養,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表現。陳眉公云: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深解「女子無才便是德」
    圖為清陳枚繪 《月曼清遊圖冊》局部提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尤其是在中共摧毀中華五千年文明、極盡所能詆毀傳統文化後,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為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自然這也成為中共宣傳古代社會是「黑暗的、腐朽的、落後的」所謂證據之一。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
  • 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少有人知道上聯,真實含義被歪曲上千年
    這句話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可能都納悶這不就一句嗎?其實這句對聯完整的是:「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痒痒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張岱對這句話的看法是:愚謂丈夫有徳而不見其德,方為大才,女子有才而不露其才,方為大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要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就應該結合語境,結合上下文,否則,就會斷章取義,容易曲解。如果做一個對聯,那麼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上聯:「男子有德便是才」!這句是說一個男人必須要先有德,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德為才的根本。《論語·雍也》中說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原來誤會了這麼多年
    正是因為這句話完整的說起來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我們都知道以前在古代的時候都是以德和才來衡量一個人,作為評判此人是否優秀的標準,古人看人主要就是看此人是否有德或者是否有才,其實這句話並無貶低女性的意思。
  •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含義,請還祖先清白
    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痒痒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在深圳的上課,有一個女同學雙手交叉在胸前問我:老師您這麼樣的捧古人,那我請問您,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請您解釋看看,為何古人這麼歧視我們女性?憑什麼做 聖賢啊?
  • 「女子無才便是德」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為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從現有的史料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明末文學家陳繼儒編撰的格言語錄集《安得長者言》中,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應是其引用他人所言。陳繼儒對此的註解是:「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的上一句是什麼?
    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張岱對這句話的看法是:愚謂丈夫有徳而不見其德,方為大才,女子有才而不露其才,方為大德。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那樣意思,而且,關於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說法在更早的時候就已有之。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比如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讓孔子蒙受了二千多年的不白之冤,還有一句,那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孔子說的,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沒有證據表明孔子說了這句話。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內涵
    古人重德不重色,跟現在人不同,現在是重色不重德。說老實話,真正重德的女子她一定不重色,她也不重才。有一句話大家可能都聽過,但是都有錯解,叫做「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無才不是說真的沒有才,是她心裡沒有把才放在心上,這叫無才,心中無才,即使是才藝很高,她也不覺得自己有才,這叫無才,謙卑到極處。這個才就是德,她的德是什麼?謙卑。很多人都把這個錯解了,現在需要正名。
  • 「女子無才便是德」和「男子有德便是才」,你覺得對嗎?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自明朝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現在咱且不要管它出自哪裡,當現在女性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立馬會嗤之以鼻。她們一定會說:「這都是封建餘毒,我們要平等,我們要自由。」還有一句表述男人類似的話,這句話叫做「丈夫有德便是才」,那麼男人又會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我想他們一定會是一臉的苦笑。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曲解了千年,真相原來是這樣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曲解了千年,真相原來是這樣中國古代,女性的生活是及其不幸的。但凡有什麼禍害,世人都從女人身上找到根源,甚至亡國,背鍋的大多是女子。這女子的地位低到了塵埃裡,所以就出現了一句輕蔑之言:女子無才便是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再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你要被人笑話了
    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這句話的上一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對於這句話的解釋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字面意思,是說女子沒有才華才是有德的表現,其二是說沒有才華的女子要主要看德行。人們普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是整個古代社會的統一文化,但確實是讓整個古代「背鍋」了,因為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清朝,清朝張岱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文》中寫道「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所以這「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是在清朝的時候才出現的,就不要傻傻的認為整個古代都是這種思想了。
  • 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古代那些大家閨秀都讀書識字?
    還記得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趙麗穎飾演的明蘭曾對小公爺說:女子不如男子能付出代價,動輒就會身敗名裂。從這句話中便是能體會到在古代社會中女子生活的不易了。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對於女子的標準簡單來說的話那便是四個字:大家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