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這句話的上一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對於這句話的解釋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字面意思,是說女子沒有才華才是有德的表現,其二是說沒有才華的女子要主要看德行。
但人們普遍認為的是第一種解釋,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便成為了封建社會男人們限制女子的一種很好的藉口,但是這種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難道真的是整個古代都有這種看法麼,又或者是只是個別朝代的通行文化?
人們普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是整個古代社會的統一文化,但確實是讓整個古代「背鍋」了,因為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清朝,清朝張岱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文》中寫道「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所以這「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是在清朝的時候才出現的,就不要傻傻的認為整個古代都是這種思想了。
說起束縛女子的思想或者是規定,古代應該是有不少的,像是人們熟悉的「三綱五常」便是,尤其是「三綱」的說法,更是對女人們的極大束縛,還有「婦德」,其實在明清之前,也有「婦德」這種說法,古人謂「婦德、婦紅、婦容、婦言」是古代女人要遵守的四大規定,也算是古代束縛女子的枷鎖。
但如果非要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女子的束縛,其實是有點勉強的,在明清之前的朝代女子有才雖不會被人們大肆誇讚,但至少不會用「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束縛女子的才華,並且在明清之前的朝代,有才的女子可是遠遠超過明清的,就比如武則天旁邊的上官婉兒,宋朝的李清照,還有漢朝的卓文君,數不勝數,但在明清卻很少有很有才華的女子流傳於世,所以「女子無才便是德」只能是明清的說法。
並且現在有人研究也說,這「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說法,應當把「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兩句連起來看,並且這兩句的意思其實說男子、女子無才不可怕,應當有德,德才是男子、女子應當格外重視的,其實這樣的解釋更能讓人們信服,但不太符合人們的認知……
所以,聽了十裡的解釋有沒有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呢,好了,今天的分享就結束了,我是十裡,我們下期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