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再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你要被人笑話了

2020-12-21 春風無十裡

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這句話的上一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對於這句話的解釋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字面意思,是說女子沒有才華才是有德的表現,其二是說沒有才華的女子要主要看德行。

但人們普遍認為的是第一種解釋,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便成為了封建社會男人們限制女子的一種很好的藉口,但是這種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難道真的是整個古代都有這種看法麼,又或者是只是個別朝代的通行文化?

人們普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是整個古代社會的統一文化,但確實是讓整個古代「背鍋」了,因為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清朝,清朝張岱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文》中寫道「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所以這「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是在清朝的時候才出現的,就不要傻傻的認為整個古代都是這種思想了。

說起束縛女子的思想或者是規定,古代應該是有不少的,像是人們熟悉的「三綱五常」便是,尤其是「三綱」的說法,更是對女人們的極大束縛,還有「婦德」,其實在明清之前,也有「婦德」這種說法,古人謂「婦德、婦紅、婦容、婦言」是古代女人要遵守的四大規定,也算是古代束縛女子的枷鎖。

但如果非要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女子的束縛,其實是有點勉強的,在明清之前的朝代女子有才雖不會被人們大肆誇讚,但至少不會用「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束縛女子的才華,並且在明清之前的朝代,有才的女子可是遠遠超過明清的,就比如武則天旁邊的上官婉兒,宋朝的李清照,還有漢朝的卓文君,數不勝數,但在明清卻很少有很有才華的女子流傳於世,所以「女子無才便是德」只能是明清的說法。

並且現在有人研究也說,這「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說法,應當把「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兩句連起來看,並且這兩句的意思其實說男子、女子無才不可怕,應當有德,德才是男子、女子應當格外重視的,其實這樣的解釋更能讓人們信服,但不太符合人們的認知……

所以,聽了十裡的解釋有沒有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呢,好了,今天的分享就結束了,我是十裡,我們下期再見吧。

相關焦點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曲解了千年,真相原來是這樣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曲解了千年,真相原來是這樣中國古代,女性的生活是及其不幸的。但凡有什麼禍害,世人都從女人身上找到根源,甚至亡國,背鍋的大多是女子。這女子的地位低到了塵埃裡,所以就出現了一句輕蔑之言:女子無才便是德。
  • 深解「女子無才便是德」
    圖為清陳枚繪 《月曼清遊圖冊》局部提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尤其是在中共摧毀中華五千年文明、極盡所能詆毀傳統文化後,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為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自然這也成為中共宣傳古代社會是「黑暗的、腐朽的、落後的」所謂證據之一。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
  • 古人說的女子無才便是德,那麼這句話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現於明末,是一句名諺俗語,這個考證結論為大多數學者所共認。據目前所見的文獻記載,這句話在晚明時期兩位文人的著作中均有出現,一位陳繼儒的小品集《安得長者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另一個出處是在馮夢龍《智囊》:「語有之:『男子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其然,豈能然乎?......無才而可以為德,則天下至懵婦人毋乃皆德類也乎?」
  • 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的上一句是什麼?
    對於女權主義者來說,最痛恨的一句話大概莫過於「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總是讓人恨得牙痒痒的,她們以為這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是她們對這句話誤會大了。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含義,請還祖先清白
    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痒痒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下面的同學鴉雀無聲,接著有個同學說:上聯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我說:這是另外一個大家都誤會的問題,我用別的篇幅再來解釋,不過這句話卻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上聯,因為一句七個字,一句十個字,字數不一樣,怎麼當上聯!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比如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讓孔子蒙受了二千多年的不白之冤,還有一句,那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孔子說的,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沒有證據表明孔子說了這句話。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還有上一句,已經被人們錯解了幾千年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如今人們已經耳熟能詳了,其實這句話還有上一句—丈夫有德便是才。這句話出自於明朝文學家、史學家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一文中,原話是:「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還有上一句,已經被人們錯解了幾千年!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和「男子有德便是才」,你覺得對嗎?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自明朝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現在咱且不要管它出自哪裡,當現在女性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立馬會嗤之以鼻。她們一定會說:「這都是封建餘毒,我們要平等,我們要自由。」還有一句表述男人類似的話,這句話叫做「丈夫有德便是才」,那麼男人又會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我想他們一定會是一臉的苦笑。
  •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內涵
    古人重德不重色,跟現在人不同,現在是重色不重德。說老實話,真正重德的女子她一定不重色,她也不重才。有一句話大家可能都聽過,但是都有錯解,叫做「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無才不是說真的沒有才,是她心裡沒有把才放在心上,這叫無才,心中無才,即使是才藝很高,她也不覺得自己有才,這叫無才,謙卑到極處。這個才就是德,她的德是什麼?謙卑。很多人都把這個錯解了,現在需要正名。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誤解了千百年,其實是讚嘆女性的!
    古人的很多話,大家都只看表面字義,而不了解古話的真實含義,所以千百年來以訛傳訛,最終被大多數人誤解。比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就很容易被人誤解,尤其是女性朋友,一聽到這句話可能就會火冒三丈,覺得這純粹是封建社會的思想,是壓迫婦女的表現。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被人們誤解最深的一句話
    「女子無才便是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而且如果你去查閱相關資料,你會發現,對這句話的很多解釋是,古代社會的局限性,反映了對女性的歧視。但其實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多數的人對這句話本身的意思就誤解了。
  • 你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思嗎?別被字面意思給騙了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這句話是出自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這句話人們往往不說前半句,也許是沒記住,也許是刻意為之,其中緣由現在不得而知。而下半句往往被人們曲解,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女子不配擁有才華,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 「女子無才便是德」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為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從現有的史料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明末文學家陳繼儒編撰的格言語錄集《安得長者言》中,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應是其引用他人所言。陳繼儒對此的註解是:「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對於女權主義者來說,最痛恨的一句話大概莫過於「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總是讓人恨得牙痒痒的,她們以為這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是她們對這句話誤會大了。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張岱對這句話的看法是:愚謂丈夫有徳而不見其德,方為大才,女子有才而不露其才,方為大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對於女權主義者來說,最痛恨的一句話大概莫過於「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總是讓人恨得牙痒痒的,她們以為這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是她們對這句話誤會大了。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 古代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前後各有一句,我們的理解錯得離譜
    這和當時時代背景有聯繫,也和當時的文化體系密不可分。我們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古代人真的覺得作為女子,沒有才學就是很好的德行了嗎?我們今天就來聊這個話題。滿滿被賦予了另外的含義。舉個簡單的例子,古人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裡的毒被現代人理解為狠毒的意思,仔細想想,完全沒有道理呀。君子是古代人十分看重的一種身份,都是用來形容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丈夫在古代同樣形容成年男子,能和君子並列一個語境,又怎麼會是狠毒的角色?
  • 古代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前後各有一句,我們的理解錯得離譜
    這和當時時代背景有聯繫,也和當時的文化體系密不可分。我們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古代人真的覺得作為女子,沒有才學就是很好的德行了嗎?我們今天就來聊這個話題。文化傳承中容易曲解其實,我們很多的知識有些已經沒有了本來的意思。滿滿被賦予了另外的含義。舉個簡單的例子,古人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裡的毒被現代人理解為狠毒的意思,仔細想想,完全沒有道理呀。
  • 古人云:「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如今的社會……
    首先給大家引經據典的解釋下「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處:明朝陳繼儒《安得長者言》釋義:男子與人爭辯的時候能夠顯露出道德修養,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表現。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陳眉公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中,並不是他說的,而是記錄的長輩說的話,結合陳眉公的評語:女子德才兼備這種賢德太難得了。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理解為打壓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冤枉古人了
    似乎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女子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善的,比如孔子就曾經說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另外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原意並非大眾理解的那樣。那麼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圖片:「女子無才便是德」劇照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意義很多話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句子的原始意義和後來的引申意義會出現巨大變化,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原先朝三暮四指的是玩弄一些手段愚弄別人,後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變成一個人三心二意、反覆無常。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存在著類似情況,既原始意義和後來大眾理解的意義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