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前後各有一句,我們的理解錯得離譜

2021-01-10 尋歷史真相

引言

我國的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其中有很多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慢慢變得面目全非。這和當時時代背景有聯繫,也和當時的文化體系密不可分。我們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古代人真的覺得作為女子,沒有才學就是很好的德行了嗎?我們今天就來聊這個話題。

文化傳承中容易曲解

其實,我們很多的知識有些已經沒有了本來的意思。滿滿被賦予了另外的含義。舉個簡單的例子,古人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裡的毒被現代人理解為狠毒的意思,仔細想想,完全沒有道理呀。君子是古代人十分看重的一種身份,都是用來形容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丈夫在古代同樣形容成年男子,能和君子並列一個語境,又怎麼會是狠毒的角色?

這裡的「毒"其實是「度」的意思。前面的量指器量,後面的度指的是氣度。氣度不凡的人才能稱為大丈夫。

張岱理解:女子無才便是德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還有前半句,整句話是: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出自清朝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同樣是引用,並不是他說的,而是明代文學家陳繼儒所說。

對於這句話,張岱有著自己的理解。在文中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覺得男子有德行而不顯擺,才是有大才的人。而女子有才華而不顯露,這才是真的德行。他舉例祁止祥先生,說這個人老厲害了。讀書寫字文章、琴棋書畫、待人接物都沒有任何問題,具備這麼多的品德,但他沒有炫耀過。又說了他的老婆,雖然看上去清心寡欲、每天吃齋念佛,亂七八糟的事什麼也不操心。其他人都說她德行好,但張岱覺得她大才。後來又說她的孩子,一個個怎麼儀表堂堂、才華出眾。如果不是祁止祥的夫人教育的好,這些孩子又怎麼能這麼厲害呢?其實他夫人很有才學,只是不顯露而已。

陳繼儒口中:女子無才便是德

陳繼儒自己覺得,女人如果能讀書,然後深明大義,就很是賢德了。但如果會讀書,卻看些亂七八糟的小說,做出醜事不如不讀書。

他同樣沒有一味說女孩子不讀書,沒有才學就賢良淑德。而是說讀書要明事理,看好書,不能因為看書把自己學壞了。

結語

無論是哪種解釋,都沒有說不讓女孩子去讀書學習。雖然女子在古代的地位不高,但也講究學習琴棋書畫,這才是大家閨秀。沒有說,只是學會三從四德,就是好媳婦了。誰不想自己的老婆厲害,出去還能和朋友們炫耀一下呢!如果真的歧視女孩子讀書,歷史中又怎麼會出現上官婉兒、李清照、秦良玉等女子呢?

往期精彩文章

古代去一次青樓要花多少錢?相當於多少人民幣?看完解惑了

皇帝變「寵妻狂魔」!後宮只有一個女人,死前遺言都是結婚紀念日

不僅當過尼姑,還嫁過三位皇帝,因不想嫁給兒子,最終香消玉損!

古代通房丫頭是什麼?老爺夫人洞房時,她還得在一旁做「指導」

參考資料《公祭祁夫人文》《女誡》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古代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前後各有一句,我們的理解錯得離譜
    但其中有很多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慢慢變得面目全非。這和當時時代背景有聯繫,也和當時的文化體系密不可分。我們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古代人真的覺得作為女子,沒有才學就是很好的德行了嗎?我們今天就來聊這個話題。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那樣意思,而且,關於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說法在更早的時候就已有之。漢語言博大精深。要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就應該結合語境,結合上下文,否則,就會斷章取義,容易曲解。如果做一個對聯,那麼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張岱對這句話的看法是:愚謂丈夫有徳而不見其德,方為大才,女子有才而不露其才,方為大德。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那樣意思,而且,關於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說法在更早的時候就已有之。要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就應該結合語境,結合上下文,否則,就會斷章取義,容易曲解。如果做一個對聯,那麼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上聯:「男子有德便是才」!這句是說一個男人必須要先有德,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德為才的根本。《論語·雍也》中說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女子無才便是德」,添上前半句竟然是古代男子為了這些
    在古代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許多不公平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其中男尊女卑這個愚昧的思想更是壓迫了女性幾千年,相應而來的就是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對封建制度下人們精神洗腦的俗語。後來就變成了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就會禍亂天下,即「女子無才便是德」。還有著一種說法是出自於明朝的張岱,他在《公祭祁夫人文》中說,「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裡的眉公是指明代書畫家陳繼儒,但是關於陳繼儒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卻無法證明。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出自於張岱之口。因為他在文章中確確實實提到了這句話,而關於其他人說法的證據史料無記載。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中國古時候有很多經典的話本來立意深遠,境界宏大,但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以訛傳訛,慢慢違背了原來的本意,造成了現代人很大的誤解。比如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讓孔子蒙受了二千多年的不白之冤,還有一句,那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女子無才便是德」。
  • 深解「女子無才便是德」
    圖為清陳枚繪 《月曼清遊圖冊》局部提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尤其是在中共摧毀中華五千年文明、極盡所能詆毀傳統文化後,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為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自然這也成為中共宣傳古代社會是「黑暗的、腐朽的、落後的」所謂證據之一。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被人們誤解最深的一句話
    「女子無才便是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而且如果你去查閱相關資料,你會發現,對這句話的很多解釋是,古代社會的局限性,反映了對女性的歧視。但其實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多數的人對這句話本身的意思就誤解了。
  • 古人云:「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如今的社會……
    首先給大家引經據典的解釋下「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處:明朝陳繼儒《安得長者言》釋義:男子與人爭辯的時候能夠顯露出道德修養,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表現。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陳眉公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中,並不是他說的,而是記錄的長輩說的話,結合陳眉公的評語:女子德才兼備這種賢德太難得了。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每當女子顯露對知識的渴望時,總被人以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荒繆言論所扼殺。這句話是在明末陳繼儒的一本著作中首次出現,我們先來看看這句話的原意是多麼的荒繆:「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還有上一句,已經被人們錯解了幾千年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如今人們已經耳熟能詳了,其實這句話還有上一句—丈夫有德便是才。這句話出自於明朝文學家、史學家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一文中,原話是:「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還有上一句,已經被人們錯解了幾千年!
  • 「女子無才便是德」?再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你要被人笑話了
    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這句話的上一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對於這句話的解釋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字面意思,是說女子沒有才華才是有德的表現,其二是說沒有才華的女子要主要看德行。人們普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是整個古代社會的統一文化,但確實是讓整個古代「背鍋」了,因為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清朝,清朝張岱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文》中寫道「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所以這「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是在清朝的時候才出現的,就不要傻傻的認為整個古代都是這種思想了。
  • 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的上一句是什麼?
    要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就應該結合語境,結合上下文,否則,就會斷章取義,容易曲解。如果做一個對聯,那麼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上聯:「男子有德便是才」!這句是說一個男人必須要先有德,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德為才的根本。《論語·雍也》中說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古代那些大家閨秀都讀書識字?
    還記得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趙麗穎飾演的明蘭曾對小公爺說:女子不如男子能付出代價,動輒就會身敗名裂。從這句話中便是能體會到在古代社會中女子生活的不易了。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對於女子的標準簡單來說的話那便是四個字:大家閨秀。
  • 「女子無才便是德」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為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從現有的史料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明末文學家陳繼儒編撰的格言語錄集《安得長者言》中,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應是其引用他人所言。陳繼儒對此的註解是:「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女子無才便是德」和「男子有德便是才」,你覺得對嗎?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自明朝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現在咱且不要管它出自哪裡,當現在女性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立馬會嗤之以鼻。她們一定會說:「這都是封建餘毒,我們要平等,我們要自由。」還有一句表述男人類似的話,這句話叫做「丈夫有德便是才」,那麼男人又會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我想他們一定會是一臉的苦笑。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理解為打壓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冤枉古人了
    似乎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女子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善的,比如孔子就曾經說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另外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原意並非大眾理解的那樣。那麼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圖片:「女子無才便是德」劇照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意義很多話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句子的原始意義和後來的引申意義會出現巨大變化,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原先朝三暮四指的是玩弄一些手段愚弄別人,後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變成一個人三心二意、反覆無常。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存在著類似情況,既原始意義和後來大眾理解的意義有出入。
  • 古代為什麼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原因有三點,其實很簡單
    在古代,男人有才就會被描述為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進而揚名四方。而女子有才便會被認為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甚至清初學士張岱曾總結說:「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那麼古人為什麼都一致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罵不尊重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古人有多牛
    意思是說,有智慧的男人可以成就霸業,有智慧的女人則能摧毀城池。可嘆此婦太過猖獗,就如梟如鴟的兇猛惡名一般。早在春秋時期,社會的世俗觀念就已有些畸形,普遍認為女子不能有才智,否則就會禍亂一方。發展到後世,有人用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概括這種情況,認為女子只要無才無智就是最大的德能了。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原來誤會了這麼多年
    我們知道這句俗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是極為廣泛的流傳,但是到了今天的時候,仿佛已經被不被人們所認可,因為它的思想確實是存在很多不好的地方,認為女孩子不需要念書,其實我們要學會從本質去理解這句話,這句俗語並沒有去貶低女孩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為什麼這麼說?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曲解了千年,真相原來是這樣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曲解了千年,真相原來是這樣中國古代,女性的生活是及其不幸的。但凡有什麼禍害,世人都從女人身上找到根源,甚至亡國,背鍋的大多是女子。這女子的地位低到了塵埃裡,所以就出現了一句輕蔑之言:女子無才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