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原因有三點,其實很簡單

2020-12-21 韓非讀史

在古代,男人有才就會被描述為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進而揚名四方。而女子有才便會被認為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甚至清初學士張岱曾總結說:「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那麼古人為什麼都一致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呢?難道家裡培養出一個飽讀詩書,才華超群的大才女不是一件光耀門楣的事情嗎?其實不然,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有原因,具體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女子有才易不貞。女人一旦有了才後,就會像男人一樣衍生出更高的追求,性格也會衝破禮教的束縛,追求個性的解放。最出名的當屬唐朝的女子,唐代最出名的才女魚玄機和李冶從小就文才極高,在年幼時就能即興賦詩,長大後卻因為各種原因,成為風流成性,香豔灑脫的女道士,她們與各色文人墨客交往,很難從一而終。

此外在宋朝時期,秦淮河畔的才女皆出自青樓,這些才女都在琴棋書畫,吟詩作對上有很高的造詣,成為當時娼妓的一大特色,這也無形中給才女二字抹了黑。

為此明末的陳繼儒曾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

第二點:女子有才命途多舛。歷史上的才女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很多命運都很悽慘。東漢末年的才女蔡文姬,先嫁給衛仲道,衛仲道死後又趕上匈奴入侵,被擄走後與匈奴左賢王結成夫妻,度過了12年光陰,並為左賢王生育了2個孩子,後來曹操於心不忍,將其贖回,把他嫁給董祀為妻,蔡文姬雖然回到了故鄉,但親生兒子卻在塞外,每天牽腸掛肚,但又無可奈何,可謂命運悽楚。

宋代的第一才女李清照,生與書香門第,從小飽讀詩書,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兩情相悅,但不久金兵入侵,趙明誠在逃難途中身亡,李清照流落南方,最終在悽風苦雨中孤獨終老。

第三點:統治階層的需要。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於明朝時期,也是隨著統治階層的需要而誕生的。古代的才女像唐朝的時期的上官婉兒,依靠才能和才華步步攀升,最終玩弄權術,霍亂朝綱。一代女皇武則天也因為才能超群,最終顛覆了男權社會的統治,差點覆滅了李唐王朝,並用自身的成就證實了女人也是可以享有天下的,這些在統治階層眼中都是不可接受的。

此外,女人因為有才掌控權力後,娘家肯定會隨著富貴,但權力衰落後,最倒黴的也是娘家人,比如呂雉死後,諸呂就立刻遭到清算,全部被誅滅。所以無論是哪種原因,在古代女子只有在家從父,出嫁從夫,伺候公婆,相夫教子,才是分內事,是最好的德。

相關焦點

  • 古代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前後各有一句,我們的理解錯得離譜
    但其中有很多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慢慢變得面目全非。這和當時時代背景有聯繫,也和當時的文化體系密不可分。我們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古代人真的覺得作為女子,沒有才學就是很好的德行了嗎?我們今天就來聊這個話題。文化傳承中容易曲解其實,我們很多的知識有些已經沒有了本來的意思。滿滿被賦予了另外的含義。舉個簡單的例子,古人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 古人云:「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如今的社會……
    首先給大家引經據典的解釋下「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處:明朝陳繼儒《安得長者言》釋義:男子與人爭辯的時候能夠顯露出道德修養,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表現。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陳眉公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中,並不是他說的,而是記錄的長輩說的話,結合陳眉公的評語:女子德才兼備這種賢德太難得了。
  • 深解「女子無才便是德」
    圖為清陳枚繪 《月曼清遊圖冊》局部提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尤其是在中共摧毀中華五千年文明、極盡所能詆毀傳統文化後,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為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自然這也成為中共宣傳古代社會是「黑暗的、腐朽的、落後的」所謂證據之一。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
  • 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古代那些大家閨秀都讀書識字?
    還記得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趙麗穎飾演的明蘭曾對小公爺說:女子不如男子能付出代價,動輒就會身敗名裂。從這句話中便是能體會到在古代社會中女子生活的不易了。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對於女子的標準簡單來說的話那便是四個字:大家閨秀。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政治發展的需要從漢代班昭作《女誡》中,就稍微透露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是最早提出這種觀念的,從這點推移,大概很早之前就是這個觀念。
  • 古代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前後各有一句,我們的理解錯得離譜
    但其中有很多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慢慢變得面目全非。這和當時時代背景有聯繫,也和當時的文化體系密不可分。我們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古代人真的覺得作為女子,沒有才學就是很好的德行了嗎?我們今天就來聊這個話題。
  • 「女子無才便是德」和「男子有德便是才」,你覺得對嗎?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自明朝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現在咱且不要管它出自哪裡,當現在女性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立馬會嗤之以鼻。她們一定會說:「這都是封建餘毒,我們要平等,我們要自由。」還有一句表述男人類似的話,這句話叫做「丈夫有德便是才」,那麼男人又會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我想他們一定會是一臉的苦笑。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孔子說的,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沒有證據表明孔子說了這句話。據資料,「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代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本來這句話的上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下句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是連在一起的。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原來誤會了這麼多年
    我們知道這句俗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是極為廣泛的流傳,但是到了今天的時候,仿佛已經被不被人們所認可,因為它的思想確實是存在很多不好的地方,認為女孩子不需要念書,其實我們要學會從本質去理解這句話,這句俗語並沒有去貶低女孩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為什麼這麼說?
  • 詩中遊長安丨為什麼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還要學習琴棋書畫?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放到今天,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 問題來了,古代為什麼一邊要求女子「無才」,一邊還要求女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呢? 經過一番研究,終於明白了,在古代治國事君或者帶兵打仗,文韜武略才能稱「才」,琴棋書畫叫做「藝」。
  • 「女子無才便是德」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為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從現有的史料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明末文學家陳繼儒編撰的格言語錄集《安得長者言》中,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應是其引用他人所言。陳繼儒對此的註解是:「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誤解了千百年,其實是讚嘆女性的!
    比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就很容易被人誤解,尤其是女性朋友,一聽到這句話可能就會火冒三丈,覺得這純粹是封建社會的思想,是壓迫婦女的表現。其實是大家完全誤會了,這本是誇讚女人的一句話,其中有兩層意思。第一,這句話裡的「無」字,不只是沒有的意思,而是一個動詞,有「不顯露」的意思。
  • 你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本意都不知道,還好意思指責我無德?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出處及原意對這句話起源的考據研究非常多,目前為學界公認的是出自明末時期文人陳繼儒的小品集《安得長者言》中的「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兩句話可能可能並非他原創,而是引用他覺得有道理的年長者的話語以教育子孫後代。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每當女子顯露對知識的渴望時,總被人以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荒繆言論所扼殺。這句話是在明末陳繼儒的一本著作中首次出現,我們先來看看這句話的原意是多麼的荒繆:「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被人們誤解最深的一句話
    「女子無才便是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而且如果你去查閱相關資料,你會發現,對這句話的很多解釋是,古代社會的局限性,反映了對女性的歧視。但其實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多數的人對這句話本身的意思就誤解了。
  • 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的上一句是什麼?
    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如果做一個對聯,那麼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上聯:「男子有德便是才」!這句是說一個男人必須要先有德,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德為才的根本。《論語·雍也》中說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夫子從從才德相濟的角度強調男人的文和質的重要性。
  • 「女子無才便是德」,添上前半句竟然是古代男子為了這些
    在古代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許多不公平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其中男尊女卑這個愚昧的思想更是壓迫了女性幾千年,相應而來的就是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對封建制度下人們精神洗腦的俗語。這也是古人信奉的男女關係不二標準,其實這句話在古代也不完全就是勸奉女子無需讀書,只照顧好男人和家就好了,然而在後世它開始被不斷尋求最高價值認同的男子更換含義變來變去。那麼它都還有哪些含義呢?一起來看下吧!關於這句話的出處有著不同的說法,在《詩經·瞻卯》中有著「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的句子,意思是禍亂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出自婦人那一方。
  • 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前半句才是正解,很多人都誤解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前半句話才是更重要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源這句古言的來源有許多說法,很早以前這句話就流傳下來,歷史久遠,無法考證真正說出這句話的人。其中的一個說法是,清朝大文豪張岱先生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中提及「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然這句話中的眉工,則是明末時期的文學大家陳繼儒,他為何會說出這句話呢?這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大多數人的思想禁錮。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理解為打壓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冤枉古人了
    似乎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女子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善的,比如孔子就曾經說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另外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原意並非大眾理解的那樣。那麼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圖片:「女子無才便是德」劇照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意義很多話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句子的原始意義和後來的引申意義會出現巨大變化,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原先朝三暮四指的是玩弄一些手段愚弄別人,後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變成一個人三心二意、反覆無常。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存在著類似情況,既原始意義和後來大眾理解的意義有出入。
  • 今日書牆|第1期:「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始於何時?
    《中國婦女生活史》(陳東原 著) 讀書整理(一)古代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古代中國本來大部分人是文盲,這一提倡使得女子能讀書識字者更是鳳毛麟角。那麼這種說法究竟起源於何時呢?《溫氏母訓》說:「婦女只許粗識柴米魚肉數百字,多識字無益而有損也。」可見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不教女子讀書認字的趨向,便有產生「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話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