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孟浩然》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年期間,李白居湖北安陸,他經常到襄漢地區遊玩,就是在這個時期,李白結識了比自己年長12歲的孟浩然,更因為仕途多難的相似遭遇,二人成為忘年之交,經常一同飲酒作樂,共同出遊。李白對孟浩然的人品、詩歌和風採十分仰慕,這一首《贈孟浩然》中就毫不保留地表達了對孟的傾慕和讚美。
李白的律詩風格自由,常常打破格律的制約,表現感情自然而然,直抒胸臆,飄逸灑脫。這首《贈孟浩然》塑造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表現了二人之間深厚的友情。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直抒胸臆,提綱摯領,點明全詩的主題。這兩句詩格調高雅,具有中古遺風。詩人沒有用華麗的詞藻,也沒有過多地修飾,「吾愛」二字扣緊題目,真情、直白地讚美了孟浩然光明磊落、淡然灑脫的作風,喜愛、仰慕之意貫穿全詩。
「夫子」兩個字是李白對孟浩然的尊稱。孟浩然不看重榮華富貴,隱居山林,李白雖為人驕傲自負,卻從心裡仰慕欽敬孟浩然,將他視為自己的良師益友。在古代,「風流」一詞是對文人雅士的讚美,孟浩然人品高潔,因而李白將他稱讚為天下聞名的風流名士。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中間四句勾勒了一幅風流名士的隱居圖,刻畫了孟浩然儒雅的名士形象,說明了詩人喜愛孟浩然的具體原因。孟浩然數十年如一日隱居在山林,享受清風皓月,安貧樂道,他寧可和山中的花草樹木生活在一起,也不想為了榮華富貴去侍奉君主。
「紅顏」和「白首」兩詞對比,描繪出孟浩然的人生歷程。「軒冕」和「松雲」代表了仕途和隱居,象徵著富貴和淡泊。「棄」和「臥」二字表明了孟浩然的決心。「醉月」和「迷花」代表縱情飲酒、流連山水的自由生活,孟浩然擺脫世俗約束,高雅持節,與李白的心靈相通,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可以說詩人在表現孟浩然的同時,也在展現自己的意願和風採。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最後兩句直抒胸臆,將對孟浩然的仰慕之情進一步升華。詩人將孟浩然比喻成了「高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語出《詩經·小雅·車轄》,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用這一句來讚美孔子。「安可仰」意在讚美孟浩然這座高山高大巍峨,自己仰望也不能望到頂端,只能仰望孟浩然的才子風流,緊追其後。
這裡李白化無形為有形,將對孟浩然的仰慕之情形象化,表示自己只能向他作揖敬拜,可見崇敬。此二句詩既抒情又寫景,情景交融,率真自然。本詩由四聯詩文構成,通過「愛」的串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詩文飄逸自然,古樸簡單,意境悠遠,極具美感和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