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孟浩然》:豪氣沖天的"謫仙人"李白,原來也搞塑料花社交

2020-08-28 翻書君

李白寫給孟浩然的詩中,《贈孟浩然》、《送孟浩然之廣陵》情感強烈,藝術成就突出,被列為千古佳作,供人們學習。李白一生十分高傲,很少會在詩文中對人大肆讚美,但這兩首對孟浩然卻很推崇。

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在孟浩然現存的200多首詩歌中,並沒有看到孟浩然給李白的酬和詩,也沒有看到關於李白的任何字眼,這於理不合呀!

公元740年,孟浩然去世,公元745年王士源就及時編纂了有關他的文集,雖然詩文有缺失,但&34;。當時李白已經如雷貫耳,如果孟浩然有涉及李白的詩歌,編寫者應該不會漏收,畢竟能和&34;攀上關係,可以增加傳主在文壇的曝光率。

所以,我覺得他們之間的關係可能有問題!

從現存詩歌看,李、孟二人的情感投入是不對等的。

《贈孟浩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兩首詩看,李白對孟浩然完全是情感熱烈,可是孟浩然對小迷弟李白卻無動於衷。為什麼會出現此種情感不對等的情況?我們從詩的具體情境切入,或許能找到原因。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的藝術水平主要在於巧妙化用典故,寄深情於典故中。古人對這首詩讚譽有加,甚至認為是&34;。但結合前人所述,突然覺得李白的情感有些矯揉造作。

孟浩然尋梅圖

清人沈德潛在《說詩晬語》說:錢郎贈送之作,當時引以為重。應酬詩,前人亦不盡廢也。然必所贈之人何人,所往之地何地,一一按切,而復以己之情性流露於中,自然可詠可歌,非幕下張君房輩所能代作。

沈德潛強調應酬詩的情感抒發必須要有對基本事實的真誠作基礎,不能找人代寫,不然的話會引起負面的社交後果,所以,應酬活動並不一定要出於真情,但是太明顯的虛偽也不行。

近代學者俞陛雲根據沈德潛的話,也發現了問題,他說:太白與襄陽,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箋不盡......蓋此詩作於別後,襄陽此行,江程迢遞,太白臨江送別,直望至帆影向空而盡,惟見浩蕩江流,接天無際,尚悵望依依,帆影盡而離心不盡。

他認為這首詩是作於離別後,細細推敲,這是不對的。按照送別習慣,一般是在離別前寫詩,離別後寫的是回憶詩。而且俞陛云為什麼特意指出&34;?

如果這首詩寫於離別前,那麼最後兩句&34;的情景還沒有發生,是李白的假想之詞,那麼人們所稱讚的&34;,就不是觸景生情了,而是&34;。

也就是說,李白沒有以基本事實為抒情基礎,自己臆想了一段感動的送別場面而寫了這首詩,所以我覺得這首詩的感情有矯飾之嫌。

其實,早在公元725年,李白寫了一首《江夏行》,無論是意境、用詞都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十分相似。

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對比兩首詩,李白只不過將《江夏行》中的商人和商人婦換成了孟浩然和自己,李白所寫的在江上久久佇立,凝神遠望,根本就不是他送孟浩然時的感受和經歷。

學者阮名堂還指出,李白 &39;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34;故人&34;鐵&34;吾愛孟夫子&34;從此揖清芬&34;清溪無垢氛&34;聞&34;文&34;通脫傾蓋&34;機警無匿&34;通脫傾蓋,機警無匿&34;行不為飾,動以求真&34;隱者自怡悅&34;我把你放在心裡,默默注視著你&34;行不為飾&34;小把戲&34;詩仙&34;行不為飾",在當時並不受歡迎。

更重要的是,李白根本沒有把握這類人的社交精神:人際關係的建立和強化,並不僅僅是熱情就可以,真誠才是建立牢固人際關係的關鍵。如果熱烈的表達是真誠的,自然會得到別人的積極回應。然而李白在表達自己對孟浩然的熱情時,套作詩文,情感表達模式化,這種草率的處理方式嚴重損害了他情感的真誠與深度。

李白畫像

可想而知,李白模式化的熱情表達很容易被人識破,相繼而來的是負面的社交效果,這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一生的際遇。

後記

人們在研究詩人時,往往只重視詩人的抱負和才華,將詩人的仕途失敗歸結為社會和時代,忽略了詩人的社交能力等主觀因素。實際上,社交活動是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它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也會是影響詩人成敗的重要因素。

對於實行科舉和舉薦制度的唐朝來說,交遊、拜訪高官、行卷等社交活動是唐朝讀書人獲取社會資源、實現人生目標的主要方式,這時,突出的社交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我想,對於現代人來講,培養優秀的社交能力也是極為重要的。在此,希望李、孟二人的交往過程能給大家一點啟示!


圖片源於網絡,一家之言,請多多批評指教。喜歡的話,點讚並關注,我們一起讀唐詩宋詞!

相關焦點

  • 孟浩然此詩慷慨豪氣,千金之劍「脫」贈友人,疏財重義你我不能及
    在今天網絡盛行的時代,各種網絡流行語應運而生,說起友情,不得不提起人人熟知的流行語「塑料姐妹情」。該詞形容表面上情誼就像塑料花一樣永不凋謝,實則虛與委蛇,口是心非,經不起時間和利益的考驗,表面相安無事,實則早已暗流湧動。娛樂圈傳出的「塑料姐妹情」的消息比比皆是,我們不一一評頭論足。
  • 杜甫崇拜李白,李白崇拜孟浩然,孟浩然崇拜王維,王維誰也不崇拜
    贈孟浩然【作者】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賀知章說李白「莫非太白星精耶」,李白到處跟人炫耀:賀監誇我是謫仙人呢。杜甫一個勁兒誇李白,也沒見李白拿去曬。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遊歸來,寓居安陸。
  • 千古謫仙人——李白
    小孩子哪裡懂得什麼思鄉之情,只知道原來明月如晚秋的白霜一樣冷。《古郎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碧雲端。這下可算能理解了,皎潔的明月可不就是白玉盤!《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是踏歌聲,以及,好基友為什麼不一起手拉手一輩子。
  • 李白為什麼被稱為謫仙人?看李白這四句詩,感覺仙氣已經溢出來了
    李白,唐朝著名詩人,如果非用一個詞形容李白的話,我認為最貼切的,就是「謫仙人」這個稱呼,「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是杜甫對李白的評價,什麼是謫仙人呢? 謫,本是貶職、遷謫之意,謫仙人,意為被貶凡間的神仙,仙人下凡,形容人超凡脫俗,與眾不同。
  • 《贈孟浩然》李白
    《贈孟浩然》李白吾愛孟夫子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夫子",詩人對孟浩然的尊稱;"紅顏",指年輕少壯;"軒冕",古代官吏出行時的車轎傘蓋;"頻中聖",頻頻酒醉;"高山"句:引詩經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達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徒此",惟有在此;"揖清芬",向孟浩然的高風致敬。
  • 李白,才華蓋世的謫仙人嗎,一生共有幾個妻子?
    那麼,這樣一個才華蓋世的謫仙人,他一生有幾個妻子呢?李白一生有四個妻子。在好友孟浩然的撮合下,第一任妻子——前宰相許圍師的孫女許氏嫁給了他。原本因不屑於父親用錢捐官給自己做而離家出走的李白,自從結婚後在老丈人家裡住了十年。被別人資助的滋味已經讓他很鬱悶了,所以他沒有心思去琢磨別的事情。
  • 李白蘇軾臨終前各作詩一首,李白豪氣沖天,蘇軾則看透人生
    導讀:李白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對比,李白豪氣不減當年,依然豪氣沖天,而蘇軾經歷坎坷的一生,早就將人生看得通通透透李白、蘇軾兩位"謫仙人"要說中國詩詞史上,最好的詩人和最好的詞人分別是誰,我相信很多人會選詩人李白、詞人蘇軾。而巧合的是,這兩位一位是詩仙,一位是詩神。李白的詩自是不必多少,大氣、豪邁、浪漫,而蘇軾也是以豪放而著稱,他被稱之為豪放詞的代表性人物。
  • 《贈孟浩然》李白
    《贈孟浩然》
  • 天降凡塵謫仙人——詩劍仙李太白
    李白這個名字,在璀璨的大唐的盛世之中依舊分量十足。他是謫仙人,不該落凡塵。朝堂不該是他的容身之所,他應該是「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李白,而不是「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的李白。
  • 你是凡塵的謫仙人
    最喜歡李白的那一句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波瀾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最後狷狂之意噴薄而出!好一個青蓮居士,好一個謫仙人!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 李白贈詩孟浩然,表達什麼意思?結尾兩句含義深刻
    原來有些詩人他們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比如白居易和元稹,柳宗元和劉禹錫,白居易和劉禹錫,李白和杜甫等。還有李白和孟浩然。但是他們兩個人有點特別,雖然友情深厚,但是只有李白給孟浩然寫詩,孟浩然卻沒有回贈,這種情況恐怕在詩友中是很少的。這當然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孟浩然要大李白十二歲。而且孟浩然品行高潔,不只是一個隱士,還有顯赫的詩名,他的山水田園詩和王維已經齊名了。而這時李白還剛出茅廬,沒有名氣,孟浩然的這些成就正是他李白在孜孜以求的。
  • 孟浩然才華超李白,李白最讓我噁心的一首詩
    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愛孟夫子是真的,但孟浩然風流天下聞是假的。或者說孟名氣有一點,還不足以貫天下。只是在京城討官時,露過一點才氣。跟李白比,差遠了。
  • 李白詩歌《贈孟浩然》淺析賞評,作者,潭影(單明錄)
    李白詩贈孟浩然李白詩歌《贈孟浩然》淺析賞評,作者,潭影(單明錄)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淺析: 這首詩歌是李白詩歌裡的經典之作,詩歌作品的內涵,充分表達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重之情;詩歌押韻協調,詩句對仗工整,加上詩人具備的特有創意的語言,使這首詩的風格十分獨特明快
  • 李白這首《贈孟浩然》,毫不保留地表達了對孟浩然的傾慕和讚美
    《贈孟浩然》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年期間,李白居湖北安陸,他經常到襄漢地區遊玩,就是在這個時期,李白結識了比自己年長12歲的孟浩然,更因為仕途多難的相似遭遇,二人成為忘年之交,經常一同飲酒作樂,共同出遊。
  • 詩仙,酒仙,謫仙人,李白與「仙」字撇不開的關係
    詩仙,酒中仙,謫仙人,都是詩人李白的別號,說起來李白跟這個「仙」字還真是有著不解之緣。李白在長安的一座道觀裡遇到賀知章,便呈上自己的詩作請求指點。賀知章頗為欣賞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採,當時就驚異萬分的由衷讚嘆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並盛情邀請李白與之共飲。從此,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謫仙人,意思是被貶謫到凡塵的神仙。賀知章把李白稱之為太白金星,這也並非僅僅是無中生有的讚譽。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同時我們也知道李白生性隨性,想到什麼就幹什麼,而杜甫還是為人比較周正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比較嚴謹的人,卻陪著李白的突發奇想一起去求仙訪道去了,有了和高適三人「採仙草、找仙人、煉仙丹」的傳奇之事,可見杜甫對李白的愛之深沉。
  • 信奉道教的詩人李白,靠養鳥修仙失敗,為何還被封為謫仙人呢
    在《上安州裴長史書》當中,他就說自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在《贈張相鎬二首》之二裡他又說自己」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可見他從小讀書是非常刻苦的,和那什麼我們小時候常說的」鐵杵磨成針「的傳說相去甚遠,也和唐才子傳當中的」十五通古今「是不一致的。此外李白那時候所讀的&34;、&34;&34;,單從書名上來看,這似乎說明了他對儒家的經典,可能興趣不大。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有了和高適三人「採仙草、找仙人、煉仙丹」的傳奇之事,可見杜甫對李白的愛之深沉。那麼李白又愛著誰呢,李白也寫過許多贈友人的詩句,但是從《贈孟浩然》中能夠看出,李白是愛著孟浩然的,而且這個喜愛之情不是後人推測出來的,是李白在詩中直接表述出來的,第一句就是「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 贈孟浩然古詩翻譯 贈孟浩然詩意思
    孟浩然和李白都是唐代傑出詩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李白寫了一首詩名為《贈孟浩然》,大家知道這首詩的內容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這首詩的譯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贈孟浩然》  唐·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 李白《贈孟浩然》:一個顛倒黑白的笑話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讀完這首詩,我想很多人會有種忍不住捂嘴大笑的衝動吧?難為李白好意思在這裡睜眼說瞎話。把孟浩然誇得天花亂墜,簡直才能直追孔明伊尹,品德高尚比肩聖人。都說歷史是位小姑娘,想怎麼妝扮就怎麼妝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