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傳承和發展

2020-12-19 人民政協網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這五年,全國政協多次通過調研、常委會議、專題協商會議等議政活動,為如何弘揚、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著眼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探路把脈。2014年,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成的調研組赴浙江、湖南兩省,就「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書院文化研究保護」進行了專題調研。

千年來,作為我國獨特的教育機構和學術機構,書院承擔著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經過改制轉型和歲月洗禮,大多已銷聲匿跡。幸運的是,也有一些書院的文化和血脈至今沒有中斷,並被賦予了更多時代內容。我們回訪的第三站,就是湘浙兩省具有代表性的書院。

1申遺之論

7月,一條條申遺成功的好消息密集刷新著人們的神經:可可西裡、鼓浪嶼、鉛山武夷山相繼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關注、欣悅之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張廷皓也不由得聯想起3年前的那次調研。

2014年,張廷皓作為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專題調研組的成員之一,隨團深入浙江、湖南兩省了解書院的保護和利用情況。

「中國是正宗的書院發源地,我們能不能在推動書院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些什麼?」在調研組召開的座談會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一位教授的發言,引發了一場頭腦風暴,政協委員和學術大家們各抒己見、論道長沙,這項思考也貫穿了調研的全過程。

「事實上,以浙江、湖南兩省為典型,對一些重要書院的情況進行摸底,論證有無申遺的可能性,也是我們那次調研的議題之一。」張廷皓告訴記者。

3年後的夏天,記者再訪嶽麓書院,眼前是相當「穿越」的一幕。正值畢業季,花木葳蕤、曲徑通幽的校園裡,青年學生們身著民國裝束,相繼站在「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對聯前合影,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助理陳仁仁含笑注視著眼前的「恰同學少年」。

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毛澤東、蔡和森等一個個彪炳史冊的人物,都曾受到嶽麓書院思想和精神的浸潤。自清末湘軍崛起到新中國成立,從湖湘文化中走出來的精英們,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和整個中國的進程。不少歷史學家都在探究:這一筆筆濃墨重彩的春秋背後,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

嶽麓書院國學研究院院長朱漢民給出的答案是湖湘文化精神的傳統:經世致用、關懷現代、關心社會、改變中國。「書院教育強調自我道德完善和治國平天下的能力統一,培養了不少德才兼備的人才。他們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體現出書院的價值關懷與知識追求相統一的精神。」朱漢民認為。

翻閱1040年的歲月篇章而弦歌未斷,嶽麓書院堪稱一個奇蹟。從北宋創立直至清末改制為學堂,後併入湖南大學,成為學校的二級學院,現有哲學和中國史、考古學三個學科,兼有文物保護、教學和科研三大功能。

「多去御書樓,少待在寢室裡」是嶽麓書院今年歷史系優秀畢業生蔣明的一句經驗之談。御書樓就是學校的藏書館,有大量古籍和現代出版的文獻資料,涉及中國哲學、中國史、古代文獻、文獻學、古代漢語、考古學、博物館等學科,所有文獻資料學生均可借閱。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告訴記者,嶽麓書院感覺的確跟別處不同。「有些書院完全沒有了教育活動,而嶽麓書院一直有學生上課,我們走進了學生們的課堂觀摩,也了解到學校經常舉辦學術評獎等文化活動。」但葛曉音覺得,利用書院的條件上課,和書院教育理念與現代教育融合是兩回事,後者是一個不易抵達的境界。

「如何貫通古今,讓書院千年的智慧積澱照進當下的教學實踐,也是我們一直在孜孜探索的。」陳仁仁說,講座的效果或許可看作是一個成果。嶽麓書院邀請海內外知名專家,已舉辦了將近300期講座,其中不乏幾個學者在一起互相會講的場面。講座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預告,聽眾不僅有在校師生、湖南本地人士,還有很多人千裡迢迢從外地乘飛機、高鐵趕來聽講,猶如當年「朱(熹)張(栻)會講」的盛況再現。

有專家統計,中華大地上曾存在過的書院有8000多所,作為為數不多的「活著的書院」,嶽麓書院是奇蹟,也是範本。

相關焦點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
    【網絡關注】   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   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作為我國著名的書院,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流傳。當前,書院文化與書院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光明日報-光明網
    【網絡關注】     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作為我國著名的書院,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流傳。當前,書院文化與書院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話題討論量近2萬條。
  • 傳承朱子傳統文化 共尋閩臺書院發展之路
    7月27日,以「傳承中華文明,兩岸攜手同行」為主題的「2019年朱子之路——閩臺書院文化之旅」活動在武夷學院舉行閉營儀式。「2019朱子之路閩臺書院文化之旅」閉營儀式 東南網記者 陳豔 攝本次活動於7月22日在泉州開營,營員走訪參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開元寺和晉江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等,實地考察福州正誼書院、三明南溪書院和武夷山紫陽書院等書院,並舉行祭拜朱子儀式和閩臺書院文化交流活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書院的文化傳承及精神蘊蓄
    千餘年來,作為我國獨特的教育機構和學術機構,在歷經輝煌、困頓和沉寂中,書院承擔著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如至今仍然「活著的書院」嶽麓書院就是其中的典範。有專家統計,中華大地上曾存在過的書院有8000多所,可以說書院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的重要傳承方式之一。據歷史記載,書院開始只是地方教育組織,最早出現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由理學家朱熹創立,發展於宋代。
  • 傳承江南書院文化活水
    江南地區的書院不僅培養出大批科舉名人和學術名家,為江南地區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作出了支撐性貢獻,同時也是今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深厚文化資源。  2019年,韓國申報的「新儒學書院」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禮失於野,東鄰拾之」的現實,給中國的書院文化傳承敲響了警鐘。
  • 湖湘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記湖南寧鄉南軒書院
    1524年,明嘉靖皇帝下旨將其改建為南軒書院。為弘揚湖湘文化,2017年始湖南省、寧鄉市兩級政府將書院進行修復和擴建,一期工程現已峻工。  一期工程主要由碑亭、官步橋、南軒文化廣場和南軒書院等組成。進入景區,首先躍入遊客眼中的是碑亭,亭內立石碑,上書「大小文武官員至此止步下車」,給人莊嚴神聖的感覺。
  • 傳道而濟斯民:書院教育的記憶與傳承
    坐落於湖南省衡陽市的石鼓書院地處湘江、蒸水、耒水交匯處,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湖南第一勝地,在我國書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三潭書院是南方長城現存第一大書院,也是中國苗族地區最大的書院。百餘年來,書院培育了眾多人才,是研究湘西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淵源和發展以及研究少數民族建築的重要資料。
  • 三蘇祠和川大眉山校區都將設東坡書院 新時代書院如何發展?看看...
    四川大學教授、四川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舒大剛表示,以四川而言,全省200多所書院,一些書院古月今照,成為求學之地,出學術,出人才,出學派;而一些書院則成為各種培訓機構,甚至盈利場所。 新時代的書院將何去何從?又該如何傳承創新發展?
  •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
    其中,有一座在歷史的風浪中屢遇劫難而不斷重生,歷經千年而書聲依舊,它就是地處麓山之下、湘水之畔的嶽麓書院。回望蒼茫的歷史煙雲,這座書院何以能傳承千載而弦歌不輟?這一現象蘊含著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基因密碼,值得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深深思索。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書院人 | 杜華偉:當代書院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建議
    當代書院應該努力繼承古代書院精神,成為研究與傳承儒家文化的機構、培育中華文化基因的空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場,成為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陣地。當代書院的價值在於提醒改造現代教育,克服體制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短視化的弊端,真正落實涵養心性、陶冶性情、變化氣質的成人教育。
  • 攜手並肩傳承千年書院文化
    嵩陽書院與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中的兩所書院,是當時教育創新、學術創新、文化創新的中心,是各學派學說孕育、形成、發展、壯大的平臺。因為理學大師朱熹的學術與講學活動,而有著深切的淵源和關聯。鄭州大學比鄰嵩陽書院,九江學院背靠白鹿洞書院,兩所院校各自深受嵩陽和白鹿洞兩大書院文化的福澤。
  • 書院復興與關學傳承
    關學歷經北宋、南宋、元、明、清,直到民國,一脈傳承形成了34位代表性學者。他們中有不少人在書院講學,在張載學說的基礎上對關學加以繼承和發展。橫渠書院、關中書院和芸閣書院,不僅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下也以不同形式傳遞著關學有時代價值的思想。
  • 專家學者為考亭書院發展支招
    「考亭書院之重要取決於其歷史地位,一方面在於其自身價值,另一方面在於其社會感召力。」「要以考亭書院的保護開發為契機,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上新高峰。」……25日,來自嶽麓書院、鵝湖書院、白鹿洞書院、篔簹書院、懷玉書院等全國知名書院及省內的專家學者齊聚建陽區考亭書院,一同參加朱子文化講壇。大家以「書院的文化內涵與當代意義」為題,進行學術交流研討,同時也為考亭書院的發展支招。
  • 創建泰伯書院 傳承優秀文化 「泰伯書院建設」第一次研討會預告
    鳳凰網湖南訊立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實現傳統家族書院的現代化探索。以創建泰伯書院,傳承優秀文化為主題的「泰伯書院建設」第一次研討會將於2020年7月25日在湖南大學集賢賓館隆重舉行,研討「泰伯書院」的辦院宗旨、理念以及運行機制。本次「泰伯書院建設」第一次研討會特邀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肖永明、廈門市篔簹書院院長王維生、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世界吳氏宗親總會主席吳國榮出席。
  • 文化大咖齊聚嶽麓書院 支招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今天下午,「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傳統文化的網絡傳播與創新性發展」傳播論壇在嶽麓書院舉行。30餘名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網際網路企業家及媒體代表參加論壇,共同探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傳播論壇現場。攝影/曹超 「傳統文化的傳播需要思想、內容、形式上的創新。」
  • 鄧洪波 趙偉:書院與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傳播
    這些有理想、有擔當的讀書人繼承了孔子開創的私人講學傳統,在一代代的講學授受中完成了文化的延續、文明的傳承。在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之時,精舍成為佛家講經、譯經的場所,改變了精舍的原初之意,儒家文化一度面臨傳承斷絕的危機。
  • 篔簹書院院長王維生:國學的傳承需要薪火相傳
    因為在過去三四十年當中,尤其是近一二十年來,應該說整個國學文化,包括書院事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這得益於我們國家從高層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到民間和社會團體大量的人跟機構都在投入到這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業當中。從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從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這種角度來談,我覺得強調傳承和創新尤其有必要,傳統文化代表著我們過去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我們當然要繼承。
  • 書院功能再造,賦能地方融合發展
    書院具有文化品牌價值,自帶lP光環。書院具有承載現代文化產業雙創孵化能力。書院具有歷史文化記憶傳承作用。書院具有助力地方文旅融合、產旅融合。遍布名山大川,山野村落有兩種文化傳播業態,私塾和書院。私塾作為個性化蒙學教育,以非標準化、小班化、地域化為特色。書院作為文化研習交流、研究展示機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標。共同的特點在於耕讀一體、知行合一、人文山水的自然空間。書院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形式和平臺維繫著傳統教育及文化傳承的運轉。西式標準化教育興起,傳統的書院衰敗。
  • 兩岸書院「雲上」交流,冀攜手推動傳統文化傳承
    希望結合新的技術、方式,一起持續推動經典的傳承。」臺灣鹹臨書院理事長陳亞莉23日說道。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海峽論壇·第四屆海峽兩岸書院論壇當日在福州正誼書院舉辦。本屆論壇分設福建、臺灣兩個會場,以網絡連線、遠程互動的「雲論壇」形式聯動進行。閩臺書院的交流交往源遠流長、綿延不斷。
  • 李亞鵬:用「書院中國」傳承傳統文化脈搏
    「書院」在中國歷史上是重要的教育和文化傳播機構,那麼在當代,我們所提出的「書院」的概念變得更為豐富和廣泛了,有數據表明,現在北京以「書院」為名註冊的機構就有幾百家。  目前基金會的公益項目針對各個年齡段的都有,內容有三個主要方向,一是我們的書院實踐部分,就是通過開展公益課程、公益大講堂等項目,給熱愛傳統文化的人提供一些學習機會,包括我們正在籌建的鄉村書院項目,就是希望鄉村的兒童也能有機會接受傳統文化的滋養和教育;二是我們的文化保護與傳承部分,其中傳承人資助項目,就是通過對非遺手工藝傳承人的終身資助,幫助他們的解決生活困難和產品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