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它,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公曆12月22附近,人們會以各種方式,來迎接冬日的到來。
冬至擁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它起源於上古先民時期。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在三千多年前,周公利用土圭法測影,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始得二十四節氣。冬至是周公最早測定出來的節氣,所以周公將它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先民順應天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總結出的知識體系,它指導著農業生產,也影響著古人的文化觀念。而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西漢漢武帝時期,官方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並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而在「平氣法」劃分的節氣中,冬至依舊排於首位,。不過,由於計算方法的不同,所以冬至的時間也有可能存在差異。現在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時為冬至點,而這一天正是12月22號附近。
當然,這是冬至的自然內涵,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冬至更重要的,顯然是人文內涵。冬至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很高,不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都十分重視冬至。冬至是冬季的大節日,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許多地方將它稱為「亞歲」、「小年」,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冬至衍化出許多的節日習俗,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吃餃子。即使是現在,冬至的節日氛圍已經大不如從前,有的人不經過他人提醒甚至都會忘卻冬至是哪一天,但是當冬至到來時,人們還是會吃上一頓餃子,以慶祝冬至。這即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冬至吃餃子這個習俗相傳是源於醫聖張仲景。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發現有許多受凍的百姓,耳朵都凍壞了,他心生憐憫,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無償給百姓們吃,許多人因此得救。張仲景的善舉讓百姓們心生感激,後來每逢冬至,人們都會模仿醫聖老爺子包餃子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習俗。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儘管現在人們已經不太會挨凍受餓了,但吃餃子這一習俗中的文化內涵依舊被保留下來,且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當然,吃餃子不是冬至裡的唯一習俗,冬至也不是北方人才過,南方人對於冬至的熱情,一點都不比北方少。
在廣東,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大部分廣東人都會在這天吃燒臘與姜飯。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最為淳正,所以客家人還有冬至釀酒的習俗。
杭州人會在冬至吃年糕,這一習俗可謂源遠流長,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形成,直到現在依舊被杭州人民傳承著。每逢冬至,杭州人都會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取年年長高的吉祥意味。
除了年糕和糯米飯以外,江南水鄉還有還有冬至吃湯圓和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在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做上湯圓和赤豆糯米飯,一為慶祝節日,二為祈福防災祛病。
在山東滕州和四川,人們會在這天喝羊肉湯,滋補冬日。相傳這一習俗來源於漢高祖劉邦,他曾在冬至這一天吃樊噲煮的羊肉,讚不絕口,於是民間形成冬至日吃羊肉湯的習俗和傳統。
當然,各地的習俗也是相互影響的,比如西川也是吃湯圓的,北方也有不少人喜歡和湯圓,南方人也會在這天吃餃子,這也是中華民族同宗同源的體現。
其實,不僅現代人重視冬至,古代更是將冬至日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中國古代一直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冬至結束以後,陽氣回升,白晝漸長,是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祥的日子,應該慶賀。人們會在這天祭祖、拜神,《周禮春官·神仕》裡就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記載。
古代人們慶賀冬至的場面很壯觀,《晉書》中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宮廷亦對冬至日十分重視,以漢代始,官方設立「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還會在這天放假,《後漢書》中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在魏晉時期,冬至已經是一個民間重要節日,人們在這天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冬至盛於唐宋,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在宋代以後,冬至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活動愈發興盛,到明清時期,已經到皇帝舉辦祭天大典的地步,「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就出自清代的《清嘉錄》。
不論是冬至的起源,還是中國人過冬至的習俗,它們其實都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沉澱。我們口中小小的餃子或者湯圓,象徵的是人們對於美好的期冀和對未來的祝福。
參考資料:
《漢書》
《周禮春官·神仕》
《晉書》
《東京夢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