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聽過一個段子,大體意思是:老外來中國感慨中國人真幸福,過了春節是元宵,元宵過完是清明,五一勞動最光榮,端午粽子裹三層,中秋賞月吃月餅,感覺中國一年有過不完的節日。西方傳統節日大概也就六七個,少之又少,一個萬聖節都能絞盡腦汁玩出花兒來,而中國傳統節日卻是多的數不過來。相信很多朋友今天朋友圈都被餃子/湯圓霸屏了,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民這一天都會不約而同的和春節一樣去吃一頓餃子/湯圓呢?
其實這個和社會結構有很大的關係,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我們是農耕民族,需要去種莊稼,而那時候有沒有天氣預報,古人就就會根據地球的運行軌跡作出一份黃曆,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穫,以此來供農民種地使用,冬至就是其中之一。一般以長江為界,南北雙方文化屬性、生活習慣、物產等都不一樣,北方人吃餃子相對更符合豪爽的性格,捏一下就下鍋了,而南方則體現了細膩的一面,除了湯圓以外還會做大餐,足足能吃上兩頓呢,細枝末節體現文化的不同,而食材的使用則表現出物產的區別。那麼我們知道有關冬至的傳說都有哪幾種嗎?分別吃什麼呢?
一、冬至吃餃子
北方餃子還有一個稱呼「捏凍耳朵」,這個是源自河南吃餃子的民間俗稱。為什麼有這種稱呼呢?相傳醫聖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告老還鄉回南陽的時候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在路上看見鄉親們破衣襤褸,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傷了,心裡很難過,就叫其弟子們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等驅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煮,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想耳朵一樣的形狀,再用沸水去煮。做成一種叫做「祛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當地百姓吃。鄉親們吃過以後,耳朵都被醫治好了。故此每年人們都會模仿去做著吃,這也是為什麼餃子回想耳朵一樣的原因。人們也稱呼為「餃子」,也有地方叫「扁食」和「燙麵餃」,人們一傳十,十傳百也就有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傳聞。
二、冬至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兩代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三、冬至吃羊肉、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四、冬至吃混沌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五、冬至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如果您的家鄉還有其他不同的習俗歡迎在下面評論互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