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峰:民歌是民族音樂的基因

2020-12-12 四川日報

李宏峰:民歌是民族音樂的基因

李宏峰在巴蜀文藝講堂開講。省文化館供圖

    四川日報社、四川省文化館
聯合主辦□本報記者 李思憶
    9月24日,本報與四川省文化館聯合主辦的「巴蜀文藝講堂」在宜賓興文縣開講。適逢第二屆西部民歌展演系列活動期間,為了給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歌愛好者有更多研究、學習民歌保護傳承的專業意見,本期講堂特邀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宏峰以「非遺視野下民歌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為題,為大家講解了我國民歌的歷史沿革及保護措施。
【實錄】
生於「草根」,是非遺保護的重頭戲
    按照音樂理論界較為通行的認知,一般從音樂體裁、演奏(唱)形式角度,將民族民間音樂劃分為傳統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傳統器樂等五大類別。具體來說,傳統歌曲,包括「古典歌曲」和「民間歌曲」兩大類;歌舞音樂,常見的有漢族的秧歌、花燈、採茶、二人轉、二人臺,藏族的囊瑪和堆謝,朝鮮族的農樂舞,瑤族的長鼓舞,苗族的蘆笙舞,蒙古族的鄂爾多斯舞等;說唱音樂,可分為鼓詞、彈詞、漁鼓、牌子曲、琴書、雜曲、走唱、板誦八大類;戲曲音樂,包含眾多劇種和腔調的唱腔與伴奏音樂,如明清以來廣泛流傳的崑山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等音樂;傳統器樂,可分為獨奏與合奏兩大類,合奏又分為打擊樂合奏、管樂合奏(嗩吶曲、笙管樂)、弦樂合奏、絲竹樂合奏、絲竹鑼鼓合奏(鼓樂、吹打、鑼鼓)等類型。
    從目前入選國家非遺四級名錄體系的項目看,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音樂遺產」),僅包含上述五大類劃分中的兩類,即傳統歌曲和傳統器樂。其他存在於綜合性表演藝術之中的音樂,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未再單列出來。
    我們今天主要探討的民間歌曲,即民歌,是勞動人民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體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源於人民生活,又對人民生活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
源自上古,保護傳承迫在眉睫
    在我國歷史上,民歌有清晰的沿革,從原始樂舞,到春秋戰國的詩經、楚辭,漢代的相和歌,北朝民歌,南朝的吳歌、西曲,再到唐朝的曲子,宋元詞樂和明清的小曲……
    民歌有多種體裁和形式,主要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長歌(風俗性和史詩體)和多聲部歌曲。相比其他音樂構成要素,「節奏」是區分不同民歌體裁的重要標誌之一。比如長歌,一般都與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密切關聯,有特定的演唱傳統,大都是在一些風俗性活動中演唱。而多聲部民歌,在我國南方許多民族廣為流行,各民族多聲部歌曲有著獨特的音調進行規律,以及不同形態的復調、和聲處理手法。
    隨著近年來我國非遺保護的深入開展,音樂遺產日益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相關的保護理念和手段也不斷完善,建設遺產名錄等級體系、建立健全音像資料檔案、建立傳承人機制、設置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傳承保護示範基地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保護措施,為傳統音樂在當代的傳承延續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倡導非遺保護,並不是主張將現有的傳統音樂納入僵死的系統,但以現代化科技手段,為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保留一份自身獨有的特質,使其不在現代化進程中輕易被他者同化,則是傳統音樂守護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民族音樂的基因。我們應以對祖先、對傳統虔誠、感恩的心態,整理這份珍貴遺產並使之薪火相傳,以此永續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偉大創造。

相關焦點

  • 高晶:以「民族新興音樂」為鑑,論陝北民歌的發展丨觀點
    由於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加之搖滾節奏的配樂和歌手現代唱法等處理演繹,使西北風歌曲成為家喻戶曉風靡海內外的流行風潮。「西北風」在音樂觀念上是對港臺流行音樂及南方音樂創作現狀和前幾年流行音樂界「陰盛陽衰」現象的一種逆反。
  • 上海國際藝術節|為民歌撣去灰塵,雷佳在民族民間音樂裡尋根
    6個民族、12個地區、9種語言和方言……11月6日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上,歌唱家雷佳連唱15首歌曲,一把清麗甜美的好嗓,唱出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風格各異的美。當晚,歌唱家廖昌永還首度以主持人的身份亮相,深入淺出,為觀眾講述了15首民歌的淵源、風格以及背後的故事。雷佳讓古老的民歌煥發活力「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是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博士雷佳的第四場畢業音樂會。
  • 長沙學院三下鄉遍訪通道民歌 學習與傳承優秀民族音樂文化
    長沙學院音樂學院暑期三下鄉「南楚韻、通道紅」團隊在通道侗族自治縣進行民歌採風系列活動。紅網時刻7月31日訊(通訊員 賀輝)7月下旬,長沙學院音樂學院暑期三下鄉「南楚韻、通道紅」團隊在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進行了為期10天的民歌採風系列活動。
  • 河北省藝術研究所組織召開「河北民歌瀕危詞曲搶救保護項目」專家研討會
    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河北省音樂家協會主席白朝輝,河北省音樂家協會原秘書長、副主席劉泉洲,河北省音協副主席、河北省群藝館原副館長王偉華,河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胡小滿,河北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曹明霞、音樂舞蹈研究室主任王曉丹等人參加了研討會。
  • 中國鋼琴音樂中民歌類作品是基於傳統民歌創作的器樂曲
    民歌是專業作曲家創作的源泉。民歌是民族的、民間的、民眾的歌曲。以種族視域來看,漢族民歌是中國海內外華人之間佔絕大比重的、約13億人口民族的歌曲。以適用人群來看,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口頭為主要媒介,民間廣為流傳下來,反映生活習俗的、人民情感情緒的、貼近生活的歌曲。
  • 蒙古民族的天籟之音——蒙古民歌
    大家好啊,我是小編小小李,很高興在這裡和大家見面,大家要是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點讚喲,同時,關注小編,了解更多民族文化。蒙古族向來有「音樂民族」的稱號,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稱。而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民族特性極其外在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接下來,我們就要去看看蒙古族的音樂文化啦!
  • 陝北民歌傳習所,學陝北民歌來這裡,專業
    陝北民歌是用老钁頭鐫刻在黃土高坡上的音樂巨著,是瞭望陝北的百科全書,是黃土高原的文化符號,飽含著陝北人的精神基因。它植根於人民生活,始終與民族命運相聯繫、與時代旋律緊相隨的文化品質,已成為三秦大地乃至中華民族的一張文化名片和藝術瑰寶。
  • 《耳畔中國》:一場民族音樂文化盛宴-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以流行音樂為主的音樂綜藝節目呈霸屏之勢的情況下,正在安徽衛視播出的大型音樂競唱節目《耳畔中國》卻另闢蹊徑,專注於民族音樂。《耳畔中國》的競唱曲目全部從100首經典民歌曲庫中選取,既有《一對對鴛鴦水上漂》《思情鬼歌》等纏綿悱惻、互訴愛慕的民風「情歌」,也有《人說山西好風光》《在銀色的月光下》等地方民歌,還有《沂蒙頌》《北京的金山上》等紅色歌曲,力圖用經典喚醒深藏於觀眾心中的民族文化基因。
  • 當代影視音樂作品的民族氣質
    影視作品中若採用了契合本民族審美取向和民族心理的音樂元素,則會表現出獨特的民族氣韻和精神氣質,並使作品所要傳達的意蘊得到升華。縱覽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影視作品,可以看出有很多影視音樂成功地將中國的民族音樂元素創造性地運用,形成獨具中國氣韻的影視音樂經典。具體來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更好地用音樂傳達出了民族氣質。挪用——移花接木挪用是影視音樂創作的主要藝術手段之一。
  • 2015南寧國際民歌節16年經典歌曲音樂掀「懷舊民族風」熱浪
    2015南寧國際民歌節16年經典歌曲音樂掀「懷舊民族風」熱浪 2015-09-12 23:35:33,深情獻唱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16年來經典民歌曲目,掀「最炫民族風」熱浪。
  • 原生態民歌出自多民族的搖籃
    土家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羌族……  原生態民歌,出自多民族的搖籃  2月19日、20日,「原生態十大歌王世界巡迴·北京演唱會」將在世紀劇院拉開巡演首站的序幕。土家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羌族等各民族的「歌王」,繼亮相於CCTV民歌大賽之後,再次首先回歸到京城觀眾的視野。  中國擁有56個民族,對於這一概念的認知,更多的人是在過節的時候被動地通過電視節目被加重了一下。然而,在平素的生活、娛樂中,特別是唱歌、音樂這一領域,大眾接觸最多的還是流行歌曲,對少數民族音樂了解甚少。
  • 《大地頌歌》融合經典民歌與現代原創歌曲 湖南民族音樂氣息貫穿全劇
    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在音樂上,《大地頌歌》突出表現在湖南經典民歌與現代原創音樂的充分融合,湖南民族音樂的氣息貫穿全劇。既有《瀏陽河》《馬桑樹兒搭燈臺》《思情鬼歌》《苗嶺連北京》等經典民歌全新演繹,還有符合當代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審美情趣的大量原創音樂作品驚喜呈現,加上採用分軌式、全景聲、沉浸式音效設計,更能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 弘揚民族文化內蒙古徵集民歌5000餘首
    人民網呼和浩特12月21日電 記者辛陽報導:為繁榮文藝事業,大力推進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內蒙古在2004年3月舉行建設民族文化大區徵歌系列活動,共徵集民歌5440首。其中漢文歌詞1440首、歌曲2000首,蒙文詞曲作品2000首。200年11月最終評選出48首獲獎歌曲,其中漢文30首、蒙文18首。
  • 「一帶一路」(哈密)民歌藝術節:奏響塞外民族團結交響樂
    民歌是一個民族的有聲記憶,更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民群眾從生活中發現提取,真實反映著群眾的生活生產場景,展示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本次活動正是通過「民歌」這種特殊載體傳遞「一帶一路」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古「絲綢之路」重鎮的哈密,攜西域文化的悠久和中原文化的厚重,在時間長河中醞釀萃取,逐漸形成獨有的東天山文化。
  • 馬背民族的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作為蒙古族的傳統民族音樂,它的特點為字數少腔調長,舒緩而且又自由,在敘事的同時又長於抒情。長調的題材基本包括牧歌、思鄉曲、讚歌、婚禮歌和宴歌(也稱酒歌)等。它的歌詞一般都為上、下兩句,內容多數是描寫駿馬駱駝、草原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 山西民歌再進中國音樂學院
    繼他操刀的「風也有根」山西民歌系列音樂會全年連續舉辦五場,他又於11月底在北京大學作了山西民歌專題講座後,12月11、12日,這位山西華夏之根藝術團的團長,又帶領山西民歌再次走進中國音樂學院,用音樂會和講座的形式給音樂學院的師生帶去濃濃的山西民歌風情。受中國音樂學院邀請,11日晚,山西華夏之根藝術團優秀的民歌手們在音樂廳舉辦了純正的山西民歌演唱會。
  • 現代音樂概念使中國傳統民歌得到新生
    用現代音樂演繹傳統民歌,並以現代音樂理念來挖掘整理山野民歌,這是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吸引觀眾的「法寶」。已經舉辦了5屆的南寧民歌節用現代音樂概念對傳統民歌進行演繹,贏得了大量的觀眾,使中國傳統民歌得到了新生。
  • 呼斯楞:把散落的草原民歌串成音樂瑰寶
    大草原歷來是民歌的海洋、旋律的富礦,草原民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最生動簡便、最喜聞樂見的音樂藝術形式,也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基礎。呼斯楞從小就生活在充滿歌聲的環境中,經常跟著父親一起在草原上放牧,腳步走到哪裡,歌聲就唱到哪裡。「我們的草原是東一面西一面的山坡,早上把羊圈裡的羊放到山坡上吃草,我和爸爸就一起唱啊唱,唱的都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歌。」
  • 音樂百科:為何少數民族的與漢族的民歌不同,是我們知識貧窮了
    根據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歌曲也慢慢地成為當地民族的特色,進而各民族的歌曲風格也慢慢的演變成不同的樣子。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新疆民歌地處新疆,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為代表,它受過來自中亞伊斯蘭傳統文化的影響,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其中以情歌數量最多,大都表現情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薩克民歌中有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兩種體系,中國音樂體系以宮、羽調式最多。聞名全國的有《瑪依拉》、《等 到天明》等。
  • 「做年輕人喜歡的民族音樂」
    「這是一個多民族的舞臺,我知道我的任務是找到我音樂的根,但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在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音樂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很幸運很快樂,可以跟那麼多種音樂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學習,我們音樂的根應該在這片大地之上,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個民族的某一種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