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又稱「萬人計劃」)第一批入選名單近日正式發布。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報導,該計劃將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1萬名高層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衝擊諾貝爾獎、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傑出人才。(10月31日京華時報)

  看了這個報導,筆者認為,「遴選百人衝擊諾獎」的計劃是國人諾貝爾獎情結的急功近利式爆發,因為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

  翻看新華詞典上「衝擊」的解釋:快速向前闖。試問,如今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哪個不是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試驗、論證等才成功的呢?所以「衝擊諾貝爾獎」本身就不科學。

  「諾貝爾獎」在全世界都有著無比耀眼的光環,是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公認的最高榮譽,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政治、經濟大國卻從未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一項諾貝爾獎而言,對諾貝爾獎的渴望無可厚非,用「萬人計劃」提出「諾貝爾獎」的希望可以理解,但必須踏踏實實地從基礎做起,需要科學家付出畢生精力。怎能可急功近利要求10年左右時間拿到諾貝爾獎呢?而且無數事實也表明:諾貝爾獎的獲得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靈感、經費、論證過程以及研究的影響力等,也不是你的科研成果世界頂尖就一定能夠獲得的。

  其實,只有我國的科研工作者解放思想、破除對「諾貝爾獎」的迷信,瞄準目標,潛心努力研究,獲得「諾貝爾獎」才有希望。

(責任編輯:李焱)

相關焦點

  • 湘茶吳浩人:高科技黑茶有望衝擊諾貝爾獎
    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不要再小看一杯黑茶,它可能獲諾貝爾獎。經過12年的深入研究和挖掘,2017年1月,以劉仲華教授領銜,周重旺、黃建安、吳浩人、蕭力爭、肖文軍、尹鍾、傅冬和、李宗軍、朱旗十位專家教授,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茶業集團為主體的科研團隊研究項目《黑茶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榮獲國際科技進步二等獎。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屠呦呦這幾日有轟動效應的新聞,我國本土第一位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2020年兩院院士的評選或許要算其中之一了。 仔細一想就會發現,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評選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符合條件;「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夠格;中國的兩院院士則是有「門檻」的:一是留洋,二是博士學位。 這就說明,同樣是評選,各有各的標準。
  • 嫉妒中國、日本 韓國抓狂:努力衝擊諾貝爾獎
    韓國總統樸槿惠近日強調,韓國要努力培養能夠挑戰諾貝爾獎的世界頂尖研究學者,並以強勢領域為中心,確保韓國在世界的優勢地位。同時政府應加強對科研領域的戰略性支持,促進官民合作。
  • 《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背後政治角力揭秘
    諾貝爾獎每年總在固定的時刻,引發全球聚焦與關注,即使我們對它缺乏持續關心的興趣,但在那一時刻,我們的耳朵裡還是會灌滿諾貝爾獎的點點滴滴。其實,很多情況下,諾貝爾獎就像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藍天和風雨一樣,雖然它總會在我們很近的距離之間徘徊,但是,我們卻缺乏對它更為深入與細緻的了解。
  • 他是「中國飛彈之父」的侄子,獲諾貝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
    對於錢學森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他可能也是知名度最高的科學家了,除了兩彈一星之外,錢學森是一個標準的物理學家,在美國的時候,錢學森就曾與費米深入討論過一些物理學問題,並且也得到了費米的稱讚,因此錢學森也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潛力
  • 他是錢學森侄子,12年前獲得諾貝爾獎後,卻直言:我不是中國人
    而這次震驚中國科學界的人,不是別人,正是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根據百科信息介紹,我們知道這位美籍華裔生物化學家出生在紐約,他的父親是和錢學森是堂兄弟,曾經錢學森和錢學榘一起去美國留學,最後錢學森回到了祖國,而錢永健的父親則是選擇留在了美國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後來成為了一名飛機公司的工程師,當初錢永健出生的時候,錢學森還特地去看過這個還在襁褓裡面的小孩。
  • 諾貝爾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有人就此感慨,諾貝爾獎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遙遠了。但當我們讀完「漫遊諾貝爾獎創造的世界」叢書後,想法可能會大為改觀。    每天無意識使用的諾獎成果    從早上起床用牙膏牙刷洗漱、喝微波爐熱過的牛奶到晚上看完電視就寢,一天之中牙刷、牙膏、微波爐、電話、雷射印表機、手機、電視機等等,這些幾乎所有的日常用品,要麼是諾貝爾獎的產物,要麼是由獲獎研究成果基礎上派生出來的。而這一切正是我們之前所未曾意識到的。
  • 「三無」科學家:89歲屠呦呦,斬獲諾貝爾獎,卻不是院士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屠呦呦以高齡研究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她實際上只是一個「三無」科學家,既不是博士學位,也沒有院士頭銜和留洋學習背景。一般來說,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那麼屠呦呦究竟為什麼不是院士呢?
  • 許子東:我們不必那麼崇拜、看中諾貝爾獎
    在電視節目中,他侃侃而談,在觸及中國文學界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題時,他直言道,我們不必那麼崇拜、看中諾貝爾獎,諾貝爾獎並不是唯一的標準,重要的是中國文學自己的發展。諾貝爾獎並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在提及中國文化界的諾貝爾獎情結時,許子東直言,這大可不必。
  • 潘建偉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啥與諾貝爾獎無緣呢?
    潘建偉院士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被一些網友冠之為「量子力學之父」,那麼他有可能在近期獲得諾貝爾獎嗎?這是不少網友關心的問題,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可能性。潘建偉院士如果一直從事的是目前這類研究課題,他永遠也得不到諾貝爾獎。因為這類研究不是諾貝爾獎的鼓勵對象。
  • 科學也有謬誤:諾貝爾獎的紕漏
    因此,科學家們認為,不是愛因斯坦不夠格,而是諾貝爾獎委員會選錯了獎勵項目。費米證明經中子轟擊產生新的放射性元素1938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公布,基於證明經中子轟擊產生新的放射性元素授予費米諾貝爾獎。爭論的焦點不在於費米是否該得獎,而同樣在於選擇哪項成果作為授獎依據。費米是20世紀傑出的科學家,貢獻是多方面的。對此,費米本人也不滿意。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或衝擊諾貝爾獎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發現了「整數量子霍爾效應」,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82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崔琦(Daniel CheeTsui)、美國物理學家施特默(Horst L.
  • 錢學森侄子56歲榮獲諾貝爾獎,採訪時說: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
    因此在教育的發展下,一批一批的人才都湧現了出來,在國際上知名的科學家都有很多,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就比如錢學森先生,他對於祖國的貢獻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看在眼裡的,就在中國最需要他的時候,他二話不說放棄了美國所有的優越條件,堅定不移的要回到祖國來,美國那邊一直在阻攔,甚至還監視他囚禁他,但最後跨越了重重艱難,還是回來了,他是愛國的科學家,但他的親侄子
  • 從培養諾貝爾獎得主角度 看美國綜合大學排名
    這還有稅法的約束,檢查機關的抽查,要是沒有約束,什麼花樣搞不出來?哪個大學的數據整理人員膽子大心眼多「智勇雙全」,哪個大學的排名就會往前移。這樣,就助長了大學造假風氣,後果堪憂。其中另一項不是大學自己提供的數據是:知名度這項是靠收集到給各大學校長教務長問卷,對美國上千所大專院校打分。就是這一項,很多人也提出質疑。
  • 給諾貝爾獎得主臉上貼金的藝術家
    每年10月,諾貝爾獎各類獎項先後揭曉。通常,瑞典皇家科學院或諾貝爾委員會第一時間在諾貝爾獎官網公布各大獎項獲得者的身份、得獎原因及他們的肖像畫。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畫彩色肖像畫的是瑞典藝術家尼克拉斯·埃爾海蒙德。
  • 文道非常道:諾貝爾獎得主不一定是好貨
    該學者總結說,諾貝爾獎有榮譽意義更是一個國家尖端學術實力的結晶,強調國籍並不是在搞地域身份差別,而是要從這種反思國內相關機制和環境的弊病所在。梁文道:對,其實中國是嚴格講,我們可以說中國有不少人,華人是拿過諾貝爾獎,有的就是他拿獎的時候不是拿中國護照,不是中國身份,有的就我們不大方便去談論他。可是你現在像錢永健這回,我覺得特別有趣。就他拿了獎之後,他就告訴自己說,我不是中國人,我是美國人,那麼這句話在大陸網友裡面也有一些人去討論說,這人怎麼可以。
  • 「老弟,開門啊」 「你獲諾貝爾獎了」
    老弟,在家嗎,你得諾貝爾獎了即使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的美國人,對於獲獎仍然是興奮不已。畢竟這是人類目前最重要的獎項,何況還有不菲的獎金。1但是,目前國內主流輿論環境,似乎對於諾貝爾獎頗多微詞,什麼「西式拍馬屁」、「 那獎沒意思」。
  • 史蒂芬·霍金為什麼沒有得過諾貝爾獎?
    因此,霍金獲得科學界最高獎項諾貝爾獎應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美國ABC新聞網的訃告也是這樣的標題:「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時年76歲。」 只可惜,這個標題是錯誤的——霍金不是諾貝爾獎得主,隨後ABC新聞網已更正。為什麼霍金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青睞?
  • 歷史上諾貝爾獎最大的諷刺,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艱難和坎坷
    在諾貝爾獎的評選歷史中,沒有任何人的獲獎有象愛因斯坦那樣艱難曲折,充滿爭議。 但是愛因斯坦並沒有因為提出了相對論而獲得諾貝爾獎。 他一生只得到一次諾貝爾獎,獎給了他一系列重要發現中的一個較小的,但也有足夠分量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光電效應的量子解釋。而就這一次獲獎也充滿了爭論和坎坷。
  • 蕭伯納為什麼要拒絕領諾貝爾獎?
    鄧肯在信中說道:「我的身體是十分美麗而出眾的,而你的腦子也被人們認為是非常聰慧的,那麼如果咱們兩個人生下一個孩子,這不是最理想的事情嗎?」後來蕭伯納也根據這封信的內容回信給她,信中是這樣說的:「可是如果孩子出生之後身體方面和我一樣,而腦子卻和你很像,那不是最糟糕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