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又稱「萬人計劃」)第一批入選名單近日正式發布。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報導,該計劃將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1萬名高層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衝擊諾貝爾獎、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傑出人才。(10月31日京華時報)
看了這個報導,筆者認為,「遴選百人衝擊諾獎」的計劃是國人諾貝爾獎情結的急功近利式爆發,因為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
翻看新華詞典上「衝擊」的解釋:快速向前闖。試問,如今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哪個不是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試驗、論證等才成功的呢?所以「衝擊諾貝爾獎」本身就不科學。
「諾貝爾獎」在全世界都有著無比耀眼的光環,是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公認的最高榮譽,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政治、經濟大國卻從未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一項諾貝爾獎而言,對諾貝爾獎的渴望無可厚非,用「萬人計劃」提出「諾貝爾獎」的希望可以理解,但必須踏踏實實地從基礎做起,需要科學家付出畢生精力。怎能可急功近利要求10年左右時間拿到諾貝爾獎呢?而且無數事實也表明:諾貝爾獎的獲得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靈感、經費、論證過程以及研究的影響力等,也不是你的科研成果世界頂尖就一定能夠獲得的。
其實,只有我國的科研工作者解放思想、破除對「諾貝爾獎」的迷信,瞄準目標,潛心努力研究,獲得「諾貝爾獎」才有希望。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