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如何進一步整合空間資源、發展要素和創新網絡,實現區域內甚至區域間的資源共享,從而形成高質量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態勢,是一個必須突破的重大課題。
從我省發展實踐來看,在實現各種資源的共享上有一定探索,也取得較好的成效。比如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上,高速鐵路在我省已形成環狀,並且布局還在不斷完善;全省各縣都已實現通高速,初步形成了順暢便捷的快速交通體系。在脫貧攻堅方面,我省實施掛鈎幫扶機制,2018年就有5個省級開發扶貧工作重點縣實現摘帽。
深入推進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進一步加大協同力度、推動資源共享是重要推手。
以港口這一基礎設施建設為例,我省天然深水良港眾多,但不可能每一個都打造成國家級、國際級大港,也就有個互有側重、功能互補、發揮優勢、良性競爭的過程,最終實現各種功能類型港口的共享,並通過共享帶動各地產業布局、資源配置的重組,實現區域經濟的深度融合。
又如在公共服務資源共享上,可通過推進教育、醫療衛生和文體資源共享,支持合作辦學辦醫、遠程教學醫療、教師和醫護人員異地交流,促進社會保障、城市管理、社會治安、人口管理、食品安全等公共管理事務一體化,推動區域內部資源合理配置。
資源共享,一個重要的好處就是節約大量成本。尤其是對經濟欠發達縣市來說,很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不必重複建設,很多發達地區的市場、人才、資金、技術等得以引入。
資源共享,將促使資源稟賦逐漸平等化。以各項優惠政策來說,我省擁有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福州新區、平潭綜合實驗區、海絲核心區、生態文明試驗區等「六區」疊加這一難逢的機遇和優勢,但具體到不同縣市,能享受到的政策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落差。而通過試點平臺政策共享,推動創新舉措複製推廣,有助於縮小政策落差,實現政策效應最大化。
資源共享,將改變生態保護各自為政的狀況,實現協同治理、共同保護。生態汙染沒有行政區劃的限制。河流源頭汙染了,很可能影響下遊;某個生態公益林破壞了,也可能造成周邊地方的環境惡化。因此生態保護最需要的是協同保護,推動各地區協同維護區域生態環境,加強生態環境的聯防聯治,共建生態共同體。這既需要強化生態環境監測監管、開展水、大氣、土壤汙染專項整治,也需要加強陸域、海域汙染源控制,統籌推進海洋環境保護,走生態一體化之路。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著力區域協調,將優化區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推動全省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在完善協調機制、推進產業協作、實現資源共享上持續發力,在新起點上形成「雙輪驅動、南北互動、協調推進、統籌發展」的良好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目標,譜寫新時代新福建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