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的核心是「共情」和「同理心」,產品要觸動用戶的內心,就要有「同理心」、就要產生「共情」。
對於我們內容創作者來說,要報導一件事,最難的是什麼?是找一個角度,找一個切入點、找一個與用戶的連結點。以新聞為例:如何起標題、如何寫導語、如何組織素材等。
現在,有很多文章講如何起一個好標題,比如什麼「剛剛體」、什麼「震驚體」,花裡花俏講一大堆,大家學起來只能照葫蘆畫瓢,不知道所以然,不知道起一個好標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只是交給你「術」,而沒有交給你「道」,今天,我給大家捋一捋:
一,視角連結
你的產品的目標人群是誰?你的內容產品的受眾是誰?你要嘗試著從他們的視角看問題,從他們能理解的角度看問題、切入問題。《後來2018》就是這樣的視角,看後讓人淚流滿面。
二,場景連結
從人性和心理上來說,人們對近距離發生的事,要比遠距離發生的事關注程度要強烈一些;對熟悉的場景比陌生的場景感覺要強烈。這就需要我們採取手段把遠距離拉近,把陌生場景轉換成熟悉場景。比如,把歷史劇改為現代劇。
三,人際連結
和地域關聯差不多,人們首先關心的是身邊的人,熟悉的人,其次才是遠的人、不熟悉的或陌生的人。所以我們要把遠的人、不熟悉的或陌生的人用手段把他們拉扯近,拉扯熟。比如,川普,你把它叫成「特不靠譜」,「懂王」、「川建國」,是不是覺得距離近了一些。
四,習性連結
內容要對應你的目標受眾,包括:生活習慣、風俗習慣、語言習慣、欣賞習慣等。不能對牛彈琴、夏蟲語冰。
五,認知連結
要與受眾的認知水平相符,不要班門弄斧、教魚唱歌。
六,欲望連結
調動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刺激感官和意念。比如,一個視頻作品,它的色調、配樂、意境等。
七,情感連結
調動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精確打擊人們的「痛點」、挑動出人們的「爽點」,進行有節奏的控制性釋放。
以上7條要訣就是讓你的內容作品產生「共情」、有「同理心」的底層邏輯,也是原理。
以期達到如下效果:
初聽不識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
向來心是看客心
奈何人是劇中人
千萬不要一直開啟「自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