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特大城市,因地處古瀋水之北而得名,瀋陽地區孕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3萬年前,瀋陽地區已有人類活動。瀋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遼河、渾河、秀水河等途經境內,屬溫帶半溼潤大陸性氣候,作為省會城市,自然少不了美食小吃的身影,下面就來看看瀋陽8大名吃,本地人愛吃,外地人稱讚,看看有沒有你愛吃的。
1、克拉古斯香腸
克拉古斯香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初,1905年日俄戰爭後,俄羅斯人雷德洛夫兄弟為躲避戰亂,由俄羅斯來到東北哈爾濱,以自制自售香腸為生,因風味獨特、食用方便,深受東北人民喜愛,生意興隆,兄弟中一人於1917年在瀋陽和平區中華路商貿飯店附近開設分店,小雷德洛夫子承父業,一直經營到解放初期,在中蘇合作期間,深得蘇聯專家青睞,被指定為專供食品,並因此得名"克拉古斯",因在俄語中"克拉古斯"譯為"大香腸"的意思。
2、瀋陽回頭
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姓金的一家人在瀋陽北門裡開設燒餅鋪謀生。因為經營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節,生意更加蕭條,時至中午尚不見食客上門,店主茫然,遂將鐵匣內幾枚銅錢取出,買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餡,將燒餅面擀成薄皮,一折一疊地包攏起來,準備自家過節食用。這時,從外面忽然進來一人,進店見鍋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經品嘗,品味甚佳。這位差人當即告訴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館驛,眾人食後齊聲叫絕。此後,這種食品一時名聲大振,官民爭相購買,生意日趨興隆,故而取名"回頭"。
3、大清花餃子
"大清花餃子"始創於清朝乾隆年三十八年,由沙河胡家先人(正黃旗)始創。在滿漢全席菜單中出現的三鮮餃子,雞餡餃子,滿洲蒸餃子等莛席點心,使胡家先人所創滿族餃子由一般民間食品進入宮廷。大清花餃子的秘方歷代相傳,至今仍保持滿族特色。餃子種類很多,別具特色,一邊吃餃子,一邊喝清世祖順治皇帝釀造的"大清花宮廷御酒"人也會變的豪爽起來。
4、不老林糖
不老林糖是瀋陽特產,九十年代初曾經風靡大江南北,通常都是春節的必備糖果。主要的成分是糖漿、澱粉、各種乾果仁、吃起來又香又甜,老人小孩都喜歡。包裝為帶有彩條的塑料紙,正面印有發明者林瑞豐的頭像。
5、烤雞架
烤雞架也是瀋陽的特色小吃,雞架就是去掉雞肉的雞骨架,將洗乾淨的雞架用鹽等調料醃好,放在兩個大鐵板之間一夾吱啦吱啦一響,香味撲鼻,將雞骨頭都炸香後放入孜鹽、辣椒,就可以吃了。在夏天許多東北大漢,一個雞架一瓶雪花啤酒就是一頓飯了。讓你看起來很香,很饞人。在鐵西區還有炒雞架,味道也是非常好吃,價格便宜一實惠,到了瀋陽千萬不要錯過。
6、大舞臺麻花
"大舞臺麻花"也叫"張麻花",由臺安縣黃沙坨子村張興德於1926年始創。 1941年,張興德舉家來到瀋陽,先在小東門裡開了麻花作坊;張興德兒子張含餘主持經營後,於1948年將麻花作坊遷到了"大舞臺"劇場附近,於是,"大舞臺麻花"便叫響開來。根麻花拿起來不到半米的高度,再這麼掉在桌子上,麻花全部碎成小塊兒,一點兒都不誇張。消失多年的大舞臺麻花現在已經從新營業了,勾起了老一輩人的記憶。
7、燻肉大餅
燻肉大餅是吉林省四平市著名的特色傳統風味小吃之一,1908年由河北灤縣柳莊人李廣忠在梨樹縣始創。1950年,李堯之子李春生繼承祖業,背著一壇老湯,把李連貴燻肉大餅遷到瀋陽,在繁華的中街西頭營業。十年動亂時,此店一度被砸,改賣大米飯、大鍋菜。李連貴燻肉色澤棕紅、皮肉剔透、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薰香沁脾,大餅皮面金黃、圓如滿月、層層分離、外酥裡軟、滋味濃香。其食用時輔以甜麵醬、蔥絲、再喝上一碗小米綠豆大棗粥更增味道。
8、馬家燒麥
馬家燒麥,是瀋陽市特殊風味的特色小吃,由馬春創製於1796年。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馬春之子馬廣元在小西門攔馬牆外開設了兩間簡陋的門市,立號馬家燒麥館,此後營業繁忙,遠近聞名。後幾經變遷,1961年才最後坐落在小北門裡,即現馬家燒麥館,由馬氏後裔第五代的馬繼廷擔任技術指導 。
瀋陽這8大名吃你吃過哪些呢?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下2020年好運連連必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