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瀘州,「三瑞」這個詞曾經風靡一時,八零後的記憶

2020-12-13 江陽沽酒客

罵人不是好事情,我們不提倡,但是你不能杜絕,人為什麼會罵人呢?

罵人這個問題可能只有在有限的空間裡討論,但是要想去解決,我想只有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空間裡自我控制自己有時候,可能要爆發的脾氣中少點傷害。

我們阻止不了的是別人,自己我們都能夠做到。如果每個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到位,可能就可以解決。

我覺得我們在自己不開心或憤怒的時候可以選擇,和任何人用文明語溝通這種方式可能算不上瀟灑,也算不上個性,但算得上是一種寬容。至少可以減少傷害的增值。

帶口音跟刻意罵人是不一樣的,比如之前四川流行過一個歇後語,四川人說話——出口成「髒」,這個「髒」不是文章的章,而是髒話的髒。原因在於四川人說話愛代龜兒老子的口頭語,其實倒是沒有刻意罵人,如同北方人他媽的一樣。

當然好像這些年,年輕一代的人說口語帶髒話的少了,算是文明進步吧。

其實八零後的瀘州人,小時候大多數家庭的教育還是要求娃娃不要講髒話的,至少在家教這一塊,我還是相信沒有那個家庭,以孩子這方面為榮。當然周邊環境影響說不好,要不然孟母三遷怎麼來的呢?

其實這個口音問題還不算什麼,真正罵人,瀘州人說弢(tao一聲)架,那就是什麼難聽的都可以出來,一般潑婦或者那些粗人,罵人都跑不開對方祖宗和下三路(以生殖器為主要愛好),真正的高人是罵人不帶髒字,但是也還是罵人。因為罵人是沒有道理可言的,人要是講道理就不會罵起來了。

在八十年代,瀘州有所小學,辦了一個特殊教育班,接收了一些智商低下或者有問題的孩子,今天看來做這個事情還是有功德的。其實現在有專門的特殊學校,比如智力問題和殘障學生,雖然文明到了今天,不應該對其歧視,但是還是屬於社會特殊人群。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人們大多數還沒有這麼好包容的態度。

為什麼要在普通小學辦這樣一個班呢?據說這些孩子的家長都是搞藥物和科研的,因為長期接觸這些東西,造成了生育小孩時候受到了影響,說起來,他們的父母還是很偉大,給大家做了貢獻,自己的下一代卻並不健康。

那個時候,這些孩子有的走路有問題,有的神志不清醒,有的還有點怪脾氣。而正常的小孩們肯定不會和他們玩耍,又怕他,又要去惹他們。對方被激怒了,還會來追打,但是由於跑得不快,常常無功而返。

而對於這些孩子,大家給他們統稱為「哈板」,就是傻瓜的意思。也是一句四川的瀘州方言。

「哈板」是傻瓜智力不正常的代言詞,同時也有憨厚的意思,甚至瀘州早年談戀愛的雙方,女方有時候生氣或者嫌男不開竅,也會叫對方「哈板」,倒是有些打情罵俏的作用。

今天「哈板」作為老瀘州土話,使用頻率也不高了,估計很多年輕的瀘州人不知道。而在這之間,還有一個不是瀘州話的對智力有問題人的稱呼,或者用來詛咒罵人的話,曾經一度替代「哈板」,風靡一時,那就是「三瑞」(當然也有朋友說記得是山瑞)。

你要是從這個詞上去想,永遠想不通它跟傻瓜有什麼相同。

這個要從一部新加坡電視劇說起,大概是八十年代末期吧,我國引進了一部新加坡電視劇叫做《天涯同命鳥》,這部反映南洋華人在日本侵略者統治下的悲慘命運的電視連續劇,是新加坡早期的經典劇集。

小時候對南洋華人的最初印象,但是哪裡懂得起太多,倒是戲裡面有一個傻子叫三瑞,當時因為電視臺和電視劇就那些,大家普遍追劇就是單一的選擇,想不火都難,於是好的學不到,三瑞一度成為傻瓜代名詞,小孩子之間,鬧矛盾,互罵三瑞那就脫口而出了。

今天,我們覺得對於殘障人士和智力低下的人,應該更多的尊重,他們沒有什麼低人一等的地方,只是因為命運不公,讓他們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完整。這也是文明意識的進步。

時隔多年後,我想三瑞這並非瀘州原創土話也沒有人說了,但是作為回憶的一部分,我相信除了瀘州,因為全國其他地方的八零後都會勾起一些回憶,這大概就是一種懷舊的力量吧。

相關焦點

  • 八零後別讓我們瀘州記憶斷檔,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瀘州城當年有多小,這個小,體驗到的人,最後那一批是瀘州的八零後,不管是來自老城區的八零後,還是周邊縣區鄉鎮的八零後,因為在那個時候,小市過河了才叫進城。大山坪是山坡和農田,有所謂的大山還沒有坪。從江城到永豐橋那麼大的一點距離,北城稍顯繁華,南城過了澄溪口越發感覺像農村。
  • 瀘州八零後記憶裡的經典臺灣電視劇,除了瓊瑤,還有很多難以忘懷
    八零後的臺劇回憶,從《一剪梅》到《情義無價》還有瓊瑤,他們怎麼那麼苦?大家好我是江陽沽酒客,在寫瀘州八零後回憶系列文章中,我寫了不少國內和當時香港的港劇及電影,但是很少寫臺灣方面的,其實不是沒有,一來沒有騰出時間寫,二來覺得臺劇老師苦情戲,一度讓我認為臺灣是一個悲傷的地方。
  • 瀘州三十年前那些關於昆蟲的記憶,也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不過在江陽沽酒客的記憶,至少八零後的孩子,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裡,他們都有一段關於昆蟲的記憶,它們是我們童年的玩伴,也是打開對這個世界好奇的鑰匙,雖然成人以後,我們因為生計或者要變得穩重成熟,主動丟了這把鑰匙,而且現代化的進程,城市很多地方已經讓一些昆蟲沒有立足之地了,除了農村,大自然與我們相去甚遠了。
  • 寫給瀘州最老的客運站,瀘州廣場汽車站的訣別紀念
    這裡曾經是瀘州水運優勢消失後,通往外界的主要站點,這裡是瀘州第一個長途客運站,如今它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時光追溯到21年,那時候青澀的我,第一次離開瀘州,在瀘州廣場車站第一次坐大巴去成都五桂橋客運站。雖然之前也在廣場坐過車,但是是短途去瀘州的景點「方山」。即便如此,它也沒有給我新的感覺,作為八零後的我,廣場車站一直有一種陳舊感,其實大約那個年代好多中小型城市的客運站多是如此。
  • 瀘州兒歌童謠快要失傳了,這事你先不要犟,看沽酒客怎麼說?
    沽酒客的家鄉瀘州,地方童謠一直以來豐富多少,都是隔代傳,但是代代不散,為什麼隔代傳呢?因為一般瀘州人的習慣是小時候十歲之前,孩子公婆(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帶得多,今天八零後的父母基本文化水平高一些,而八零後甚至九零後的祖輩就差一點,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給我們啟蒙,而最好的啟蒙就是各種兒歌童謠的普及,朗朗上口還非常有趣。
  • 瀘州麻沙橋,一個地名還在,卻無法尋覓過往的地方
    一個至少超過半個世紀的瀘州老臨江街區,成為了歷史,麻沙橋、半邊街、貓貓山、群眾街、烈女祠(當地人喜歡喊烈烈四)、土產站、香花院子、風門坎(也說佛門坎),江陽化工廠等等麻沙橋周邊的地方,我相信這裡的老居民,應該不會忘記。因為這裡曾經是他們的老家。
  • 兩千年的瀘州文化在哪裡?讀一讀瀘州的詩詞
    對當地人來說,清溪河流淌著童年的記憶,是他們的母親河。但是他們卻不知道一千多年前,浪漫的詩仙李白,曾經順流而下。為了這個事情,我看了一下,另外有叫清溪的地方在廣東,顯然跟下重慶不符合。所以這個詩很能證明李白先生到過瀘州,至於有沒有飲過瀘州的美酒,那應該是有的。雖然我手裡沒有史記資料,但是我願意把這段附錄在這裡。
  • 你知道瀘州說「冒悶」的意思嗎?看四川方言怎麼把人整暈
    關於瀘州話,今天我們不談歷史,不談發言,不談一些嚴格的方言傳承,談一個可能是被特殊時期組合出來的,曾經流行了一段時間這個詞叫「冒悶」。那麼啥子是「冒悶」呢?是不是屬於瀘州話,是不是四川話裡面的。到底是老的方言,還是後來的發明。記憶有時候是個好東西,但是有時候也拿不準。比如這句「冒悶」,首先江陽沽酒客可以回答你,在沽酒客自己的印象中,這是一個生造出來的詞,它應該不是四川方言或者瀘州話原有的東西。
  • 關於瀘州小學鮮為人知的第一次,其中一個開四川省先河
    瀘州的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如何呢?個人覺得拿全川來看,瀘州還是不算差的,瀘州娃兒些聰明,瀘州老師大多數有水平,今天肯定比以前素質更高,當然像沽酒客這種笨點的在瀘州就比較少了,不好意思拖了各位後腿。不過今天我不給各位說瀘州教育如何,我來給大家聊聊,關於瀘州小學近百年來,幾個第一,很多瀘州人可能都不知道,但是從地方到省我覺得都值得拿出來記錄一下。
  • 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這三部成為八零後的集體記憶
    而且,它們成為了八零後的一段電影記憶。第一名:《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豆瓣8.7分,電影總排行97名實際上,這部電影和金庸原著沒多大關係,只是借用了洪七公、段皇爺、歐陽鋒等人物。我曾經聽人說過,當你不可以再擁有的時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讓自己不要忘記。多年之後,我有個綽號叫西毒,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做嫉妒。真的太多,這部電影簡直是武俠和愛情的哲學版。
  • 黃家駒、周杰倫、海闊天空……讓八零後刻骨銘心的那些人那些歌
    每個八零後都有自己或悲或喜或美好或苦澀的記憶,我自然也不例外。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正值港臺娛樂文化蓬勃發展、欣欣向榮之際,我們通過各種渠道感知接觸,慢慢的耳濡目染之下,漸漸的被它的魅力所俘獲,並在內心刻下深刻的烙印。
  • 瀘州八零後那些青春寶器歲月,如今都成為,一壺濁酒談笑中
    特別是八零後,相信除了美好的回憶,還有一些「寶器」的歲月。我不知道北方和其他地區的八零後怎麼來形容這一段青春。說回來,八零後的這一批人,最大的已經40出頭了,最小的也過了30了,歲月總是匆匆催人老,他們沒得啥子好了不起,倒是很多缺憾在身邊圍繞,正如老梁說的: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20多歲的80後了。老梁說八零後的稱呼是創時代的,因為適逢國家改革開放,騰飛在即的那一代正是80後出生成長的時候。
  • 穿越火線十二周年:曾經風靡一時的馬來劍為什麼會快速跌下神壇?
    穿越火線十二周年:曾經風靡一時的馬來劍為什麼會快速跌下神壇?CF這款遊戲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遊戲道具,每一件遊戲道具都具備著獨一無二的屬性。曾經被CF玩家稱之為「馬來狗」的近戰武器馬來劍,為什麼會在風靡一時之後快速地跌下神壇呢?眾所周知,馬來劍這件裝備的形狀非常獨特,波浪蛇形的外觀極具辨識度。馬來劍的攻擊距離遠、輕擊速度快、輸出傷害高。「馬來狗,馬來狗,緊按左鍵不放手」這句話用來馬來劍這件近戰武器是最為貼切的形容。
  • 龍馬潭,快被瀘州遺忘的江陽古景,搖竹現魚曾是此處奇觀
    ,卻除了老瀘州,恐怕龍馬潭公園很多人沒有去過,或者這些年已經快把這個地方給忘記了。後王昌入瀘州,落魄仙呼昌為&34;,授以道術,取馬送昌歸至家,馬化龍入潭。昌後遂仙去。」這個王昌跟大詩人王昌齡差了一個字,當然沒有他出名,但是對瀘州龍馬潭來說卻是一個關鍵人物。通志很簡單的描述,也有神話的底子。王昌到底是不是瀘州人沒有說。不過這個王昌被一個所謂落魄仙人點化,送他一匹飛馬到了,到了瀘州這個潭邊歸家,看來他應該是瀘州人,到了以後馬兒跳到潭中變成一條龍馬,王昌也成了仙人。
  • 重拾老瀘州的童年記憶,回味經典民俗文化裡的瀘州童謠
    刀豆花,發芽芽先拜婆,後拜媽媽媽養個嬌嬌女放在城頭官官家官官出城騎白馬小姐出來戴金花一首兒歌童謠,勾起了兒時的記憶今天江陽沽酒客,就來給大家聊一聊瀘州的童謠,這個充滿樂趣的民俗文化。其實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童謠的記錄。比如中國的《三字經》,更像是童謠集大成者,而西方的《一閃一閃小星星》等。也在他們的國度經久不衰。
  • 瀘州的「畫雞腳杆」、「豆豆酒」、「打會」,你知道是什麼嗎?
    今天來給大家講三個瀘州的特色,不知道四川其他地區是不是有類似的習慣,說它是瀘州的風俗也可以,這三個就是「畫雞腳杆」、「豆豆酒」、「打會」。那麼到底是什麼呢?聽江陽沽酒客慢慢給你擺。
  • 給瀘州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告別不一定會重逢,但應該有記憶
    在瀘州,單憑城市的外表你很難察覺冬天到了,雖然羽絨服已經加持在身,依然會因為滿城的綠色讓你有種春天的錯覺。好在銀杏樹從不吝嗇那一片金黃,無私的點綴著酒城,讓這個寒冷的冬季又透出一絲溫暖。當然這是記憶問題,沒有經歷過的人斷不會有這樣的感受。村上春樹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無事。可惜人無身影,無記憶,無心。男女可以相親卻不能相愛。愛須有心,而心已被嵌入無數的獨角獸頭蓋骨化為古老的夢。
  • 八零後的一代人,誰的人生不蒼茫
    身為八零後的一代人,走到今天這個年齡,滿身的負重,好比時刻處在拆彈現場一樣,你是否有同樣的感受!因為此刻身為八零後的一代人,已被「青年」一詞逐步拋棄在路上。80年出生的人如今已入不惑之年了。四十歲,聽起來是那麼的沉重。
  • 往事越千年,從忠山到忠山公園,瀘州人不可磨滅的記憶
    但是還有另外一些事情,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在瀘州的忠山,也是這一年諸葛亮曾經屯兵此地,當時它的名字叫「寶山」。有一個傳說,亦真亦假,相傳當年諸葛亮屯兵江陽(今瀘州),在忠山上訓練士兵,以備南徵。當時,江陽一帶瘟疫流行,諸葛亮便叫人採集草藥百味,製成曲藥,合南城營溝頭龍泉之水釀製成酒取名蜀朝老窖。
  • 瀘州的「畫雞腳杆」,喝「豆豆酒」和「打會」,知道是啥嗎?
    今天條件好了,要吃什麼都點外賣了,誰還會去畫這個雞腳杆呢?「豆豆酒」是啥?關於瀘州的酒文化其實就是地方特色的東西,其中有一項我們叫做「豆豆酒」,其實我覺得大多數的瀘州人知道「豆豆酒」是什麼意思,但是為什麼要稱為「豆豆酒」,卻很少有人說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