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兒歌童謠快要失傳了,這事你先不要犟,看沽酒客怎麼說?

2020-12-10 江陽沽酒客

關於童謠也可以說是兒歌,全國各地都有,多數來自民間編撰,口耳相傳,根據各地的民風民俗,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

其實早在周朝尹吉甫時代,他開始編撰《詩經》開始就已經在採集民間詩歌了,其實這裡也有很多童謠。

古代童謠跟今天比起來有很多相似性,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性,就是古人有時候會把這個當初改朝換代的由頭,用來做政治籌碼,用小兒的口來造輿論,就是這個比較討厭。但是大多數時候,是最天真無邪的表現。

沽酒客的家鄉瀘州,地方童謠一直以來豐富多少,都是隔代傳,但是代代不散,為什麼隔代傳呢?因為一般瀘州人的習慣是小時候十歲之前,孩子公婆(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帶得多,今天八零後的父母基本文化水平高一些,而八零後甚至九零後的祖輩就差一點,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給我們啟蒙,而最好的啟蒙就是各種兒歌童謠的普及,朗朗上口還非常有趣。

可是我發覺到了今天,童謠已經不吃香了,很多我們八零後和九零後當父母以後,反而今天的小孩子會說地方特色的童謠越來越少。

為什麼,你想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民俗文化都不關注了,因為土和毫無意義,根本不重視,這些民謠,早被各種早教,什麼英語、舞蹈、各種超齡開放的東西給替代,我不評價它的好壞,不說童謠或者不會兒歌既不犯法也不影響長大和吃飯,但是總覺得根沒有了,你說家鄉記憶,你說熱愛家鄉,家鄉的概念越來越虛化,怎麼愛呢?從哪裡去愛呢?恐怕還值得我們反思。

還有童謠兒歌就真的很土,很沒有意義嗎?難道不能與時俱進嗎?我倒是不認為如此。

其實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童謠的記錄。比如中國的《三字經》,更像是童謠集大成者,而西方的《一閃一閃小星星》等。也在他們的國度經久不衰。

2008年6月7日,北京童謠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這種一度被認為幼稚的,哄哄孩子的玩意,原來具有如此寶貴的價值。

韋昭注的《國語·晉語》有云:「童,童子。徒歌『曰語』。」又與瀘州關係深厚的明代巴蜀大才子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裡道:「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它是地方民俗文化的見證,也是地方特色的展現,見微知著,從一個個有趣上口的童謠,你可以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甚至也是瀘州人文的一張不可多得名片,不信,今天我們就來回憶一下記憶裡的一些童謠,當然這裡主要寫八零後的,也歡迎大家補充,一起來重溫我們美好的歲月吧。

1. 點子眉堂,眉貴花堂,睛官下水,牙官推堂。

有朋友問沽酒客,這個童謠倒是記得,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其實好簡單啊,這就是一個對牙牙學語五官認知和祝福的兒歌,聽沽酒客給你聊一聊。

點子眉堂,就是用手抓著小孩子,基本在一兩歲的最合適,牙牙學語的那種,抓著他的小手指去感受他自己的眉毛和額頭,這個讓孩子聽兒歌的同時,感受自己的五官,點子就是點孩子的意思,眉堂,眉毛和額頭,其實很多人把眉堂以為成玫糖,眉貴花堂,以為是玫瑰花糖,並不是吃的東西,而是通過點眉毛和額頭,希望孩子的眉毛長得好看,額頭飽滿。

而睛官就是眼睛,睛官下水就是眼睛流淚的意思,小孩子好哭鬧,眼睛經常流淚未必是悲傷,不能說話的時候,表達很多訴求,比如餓了,身體不舒服,給眼睛封個官,代表它管理孩子的喜怒哀樂,但是更希望孩子一生開心快樂,讓淚水少流,而牙官退堂,就更好解釋了,孩子換牙就是退堂的意思。這就是這個簡單兒歌的豐富含義,當然也許有人不認可我的說法,不認可你來解釋你的,我也保留我的就好。

2. 螢火蟲,屁股亮,打著燈籠到江陽(瀘州),瀘州又好耍,頓頓吃嘎嘎(肉)或者亮火蟲,綠油油,打起燈籠下瀘州,瀘州又好耍,頓頓吃嘎嘎,瓢根(兒)舀湯湯,筷子捻嘎嘎

這個相信大家不陌生,以前瀘州雖然管理的地方不少,但是瀘州老城區不大,進城還是比農村好些,但是瀘州是不是當年頓頓吃嘎嘎就不知道,只曉得「江安食不足,江陽酒有餘」,怕改成頓頓喝單碗又要不得,娃兒就搞得酒麻口的樣子,不像話,瀘州也不能除了酒啥子都沒得撒,你說是不是。

3. 在一個黃昏的早晨,一個年輕的老人,拿著一把鋒利的鈍刀,殺了一個活生生的死人。

4. 這個順口溜最有意思,就是每一句話都矛盾的,但是又可以自圓其說的樣子,你們聽過沒有。

5. 雲南有個雞爪山,離天還有三尺三,瀘州有個鐘鼓樓,半截焊在天以頭。

這個老一輩的人應該不陌生,有人說是敘永的猴爪山,不知道具體,只曉得當年傳說是雲南人跟瀘州人相互吹牛,吹自己家鄉有好不得了,雲南人說家鄉的山高得很,結果瀘州人說鐘鼓樓的高度,直接把雲南人整懵逼了,導致今天一些人來瀘州發覺鐘鼓樓也不高,大失所望哈哈。

6. 唐僧騎馬當那個當,後面跟著個孫悟空,孫悟空跑得快,後面跟了個豬八戒。豬八戒,鼻子長,後面跟了個沙和尚。沙和尚,挑著籮,後面跟了個老妖婆。

這個兒歌好像全國好多地方都有,不算瀘州獨有。

7. 么舅么舅,打屁乓臭,聽到碗響,屁股接扭(要讀六)這個兒歌導致么舅被黑了很多年。

8. 大拇婆(大拇指),二指拇(食指),中三娘(中指),菜小姐(無名指),么姨娘(小指),中坑壙(手心),牽牛洞(手腕),轉牛彎(手臂彎),青蛙眼(手臂肌),挑擔子(耳朵),聽聲音(耳),看四方(眼),聞香氣(鼻),吃糖糖(嘴)。

這是教認身體的方式,也用各種詼諧有趣的比喻,雖然都沒有提到具體的學名,但是這種方式,在唱的時候就刻意指到說的部位,還是做了形象的比喻和功能說明,讓孩子覺得更加有趣,也更容易記憶和領悟。

9. 《望著老師哭一場》:花臉唄,花臉堂,(指小孩子之間貪玩弄髒了臉),背起書包上學堂,書包擱(柯,放)在桌子上,望著老師哭一場,老師問我哭啥子,我要吃砣花生糖。

10. 《看到看到要過年》:紅蘿蔔,咪咪兒甜,看到看到要過年,過年倒好耍,蘿蔔煮嘎嘎(肉),敲鑼鼓,吹花號,又耍龍燈,又放炮。描繪了舊時候川南瀘州過年的場景,短短幾句話,一副民俗風景被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來。

以上十個只是瀘州童謠兒歌的鳳毛麟角,其實還有很多,也沒有人專門總結收納,可惜啊,之所以說它快失傳了,是我們不重視傳承了,而且不是刻意而是自然傳承那種,不知道你還有哪些記憶深刻的兒歌呢?一起來補充吧。

相關焦點

  • 重拾老瀘州的童年記憶,回味經典民俗文化裡的瀘州童謠
    >一首兒歌童謠,勾起了兒時的記憶,多少年這些瀘州本土童謠,在沒有文字的記錄下,卻被人們口頭傳說,外婆唱給媽媽,媽媽再唱給孩子,一代又一代,比財富更加實在的被流傳下來。他們的視野擴大到了前所未及的許多領域,加上當時印刷業的興盛,童謠的創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較好的成績。現存我國最早的兒歌專集是明代呂坤於 1593年編成的《演小兒語》,此後,這方面的專集才逐漸多了起來。從現有材料看,我國古代童謠大體上呈現出「兩多兩少」的狀況:亂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
  • 以前我以為瀘州嗷卵犟多,現在發覺錯了,是瞧不起家鄉的自卑
    關於沽酒客自己的家鄉的問題。或許未必引起共鳴,但是這還真是一個不應該忽視的問題。1983年之前,瀘州還是縣級市,這個時間有多長呢?得從1960年說起,到1983年劃為省轄市時,所謂「瀘州縣」23年沒有怎麼動過。
  • 今天是江陽沽酒客生日,因為書寫瀘州本土文化剛好兩年
    但是不喜歡不要影響其他人喜歡。就像瀘州很多其他創作者,不同領域的,我也從來不去評論長短,大家有本事做好自己的內容,得到更多人喜愛,就是厲害。不必酸葡萄心理。得承認,看我寫的文章和視頻的,大多數是歲數偏大的人,也有很多是老瀘州城區土生土長的瀘州人,至於三區四縣,其他區域的,因為沒有這樣的經歷,或者跟他關係不大,很少有對家鄉整體文化歷史關注的,這造成了我的關注者,一是年紀偏大,二是粘連度不高,三是關注者偏少。另外今天文字比之視頻又弱了一些。雖然我也在增加視頻內容,還沒有成氣候。
  • 英文兒歌童謠,聽這些就對了,英文啟蒙第一步
    有家長向大文反饋,他們家的孩子抗拒英文繪本,每一次讀不到兩句,孩子就走神了,然後跑去幹其他事,對繪本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對孩子進行英文啟蒙對家長來說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大文想來也是這麼回事,如果有人突然間在你耳邊講一種你完全陌生的語言,你也會拒絕吧?
  • 兒歌童謠裡的老成都風情(組圖)
    或者捏捏孩子的小手,一邊握,一邊唱兒歌:捏饃饃,捏得圓,饃饃香,饃饃甜,吃了饃饃好過年。等孩子大些,還會一扳孩子的小手指,一邊編「大指拇哥,二指拇弟,中三娘,四夥計,小身小(lang)巴,不爭氣。」小朋友之間,還會互相玩猜中指的遊戲,這也有童謠「猜中指,辣辣皮,見家打你二十一。胡豆花,豌豆花,灶神老爺偷鍋巴。偷不到,挖挖挖!」
  • 兒歌童謠裡 瀰漫著老成都風情(組圖)
    或者捏捏孩子的小手,一邊握,一邊唱兒歌:捏饃饃,捏得圓,饃饃香,饃饃甜,吃了饃饃好過年。等孩子大些,還會一扳孩子的小手指,一邊編「大指拇哥,二指拇弟,中三娘,四夥計,小身小(lang)巴,不爭氣。」小朋友之間,還會互相玩猜中指的遊戲,這也有童謠「猜中指,辣辣皮,見家打你二十一。胡豆花,豌豆花,灶神老爺偷鍋巴。偷不到,挖挖挖!」
  • 香港兒歌之父韋然:粵語童謠要維權
    從創作到維權,這位粵語童謠創作者有頗多感慨。  被遺忘的粵語童謠創作  粵語童謠在慢慢沒落,從事兒歌創作的人越來越少,這是從事兒歌創作多年的韋然近年最直觀的感受。韋然2006年就已撰寫文章稱千禧年後已是「沒有兒童歌曲的年代」。
  • 一個人遊走在瀘州,這座城市豈止一個酒字,除了酒我們還有啥?
    所以有時候瀘州就必談酒,談多了不喝又不對勁,身體受不了。江陽沽酒客還是認為酒要少喝,事要多知。至於那種喊你少喝酒喝好酒的,你可以採納一下,一年一瓶1573嗎?大概有人也過不了癮。因為退而求其次的原因,使得這個世界好多事情分出了一二三。實在少有那種,非常固執的人,老子沒得那個能力,整死都不碰。
  • 瀘州這三道菜,有人一輩子沒有吃過,吃過的人終身難忘
    有人讓我說瀘州菜,我說我不是廚子,但是我知道我們瀘州味道很不錯,不好意思我不是誇今天哪個館子,也不是瀘州沒有好館子,是沽酒客不想有打廣告的嫌疑。我意思是很多瀘州家庭裡都隱藏著好廚藝的「大師」,家常菜是爸媽拿手的味道,你要是能吃到,都是幸福的人。
  • 故事:韓湘子留戀瀘州方山,險犯仙規,張果老好心規勸留遺蹟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來為大家講述一個跟韓湘子相關的八仙故事,這個故事發生了瀘州的方山,但是作為神話傳說,八仙遊覽過的地方數不勝數,而瀘州方山韓湘子的傳說在當地確實不少。不管他走到哪兒、都能看到千變萬化的景色,就像看不完的千萬幅圖畫、他樂而忘歸了。就在住下來了。他高興時,還常拿起笛子吹。在這裡修行起來。一年一度八聚會的日子到了。七位仙家都到了、唯獨不見韓湘子。眾仙說:「這傢伙玩昏了,忘了歸來聚會,這可是違反仙規的事。」
  • 韓湘子眷戀瀘州方山不肯走,張果老果斷勸離,留下仙人印記
    不管他走到哪兒、都能看到千變萬化的景色,就像看不完的千萬幅圖畫、他樂而忘歸了。就在住下來了。他高興時,還常拿起笛子吹。在這裡修行起來。一年一度八聚會的日子到了。七位仙家都到了、唯獨不見韓湘子。眾仙說:「這傢伙玩昏了,忘了歸來聚會,這可是違反仙規的事。」
  • 另類童謠「兒歌日」唱跑調 學兒歌應該正確引導
    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記者在這天對瀋陽市的多所小學走訪時發現,現在孩子口中經常哼唱的「兒歌」,已經和十幾年前流行的兒歌大不相同,兒歌的內容「變味」了很多,有些另類的童謠更是達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
  • 泰和:「紅領巾」編唱兒歌童謠抗疫情
    泰和縣第三實驗小學四(1)班少先隊員楊欣林正在讀唱防疫兒歌。吉安新聞網泰和訊(司馬天民)「小朋友們要記牢,肺炎疫情不小瞧;提前預防很重要,出門必須戴口罩;勤洗手來多通風,冠狀病毒去無蹤;防範措施做得好,病毒早晚被打跑。」
  • 我們是唱著這些兒歌和童謠長大的
    看了人們談論的老北京兒歌,使我也想起小時候的兒歌和童謠,同時也勾起我對幾十年前的少兒生活的懷念。沒錯,生活在北京最難忘的是老北京的兒歌,唱著兒歌長大,又唱著兒歌養育子女,正向這篇文章描述的那樣老北京的兒歌生動活潑、雋永純真,非常貼近生活。唱著兒歌,聽著兒歌仿佛又回到童年的生活中。
  • 北京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讀讀童謠和兒歌》教案設計
    (教師)   2.學生和家長一起讀書,並準備一本童謠或兒歌的書帶到學校。(學生)   教學過程   一、背誦童謠,激發情感   1.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聽童謠或兒歌嗎?把你喜歡的一首童謠或兒歌背給大家聽聽,好嗎?
  • 幼兒兒歌童謠:小老鼠上燈臺
    >幼兒兒歌童謠:小老鼠上燈臺2014-09-15 10:59:1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  它是幼兒園的孩子最熟悉的一首童謠,深受兒童的喜愛。  本詩是專為兒童作的短詩,強調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在孩子們的心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 童謠:禮儀童謠兒歌
    >童謠:禮儀童謠兒歌2015-12-29 09:46:5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待客歌
  • 兒歌童謠少人問津 桂林孩子流行「灰色童謠」(圖)
    當流行歌曲、「灰色童謠」或調侃、或揶揄、或嘲諷、或宣洩的歌詞盛行於孩子們之中時,我們是否懷念逝去的童年,而憂心於孩子「沒有歌唱」的尷尬?究竟是現在的兒歌少了?還是兒童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因為流行所以喜歡  唱兒歌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教育活動,但兒童不唱兒童歌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
  • 世界兒歌日 幼兒園開展傳唱兒歌童謠活動
    原標題:世界兒歌日 幼兒園開展傳唱兒歌童謠活動      圖為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學習唱兒歌。熊 偉攝(人民視覺)   3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翔盛景幼兒園開展傳唱兒歌童謠活動,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唱兒歌、做遊戲,在歡聲笑語中迎接「世界兒歌日」。
  • 童謠與兒歌的回憶
    印象中小時候唱的童謠,都是典型的長沙順口溜,必須用長沙話來念才順口(押韻)。並且隨句換韻。  比如:「啞巴啞巴,你呷粑粑,你不給我呷,我告訴你姆媽。姆媽不答白,屋裡來噠客,客給我五分錢,我去坐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