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
洪向華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組督學、教授
張 楊 青年學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博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把提高治理能力作為新時代幹部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通過加強思想淬鍊、政治歷練、實踐鍛鍊、專業訓練,推動廣大幹部嚴格按照制度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開展工作,提高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各項工作能力和水平。如何理解治理能力的內涵?如何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同時促進各級領導幹部增強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本刊就相關話題專訪了兩位學者。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還要在不斷提高制度執行力上狠下功夫
記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如何理解「國家治理能力」的內涵?新時代黨員幹部應當怎樣提高治理能力?
洪向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這段論述闡明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含義。
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向國人和世界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的鮮明制度優勢,而制度優勢彰顯的背後則是超強的國家治理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要強化制度執行力,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切實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還要在不斷提高制度執行力上狠下功夫。
新時代黨員幹部的治理能力首先體現在制度執行力上,有制度不執行,或者不按制度辦事,哪能提高治理能力、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每個黨員幹部都要深刻認識到,制度和法律是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維護制度和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執行制度和法律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每個黨員幹部都要牢固樹立執行制度沒有例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等基本法治觀念,徹底摒棄人治思想和長官意識,決不在執行制度上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對各種執行制度不力甚至破壞制度的行為,領導幹部要敢於挺身而出、堅決鬥爭。
記者:如何理解「國家治理能力」與「國家治理體系」之間的關係?
張楊:2013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在好的國家治理體系下注重不斷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善於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這是我們黨自十八大以來有效解決一批結構性矛盾,使很多領域在短期內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的成功經驗。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儘快學會統籌制度改革和制度運行,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的關係,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協同配套,做到完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兩手抓」,堅持把制度執行力和治理能力作為幹部選拔任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構建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切實做到用現代化治理能力、治理效能支撐早日建成國家現代化治理體系。
「13個堅持和完善」是全面深刻把握新時代國家治理能力的邏輯內容的核心要素
記者:結合《決定》中的「13個堅持和完善」,國家治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內容?可以從哪些角度來把握?它們之間有何關聯?
洪向華: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三步走戰略步驟,並指出要實現這一總體目標需要做到「13個堅持和完善」,為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繪製了完整圖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國家治理能力是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表達,由此視之,「13個堅持和完善」是全面深刻把握新時代國家治理能力的邏輯內容的核心要素。
張楊:從治理主體劃分的邏輯來看,新時代國家治理能力的主要內涵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把握。
第一是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能力。《決定》把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擺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出位置,充分顯示其極端重要性。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黨的領導制度具有統領性地位。要通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推動各級黨組織、所有黨和國家機構把黨的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全方位體現到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有效轉化為國家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優勢。
第二是黨和國家機構的履職能力。黨和國家機構是指黨的領導體系、政府治理體系、武裝力量體系和群團工作體系,其履職能力體現在黨的領導力、政府執行力、武裝力量戰鬥力、群團組織活力,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群體。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集中行動。」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重建組織架構、實現機構職能調整,破除了長期以來存在的體制機制的弊端,把黨和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來,大大增強了國家治理能力。但這只是解決了「面」上的問題,真正要發生「化學反應」,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第三是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的能力。唯物史觀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不渝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成為新中國的主人。因此,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是人民的權利,也是人民應盡的義務。提升國家治理能力,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方面,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人民首創精神,調動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國家治理的大格局之中,汲取群眾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積極反映群眾意志和願望,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完善和發展國家治理體系,以此助推治理能力的提升。
要切實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促進位度效能轉化,要靠制度、靠高素質幹部隊伍
記者:黨的十九大提出黨員幹部應具備的八個方面的執政本領。如何理解提高國家治理能力與增強執政本領之間的關係?
洪向華:黨的領導確保國家治理的方向不偏離軌道,而黨的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是制度執行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儘快把我們各級幹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工作本領都提高起來,儘快把黨和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來,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更加有效運轉。」因此,要切實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促進位度效能轉化,要靠制度、靠高素質幹部隊伍。
本領是實然的、可以習得的,但能力更多是強調一種應然的存在,是本領達到一定程度的聚合和凝練。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促進位度效能轉化,關鍵是增強黨員幹部的執政本領,使本領上升為系統的、全面的國家治理能力。
張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領導十三億多人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並提出黨員幹部要增強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正是憑藉著各方面的高強本領,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只有50多名成員的黨組織,發展成為今天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成功帶領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當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越來越專業化、專門化、精細化,各方面各領域工作制度越來越健全,每個領域都有非常明確具體的制度和規定。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要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加強統的力度,強化黨員幹部的綜合素質,又要注重專業化、精細化、規範化,發揮專業人才的技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黨和國家事業越發展,工作任務越艱巨複雜,越需要廣大黨員幹部立足本職崗位,嚴格執行制度,堅持照章辦事,確保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有序開展、有始有終。每一個領域、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單位、每一項具體工作的制度執行力,都決定著這個領域、這個部門、這個單位、這項工作的治理能力。黨和國家事業就是靠各方面各領域各部門各單位一項項具體工作的落實來向前推進的。這就如同一個樂隊,只有每一個樂手都聽從指揮、遵守樂譜,把自己承擔的任務完成好,才能演奏出一曲壯麗的交響樂。(本報記者 李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