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八月十五
正逢中秋,三秋至此為半
正是一年中最有詩意的時節
天上月滿,人間團圓
還有3天便迎來傳統佳節中秋了
記憶中的中秋
是五仁月餅還未被大人小孩嫌棄的小時候
是與鄰居家小夥伴的追逐打鬧和歡聲笑語
是在月下乘涼的爺爺手中搖著的蒲扇
是一大家子老老小小圍坐在天台的月光下
吃著父母長輩準備的美味菜餚
喝一壺老酒,賞一輪明月
說起中秋,每一句,每一事,都蘊藏美好
那麼在連州,
有哪些特別的中秋習俗呢?
雅致
賞月·拜月
民間中秋賞月約始於魏晉時期,每逢中秋,人們便擺出果品,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祝福親人,可謂「千裡共嬋娟」。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向明月寄託對未來的希冀。吃完飯,連州人通常會「拜月」,在自家庭院上設案,供奉上月餅、鮮果、燒線香,祭拜月神。
擔燈籠
中秋習俗,流傳最普遍、最受小朋友歡迎的莫過於擔燈籠。中秋夜下,小孩子挑著各式漂亮的燈籠在月下遊嬉玩賞。舊時,孩子們在長輩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圓形或正方形的燈籠,在燈籠內點上幾根小蠟燭,便可玩上個把小時。
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成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舞火龍
連州星子鎮一帶有中秋夜舞香火龍的習俗。當日紮好的龍身放在祠堂,等天色逐漸入黑,村裡面的青年吃完團圓飯之後,就會舞起長龍。
龍身用稻草編成,然後在龍頭龍身上插上線香稱為「裝龍」,龍珠(前邊戲龍的球)則用一個大柚子,抽子上插上線香。
舞龍的人數由9至20人不等。香火龍跟著龍珠、隨著鑼鼓點左右搖動,穿街過巷,吸引觀眾點鞭炮來「燒龍」。
龍若舞得好,就能吸引更多的人來「燒龍」,人越多表明越「旺」。舞龍者身上也燒得滿身是泡,但他們卻以身上的泡多為榮,認為泡越多就越發。香火龍一般連舞3個晚上,從十五日起到十七日止。
美味
在中秋賞月時
月餅、田螺、芋頭
三樣食品是必不可少
月餅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中秋節,家家都要吃月餅,而連州人鍾愛吃連州特有的星子豆沙餅。
芋頭
吃芋頭的風俗,說法有二種。一是八月間,正是芋頭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二是來源於民間的傳說:說是當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百姓慘遭屠殺。漢族人稱蒙古人為「胡人」,粵語「芋頭」與「胡頭」諧音,吃芋頭也就可以說成「食胡頭」,表達了對胡人統治者的痛恨。
田螺
在清鹹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食田螺,是很多連州人家中秋節的壓軸食品,一來民間認為吃田螺可明目,傳說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二來認為田螺的肥美,也寓意美好;三來田螺有殼,剝殼食肉為「食心(新)轉運」之兆義,以求去邪氣、晦氣。另一方面,「螺」字與粵語「羅」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羅食」,俗話說「無得食,問田螺(羅)」,中秋夜吃田螺,有豐收之意,代表五穀豐登。
種種趣味盎然的中秋習俗
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
但是別忘了
總有幾顆心牽掛著你
習俗再多,回家團圓才是真
明月易低人易散,相見時難別亦難
更應珍惜現在能擁有的花好月圓夜
我是小河妹
讓你的連州之行變得有趣
近期關注:
連州最佳中秋賞月聖地——船遊賞月、夜空觀星、篝火狂歡盡在這裡!洞藏黃精糯米酒,飲一盞清冽時光中秋國慶放假通知來了!愛上連州,只需要這5個瞬間回復"連州印象",查看連州必去景點簡介
回復"攻略",查看連州旅遊最全攻略
回復"路線",查看連州自駕路線
回復"洞河說",查看連州獨有洞河文化
回復"美食",查看鑽山打洞也要去的連州美食
回復"民俗",查看連州特色民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