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燈籠、舞火龍,舞龍者竟以身上泡多為榮,連州這些中秋習俗你都...

2020-12-12 Sharon的旅行日記

農曆八月十五

正逢中秋,三秋至此為半

正是一年中最有詩意的時節

天上月滿,人間團圓

還有3天便迎來傳統佳節中秋了

記憶中的中秋

是五仁月餅還未被大人小孩嫌棄的小時候

是與鄰居家小夥伴的追逐打鬧和歡聲笑語

是在月下乘涼的爺爺手中搖著的蒲扇

是一大家子老老小小圍坐在天台的月光下

吃著父母長輩準備的美味菜餚

喝一壺老酒,賞一輪明月

說起中秋,每一句,每一事,都蘊藏美好

那麼在連州,

有哪些特別的中秋習俗呢?

雅致

賞月·拜月

民間中秋賞月約始於魏晉時期,每逢中秋,人們便擺出果品,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祝福親人,可謂「千裡共嬋娟」。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向明月寄託對未來的希冀。吃完飯,連州人通常會「拜月」,在自家庭院上設案,供奉上月餅、鮮果、燒線香,祭拜月神。

擔燈籠

中秋習俗,流傳最普遍、最受小朋友歡迎的莫過於擔燈籠。中秋夜下,小孩子挑著各式漂亮的燈籠在月下遊嬉玩賞。舊時,孩子們在長輩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圓形或正方形的燈籠,在燈籠內點上幾根小蠟燭,便可玩上個把小時。

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成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舞火龍

連州星子鎮一帶有中秋夜舞香火龍的習俗。當日紮好的龍身放在祠堂,等天色逐漸入黑,村裡面的青年吃完團圓飯之後,就會舞起長龍。

龍身用稻草編成,然後在龍頭龍身上插上線香稱為「裝龍」,龍珠(前邊戲龍的球)則用一個大柚子,抽子上插上線香。

舞龍的人數由9至20人不等。香火龍跟著龍珠、隨著鑼鼓點左右搖動,穿街過巷,吸引觀眾點鞭炮來「燒龍」。

龍若舞得好,就能吸引更多的人來「燒龍」,人越多表明越「旺」。舞龍者身上也燒得滿身是泡,但他們卻以身上的泡多為榮,認為泡越多就越發。香火龍一般連舞3個晚上,從十五日起到十七日止。

美味

在中秋賞月時

月餅、田螺、芋頭

三樣食品是必不可少

月餅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中秋節,家家都要吃月餅,而連州人鍾愛吃連州特有的星子豆沙餅。

芋頭

吃芋頭的風俗,說法有二種。一是八月間,正是芋頭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二是來源於民間的傳說:說是當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百姓慘遭屠殺。漢族人稱蒙古人為「胡人」,粵語「芋頭」與「胡頭」諧音,吃芋頭也就可以說成「食胡頭」,表達了對胡人統治者的痛恨。

田螺

在清鹹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食田螺,是很多連州人家中秋節的壓軸食品,一來民間認為吃田螺可明目,傳說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二來認為田螺的肥美,也寓意美好;三來田螺有殼,剝殼食肉為「食心(新)轉運」之兆義,以求去邪氣、晦氣。另一方面,「螺」字與粵語「羅」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羅食」,俗話說「無得食,問田螺(羅)」,中秋夜吃田螺,有豐收之意,代表五穀豐登。

種種趣味盎然的中秋習俗

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

但是別忘了

總有幾顆心牽掛著你

習俗再多,回家團圓才是真

明月易低人易散,相見時難別亦難

更應珍惜現在能擁有的花好月圓夜

我是小河妹

讓你的連州之行變得有趣

近期關注:

連州最佳中秋賞月聖地——船遊賞月、夜空觀星、篝火狂歡盡在這裡!洞藏黃精糯米酒,飲一盞清冽時光中秋國慶放假通知來了!愛上連州,只需要這5個瞬間回復"連州印象",查看連州必去景點簡介

回復"攻略",查看連州旅遊最全攻略

回復"路線",查看連州自駕路線

回復"洞河說",查看連州獨有洞河文化

回復"美食",查看鑽山打洞也要去的連州美食

回復"民俗",查看連州特色民風民

相關焦點

  • 中秋節的舞龍習俗
    古徽州一帶,包括歙縣、休寧、祁門、婺源、黟縣、績溪等地,中秋舞龍長期活躍在民間;浙西開化、淳安等地同樣有類似的傳統盛行至今;曾幾何時,上海浦東等地也流行著逢中秋必舞龍的習俗。在嶺南地區的中秋時節,惠東的舞龍、佛山秋色賽會中的舞龍節目,均傳統有自;香港大坑的舞龍活動則已傳承了近一百四十年,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以來都是香港民眾歡度中秋佳節的重要習俗。
  • 中秋節的舞龍習俗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古徽州一帶,包括歙縣、休寧、祁門、婺源、黟縣、績溪等地,中秋舞龍長期活躍在民間;浙西開化、淳安等地同樣有類似的傳統盛行至今;曾幾何時,上海浦東等地也流行著逢中秋必舞龍的習俗。在嶺南地區的中秋時節,惠東的舞龍、佛山秋色賽會中的舞龍節目,均傳統有自;香港大坑的舞龍活動則已傳承了近一百四十年,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以來都是香港民眾歡度中秋佳節的重要習俗。
  • 火光閃爍,火龍起舞!以百年習俗慶中秋
    他從1960年代開始參與舞火龍,對火龍的製作、舞龍陣式及拜祭儀式了如指掌,被公認為現今香港為數不多的舞龍權威,也是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傳人。輝哥說,就算是已經搬離大坑的鄰裡也可以參與其中,為舞火龍出一分力。 陳家俊舞火龍已有十來個年頭了,因家人居住在大坑,他從八歲起就開始參與這項活動,之後更加入舞龍隊,目前為活動擔任攝影師。雖然他已搬離大坑,但仍被這項活動的號召力所打動 —— 「大坑是一個充滿特色的老社區,這在香港越來越少有了。」不少人也因此搬進這個社區,更為一年一度的舞龍活動出力。
  • 連州城西菜園壩村舞火龍祈福!
    農曆七月十四舞火龍是連州鎮城西菜園壩村民間傳統活動至今已近200多年歷史村民稱通過舞火龍旨在祈盼村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老少平安全年生活紅紅火火舞龍現場熱鬧非凡吸引萬餘市民駐足觀看記者現場看到,火龍由稻草紮成,龍頭龍身插滿點燃的線香,龍頭安上兩支手電筒作「龍眼」,火龍全身還裝飾些會發光的「熒火棒」,使龍身變得閃爍縹緲迷離,
  • 直擊2017連州城西「鬼節」舞火龍盛況!萬炮齊響,震驚了全城!
    連州新媒體一線品牌連州點點網熱文 資訊 幫助 活動 福利 推廣 品牌——連州點點網(朱致成
  • 火龍舞動祈福中秋 香港舞火龍表演盛況空前
    火龍舞動祈福中秋 香港舞火龍表演盛況空前 來源:人民網-港澳頻道  2014年09月08日18:18 1舞火龍表演現場(攝影:盧曉川) 人民網香港9月8日電 9月7日晚7時許,鑼鼓齊天,禮炮共鳴,在香港灣仔大坑區安庶庇街,一條插滿長壽香的火龍,被壯漢抬起,每年中秋節持續三日的香港大坑舞火龍便起行。
  • 舞火龍,慶團圓!中秋到佛山上元村開啟一段「尋龍之旅」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到了除了賞月賞燈還有什麼玩?今年一條80米長的威武火龍將在農曆八月十五、十六晚上8點在南莊上元村起舞9月13日早上8點多,在南莊上元村新社坊的大榕樹頭,村中男女老少齊聚,一起扎火龍。
  • 中秋節習俗:舞火龍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中秋節習俗:舞火龍 2011-08-24 14:52 來源:百度百科
  • 客家習俗舞火龍,黑夜裡金光四射似真龍
    據說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兇,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杆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現代以藤草、榕樹葉等製成,一般龍頭約50公斤。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 廣東各地竟有這麼多中秋習俗,「拜月娘」好驚豔
    在以廣佛為中心的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除了賞月、吃月餅外,廣佛過中秋還有不少「很傳統很粵式」的習俗。而在潮汕,「拜月」的傳統更是相當有特色。今天,視覺君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廣東各地頗有特色的中秋節傳統吧。
  • 中秋佳節習俗多
    天清如水,月明如鏡,中秋夜之美觀之神怡。中秋佳節,人們除了在美景中賞月,從古至今,各地還有不少習俗。燃燈。在近代,廣東一帶中秋節有燃燈之俗。各家於中秋節前幾天,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糊各色彩紙,上有慶賀中秋等字樣。
  • 香港保留中華傳統風俗:春節派利是 中秋舞火龍
    新華社香港6月5日電 題:現代都市中的堅守——細數香港的中華傳統風俗  新華社記者 張雅詩  春節派「利是」賞花車,端午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舞火龍吃月餅……香港市民年復一年,保持著「最中國」的過節習俗,重回祖國懷抱後,深藏在香港社會的這些中華文化基因更加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此外,一些香港所特有的印記也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 帶你去欣賞鶴山民間習俗——聖堂火龍
    每逢中秋國慶佳節,鶴山市雅瑤鎮聖堂村都舉行燒番塔、舞火龍活動,吸引了近千人前往觀看。火龍全長40多米,需要近百名青壯年才能舞動。火龍在「龍珠」的引領下,浩浩蕩蕩地沿村道巡遊。舞火龍正式開始,小孩子們舉著紅色的魚燈走在前面,10多個青壯年將龍頭抬起來,龍身蜿蜒前行,龍尾翻騰著,通紅的火龍在巷子裡遊走,所到之處,鞭炮齊鳴,十分熱鬧。
  • 中秋節到佛山南莊看舞火龍,還可以遊生態園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在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除了中秋的一般習俗,還有個流傳了100多年的習俗——舞火龍。南莊還有一個羅南生態園,也是中秋賞月度假的好去處。南莊鎮上元、溶洲、東村一帶,中秋舞火龍的習俗延續了100多年,成為了當地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 香港獨特中秋傳統風俗——大坑舞「火龍」!
    在一連三日的中秋假期之中,「火龍」都會上街巡遊,和香港市民以及遊客一起共度節日。接著就一路包紮下去一邊捆鐵絲一邊扎這些草叫珍珠草又稱「米仔草」一條火龍長70多米,重約200多斤,需要150多名舞龍健兒接力舞動。
  •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 元宵佳節舞火龍,百年民俗見精彩
    元宵將至,一年一度的羅壩元宵舞火龍活動又紅紅火火的準備起來了,正月十五還沒有安排的你,不妨來羅壩親身感受一下舞火龍的精彩場景
  • 世界上最驚險的舞火龍,膽小的人連看都不敢看!
    銅梁火龍文 | 物道有民間傳說,龍用火燒,火花襲人,可以燒除身上晦氣,以求來年祛病免災,事事稱心如意。不論是玩龍的人,或是觀龍的人,都覺得火花燒得越猛烈越好。就如銅梁火龍,一舞一燒便是千年。而最豔絕群芳的,非激越火爆的火龍莫屬。圖片「oldyang 攝」此舞只應天上有人間豈可它處尋舞火龍的習俗在中國隨處可見。有民間傳說,龍用火燒,火花襲人,可以燒除身上晦氣,來年事事稱心如意。銅梁「火龍」,被譽為「龍舞」之首,以1500攝氏度的鐵水打金花,輔以不同材質的導引火、口中火等等組成一片狂熱的立體火陣,充滿著驚險和刺激。
  • 湖南舞龍文化:汝城"香火龍" 城步"吊龍"(圖)
    汝城縣23個鄉鎮309個村落都曾經有或仍然有舞香火龍活動。城郊三拱門,祖籍來自贛南的範姓客家,其「範家龍」是整個客家香火龍的典範。  每個新年的正月半,晚上七點,十聲三眼炮響徹天空,由上百個漢子組成的舞龍燈隊伍從祠堂出發,扛著3000多斤重的香火龍,繞過田間,穿過村莊,帶著對來年風調雨順的祈願再回到祠堂,龍首居中,盤成三圈,村民「扯香」後,將龍燈焚燒,送龍上天。
  • 香港過中秋:看大坑舞火龍 體味百年不變的文化傳承
    中秋又至,月色清輝灑滿大地,照著家家戶戶歡聚團圓。從安徽的堆寶塔到廣州的樹中秋,從蘇州石湖看串月到雲南少數民族的「拜月」「跳月」,各地的中華兒女用不同習俗歡度佳節,分享節日喜悅。  在香港,中秋除了吃月餅、賞花燈,還有一項獨特習俗——大坑舞火龍。中秋節期間,銅鑼灣大坑的大街小巷,蜿蜒起伏的火龍在鑼鼓聲中歡騰起舞,熱鬧非凡,平日寧靜的街區變得火光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