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近代的草書大家,林散之的地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影響深遠,他的草書憑藉其散淡飄逸的獨特書風,歷來受到書壇的推崇。他的草書作品將枯筆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功力暗藏,觀者無不拍手稱好,絕對稱得上是一代「草聖」。
關於學習書法的歷程,林散之自己曾這麼總結:「餘初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從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林散之的書法成就絕對不是憑空而來的。他學習書法可以說做到了遍臨古代名家碑帖,瘋狂的取法各家,從而為後期的融會貫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了豐厚的前期沉澱,林散之60歲後開始主攻草書。到了晚年的林散之也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關於草書的學習,他這麼總結:「餘16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後學行書,學米;六十歲以後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我是看明白了,林散之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書法成就,就一招,向古人取法,並且是廣泛的取法,意思就是凡是對我有幫助的,我都要拿來學習,這樣一步一步的,才最終成為一代大家。
林散之的草書,最精美的地方,還要數他對枯筆的應用。在了解林散之的書法之前,我們先來弄明白到底什麼是枯筆。枯筆,是指書寫過程筆墨很少的情況下,筆鋒以極為迅速的筆勢用力摩擦紙面而形成的苦澀的墨痕,漢代的書法大家蔡邕將這種枯筆稱為「飛白」。
一般的書法作品中,枯筆基本上只是點綴性的出現,而林散之則不同,他的草書作品中經常性的出現正行乃至整篇枯筆的情況,厲害的是,雖然枯筆多,但字字活力四射,靈氣十足,氣勢恢宏,非常的難能可貴。
如果再分的細緻一點,林散之的枯筆還分為濃墨枯筆和淡墨枯筆,這兩者並不是刻意安排出來的,而是正常書寫過程中的自然體現。枯筆看似飄忽輕浮,實際上要寫好必須要有深厚的運筆能力,因為他的充實是蘊含在筆畫之中的。
枯筆是很難寫的,除了技法層面的功力,還要求作者有深厚的底蘊和天馬行空的魄力,這樣寫出來,才能夠體現出一種蓬勃的張力,從而給觀者以視覺上的震撼。如果表現不出內含的張力,那麼,可以說這種枯筆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敗筆。
林散之的草書之所以被世人追捧,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作品是脫俗的,我們能從中感覺到那種優雅恬淡的氣韻,這才是難能可貴的。黃賓虹曾這麼告誡過林散之:「凡病可醫,唯俗病不可醫。醫治有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遊歷廣,則眼界明、胸襟擴,俗病或可去也。」上面這段話,雖然是黃賓虹告誡林散之的,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體會其中的良苦用心,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