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大師」林散之的書法,將「枯筆」發揮到了極致,很美

2020-12-15 大磊淺談書法經典

談論近代的草書大家,林散之的地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影響深遠,他的草書憑藉其散淡飄逸的獨特書風,歷來受到書壇的推崇。他的草書作品將枯筆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功力暗藏,觀者無不拍手稱好,絕對稱得上是一代「草聖」。

1、林散之草書作品

關於學習書法的歷程,林散之自己曾這麼總結:「餘初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從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林散之的書法成就絕對不是憑空而來的。他學習書法可以說做到了遍臨古代名家碑帖,瘋狂的取法各家,從而為後期的融會貫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林散之草書作品細節,注意枯筆的運用

有了豐厚的前期沉澱,林散之60歲後開始主攻草書。到了晚年的林散之也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關於草書的學習,他這麼總結:「餘16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後學行書,學米;六十歲以後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我是看明白了,林散之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書法成就,就一招,向古人取法,並且是廣泛的取法,意思就是凡是對我有幫助的,我都要拿來學習,這樣一步一步的,才最終成為一代大家。

林散之的草書楹聯作品

林散之的草書,最精美的地方,還要數他對枯筆的應用。在了解林散之的書法之前,我們先來弄明白到底什麼是枯筆。枯筆,是指書寫過程筆墨很少的情況下,筆鋒以極為迅速的筆勢用力摩擦紙面而形成的苦澀的墨痕,漢代的書法大家蔡邕將這種枯筆稱為「飛白」。

林散之的草書創作

一般的書法作品中,枯筆基本上只是點綴性的出現,而林散之則不同,他的草書作品中經常性的出現正行乃至整篇枯筆的情況,厲害的是,雖然枯筆多,但字字活力四射,靈氣十足,氣勢恢宏,非常的難能可貴。

林散之的草書作品

如果再分的細緻一點,林散之的枯筆還分為濃墨枯筆和淡墨枯筆,這兩者並不是刻意安排出來的,而是正常書寫過程中的自然體現。枯筆看似飄忽輕浮,實際上要寫好必須要有深厚的運筆能力,因為他的充實是蘊含在筆畫之中的。

林散之的楹聯作品二

枯筆是很難寫的,除了技法層面的功力,還要求作者有深厚的底蘊和天馬行空的魄力,這樣寫出來,才能夠體現出一種蓬勃的張力,從而給觀者以視覺上的震撼。如果表現不出內含的張力,那麼,可以說這種枯筆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敗筆。

林散之草書作品

林散之的草書之所以被世人追捧,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作品是脫俗的,我們能從中感覺到那種優雅恬淡的氣韻,這才是難能可貴的。黃賓虹曾這麼告誡過林散之:「凡病可醫,唯俗病不可醫。醫治有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遊歷廣,則眼界明、胸襟擴,俗病或可去也。」上面這段話,雖然是黃賓虹告誡林散之的,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體會其中的良苦用心,共同進步。

相關焦點

  • 枯筆典範——林散之草書代表作《自作詩 論書一首》賞析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自作詩 論書一首》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林散之先生在這幅作品中將枯筆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一字枯,幾字枯,一行枯,通篇枯。林散之3歲學書,32歲師從黃賓虹,37歲隻身萬裡行。書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宋元明清。無論碑帖,無論何派,各取其長,隸真行草,功力深厚。60歲開始專攻草書。草書以王羲之為宗,以釋懷素為體,以王覺斯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林散之將繪畫中的墨法運用於書法,開創了草書藝術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書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林散之一舉成名。
  • 林散之得黃賓虹的神傳最多,枯筆多,活力四射,靈氣十足氣勢恢宏
    世事動蕩,人跡飄萍,但是二十餘年之間,林散之與黃師之間的晤面雖少,書信卻從未中斷。正是這一場書信上的藝術「慕課」,促成了林散之藝術生命上的一次跨越式的升級,奠定了他成為大師的堅厚礎石。到了晚年的林散之也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關於草書的學習,他這麼總結:「餘16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後學行書,學米;六十歲以後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
  • 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枯筆字,字字活靈活現,成了鎮館之寶
    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是林散之眾多作品中最具代表作之一,也是尺幅、影響力最大的作品典範,6次出版,多次製成宣傳冊,又多次被選為林散之書法精品集、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等書籍的封面,可見此作品的價值無可估算。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將林散之枯筆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一字枯,幾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活靈活現,個個氣韻十足。中書協第四任主席沈鵬讚嘆:「十分難能可貴。」
  • 林散之60歲後開始主攻草書,得黃賓虹神傳,神採飛揚,大器晚成
    林散之在書畫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能代表他突出成就的還是草書,他的草書有一種飄逸之美。林散之在堅守古人的基礎上,融合眾家之所長,獨創草書新面貌,讓他在草書界佔有一席之地。其實林散之能在書壇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並不是偶然,也並不是他六十歲開始學草書瞬間成名,從他學書法的道路上來看,他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只是林散之早年學習楷書和行書,並沒有學習草書。
  • 林散之草書取法模式探究
    如果說林散之早期還比較在意筆畫的具體形狀的話,那麼他晚年已經不再計較筆墨而去追求大象之美。其晚期的大草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通過筆鋒的抖顫或者稍微駐筆形成的塊面,這種塊面和飛白牽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既有典型的傳統筆墨形式,又有現代藝術的某些構成,體現了從技法到形式,再到意境,最後到哲思的過程。
  • 林散之草書精品《孟浩然 春曉》賞析
    草書《孟浩然 春曉》是典型的「林體」,字字力可扛鼎是難得的精品之作。作品先後3次權威出版,與已出版的同樣內容的作品相比,此作更為精到。林散之(1898-1989),草聖。字散之,號三痴,別號散耳、江上老人。「詩書畫三絕」,尤其草書,飲譽世界,被稱為「草聖」。林散之祖籍安徽和縣,生於南京江浦。
  • 林散之:當代草聖,填補了清代之後草書發展的空白!
    說到書法,很多人會想到王羲之、顏真卿這些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但是在當代有一位書法家,一生謙遜,被稱為「當代草聖」。從古至今能被稱為草聖的人寥寥數人,而林散之卻被稱為當代草聖,那麼他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呢?林散之被稱為書壇上大器晚成的典型,幾十年的練習和積累,成就了草書也成就了林散之,加上林散之深厚的文學修養,滋養了其書法之中的氣、韻、意、趣,使其書法達到了一種脫俗的境界。林散之的草書被稱為林體,他的草書重視用筆,他擅長運用長鋒,在運筆的時候保持中鋒用筆尋求瘦勁,起筆收筆和轉折之處變化多端,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 有當代「草聖」之名,林散之的書法,好在哪?
    在上世紀90年代,由書法專家評選出的「20世紀十大書法家」中,林散之毫無爭議地位列其中。林散之以草書創作為長,更有現代「草聖」之譽。其實,林散之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書法家,在其人生中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名氣並不算大。
  • 林散之60歲開始練草書,漢字寫出藝術美!網友:當代草聖!
    說到當今著名的書法家,大家也會想「田楷」大師田英章,他的楷書寫出了書法藝術美,還有盧中南的楷書也是非常的漂亮,今天小七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名家是林散之,說到林散之大家都非常的熟悉,相信很多書法愛好者都非常的喜歡林散之的書法作品吧?
  • 《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墨法藝術解析
    此幅林散之1975年3月創作的《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指林筱之兩次題跋的手卷,簡稱「筱之版」),是林散之書法創作顛峰時期的代表之作,是反映日本書法代表團訪問我國這一重大事件的傳世之作,是研究林散之草書藝術的經典之作。我主要從墨法的角度來欣賞和解析這幅佳作。相對於國畫來說,書法的墨色比較單一,就是黑,而且以黑為上,一黑到底。
  • 《書法問集》424、為什麼一些書法高手愛「枯筆飛白」?
    「枯筆飛白」和書法高手,書法不是玄學。【什麼是書法高手,書法高手會特別偏愛某一個點嗎,所謂的「枯筆飛白」出現在上面書體,楷書是肯定不能出現「枯筆飛白「,這又是針對楷書的問題?】古往今來歷史留名的書法家,不會刻意的追求「枯筆飛白」。
  • 「當代草聖」林散之,草書行雲流水,啟功先生也稱讚!
    林散之先生出生於1898年,但是在書法的道路上一直沒有什麼名氣,但是林散之並沒有為了出名而練習書法,反而踏踏實實的學習著中國傳統書法,直到1972年的時候林散之的書法才得到當時書法名家的認可,特別是啟功先生更是對林散之的書法給出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林散之的書法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當代的「草聖」,草書無人能超越。
  • 聊一聊林散之的書法藝術成就
    林散之是一位劃時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魅力與藝術思想影響著整個時代。其書法各體皆通,但主要成就在楷、行、草,草書成就尤為突出。楷書成就楷書學習是林散之在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從唐楷入手到魏碑的轉化,期間下了不少功夫。其在《林散之筆談書法》中告誡我們:&34;,這是其成功之後發自內心的深刻經驗之談。
  • 曠世鴻篇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手卷《李白草書歌行》賞析
    林散之將繪畫中的墨法運用於書法,開創了草書藝術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書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林散之一舉成名。「瘦勁飄逸」的「林體」反映了近300年來中國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書法大家高二適見到林散之的字,拍案驚呼:「這才叫字!」中國書協主席啟功看到林散之的草書,脫帽三鞠躬。書法大師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
  •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林散之是一位書法大家,這是不用懷疑的。但是當代草聖的名號,卻有比較大的爭議空間。因為草書能成為聖者的,大約有三位,漢代張芝,唐代懷素與張旭。除此三位,人們很少能在發現草書的賢者聖功。
  • 林散之草書精品《自作詩 秋思》賞析
    力透紙背——林散之草書精品《自作詩 秋思》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從數千件作品中選出近 500件佳作,經過反覆論證,最後精選出 180件,草書《自作詩 秋思》就是其中之一。
  • 林散之草書精品《自作詩 為仲華先生雅存》賞析
    書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宋元明清。無論碑帖,無論何派,各取其長,隸真行草,功力深厚。60歲開始專攻草書。草書以王羲之為宗,以釋懷素為體,以王覺斯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林散之將繪畫中的墨法運用於書法,開創了草書藝術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書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林散之一舉成名。
  • 邱振中:林散之、陸維釗、沙孟海堪稱大師,啟功和沈鵬打不到
    當代有書法大師嗎?邱振中:林散之先生、陸維釗先生、沙孟海先生,都堪稱大師,都可以被寫進藝術史的。記者:啟功先生、沈鵬先生呢?他們的地位似乎存在不少爭議。邱振中:在我看來,還不到大師的級別。邱振中先生為什麼會做出這種評價呢?想要知道其中緣由,還要從每個人的創作風格中來尋找答案。1、 沙孟海、陸維釗。
  • 林散之:60歲學草書成為大師,啟功見到他書法之後,脫帽三鞠躬!
    在書壇上有這麼一個人,他60歲才開始學草書,卻能夠被稱為當代草聖,啟功見到他的草書之後,曾經脫帽三鞠躬。郭沫若也曾對他的書法讚賞不已,曾說他的書法,可以代表草書最高水平,這個人就是林散之。在認識黃賓虹之前他已經在行書和楷書上有所造詣,只不過早年的他沒有學習草書而已。林散之也曾自己說到60歲才開始學習草書,雖然在草書上起步較晚,但是有著深厚的行書和楷書功底,讓他在草書的筆法和結構上運用起來得心應手。
  • 林散之《李白草書歌行》手卷,曠世鴻篇,莫可窮測
    林散之草書手卷《李白草書歌行》,縱 32公分,橫 225公分,落款散之。先後 5次著錄,是林散之草書作品中極精之代表作。林散之一生勤奮刻苦,上下求索,以碑隸入草,在長期的探索過程中找到的適合發揮自己個性特長的成功之路,而成為一代宗師、當代草聖,被評為「千年中國十大傑出書法家」之一。瞻顧我國近現代書壇,名家輩出,風格新變,精作如林。然而,對中國書法作出卓越貢獻而影響巨大的書家——即被人們稱為大師的人物,卻為數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