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構圖和畫法等角度分析,《雪山蕭寺圖》是否符合範寬的筆墨風格

2020-12-03 文藏書畫

由此我們可以來分析《雪山蕭寺圖》是否符合範寬的筆墨風格。

範寬北宋 《雪山蕭寺圖》軸 局部

1. 從構圖上,《雪山蕭寺圖》描繪的是雪山的情景。是鳥瞰式構圖。

終南山實景和雪山蕭寺

畫面遠景在中景旁有幾處不明顯的山峰,中景主要由一組主峰和一組側峰組成。近景溪流旁有兩人在山路上行走,做點景用。畫面具有高遠和不太明顯的深遠。不符合北宋的時代特徵。

王翬 《仿範寬雪山圖》《雪山蕭寺圖》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遠論」規範了北宋山水繪畫的基本構圖。範寬是北宋三家山水的代表之一,其筆墨特點具有遠山多正面,溪出深虛。遠望不離坐外。由此可知範寬的高遠,平遠和深遠的筆墨是運用得出神入化了。在這一點上,《雪山蕭寺圖》與範寬的個人構圖風格不符。

範寬 《雪山蕭寺圖》和 《溪山行旅圖》

2.雪山的山石是計白當黑,受光處留白,加細短的點皴描繪山石的機理。邊上用中鋒圓筆勾勒加溼筆染陰暗處。勾勒山石的線條流暢。 此處描繪山石的筆墨很好, 但是太過於流暢便顯秀氣。與範寬的渾厚雄壯,蒼勁有力的筆墨線條有很大的差異。前人對範寬筆墨的描繪刻削窮絲髮,行筆堅勁,鐵屋石人,無能及者,這裡可以看出範寬畫的山石特點雖細如絲髮,但輪廓線卻多轉折且線條停滯,顯出割削般的力度,行筆堅勁,皴法雖細且短,但卻快速如急促的密雨,有如刀槍的力度,才能產生如刮鐵般山體表面。這些特點可以看出,這也與範寬的個人構圖風格不符。

範寬北宋 《雪山蕭寺圖》軸

3.範寬在學習了前人的傳統以後,便提出師自然,師造化,隱居終南山,太華山。不畏嚴寒酷暑,寫山真骨。筆者研究終南山的山體脈絡構造,發現與範寬《溪山行旅圖》描繪的是一致的,由於下雪和山體土質的情況,山的表面留下的是是細長垂直且堅硬的溝壑居多。

範寬雪山蕭寺和王翬圖繪冊頁

這也體現了北宋具有高度的寫實能力。然《雪山蕭寺》的山體結構卻多有不同,與北宋寫實和範寬師自然明顯格格不入。

溪山行旅圖和雪山蕭寺圖

4.從樹的畫法分析,因為是冬天雪景,大多數的樹木已經落葉。山頂多密林,這是符合範寬得叢樹聚頂的特點。然而山頂樹木的枝幹卻描繪顯得過於細緻,不符合北宋繪畫望之中虛的規律。左上角中景隱藏在山石之間的松樹比例也不協調,顯得過於高大。這與北宋高度寫實並具有精準的折算無虧的能力相悖。與《溪山行旅圖》對比之後越發明顯的不同。

溪山行旅圖和雪山蕭寺圖

5.從水的繪畫分析,《雪山蕭寺圖》中的溪流水的線條筆觸很詳細,但是冬天溪流的水屬於枯水期。對比《溪山行旅圖》夏季非冬季的流水量寥寥幾筆的水,《雪山蕭寺圖》中溪流水就顯得多了。

雪山蕭寺圖和小中現大圖

6.從左上角的建築上看是歇山頂屋頂,鬥拱比例小且數量多。簷口平直,簷角幾乎不翹。山面看也是封死了, 這是明清時期建築的特點。而北宋的建築是鬥拱碩大,簷口微垂,簷角高翹。另外北宋時期的鴟尾上部據鵲子加搶鐵,圖上分析鴟尾更像演變發展到明清時期的劍靶形狀。而右上角有半圓形的券門和歇山頂的宮殿,這種券門元代以後才有出現的。由此可推斷此畫最早不會超過明代。

溪山行旅圖和雪山蕭寺圖

7.《雪山蕭寺圖》右下角的人物描寫簡筆描寫很簡單,頭戴鬥笠帽,穿勞作者的短衣綁膝褲。然《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描寫卻是豆人寸馬,非常細緻,高度寫實,連臉上的鬍子都畫出來了。

8.從收藏題跋上來看,範寬這樣一位開宗立派的山水畫大家。上面只有清代人王鐸順治年時的跋,從北宋到清之間,歷經那麼北宋,南宋,元,明多年,卻是空白的。此處有點想法。

範寬北宋 《溪山行旅圖》軸

9.藏印:畫幅上有順治三年(丙戍 一六四六)七月初二。欽賜廷臣大學士臣宋權恭記(正書木印),欽賜臣權 臣犖 子孫永寶 清嘉慶宣統內府諸印。藏印, 墨色和絹本是很好的輔助依據。

綜上所述,《雪山蕭寺圖》雖筆墨不錯,卻不是範寬之筆。作品斷代上限為明代。

相關焦點

  • 《雪山蕭寺圖》是否為範寬真跡,眾說紛紜
    然而同樣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雪山蕭寺圖》是否為範寬真跡,眾多學者對此意見也各有不同。筆者帶著這個疑問,查詢了相關的書籍,希望能找到答案。終南山實景和雪山蕭寺1.《宣和畫譜》卷十一裡記載了藏範寬書畫「五十有八」其中雪景圖有七幅,山陰蕭寺圖有兩幅。但沒有《雪山蕭寺圖》。王翬清 《仿範寬雪山圖》軸和範寬北宋 《雪山蕭寺圖》軸2.
  • 《雪山蕭寺圖》的筆墨細節分析,看到王翬臨摹的作品是一件幸事
    通過《雪山蕭寺圖》的筆墨細節分析如下:終南山實景和雪山蕭寺1.王翬在《清暉畫跋》中有說明畫法要實踐一陰一陽之道。所以此畫符合王翬的理論實踐。山體的陰暗處的皴法是用溼筆加淡染,不是用幹筆劃出, 顯得山石圓潤,亦符合王翬的用筆特點。可以看到王翬的另一幅畫《畫冊-之十六》裡的筆墨是一樣的。
  • 淺談範寬的筆墨特點
    範寬處以這樣的時期並且創立了獨特的範家山水。《宣和畫譜》稱範寬「善與山傳神,宜其與關、李並馳方駕也。」本文通過筆墨為主要依據加之建築等輔助依據對範寬的《雪山蕭寺圖》進行論證分析。《仿範寬雪山圖》和 《雪山蕭寺圖》範寬雖學習了李成技法,但是發現用李成的技法畫當地的山水不得要領,並沒有山水自然的神韻。
  • 《臨範寬雪山圖》是王翬作品
    從筆墨上分析如下:終南山實景和雪山蕭寺從構圖上看,中景佔大部分畫面,主峰和側峰是由許多山體組成,且幾乎沒有平遠。是清初「四王」的風格。範寬北宋 《雪山蕭寺圖》軸和範寬北宋 《溪山行旅圖》軸山體線條勾勒筆墨纖細秀麗。皴法雖用點皴, 但點子纖細呈短條狀。樹木出現直且呈排列狀的姿態。是王翬的筆墨特點。
  • 傳世名畫15 ▎《雪山蕭寺圖》範寬(宋)
    ▼《雪山蕭寺圖》範寬(宋) 立軸 絹本設色 縱182.4釐米 橫108釐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館《雪山蕭寺圖》範寬(宋)☛《雪山蕭寺圖》無款,王鐸題為範寬之作。其構思巧妙,山石皴筆不多而氣象雄渾,依然顯示出範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
  • 賞析丨宋代小品畫:範寬風格山水小品畫
    宋 佚名 雪山蕭寺圖 絹本 24.7×25.5 cm     《雪山蕭寺圖》,絹本,24.7×25.5cm本畫無款,傳為範寬所作。此畫描繪的是山林雪景,風格與範寬相近。畫面看似著墨不多,實則是作者對畫面氣氛的精心營造。畫中水天皆以淡墨層層渲染,以此映襯出山雪的白色。竹林屋舍作為近景與遠山的銜接的中間層次,四周的烘染不著一點筆痕,巧妙地將光影墨色的變化蘊涵其中。山頂頗具符號化的密林、粗重繁密的枝幹、坡石的點皴等都是範寬畫風的重要特徵。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所謂「主要依據」就是鑑定書畫主要依託的方法和主要的根據。自然,範寬的「個人風格」就是我們判斷《溪山行旅圖》作者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我們知道,範寬名下的山水畫有多幅,可畫法又明顯不同,不應是出自一人之手。我們所能依照的就是那些與範寬生活年代相隔不久的畫論中的文字了,可是畫論中關於繪畫風格的描述基本都是形容詞,這些形容詞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兼容性也很廣,所以從文字到圖像往往難以對應。
  • 範寬全集
    《晴巒蕭寺圖》局部,此處斜入水中的山腳與右邊的水口,不管是形狀還是細碎的筆頭,都與上面《雪山樓閣圖》中這個局部神似,簡直出於同一個設計師之手,包括兩圖中的樹枝的出枝法皆是快速而勁挺。筆頭細碎,筆力相較《雪景寒林圖》稍有強勁,但相比《溪山行旅圖》還是弱了兩條街,畫中構圖置陳繁瑣,配置複雜,風格多樣,絕無範寬早期作品之可能,成圖可能在南宋。
  • 範寬:宋畫第一人
    雪山蕭寺圖團扇,此圖畫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筆墨濃重潤澤,皺擦多與瀉染,屑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皺於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此圖歷來受到廣泛重視。清代收藏家安岐稱其為「華原生平傑作」。
  • 北宋山水畫家範寬
    代表作品   由於年代久遠,範寬的真跡現存並不多,但是僅存的數件均為精品。如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雪山蕭寺圖等等。 《雪山蕭寺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現大雪覆蓋下的深山幽谷,點綴以古寺、關隘、寒泉及行旅情節等。皴筆不多而健硬有力,章法嚴整而有變化,墨色染出陰霾的天空,益加襯託出雪嶺高寒的氣氛。
  • 北宋範寬的雪景山水,雄闊壯美,氣勢蒼茫!
    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樸厚重。 宋 範寬 雪景寒林圖(局部) 從此圖可以體味到,作者已不拘於刻形著物的風格,脫離真山真水,表達出一種寫胸中塊壘,傳意中山水的傾向。
  • 宋,範寬《雪景寒林圖》(天津博物館藏)
    《雪景寒林圖》軸,宋,範寬作,絹本設色,縱193.5釐米 橫160.3釐米,天津博物館藏。宋代畫家範寬所作《雪景寒林圖》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該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白雪皚皚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山麓水際邊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象。全畫布置嚴整,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皴擦、渲染並用,盡顯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被公認為範寬的傑作。
  • 氣韻瀟灑,煙林清曠——李成的《晴巒蕭寺圖》
    多作平遠寒林,畫法簡練,筆勢鋒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好像捲動的雲,後人稱這種表現技法為「捲雲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這種「石如雲動」的形象成為以後畫家用李成筆法作畫的重要風格標記。他與範寬、關仝一起被稱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學他畫法的較多。畫跡在北宋時已經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無李論」之說。
  • 大吳國畫名作100講-第十三講-不是荷花難畫《雪山蕭寺圖》
    宋-範寬《雪山蕭寺圖》北宋真宗某年宋-範寬《雪山蕭寺圖》局部自然山水,中國山水畫畫家,中國山水畫,這三者到底是什麼關係?宋-範寬《雪山蕭寺圖》局部範寬走入大山,有幸得很,終於覺悟,能夠「與山傳神」了;又以不止
  • 範寬 | 古今真絕筆
    範寬擅畫山水,是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後來覺悟到應當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因而長期在華山、終南山等處生活,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範寬畫作中的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他用筆強健有力,存世作品有《雲山秋霽圖》《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蒼茫萬古,百代畫師——範寬
    雪山蕭寺圖團扇筆墨濃重潤澤,皺擦多與瀉染,屑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皺於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此圖歷來受到廣泛重視。清代收藏家安岐稱其為「華原生平傑作」。因此在範寬有限的傳世作品中尤其難得。
  • 範寬丨與山對坐
    範寬畫作中的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他用筆強健有力,存世作品有《雲山秋霽圖》《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範寬作畫,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這是範寬獨有的風格。元朝人湯公式評價稱「範寬得山之骨法」,郭若虛評價為「抱筆俱均,人屋皆質」。「抱筆」是書法中由蹲而斜上急出的一種用筆方法,富於力度。「人屋皆質」是指具有質感和體積感,這是由用筆反覆籠染所形成的效果,後人稱之為「鐵屋石人」「界話如鐵線」「刻削窮絲髮而行筆堅硬」。
  • 醉書畫——範寬,與山對坐
    範寬擅畫山水,是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後來覺悟到應當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因而長期在華山、終南山等處生活,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範寬畫作中的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他用筆強健有力,存世作品有《雲山秋霽圖》《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 吳雪杉 | 溪山行旅:董其昌、「四王」與清代「仿範寬」山水*
    王翬  《仿古山水圖》冊之《仿範寬寒村霜曉圖》  1682年  故宮博物院藏王翬還接觸過其他一些「範寬」作品,如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雪山蕭寺圖》(圖11)。除《溪山行旅圖》之外,清宮還有眾多歸入「範寬」名下的古代作品。《石渠寶笈》初編著錄範寬作品兩件,一件《溪山行旅》,一幅《江山蕭寺圖》[49];《石渠寶笈續編》著錄有範寬《行旅圖》[50]、《秋山蕭寺圖》[51]、《臨流獨坐圖》[52];《石渠寶笈三編》著錄有《山水》[53]、《雪山蕭寺》[54]、《秋林飛瀑》[55]等作品。《石渠寶笈》前後三編所記還不是清宮收藏「範寬」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