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們可以來分析《雪山蕭寺圖》是否符合範寬的筆墨風格。

1. 從構圖上,《雪山蕭寺圖》描繪的是雪山的情景。是鳥瞰式構圖。

畫面遠景在中景旁有幾處不明顯的山峰,中景主要由一組主峰和一組側峰組成。近景溪流旁有兩人在山路上行走,做點景用。畫面具有高遠和不太明顯的深遠。不符合北宋的時代特徵。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遠論」規範了北宋山水繪畫的基本構圖。範寬是北宋三家山水的代表之一,其筆墨特點具有遠山多正面,溪出深虛。遠望不離坐外。由此可知範寬的高遠,平遠和深遠的筆墨是運用得出神入化了。在這一點上,《雪山蕭寺圖》與範寬的個人構圖風格不符。

2.雪山的山石是計白當黑,受光處留白,加細短的點皴描繪山石的機理。邊上用中鋒圓筆勾勒加溼筆染陰暗處。勾勒山石的線條流暢。 此處描繪山石的筆墨很好, 但是太過於流暢便顯秀氣。與範寬的渾厚雄壯,蒼勁有力的筆墨線條有很大的差異。前人對範寬筆墨的描繪刻削窮絲髮,行筆堅勁,鐵屋石人,無能及者,這裡可以看出範寬畫的山石特點雖細如絲髮,但輪廓線卻多轉折且線條停滯,顯出割削般的力度,行筆堅勁,皴法雖細且短,但卻快速如急促的密雨,有如刀槍的力度,才能產生如刮鐵般山體表面。這些特點可以看出,這也與範寬的個人構圖風格不符。

3.範寬在學習了前人的傳統以後,便提出師自然,師造化,隱居終南山,太華山。不畏嚴寒酷暑,寫山真骨。筆者研究終南山的山體脈絡構造,發現與範寬《溪山行旅圖》描繪的是一致的,由於下雪和山體土質的情況,山的表面留下的是是細長垂直且堅硬的溝壑居多。

這也體現了北宋具有高度的寫實能力。然《雪山蕭寺》的山體結構卻多有不同,與北宋寫實和範寬師自然明顯格格不入。

4.從樹的畫法分析,因為是冬天雪景,大多數的樹木已經落葉。山頂多密林,這是符合範寬得叢樹聚頂的特點。然而山頂樹木的枝幹卻描繪顯得過於細緻,不符合北宋繪畫望之中虛的規律。左上角中景隱藏在山石之間的松樹比例也不協調,顯得過於高大。這與北宋高度寫實並具有精準的折算無虧的能力相悖。與《溪山行旅圖》對比之後越發明顯的不同。

5.從水的繪畫分析,《雪山蕭寺圖》中的溪流水的線條筆觸很詳細,但是冬天溪流的水屬於枯水期。對比《溪山行旅圖》夏季非冬季的流水量寥寥幾筆的水,《雪山蕭寺圖》中溪流水就顯得多了。

6.從左上角的建築上看是歇山頂屋頂,鬥拱比例小且數量多。簷口平直,簷角幾乎不翹。山面看也是封死了, 這是明清時期建築的特點。而北宋的建築是鬥拱碩大,簷口微垂,簷角高翹。另外北宋時期的鴟尾上部據鵲子加搶鐵,圖上分析鴟尾更像演變發展到明清時期的劍靶形狀。而右上角有半圓形的券門和歇山頂的宮殿,這種券門元代以後才有出現的。由此可推斷此畫最早不會超過明代。

7.《雪山蕭寺圖》右下角的人物描寫簡筆描寫很簡單,頭戴鬥笠帽,穿勞作者的短衣綁膝褲。然《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描寫卻是豆人寸馬,非常細緻,高度寫實,連臉上的鬍子都畫出來了。
8.從收藏題跋上來看,範寬這樣一位開宗立派的山水畫大家。上面只有清代人王鐸順治年時的跋,從北宋到清之間,歷經那麼北宋,南宋,元,明多年,卻是空白的。此處有點想法。

9.藏印:畫幅上有順治三年(丙戍 一六四六)七月初二。欽賜廷臣大學士臣宋權恭記(正書木印),欽賜臣權 臣犖 子孫永寶 清嘉慶宣統內府諸印。藏印, 墨色和絹本是很好的輔助依據。
綜上所述,《雪山蕭寺圖》雖筆墨不錯,卻不是範寬之筆。作品斷代上限為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