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的歷史有很多被人誤傳,網上很多公開信息都是嚴重背離事實的。我整理了一部分當歷史也可借鑑。天一閣的創建者範欽距今約440年前從嘉靖年間國防部副部長退休回到老家。因為做官三十年間去過二十多處做官,所以每到一地就收集當地的地方志,登科錄,各種圖書等。圖書來源主要有四種,一是購買,二是朋友贈送,三是手抄,四是宦遊所得。
共計收藏七萬餘卷。古代的書一卷差不多一萬多字。每種書版本不同,卷數不同。比如乾隆修《四庫全書》天一閣進呈六千卷,六百四十種書。也就是說天一閣七萬卷大約是七千到一萬本書。《四庫全書》大約七萬卷。也就是說天一閣得藏書差不多等於四庫全書的規模。古人常說的「讀萬卷書」差不多等於一千本書左右。
我查過古代的書價書價和書的種類。在1912年為止,中國的書籍數量一共有十萬本書左右。書價每個朝代不同,清朝開始便宜。但是宋元明時刊刻的都很貴,價格不等,有的按現在上千上萬元一本,也有過兩套宋刻本《漢書》能換一座莊園的事。
當然中國的書會由於政治,戰爭,火災,天災,盜竊,等等問題,周期性毀滅很多書,也會重建很多書。歷來都是皇家藏書最多,但是皇家藏書大約每80年會被燒毀,重建,重編一次。所以很多民間的藏書就非常珍貴。
天一閣的名字取自《龍虎山天一池碑記》中的天一。也同樣來自河圖洛書,以及《尚書大傳·五行傳》「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漢代鄭玄《易經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制火」永保藏書安全。天一閣樓前有一水池,池下有暗溝與城中之月湖相通,使池水終年不竭,萬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搶救。
因為範欽見過朋友的藏書樓起火,燒了萬卷書。知道藏書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建天一閣時從其名字「天一生水」,水克火,到建築,天一閣是兩層,上面一間整的放書,一樓下面六間,取「天一地六」。四百年間從沒遇到過火災,所以後代藏書樓都模仿天一閣的建築樣式。特別是乾隆修四庫全書時,專門派人去學習天一閣,所有《四庫全書》的建築都仿照天一閣修建。
範欽編著有《範氏奇書》,我看了一下目錄,一共是21本跟《易經》相關的書,都是非常難得的古籍善本。範的《易經》修為非常高,所以才會起天一閣的名字。範欽去世之前立的規矩是「代不分書書不出閣定期曝曬英石除溼芸草闢蠹」等。後世子孫都是嚴格遵守圖書管理制度,才有了四百年傳承。
坊間最大的誤解是範家祖訓是不讓外人上樓,黃宗羲後才能上樓,各房集齊鑰匙才能一起打開。但是我考證後發現這是完全誤傳。真實情況是範欽建天一閣很希望大家來看書或者抄書。古代基本上都是把書借走現抄,抄完再送回來。所以很多抄錯的通假字版本流傳下來,造成很多誤解。
有時候範欽還自己親自抄書。但是實際上天一閣很少有人來看書,主要是大多數人只看科舉類的書,以及天一閣沒那麼有名。所以只有很少的人來看書。直到範欽曾孫的朋友去天一閣看完書,回來跟黃宗羲說天一閣有很多種書,肯定有他需要的,所以才有了黃宗羲登天一閣的事,不像坊間所說還要開會研究。黃宗羲後來寫了篇文章專門講天一閣藏書,天一閣從此從無人問津到火爆。後來才有了長房掌管,上樓其他各房有一人陪同即可,也不需要所有家族各房集齊。這些純屬以訛傳訛。也因為黃宗羲,後來才有乾隆的事。所以做營銷無論任何時代都一樣,都要有大佬背書,有事件傳播,當然前提是自己產品要好。
在道光之前,天一閣還有3394種書,近四萬卷。但是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八國聯軍,抗日戰爭等多次戰火造成圖書散亂。包括民國年間1914年的失竊案。被竊2139種。1930年時天一閣藏書僅有900多種。
民國年間的竊案,由於上海書商想買天一閣藏書,再轉手高價賣,被範家拒絕,最後攛掇人去偷書。按照薛福成的天一閣圖書目錄偷的書。所以投了兩千多種。薛福成是曾國藩幕僚,後來曾國藩去世後,幕府四散,薛也有一陣不得志,但是後來又起來了。這是後話。還是要自己有本事,不然靠山倒了,也就沒得混了。
天一閣並不是國內或者寧波最大的藏書樓,也不是藏書最多的,很多其他的藏書樓規模都超過天一閣。但是民間藏書樓大家卻只知道天一閣。首先是四百年內沒有發生火災,子孫賢明,遵守祖訓族規,沒有人搶或者拿去賣錢,傳承十四代,這是絕無僅有的。這種精神非常難得。其次是收藏的質量高,內容珍貴,很多地方志,家譜,登科錄都是絕無僅有的。經史子集種類繁多,以經典實用為核心。經目中《易經》的書非常多。最後是黃宗羲的廣告效應和乾隆皇帝的四庫七閣仿製奠定了地位。還是四百年前範欽從祖訓家規家風到天一閣的名字,建築,放火做的非常好,給十四代子孫打的基礎好。所以做事要多為子孫計。
寧波天一閣景區跟天一閣有關的只有四個房子,除了一個兩層樓的天一閣和範家老宅外,其他的都只是附近的鄰居而已。所以很多人會失望。但是從文化角度。隔壁是麻將的改良人陳魚門,通過現在看來顛覆式創新把漁民的紙牌改成了麻將。把複雜的遊戲變得簡單。作為他交際的手段,跟英國領事,上海聞人,寧波幫等做人脈拓展的工具。才讓麻將在全世界盛行。當然雖然人脈這麼強悍,陳魚門晚年也沒有大富大貴,核心還是麻將造成很多人沉迷賭博,害人無數。
再旁邊是甬商的祠堂。甬商就是寧波幫。在歷史上也是十大商幫,影響力非常大。邵逸夫,包玉剛,董建華都屬於甬商。但是近些年甬商很少有新一代的代表人物出現,一是時代變化,產業轉型,甬商很多人沒及時轉,二是甬商人低調,不願意對外發聲,之前的時代可以,但是現在這種時代,一切都要變化。所以我總結同樣是三江出海,都具有善於把握時機,膽大敢賭的潮汕幫跟甬商。區別在於潮汕幫擅於吃杜月笙的「體面情面場面」這三碗面。而甬商因為踏實耐看注重信用,只吃了情面這一碗麵。但是甬商底蘊深厚,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