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佛教至高無上的經典之一,自其問世以來,就受到了所有佛教徒們的頌揚稱讚,得到了歷代高僧大德的刻苦鑽研與深度解讀,成為了佛教文化中一顆璀璨明珠,為無數的佛教徒指明了前進的道路,為他們達到解脫的彼岸提供了無法想像的智慧,可以說是功莫大焉。
自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公元401年)譯成開始,以後相繼出現了多種版本,但其中的內容都大同小異,各有流傳,流傳最廣、解讀最多,最為人們所熟知的,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

被譽為「統綱領源流之正,得語言文字之祥,禪門之寶炬,覺路之金繩」,可見其深得歷代佛家子弟之喜愛。
雖則如此,卻奈何其奧旨淵深,雖有所廣,卻令一般人望之卻步,無法進一步得窺真義,而各家注釋,又參差不齊,各以自己的理解發揮,天長日久,百家闡幽,卻令後人莫衷一是,愈發讓人覺得撲朔迷離,不知其可。
佛經所說,本是佛祖為了教化世人而成,《金剛經》更是其中的優秀佼佼者,其簡單明了,本是指引人們快速破除迷障到達成佛彼岸的一條捷徑,可以讓人少走許多的彎路。

但是遲至今日,《金剛經》卻被套上了一個神秘的光圈,被那些故作神秘的佛教徒們捧上了神壇,將之視為「只有高智慧的人才能學習」的一種經典,讓人無可奈何。
那麼事實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做為「發三乘之奧旨,啟萬法之玄微」的大乘經典,《金剛經》其實並沒有人們所想像的那般複雜、深奧、難懂,是許多人都能聽懂的一本書。
如果真的像佛教徒們所宣稱的那般高、大、上,那麼當年那個深山砍柴的樵夫,又為什麼能因為聽一句「因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深有感觸開悟的呢,作為一本教人直指本心的智慧經典,其實它的內容並沒有想像中的晦澀難懂,許多人都可以一聽就能明白。

佛教徒們將《金剛經》神秘化,是為了宗教服務,但卻違背了《金剛經》所提倡的思想,《金剛經》全文只講了二個問題:破法、破相,論不空之空,見無相之相,世間萬象,無非夢幻泡影,所有一如,無如慈悲之功。
《金剛經》如果真的象佛教徒們所說的那般莫測高深,那麼它的流傳就不可能有如此之廣,他的影響力也就不會有如此之大,要知道,在封建社會,能讀書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其經文真的晦澀難懂,那麼普通人又該如何去受持讀誦理解呢?

六祖慧能是一個文盲,文盲都能聽得懂的內容,現在的佛教徒們卻偏偏要將它捧上神壇,讓人望洋興嘆,不知是何居心?
舉個例子,《金剛經》第七品中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什麼是無為法,就是沒有法,沒有法呢,又法法皆是法,只是沒有固定的法而已。
因為沒有固定的執著之法,所以呢?「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你看,是不是非常簡單明了。

明代「三袁」的母親是一位信佛之人,一天在念《金剛經》的時候,一隻蜘蛛前來聽經,等到念完經一看,那隻蜘蛛竟然蛻化了,蠢萌如蜘蛛,尚且能聽懂,何況人類!
《金剛經》本是佛祖以無上慈悲開示眾生而演說的一本經典,大開方便之門,眾生平等而待,出生死之途,登菩提之岸,善莫大焉。
只是如今,智慧已失,機心四起,佛教徒們執著於書而緣木求魚,使天下不知其可也。

再說《金剛經》是只有高智慧的人才能讀的言論,豈不是自己抽自己,讓人笑掉了大牙了嗎?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簡單明了,直指人心。卻偏偏要「勤拂試」,那豈不是自增機心,導人入溝嗎?有志於學習者,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