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種佳境

2020-12-17 勵志趣文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諸葛亮在《餓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道出了人生的許多真諦。追逐名利,是誤入歧途。淡泊名利,可能平凡,但是還不至於會平庸,追名逐利,可能會風光一時,但心靈不會自由,也活不出真正的精彩來。其實,名利是身外之物,面對名利,我們要做到處之泰然,不驚不喜;失之淡然,不悲不怒。為了名利而累心累身,確實是本末倒置的傻事。

誠然,名利的確能夠給人帶來巨大的物質利益,能夠滿足人的虛榮心。但是如果你過分地追名逐利,一定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薩克雷的《名利場》中的女主人公麗蓓卡·夏普便是一個例子。

她一生都是在不斷追求中度過的,但是到最終,她的一切心機卻全部白費了。作者最終在書中以這樣傷感而又無奈的語氣說道:「唉,浮名虛利,一切虛空,我們這些人誰又是真正快活地活著的?誰又是稱心如意地活著的?就算當時遂了自己的心願,以後還不是照樣不知足?」

其實,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來去匆匆的過客而已。名與利,都是過眼雲煙,生不帶來,死又不能帶去,與其一生為它所累,不如活得實實在在、快快樂樂,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它,將一切看得淡一點,再淡一點。古往今來,那些大學問家都是這樣去做的,他們不屑於個人的名利,而是將全部的心血和才華投入到自己喜愛的事業之中。所以,他們一方面能夠享受到心如止水的快樂,另一方面也能水到渠成地獲得驚人的成就。

淡泊是一個人的修養,是一個人精神的至高境界,是一種靈魂的典雅,真正淡泊之人,心態平和,視名利如糞土,能夠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最終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曾獲19項國內外大獎的袁隆平說:「要淡泊名利,踏實做人,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現在少數人搞學術腐敗,就是功利心、享樂心太重,急功近利,弄虛作假,到頭來害人害己,只有踏踏實實地做人、做事,才能使心靈獲得真正的滿足。」在金錢面前,他始終只滿足於基本的生活需求,對此,他解釋道:「精神上豐富一點,物質上和生活上看淡一點,因為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內心總想著名利,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衛生為貴,在穿方面只要樸素大方就行了。如此這樣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心情也才能夠愉快,事業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五光十色的現實社會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對於名利這些東西,嘴上雖然是「視為糞土」,但是內心還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透,做不來」,在真正面對名利的時候,忍不住要去爭一下,抓一抓,最終累心累身,實在得不償失。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想活得輕鬆,就要淡泊名利,能夠平靜地對待生活,平靜地對待身邊的人與事,得到了就欣然接受,失去了泰然處之;在鮮花掌聲中不忘形,面對冷嘲熱諷也無所謂;得意時不張揚,在挫折面前也不憂傷……唯有在此種心態下生活的人,才能活得快樂和灑脫。

相關焦點

  • 淡泊名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淡泊與寧靜,是一種寵辱不驚的淡然與豁達,是一種歷經塵世間諸多磨難和變遷後的成熟與從容,也是大徹大悟的寧靜心態淡泊名利並不追求名利,而是能在名利中遊刃有餘,順勢取得名利,並及時從名利中抽身。只有這樣,我們的一生才不會被名利牽絆,身在紅塵裡飄搖,心在詩意地棲居,擁有一個灑脫的人生。《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為了寫這本書,決心去森林中過兩年隱土生活。稜羅以種豆和玉米為食,擺脫了一切剝奪他時間的瑣事俗務,專心致志,去體驗山林湖泊的景色與他心靈所產生的共鳴。
  • 朗誦:淡泊名利,笑看人生
    人生如果不能看破「名利」二字,就會受到終身的羈絆。    名利,若是看破、看淡了,人就身心輕鬆;如果看不破、看得太重,它就像一副枷鎖,束縛了人的本質;它又像一粒迷藥,會將人們引向歧途。    其實,名利不過是浮雲,切不可讓它麻醉了我們的靈魂,負累了我們的心。
  • 淡泊名利,是至高的人生境界
    老子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老子說的話是淡泊名利、謙虛謹慎的演繹,也是一個人、一個團隊亦或是一個民族寧靜、淡泊、大胸懷的自信折射。 錢楊夫婦看似不近人情的細節,其實是他們淡泊名利,超凡脫俗的一種人生境界的表現。 他們不願他人打擾自己清淨度日,因為錢楊夫婦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排除外界的幹擾,潛心讀書,專心做學問。 楊絳說她喜歡英國詩人蘭德在《生與死》裡寫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 淡泊名利 , 寧靜致遠
    一生為名利所累,實在是本末倒置。名利原本無所謂好壞,有道是:「名利高寒閣,冷暖只自知。」無論宦海沉浮,無論商戰成敗,無論情場生死,其中滋味都如寒鴨戲水一般冷暖自知。做到淡泊名利,可以免去精神上的許多痛苦,笑看人生。也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給人以恬淡、寧靜的生活氛圍,才能在平淡中尋找快樂,才能在寧靜中製造浪漫。
  • 淡泊名利,可以明哲保身
    ——《莊子·讓王》釋義今天的世俗之人當中,很多人都(只是為了名利之物)置自己於危險的境地,這難道不是一件很讓人感到悲哀的事嗎?在《讓王》篇中,莊子的重生輕利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人活在世界上,無論貧窮富貴、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與「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記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我只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 淡泊名利,看淡得失
    諸葛亮有句人生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名利,人生不用於追求虛妄之事,是一種智慧,一種自由的境界。我們人生苦短,歲月易老。如果欲望太多,生命要怎樣承受重負,人生又如何獲得真正的快樂?在人生的旅途,面對眾多得得失失,保持淡泊心境,坦然接納上蒼的一切賜予,包括磨難和不公。
  • 田玉偉:「淡泊名利」新解
    「淡泊名利」新解作者/田玉偉淡泊名利是指將名譽和利益看得很淡,有名有利卻處之淡然的生活狀態。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談淡泊名利?我以為只有那些擔負族群重任的人才有資格談淡泊名利,古今中外的談淡泊名利最多的莫過於身處高位的政治家,著作等身的文人,筆走龍蛇的書法家,妙手丹青的畫家,身價高昂的成功者。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他怎麼會有心思想淡泊名利的事情呢?我們非常熟悉諸葛亮的《誡子書》,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爭做淡泊名利的「張富清」
    原標題:爭做淡泊名利的「張富清」 如果不是退役軍人管理部門採集有關信息,張富清的事跡至今可能還不為人知。 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評價張富清,「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忠誠於黨、一生為民,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是張富清的高貴品格,也是所有優秀共產黨人的本色。
  • 淡泊名利,養心莫善於寡慾
    名利觀念人皆有之,名利需求是人的潛在本能。當溫飽問題解決後,很多人就開始追逐名利。名利是人們生存基礎之上的高層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說物質基礎是人生存所必需的,但要通過正當途徑來獲取。
  • 淡泊名利: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提到「淡泊名利」一詞,我們便會聯想到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實際上,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無法培養高尚的品德;不能做到內心安寧平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 白天耕種,晚上讀書,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
    白天耕種,晚上讀書,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這是儒家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所追求的一種小康生活圖景。在古代,過著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夜晚讀書生活的人,大致有三種:一類人是鄉村的小地主,自耕農。這類人讀過書,但沒有考取功名,沒有進入仕途,然後繼承了上輩耕讀傳家的傳統,一代一代過著白天耕種,晚上讀書的安逸日子。一類人是隱士。
  • 楊絳:專注於學問,淡泊於名利
    2003年,93歲的楊絳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2007年,再出版《走到人生邊上》,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她堅忍於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她堅貞於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她固守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這是媒體在楊絳百歲生日時的評價。
  • 知足常樂就要淡泊名利,少了名利的誘惑,才能快樂自己
    說到底就是要淡泊名利,做人歸根結底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一個好心態,有了好心態就能知足常樂,快樂自己了。自古以來,做人無不經受著名利的誘惑和考驗,一個人只有經受了名與利的考驗,就能做好自己,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人。
  • 人生幸福:不是物質享受,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寧靜淡泊心態
    人生追求幸福生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人都想過上幸福的生活。那麼,怎樣才能獲得人生的幸福生活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認為,獲得物質享受就是一種幸福;有的認為,人生有名有利就是幸福。其實,真正的幸福是一種淡泊的人生心態,有什麼樣心態就有什麼樣的幸福。
  • 深度好文:淡泊名利,寵辱不驚!
    大家好,我是小編荒廢的野草,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篇關於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的故事。人活在世上,無論是貧富貴賤,還是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我們每個人對待名利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淡泊名利的,也有追逐名利的,淡泊名利會得到心靈上的滿足,追名逐利,就會逐漸成為名利的奴隸。
  • 佛說:淡泊名利,天天是晴天,日日有風景
    有關淡泊名利的人生教誨,時常在我們耳邊迴響,而給人的感受常常是那似乎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境界,凡夫俗子很難達到。其實淡泊名利絕不是唱高調,因為只有你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名利才有可能並有機接近你。人生在世,當人們不再僅僅為了名和而牽絆,當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後,人的心靈便舒展了,對於未來也會更有信心和力量。
  • 淡泊名利,知足常樂
    託爾斯泰曾說過,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因貪婪而身敗名利,甚至招致殺身之禍,驅使他們做出種種決策的動力,既是不可控制的貪慾,也因他們缺少了一种放松生活開朗熱情的良好品質。清朝開國初期,攝政王多爾袞為人非常貪婪,他一生為了追名,著力爭權奪勢而不能自拔。
  • 王陽明:遵從一個觀點,在一生中淡泊名利,逍遙自在
    說的是一種超然脫俗的心境,無論是對於生活,還是對於工作,都要保持一顆淡定的內心,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安定,不能為名利所觸動。從前在戰國的時候,齊國有一個士人,齊宣王特別仰仗他的才華。就把他請進宮裡,剛進了宮之後,他還沒有到皇上面前,他就停下不走了,他想讓皇上來去迎接他。皇上就生氣的說,到底是皇上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 黨員幹部一定要學會淡泊名利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各種場合多次談到「淡泊名利」一詞。「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忠誠於黨、一生為民,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是張富清的高貴品格,也是所有優秀共產黨人的本色。」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評價時代楷模張富清。可見,淡泊名利,不僅是科技工作者需要具備的精神,更是黨員幹部必不可少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初中作文素材:淡泊名利的居裡夫人
    淡泊名利的居裡夫人   【事例】   居裡夫人曾獲得過許多令世人羨慕不已的榮譽,但她卻從不因此而陶醉。   【感悟】   淡泊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能夠淡泊的人會視身外之物為草芥,並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淡泊,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以純淨的心靈面對人生,以從容的心境品嘗榮譽。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居裡夫人才成為當今世界上惟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