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020-09-10 小查vlog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他最初的動力,絕不是想要拿個什麼獎,或者得到什麼樣的名和利。他之所以狂熱地去追求,是因為熱愛和一心想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的緣故。-----王選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因此,中國人不僅傾慕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欣賞他的淡泊人生觀,常常借用這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來自我勉勵。(喜歡本文的朋友qing點讚+關注+收藏+轉發謝謝)

淡泊的心態也是孔子所提倡的,《論語》裡他講到「無欲則剛」,意在告訴人們:一個真正強大的人是「沒有欲望」的—因為「沒有欲望所以才不會患得患失。

淡泊與寧靜,是一種寵辱不驚的淡然與豁達,是一種歷經塵世間諸多磨難和變遷後的成熟與從容,也是大徹大悟的寧靜心態。淡泊名利並不追求名利,而是能在名利中遊刃有餘,順勢取得名利,並及時從名利中抽身。只有這樣,我們的一生才不會被名利牽絆,身在紅塵裡飄搖,心在詩意地棲居,擁有一個灑脫的人生。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為了寫這本書,決心去森林中過兩年隱土生活。稜羅以種豆和玉米為食,擺脫了一切剝奪他時間的瑣事俗務,專心致志,去體驗山林湖泊的景色與他心靈所產生的共鳴。這樣,他便從中發現了許多道理,從而完成了這本名著。

而我們身處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往往心浮氣躁,似乎難以找到那種寧靜、平和的精神境界。然而,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季羨林是淡泊名利的表率,當他在學界聲譽四起之後,各種邀請聘任、採訪紛至沓來。面對眾多虛名實利,季先生卻選擇了躲避,對於這些他是能推就推,不能推掉的也儘量不讓它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1981~1998年的17年間,當有的人靠著資歷名望大賺外快、大撈實惠的時候,季先生卻把自己關在書齋裡,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對《唐史》的撰寫上面。

季羨林告訴我們:只要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心態,我們就能從容應對一切的挫折與困難。因此,一個人要想使自己的頭腦清明起來,必須先放下一切,使自己真正空起來,才能擁有無限的可能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追求精神境界的一種方式。淡泊名利不是超凡脫俗,寧靜致遠不是與世無爭。

財富追求無止境,地位追求無止境,人生的意義在哪裡?當人們成為財富和地位的奴隸時,不是快樂和幸福,只有痛苦和煩惱。淡泊是不要成為財富和地位的奴隸,明志是明確自己的志向,是要做出貢獻,這樣就可以在恬靜的人生中感受更美的風景。

淡泊就是不爭,不糾結,不驕躁,保持平常心的心態去面對人和事,「淡中出真味,常中識英奇」,越是生性淡泊的人越能體會平淡中的長久。

淡然而不虛妄,從容面對得與失,靜心必能修性致,淡泊可少紛爭,錦衣豐食不長久,安於本分,淡泊隨性,才能快樂生活、安然度日。

宋朝的雪竇禪師喜歡雲遊四方訪學,這天,禪師在準水旁遇到了曾會學士。曾會問:「禪師,您要到哪裡去?

雪竇回答說:「不一定,也許去往錢塘,也許會到天台那裡去看看。」曾會建議道:「靈隱寺的住持珊禪師和我交情甚篤,我給您寫封介紹信,您帶去交給他,他一定會好好招待您的。」

於是雪竇禪師來到了靈隱寺,但他並沒有把曾會的介紹信拿出來而是潛身於普通僧眾之中過了三年。

三年後,曾會奉令出使浙江,便到靈隱寺去找雪竇禪師,但寺僧告訴他說並不知道這個人。曾會不信,便自已到雲水僧所住的僧房內,在一千多位僧眾中找來找去,終於找到了雪竇禪師。

曾會不解地問:「為什麼您不去見住持而隱藏在這裡呢?是我為您寫的介紹信丟了嗎?」

雪竇禪師微笑著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個雲水僧,一無所有,所以我不會做您的郵差的!」說完拿出介紹信,原封不動地交給曾會,兩人相視而笑。曾會隨即將雪竇引薦給住持珊禪師,珊禪師甚惜其才。後來,蘇州翠峰寺缺住持,珊禪師就推薦雪竇去任職。在那裡,雪竇終成代名僧。

人格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一個人做到淡泊、寧靜的時候,就是放棄了心中的雜念,就是清空了心靈中積存的枯枝敗葉。人只有清空了心靈,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才能收穫未來的光榮與輝煌。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僅是自我調節的心境寧靜,而是要有更高的追求目標。淡泊於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將人們共同的快樂和幸福作為個人追求的目標,就會有持久的快樂。寧靜才能對事物的規律有更清楚地認識,才能在努力奉獻的過程中少犯錯誤。終日勞碌會煩惱,無所事事會更煩惱。

當人們處在勞碌之中時,會因為煩惱不能靜心而更忙碌,如果能靜心可以事半功倍,因為許多人是在反覆重複著自己的錯誤。靜心可以看清自我、提高智慧,提高智慧就能有更高的境界,境界提高了就會減少錯誤。

人生如花草植物,枯榮不定,歲月無情,生命短暫,名利對於我們

來說就是過眼雲煙,根本不用為功名利祿而煞費苦心。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從功名利祿交織的塵世中超脫出來,認清生命的本質,從而掌握人生的禪機,遊刃於變幻莫測的人生。只有做到淡泊,方能真正體會人生真義;只有心靈寧靜,方能在生命的旅途中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白天耕種,晚上讀書,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
    白天耕種,晚上讀書,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這是儒家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所追求的一種小康生活圖景。在古代,過著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夜晚讀書生活的人,大致有三種:一類人是鄉村的小地主,自耕農。這類人讀過書,但沒有考取功名,沒有進入仕途,然後繼承了上輩耕讀傳家的傳統,一代一代過著白天耕種,晚上讀書的安逸日子。一類人是隱士。
  • 淡泊名利,是至高的人生境界
    今天我們來分享第六個部分:淡泊名利,是至高的人生境界。 錢楊夫婦看似不近人情的細節,其實是他們淡泊名利,超凡脫俗的一種人生境界的表現。 他們不願他人打擾自己清淨度日,因為錢楊夫婦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排除外界的幹擾,潛心讀書,專心做學問。 楊絳說她喜歡英國詩人蘭德在《生與死》裡寫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 朗誦:淡泊名利,笑看人生
    人生如果不能看破「名利」二字,就會受到終身的羈絆。    名利,若是看破、看淡了,人就身心輕鬆;如果看不破、看得太重,它就像一副枷鎖,束縛了人的本質;它又像一粒迷藥,會將人們引向歧途。    其實,名利不過是浮雲,切不可讓它麻醉了我們的靈魂,負累了我們的心。
  • 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種佳境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在《餓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道出了人生的許多真諦。追逐名利,是誤入歧途。淡泊名利,可能平凡,但是還不至於會平庸,追名逐利,可能會風光一時,但心靈不會自由,也活不出真正的精彩來。
  • 淡泊名利: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提到「淡泊名利」一詞,我們便會聯想到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實際上,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無法培養高尚的品德;不能做到內心安寧平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 楊絳:專注於學問,淡泊於名利
    2003年,93歲的楊絳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2007年,再出版《走到人生邊上》,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她堅忍於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她堅貞於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她固守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這是媒體在楊絳百歲生日時的評價。
  • 爭做淡泊名利的「張富清」
    原標題:爭做淡泊名利的「張富清」 如果不是退役軍人管理部門採集有關信息,張富清的事跡至今可能還不為人知。 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評價張富清,「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忠誠於黨、一生為民,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是張富清的高貴品格,也是所有優秀共產黨人的本色。
  • 淡泊名利 , 寧靜致遠
    一生為名利所累,實在是本末倒置。名利原本無所謂好壞,有道是:「名利高寒閣,冷暖只自知。」無論宦海沉浮,無論商戰成敗,無論情場生死,其中滋味都如寒鴨戲水一般冷暖自知。做到淡泊名利,可以免去精神上的許多痛苦,笑看人生。也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給人以恬淡、寧靜的生活氛圍,才能在平淡中尋找快樂,才能在寧靜中製造浪漫。
  • 淡泊,人生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漢書·揚雄傳》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對子孫後代的期望,也是他一生立身處世的寫照;莊子在淡泊清貧的生活和在常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達機遇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並留下了「吾將曳尾於塗中」的千古名句;陶淵明因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丟下一句「豈能為五鬥米折腰!」
  • 淡泊名利,可以明哲保身
    ——《莊子·讓王》釋義今天的世俗之人當中,很多人都(只是為了名利之物)置自己於危險的境地,這難道不是一件很讓人感到悲哀的事嗎?在《讓王》篇中,莊子的重生輕利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人活在世界上,無論貧窮富貴、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與「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記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我只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 王陽明:遵從一個觀點,在一生中淡泊名利,逍遙自在
    他說完,對皇上拜了一下就離開了,這就是在大富大貴面前,能夠淡泊名利,才能豁達的面對人生的得失。不可有太重了,過失之心,不以寵辱,不為名利,生活中很多人就受這個事情的牽絆,太過於的貪財貪權,有的人過分的施捨,這都不是淵默最高境界。
  • 寧靜淡泊是人生的崇高境界
    其實,淡泊不是看破紅塵,不是對人間一切事物的否定,寧靜不是思想麻木、無所作為的得過且過。淡泊寧靜是人的一種崇高境界,是思想經過厲練後的一種高素質的修養。所以,在人生的徵途上,我們的人生不得不刻意地自絕地去修煉。面對物慾橫流的世界,面對五彩繽紛的誘惑,能做到淡泊安靜才會贏得新服安寧的人生。
  • 淡泊名利,看淡得失
    諸葛亮有句人生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名利,人生不用於追求虛妄之事,是一種智慧,一種自由的境界。我們人生苦短,歲月易老。如果欲望太多,生命要怎樣承受重負,人生又如何獲得真正的快樂?在人生的旅途,面對眾多得得失失,保持淡泊心境,坦然接納上蒼的一切賜予,包括磨難和不公。
  • 知足常樂就要淡泊名利,少了名利的誘惑,才能快樂自己
    說到底就是要淡泊名利,做人歸根結底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一個好心態,有了好心態就能知足常樂,快樂自己了。自古以來,做人無不經受著名利的誘惑和考驗,一個人只有經受了名與利的考驗,就能做好自己,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人。
  • 田玉偉:「淡泊名利」新解
    「淡泊名利」新解作者/田玉偉淡泊名利是指將名譽和利益看得很淡,有名有利卻處之淡然的生活狀態。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談淡泊名利?我以為只有那些擔負族群重任的人才有資格談淡泊名利,古今中外的談淡泊名利最多的莫過於身處高位的政治家,著作等身的文人,筆走龍蛇的書法家,妙手丹青的畫家,身價高昂的成功者。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他怎麼會有心思想淡泊名利的事情呢?我們非常熟悉諸葛亮的《誡子書》,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淡泊是人生一種境界
    淡泊是一種人生境界 淡泊,作為一種人生態度,表現了一種超脫,是一種人生境界。所謂「無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 以明志」,深刻地表現了豁達與超脫-----不為眼前功名利祿而勞神,寧靜從容,以靜養心,才能漸進人 生更深遠的境界。 陸遊的《一壺歌》,他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之語——「看盡人間興廢,不曾富貴不曾窮!」
  • 深度好文:淡泊名利,寵辱不驚!
    大家好,我是小編荒廢的野草,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篇關於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的故事。人活在世上,無論是貧富貴賤,還是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我們每個人對待名利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淡泊名利的,也有追逐名利的,淡泊名利會得到心靈上的滿足,追名逐利,就會逐漸成為名利的奴隸。
  • 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
  • 10句有關名利的經典格言,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
    10句有關名利的經典格言,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1.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語出唐·張志和《漁歌子》詞。此寫漁父風雨中戴笠穿蓑、從容閒逸的形象,暗寓了詩人淡泊名利、不求聞達、醉心山林閒適生活的情趣。2. 爭利亦爭名,驅車復驅馬。語出南朝梁·王僧儒《落日登高》。爭利也就是爭名,這就好像是驅車也就是驅馬一樣。此以比喻修辭法形象地說明了名利是難以分開的道理。3.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不爭
    回顧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似乎都活在焦慮之中,而焦慮的形成,完全離不開一個「爭」字。是的,無論我們的人生處在哪一個階段,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和人攀比。學生時期比成績,工作期間比業績,而這種無休止的攀比,讓我們一直鬱鬱寡歡,勞心傷神。人生快樂的源泉,莫過於平安喜樂。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先要學會三個「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