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偉:「淡泊名利」新解

2020-12-17 太陽雨文學

「淡泊名利」新解

作者/田玉偉

淡泊名利是指將名譽和利益看得很淡,有名有利卻處之淡然的生活狀態。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談淡泊名利?我以為只有那些擔負族群重任的人才有資格談淡泊名利,古今中外的談淡泊名利最多的莫過於身處高位的政治家,著作等身的文人,筆走龍蛇的書法家,妙手丹青的畫家,身價高昂的成功者。

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他怎麼會有心思想淡泊名利的事情呢?我們非常熟悉諸葛亮的《誡子書》,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非常誠懇地告誡自己的兒子,須淡泊寡慾方可有明確而遠大的志向,須耐得住寂寞清淨方可修到深遠的境界。諸葛亮的這句話是寫給垂髫之年的兒子諸葛瞻的,垂髫是指,頭髮下垂,不束髮,藉以指尚未成年的兒童。諸葛亮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公元234年,即蜀漢建興12年,彼時已是諸葛臥龍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告誡自己的長子諸葛瞻要立大志,要清心寡欲,要修身養性,要繼續自己未竟的事業。

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主劉禪都尊他為相父,毋庸置疑他既有名又有利,有名有利的同時,他肩負著揮師中原,光復漢室的重任。諸葛亮的名利實則為蜀漢應盡的責任,那是他對主公劉備許下的一生的承諾,那最後也只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無奈和遺憾。

北伐正酣時,正當壯年時,諸葛亮卻油盡燈枯,抱憾而終,留下了年幼的諸葛瞻,他似乎感覺自己對國家盡了復興之忠,卻沒有對兒子盡養育之責,文中「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正是在彌補一個做父親的對兒子未盡到養育之責的缺憾和懊悔。

深知世事的艱辛的諸葛亮告誡兒子要學習,要立大志,要報效國家,感恩先帝和後主的重託,因為自己的影響力,諸葛亮擔心自己歸天后,兒子諸葛瞻可能會被「主隆恩」格外照顧而喪失鬥志,迷失自我,進而毀掉孔明一世的英明,這只是一個局外人的大膽的假設。

但《誡子書》文末又寫到,「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他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兒子最終落得學業未成,意念消沉,在窮困潦倒中度完餘生,真到那個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臨終前的諸葛亮內心似乎十分的矛盾,卻又給兒子規劃了一個充滿光明前景的人生之路。

他擔心年幼的兒子因為名利的誘惑而學業不就,將來一事無成,最終落得諸葛家的家業敗落下去。仔細分析這篇《誡子書》,我們會發現,諸葛亮對兒子的期待似乎就是希望兒子用自己的實力來證明諸葛家的後代要優於劉家的後代,終極目的是什麼?期待的終極目的就是名和利,諸葛瞻學業有成之後,要幹什麼?要報效國家,報效國家的客觀結果就是得到皇帝的封賞,可能有人會懷疑我寫這段文字的險惡用心,難道閣下是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嗎?未必,一個志向遠大的人的奮鬥初心應該是造福整個族群,造福族群給這位造福族群的英雄帶來的客觀結果就是這位英雄光榮地成為人中龍鳳,這是毋庸置疑的。諸葛亮最終的期待會使他獲得一個客觀結果,那就是能使自己的忠貞不二為家族,為子孫後代博取更多的功名利祿。

「淡泊名利」一詞的用意似乎在這裡被過度解讀了,但仔細品讀,我們會發現,在封建地主為統治主體的社會裡,那些道德層面的告誡只是為了更好的為地主階級服務的一個工具,階層存在的最大痼疾就是階層分明,地位有別,尊卑有序。平等只能在一個更為開明的社會的階層中適用,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不能坐在一起談平等。一個身價過億的人和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能在一起談淡泊名利嗎?除非那個身價過億的人瘋了,多麼諷刺啊。

道德層面的說教應該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適用,有些已經過時了,有些只適用於個別的群體,每當在一些所謂的「道德講堂」中看到一些冠冕堂皇的說辭的時候,我總感覺彆扭,因為,對一些生活在不同階層的群體而言,對一個道德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別的,正所謂,「對牛彈琴」,琴是一種非常高雅的樂器,一個畜生怎麼能聽得懂?

社會在高速發展,經濟是一個家庭存在和一個國家發展最有力的支撐,當一個家庭窮困潦倒的時候,我們怎麼會忍心讓他們淡泊名利?他們憑什麼淡泊名利?這在一些受教育者群體當中也適用,當這個受教育者對知識不明朗,對目標不明確時,我們怎麼忍心讓他們淡泊名利,對他們而言,最能激起他們鬥志的便是考上名牌大學,考上重點大學,有個好前途;對參加工作的人而言,最能激起他們鬥志便是升職加薪,開豪車,住別墅,抱得美人歸,這些怎樣獲得?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拼搏,靠自己的合法經營和不懈奮鬥。

沒有實力的淡泊名利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辭,是為自己不努力,不奮鬥找的藉口,當你為這個族群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的時候,你才有資格說淡泊名利。隱士之所以歸隱,是因為他們曾經輝煌過,張良歸隱,自不必說,作為劉邦的謀士,他大紅大紫過;陶淵明在歸隱前還在做彭澤縣令,這些人歸隱是因為他們厭倦了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的生活,一個打更的夜遊人談不上歸隱,一個朝不保夕的乞丐談不上歸隱,一個每日與山中野獸為伍的流浪漢談不上歸隱。

去年,我在蘇州一座寺廟裡閒逛的時候,一個小屋裡擠著幾個人,他們手持經卷,異常虔誠,看我推門想進來,其中幾個人急忙站起來,將我迎到門口,他們沒有勸我皈依的意思,只是說,進來看看,了解了解。我停了半分鐘,很有禮貌地擺擺手,謊稱有事,藉故離開了。

路上,我對妻子說,這些人都是有錢人,他們物質富有了,精神缺失了,在這裡找信仰。信仰的事有時候真的只屬於他們,無論是對宗教的信仰,還是對藝術的信仰,亦或是自發的為貧困兒童,孤寡老人捐款捐物之類的對善良和愛心的信仰,他們那是在找尋曾經丟失的精神和靈魂。這樣的人我們可以尊稱他們為慈悲之人,他們有資格淡泊名利,他們也真的已經淡泊名利了。

當一個人沒有發跡或無所成就的時候,就不要在那裡大談「淡泊名利」,有那個談「淡泊名利」的時間倒真不如多賣幾件衣服,多賣幾個煎餅果子,多賣幾碗牛肉拉麵來的實惠。針對受教育群體,我們應該更多的是讓他們奮起直追,勇奪第一,最好能考上名牌大學,再不然考個重點大學,實在不行就考個普通本科,這遠比空洞的道德說教來得實惠。因為,人類這個群體是一個已經從樹上下來,直立行走了幾十萬年乃至上百萬年的智慧群體了,況且,那些被遺忘的輝煌燦爛的文明已經不知道被大自然毀滅過幾個輪迴了。

田玉偉,男,漢族,1985年出生於山東定陶的一個農村,單縣作家協會會員,現任職於山東單縣二中,本人對中國文學有一種天然的情感,工作之餘愛好閱讀和寫作,希望自己能創作出更多的作品,與大家共同分享,切。

相關焦點

  • 淡泊名利 , 寧靜致遠
    一生為名利所累,實在是本末倒置。名利原本無所謂好壞,有道是:「名利高寒閣,冷暖只自知。」無論宦海沉浮,無論商戰成敗,無論情場生死,其中滋味都如寒鴨戲水一般冷暖自知。做到淡泊名利,可以免去精神上的許多痛苦,笑看人生。也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給人以恬淡、寧靜的生活氛圍,才能在平淡中尋找快樂,才能在寧靜中製造浪漫。
  • 爭做淡泊名利的「張富清」
    原標題:爭做淡泊名利的「張富清」 如果不是退役軍人管理部門採集有關信息,張富清的事跡至今可能還不為人知。 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評價張富清,「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忠誠於黨、一生為民,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是張富清的高貴品格,也是所有優秀共產黨人的本色。
  • 淡泊名利,可以明哲保身
    ——《莊子·讓王》釋義今天的世俗之人當中,很多人都(只是為了名利之物)置自己於危險的境地,這難道不是一件很讓人感到悲哀的事嗎?在《讓王》篇中,莊子的重生輕利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人活在世界上,無論貧窮富貴、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與「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記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我只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 淡泊名利,看淡得失
    諸葛亮有句人生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名利,人生不用於追求虛妄之事,是一種智慧,一種自由的境界。我們人生苦短,歲月易老。如果欲望太多,生命要怎樣承受重負,人生又如何獲得真正的快樂?在人生的旅途,面對眾多得得失失,保持淡泊心境,坦然接納上蒼的一切賜予,包括磨難和不公。
  • 淡泊名利: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提到「淡泊名利」一詞,我們便會聯想到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實際上,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無法培養高尚的品德;不能做到內心安寧平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 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種佳境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在《餓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道出了人生的許多真諦。追逐名利,是誤入歧途。淡泊名利,可能平凡,但是還不至於會平庸,追名逐利,可能會風光一時,但心靈不會自由,也活不出真正的精彩來。
  • 淡泊名利,養心莫善於寡慾
    名利觀念人皆有之,名利需求是人的潛在本能。當溫飽問題解決後,很多人就開始追逐名利。名利是人們生存基礎之上的高層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說物質基礎是人生存所必需的,但要通過正當途徑來獲取。
  • 淡泊名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淡泊名利並不追求名利,而是能在名利中遊刃有餘,順勢取得名利,並及時從名利中抽身。只有這樣,我們的一生才不會被名利牽絆,身在紅塵裡飄搖,心在詩意地棲居,擁有一個灑脫的人生。《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為了寫這本書,決心去森林中過兩年隱土生活。稜羅以種豆和玉米為食,擺脫了一切剝奪他時間的瑣事俗務,專心致志,去體驗山林湖泊的景色與他心靈所產生的共鳴。
  • 淡泊名利無私奉獻
    學習後,老師們對楊明同志這種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深受鼓舞,如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大力弘揚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精神。紛紛表示以楊老師為鏡,時刻鞭策自己,點醒自己,把幼兒園的家長、學生當成親人、放在心上,做老百姓滿意的教師,做老百姓滿意的教育,立足崗位,兢兢業業,甘於奉獻。
  • 楊絳:專注於學問,淡泊於名利
    「她堅忍於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她堅貞於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她固守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這是媒體在楊絳百歲生日時的評價。04淡泊名利作家黎戈曾說:「楊絳讓我看到了過去的品質,這是一種啞光卻不暗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寒,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光。」
  • 朗誦:淡泊名利,笑看人生
    提示:點擊上方↑↑↑花開心靈驛站一鍵免費關注淡泊名利,笑看人生
  • 知足常樂就要淡泊名利,少了名利的誘惑,才能快樂自己
    說到底就是要淡泊名利,做人歸根結底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一個好心態,有了好心態就能知足常樂,快樂自己了。自古以來,做人無不經受著名利的誘惑和考驗,一個人只有經受了名與利的考驗,就能做好自己,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人。
  • 淡泊名利心自安
    □杞縣人民法院  李冰  用心讀完長篇通訊《英雄不老》後,我為李文祥老人幾十年來淡泊名利、永葆本色的優秀品質所感動,眼淚不知多少次流淌下來。作為一個基層法官,就應該向李文祥老人學習,甘耐寂寞、淡泊名利。由此,我想起了我院退休老法官張傳儉。
  • 淡泊名利,對金錢滿不在乎的星座
    淡泊名利,對金錢滿不在乎,是因為這三大星座本身是很有骨氣的人,在為人相處上也是比較自律的性格,對金錢滿不在乎,是因為自己有能力滿足自己,跟著星座洞君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星座吧雙魚座雙魚座的人與其他的人交往很簡單
  • 黨員幹部一定要學會淡泊名利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各種場合多次談到「淡泊名利」一詞。「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忠誠於黨、一生為民,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是張富清的高貴品格,也是所有優秀共產黨人的本色。」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評價時代楷模張富清。可見,淡泊名利,不僅是科技工作者需要具備的精神,更是黨員幹部必不可少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淡泊名利,是至高的人生境界
    老子說的話是淡泊名利、謙虛謹慎的演繹,也是一個人、一個團隊亦或是一個民族寧靜、淡泊、大胸懷的自信折射。 錢楊夫婦看似不近人情的細節,其實是他們淡泊名利,超凡脫俗的一種人生境界的表現。 他們不願他人打擾自己清淨度日,因為錢楊夫婦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排除外界的幹擾,潛心讀書,專心做學問。 楊絳說她喜歡英國詩人蘭德在《生與死》裡寫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 深度好文:淡泊名利,寵辱不驚!
    大家好,我是小編荒廢的野草,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篇關於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的故事。人活在世上,無論是貧富貴賤,還是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我們每個人對待名利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淡泊名利的,也有追逐名利的,淡泊名利會得到心靈上的滿足,追名逐利,就會逐漸成為名利的奴隸。
  • 10句有關名利的經典格言,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
    10句有關名利的經典格言,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1.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語出唐·張志和《漁歌子》詞。此寫漁父風雨中戴笠穿蓑、從容閒逸的形象,暗寓了詩人淡泊名利、不求聞達、醉心山林閒適生活的情趣。2. 爭利亦爭名,驅車復驅馬。語出南朝梁·王僧儒《落日登高》。爭利也就是爭名,這就好像是驅車也就是驅馬一樣。此以比喻修辭法形象地說明了名利是難以分開的道理。3.
  • 老祖宗10句淡泊名利的經典名言!隱逸閒適,超脫淡泊!
    老祖宗10句淡泊名利的經典名言!隱逸閒適,超脫淡泊!1. 君看金盡失顏色,壯士灰心不丈夫。——漢·馬臻《前結交行》看到金錢便心動不已,盡失顏色,遇到困難便灰心,這不是大丈夫所為。2.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 淡泊名利,只想簡簡單單生活的星座
    2020-12-27 11:52:56 來源: 星座洞大叔 舉報   淡泊名利而且只喜歡簡簡單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