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多:8000平方米的工地上,
發現清理兩漢、三國晉南朝、隋唐、宋及明清時期古墓葬120座。
文物精:南越國的白玉璧、南朝的青釉雞首壺等文物精美罕見、保存完好,是廣州近年考古發現中的文物精品。
風水好:墓葬中有墓中墓,專家分析,很可能是因為古人推算出這裡的風水實在太好,不惜在古墓中再修新墓。
在一塊工地上出土發現120座古墓,這在廣州市中心實屬罕見,更印證而今繁華的東風東路自古以來就是一塊風水寶地。昨日(27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報了在東風東路腫瘤醫院工地的重大考古發現,經過半年多的搶救性考古勘探發掘,在8000平方米的工地上,發現清理兩漢、三國晉南朝、隋唐、宋及明清時期古墓葬120座,出土陶、瓷、銅、鐵、滑石、玉等各類質地文物900件套。
其中,南越國的白玉璧、南朝的青釉雞首壺等文物是廣州近年考古發現中的文物精品。
風水太好古人墓中修墓
今年3月開始,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東風東路與先烈南路之間的腫瘤醫院工地進行搶救性考古勘探發掘,至今在佔地8000平方米的工地中發現清理兩漢、三國晉南朝、隋唐、宋及明清時期古墓葬120座,墓葬分布密集程度非常高。晚期墓打破早期墓葬的現象很多。
甚至有晚期的墓葬就修建在早期墓葬裡面。考古專家易西兵介紹,有一座隋唐時期的磚室墓,整個墓室就直接砌築於一座大型的東漢磚室墓裡面。據專家分析,古人迷信風水,很可能是因為古人推算出這裡的風水太好,不惜在古墓中再修新墓。
「大墳頭崗」自古墓葬多
據考古人員介紹,本次發掘的工地上發現的一方清代墓誌上,寫有「此山土名大墳頭崗」,反映這個地方自古以來的墓葬就非常密集。工地距離宋明清時期廣州城東門直線距離不到2公裡,原為低矮山岡地貌,是先民們理想的埋葬場地,「用現在的話,可以說是風水寶地」。
據了解,近日完成考古清理後,現場工地將進行回填,繼續項目施工。考古人員表示,此次歷時半年多的考古發掘極大地豐富了廣州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考古資料,對於復原廣州歷史、探討廣州地區歷史時期
社會面貌和民俗風情具有重要意義。
文物逐個睇
越國白玉璧:歷經2000多年光澤攝人
此次考古發現中,共出土了900件套的文物,最珍貴的寶貝是一面南越國早期的白玉璧。昨日下午,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這面直徑8.6釐米的玉璧。在陽光的照射下,歷經2000餘年的玉璧渾身象牙白,光澤攝人。易西兵介紹,這塊玉璧的年代比解放北路西漢南越王墓內發現的玉璧的年代還要久遠一些,甚至可能是戰國末期的。
玉璧兩面都刻有谷紋,細看就像一排排稻穗整齊排列著,非常精美。「這種穀紋是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玉器上常見的一種紋飾」。歷經2000多年,這面玉璧保存得非常好,連一點小破損都沒有,易西兵分析,玉本身的質地比較優良,堅硬度高,只有輕微「沁色」現象,是近年廣州考古發現中的文物精品,十分難得。
除了南越國白玉璧,另一件寶貝就是南朝的青黃釉「雞首壺」。顧名思義,「雞首壺」是壺身上以雞首形作為裝飾的器皿,多用作盛酒。
據介紹,雞首壺以往在廣州考古發掘中鮮有發現,此次出土的南朝雞首壺保存完整,樣式精緻,非常難得。
仔細觀察,這個雞首壺頸部較長、腹部渾圓。壺的一側為凸起的雞首形壺嘴,雞冠高挺,雙目圓睜,仿佛正在引頸眺望,顯得神採奕奕,小巧的雞嘴就是壺嘴,另一側為曲形把手,連接口部與肩部,雞首與把手一高一低,遙相呼應,使整個壺的外形曲線流暢生動。
據介紹,雞首壺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盛行於南北朝,至唐初逐漸消亡,非常具有時代特徵。雞首壺流行的南北朝正是社會大動蕩的時期,也是瓷器大發展的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紛紛南下,也把技術帶到南方,南方制瓷工藝逐步提高。因「雞」與「吉」諧音,雞在古代為珍禽之物,有吉祥、誠信之義,反映了人們對吉祥安寧生活的祈望。(記者廖靖文 圖片記者邱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