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藍釉,瓷器釉色名。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又因其呈色穩定明亮如寶石,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凡四字款者,均為後仿。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時期,至今未見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鎮御廠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一是造型品種豐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種有新發展。造型除傳統的宮廷祭器、陳設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見藍釉產品。
清代霽藍釉瓷器生產歷代未斷,均有精品傳世。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見造型仍是宮廷祭器和陳設用瓷。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細,民窯也有霽藍釉瓷多是廟堂所用的祭器,以爐、瓶最多,均無官款,但有年紀年款的。
圖為: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瓶身通體施霽藍釉,雲龍、寶珠施青白釉,主紋刻劃一條龍追趕一顆火焰寶珠,並襯以象珊瑚枝一樣的四朵火焰形雲紋。現存放於揚州雙博館內,且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圖為:元代,霽藍釉描金爵杯。
圖為:元代,霽藍釉鳳首壺。
圖為:清雍正,霽藍釉天雞鈕蓋盌。
圖為:清乾隆御製霽藍描金御題蓮詩粉彩堆荷花連仿紫檀木釉座大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