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藍釉瓷器創燒於元代,成熟於明代,極致於明代永樂、宣德二朝,發展和盛行於清代並一直不間斷的傳承燒造至今。
收藏界最為有名的元代霽藍釉梅瓶就是1976年文物商店18元RMB收購的一件被文博界確定為價值連城的霽藍釉元代留白暗畫龍紋梅瓶,現藏於揚州市博物館,其瓶身通體施霽藍釉,雲龍、寶珠施青白釉,主紋刻劃一條龍追趕一顆火焰寶珠,並襯以象珊瑚枝一樣的四朵火焰形雲紋。梅瓶造型秀美,紋飾精美生動,藍釉呈色鮮明純正。
這裡轉述這件神奇瓷器背後的有趣故事。
原來這藍釉梅瓶是名叫朱立恆的傳家寶,他先輩清朝為官,到了60-70年代,朱立恆是揚州市輕工機械廠的普通職工。他的先輩把這件珍貴的藍釉瓷瓶傳到朱立恆已經是第六代了。
全家人非常珍視這件傳家寶,很少示人,但卻也不知道此物件為何珍貴?只是按照祖訓,好好珍藏並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據傳1945年,有一位收藏家不知從哪裡得知消息,特意前往,希望朱立恆的母親能夠將其賣給他,出價18石大米。在那個年代18石大米可不是個小數目,但是,朱立恆母親想都沒想直接回絕了,說這是傳家寶,不得轉賣,於是,這寶貝就傳到了朱立恆的手中。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生怕瓷器被那些造反派打碎摔壞了,就用墨汁將藍釉瓷瓶全身塗滿墨汁,才躲過了那場浩劫。
1976年,揚州地區開始頻頻發生地震,朱立恆擔心瓶子被打碎,瞞著媽媽找到一家揚州的文物商店,文物商店以普通民間古瓷18元的價錢成交收購。
時光等到上海一家外貿公司的一位叫沈勝利的先生來到揚州,見到這個梅瓶並對其被斷代為清代提出異議,後引起了揚州文物商店和中國古陶瓷學術界的關注。
1978年,這件梅瓶送往北京,首次亮相了「各省、市、自治區徵集文物匯報展覽「。揚州博物館以3000元的價格購藏了這件梅瓶。
揚州博物館隨後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先銘先生、南京博物院的王志敏先生二位古陶瓷專家進行鑑定,一致確定這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為江西景德鎮窯元代霽藍釉瓷器精品,並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寶級文物。
隨後香港、法國、日本藏家分別出了3億~30億人民幣不等價格購藏未果。直至今日這件藏品一直作為揚州博物館的鎮罐之寶供人民參觀學習。它展示我們先輩們600多年前高超的工藝水平。
人們是這樣讚美「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之美的:
一、藝術美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是典型的元代梅瓶樣式。
從造型上看,它將豐肩修腹的弧線斜收至脛部,又以弧線外撇至底邊。這樣的梅瓶肩部顯得更加豐滿,而且整體感覺修長美麗,具有極強的藝術美。梅瓶最大腹徑與高度的比值近似於黃金比,工匠們在長年累月的勞動實踐中不斷發現並創造著美,這種比例並不是他們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一種「技進乎道」的境界,單單欣賞如此比例的器型便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梅瓶瓶身之上描繪有神龍出水、馭雲而行的壯美景象,線條流暢,色澤豔麗,詩意盎然,帶給人們以優雅明淨的審美享受。器身通體施鈷藍釉,釉面可見橘皮紋,釉色純淨明亮,晶瑩通透,釉質肥厚瑩潤,勻淨幽雅,閃耀著如藍寶石般的色澤,光可鑑人,精美異常。
腹部刻劃一條白色蛟龍飛舞其上,四肢奮力舞動追趕一顆遊動的火焰寶珠,俗稱趕珠龍紋。這件梅瓶上所刻劃龍紋,具有元代龍紋的典型特徵,龍首小並微微上仰,張口吐舌,露出利齒。鼻似如意頭,下顎飄揚一縷長髯,雙角微微後翹。藍釉點飾的龍眼,怒目穹張,炯炯有神,在白釉的襯託下,更顯突出,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龍頸曲折細長,一綹長鬃翻飛舞動。
二、技術美
霽藍器創燒於元代,霽藍釉是一種添加了鈷土礦料的高溫石灰鹼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的溫度下一次燒成。據文獻記載,當時霽藍器的廢品率較高。燒制這種產品的時候,窯爐中必須是還原氣氛,且窯溫要控制得當。溫度低了,釉色發黑,溫度稍高就會出現流釉現象。燒制如此完美的大件梅瓶,需將瓷坯置於最好的窯位,燒造優質的產品不僅需要成熟的技術,也需要很好的運氣。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代表了元代景德鎮同類器物燒造的最高水準,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