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學習之霽藍釉瓷器

2020-10-24 邨村通

霽藍釉瓷器創燒於元代,成熟於明代,極致於明代永樂、宣德二朝,發展和盛行於清代並一直不間斷的傳承燒造至今。

收藏界最為有名的元代霽藍釉梅瓶就是1976年文物商店18元RMB收購的一件被文博界確定為價值連城的霽藍釉元代留白暗畫龍紋梅瓶,現藏於揚州市博物館,其瓶身通體施霽藍釉,雲龍、寶珠施青白釉,主紋刻劃一條龍追趕一顆火焰寶珠,並襯以象珊瑚枝一樣的四朵火焰形雲紋。梅瓶造型秀美,紋飾精美生動,藍釉呈色鮮明純正。

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這裡轉述這件神奇瓷器背後的有趣故事。

原來這藍釉梅瓶是名叫朱立恆的傳家寶,他先輩清朝為官,到了60-70年代,朱立恆是揚州市輕工機械廠的普通職工。他的先輩把這件珍貴的藍釉瓷瓶傳到朱立恆已經是第六代了。

民間藏家收藏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帶蓋梅瓶

全家人非常珍視這件傳家寶,很少示人,但卻也不知道此物件為何珍貴?只是按照祖訓,好好珍藏並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據傳1945年,有一位收藏家不知從哪裡得知消息,特意前往,希望朱立恆的母親能夠將其賣給他,出價18石大米。在那個年代18石大米可不是個小數目,但是,朱立恆母親想都沒想直接回絕了,說這是傳家寶,不得轉賣,於是,這寶貝就傳到了朱立恆的手中。

民間藏家收藏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帶蓋梅瓶底胎圖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生怕瓷器被那些造反派打碎摔壞了,就用墨汁將藍釉瓷瓶全身塗滿墨汁,才躲過了那場浩劫。

民間藏家收藏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大罐

1976年,揚州地區開始頻頻發生地震,朱立恆擔心瓶子被打碎,瞞著媽媽找到一家揚州的文物商店,文物商店以普通民間古瓷18元的價錢成交收購。

時光等到上海一家外貿公司的一位叫沈勝利的先生來到揚州,見到這個梅瓶並對其被斷代為清代提出異議,後引起了揚州文物商店和中國古陶瓷學術界的關注。

民間藏家收藏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大罐底胎圖

1978年,這件梅瓶送往北京,首次亮相了「各省、市、自治區徵集文物匯報展覽「。揚州博物館以3000元的價格購藏了這件梅瓶。

揚州博物館隨後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先銘先生、南京博物院的王志敏先生二位古陶瓷專家進行鑑定,一致確定這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為江西景德鎮窯元代霽藍釉瓷器精品,並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寶級文物。

隨後香港、法國、日本藏家分別出了3億~30億人民幣不等價格購藏未果。直至今日這件藏品一直作為揚州博物館的鎮罐之寶供人民參觀學習。它展示我們先輩們600多年前高超的工藝水平。

民間藏家收藏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菊瓣盤

人們是這樣讚美「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之美的:

一、藝術美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是典型的元代梅瓶樣式。

從造型上看,它將豐肩修腹的弧線斜收至脛部,又以弧線外撇至底邊。這樣的梅瓶肩部顯得更加豐滿,而且整體感覺修長美麗,具有極強的藝術美。梅瓶最大腹徑與高度的比值近似於黃金比,工匠們在長年累月的勞動實踐中不斷發現並創造著美,這種比例並不是他們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一種「技進乎道」的境界,單單欣賞如此比例的器型便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梅瓶瓶身之上描繪有神龍出水、馭雲而行的壯美景象,線條流暢,色澤豔麗,詩意盎然,帶給人們以優雅明淨的審美享受。器身通體施鈷藍釉,釉面可見橘皮紋,釉色純淨明亮,晶瑩通透,釉質肥厚瑩潤,勻淨幽雅,閃耀著如藍寶石般的色澤,光可鑑人,精美異常。

腹部刻劃一條白色蛟龍飛舞其上,四肢奮力舞動追趕一顆遊動的火焰寶珠,俗稱趕珠龍紋。這件梅瓶上所刻劃龍紋,具有元代龍紋的典型特徵,龍首小並微微上仰,張口吐舌,露出利齒。鼻似如意頭,下顎飄揚一縷長髯,雙角微微後翹。藍釉點飾的龍眼,怒目穹張,炯炯有神,在白釉的襯託下,更顯突出,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龍頸曲折細長,一綹長鬃翻飛舞動。

民間藏家收藏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菊瓣盤底胎圖

二、技術美

霽藍器創燒於元代,霽藍釉是一種添加了鈷土礦料的高溫石灰鹼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的溫度下一次燒成。據文獻記載,當時霽藍器的廢品率較高。燒制這種產品的時候,窯爐中必須是還原氣氛,且窯溫要控制得當。溫度低了,釉色發黑,溫度稍高就會出現流釉現象。燒制如此完美的大件梅瓶,需將瓷坯置於最好的窯位,燒造優質的產品不僅需要成熟的技術,也需要很好的運氣。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代表了元代景德鎮同類器物燒造的最高水準,令人驚嘆。

相關焦點

  • 霽藍釉瓷器,明看宣德,清看雍正
    今天我們講霽藍釉,霽藍釉是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入窯1300度左右進行燒制,釉色深沉,猶如藍寶石。在顏色釉瓷器中,是和白釉瓷器、紅釉瓷器齊名的瓷器品種。發展到元代,由於草原民族對藍釉和白釉非常喜愛,引進青花瓷器,開始使用進口鈷料。這種鈷料除了繪畫青花紋飾外,還嘗試將鈷藍料作為釉施到瓷器上,經過高溫燒制後竟然呈現出豔麗的藍色,結合潔白的胎質,相得益彰,受當時人們喜愛。元代因為燒造技術還成熟,燒制難度巨大,所以存世量稀少。
  • 元代瓷器之樞府釉瓷器
    但統治地位的維護和鞏固一定要建立在繁榮的經濟和安穩百姓生活等的基礎上,促進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是必然之道。景德鎮的制瓷業成為元代手工業繁榮發展的典型代表。、青花釉裡紅、霽藍釉、寶石紅釉、樞府釉(卵白釉)等等非常精美的藝術臻品。
  • 品鑑藍釉:如何鑑賞清代霽藍釉瓷器及其收藏價值
    藍釉類瓷器最早見於唐三彩,後沉寂於元明兩朝,最終在康熙朝時期迎來復興,並且直至現代成為收藏愛好者們的追捧熱門。宋代時盛行清麗之風,出現了天藍釉這一清雅色釉。元代則發展成高溫藍釉瓷,這種高溫釉是後來霽藍釉的前身。
  • 元、明、清霽藍釉瓷器如何鑑定和區分?
    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元明清三朝霽藍釉瓷器如何做鑑定和區分,這三個朝代燒制的霽藍釉瓷器各自有什麼特徵。,它在此時成功燒制,為後面朝代將霽藍釉瓷器發揚光大提供了基礎。「藍地白花」,且雲龍紋比較多見,而毫無裝飾的純色素色霽藍釉瓷器幾乎沒有,這是元代霽藍釉瓷器的主要特徵。
  • 不,這是元代霽藍釉!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霽藍釉,如果說有藏友家裡有特別深的藍顏色瓷器,那你就可以懷疑是不是霽藍釉瓷器了。霽藍釉也稱霽青,又稱積藍釉、祭藍釉。稱霽青是因為古代對於青、藍、綠的概念不清而造成的。
  • 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霽藍釉瓷器的簡介與欣賞
    霽藍釉,瓷器釉色名。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
  • 一組養眼的明清霽藍釉瓷器(圖)
    霽藍,瓷器釉色名,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又因其呈色穩定明亮如寶石,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 元代藍色釉瓷器有幾種
    元代生活在大草原是上崇拜藍天白雲,同時遼闊的草原和藍天給蒙古人寬廣的胸懷,他們喜歡的顏色跟中原人也不一樣,比如喜歡藍色,通過元青花就知道了,其實除了知名的元青花,元代還有其它藍釉瓷器,元代的藍釉瓷器分為三類:「藍釉」、「藍釉堆白」和「藍釉描金」。
  • 珍貴資料:康、雍、乾三朝霽藍釉瓷器特點揭秘
    霽藍釉霽藍釉,又叫「積藍釉」、「積青釉」,高溫鈷藍料的一種,創燒於元代,至明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燒制量巨大,達到頂峰,後歷朝歷代未曾停燒。它的燒制工藝是先在生坯上施釉,放置120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
  • 驚豔的藍:中國古代藍釉瓷器5種
    藍釉,一種瓷器釉色名。藍釉最早見於唐三彩,但當時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沉著色調,高溫藍釉的出現是在元代。入明以後,特別是在宣德時,藍釉器物多而質美,被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時,更出現灑藍釉、天藍等多種新品種。
  • 「深圳博達億合.薦」元代霽藍釉大罐
    元代瓷器的製作無論在顏料的煉製或燒造方面進步頗為顯著,且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了。考證這種霽藍釉,是中國元代景德鎮窯所燒制,在中國瓷器上運用藍釉可以追溯到唐代,發展到元朝時中國景德鎮的御窯場,把鈷作為青花的呈色劑融在釉中後燒成鈷藍釉,這才有了霽藍釉瓷器上均勻穩定如藍寶石般的顏色。霽藍釉瓷器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
  • 瓷器鑑賞:「霽藍釉」越來越受追捧!
    收藏之旅:考考你的收藏眼力·瓷器篇(2020第103集)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瓷器鑑賞1:藏友諮詢:請老師看看是不是到代的瓷器通過圖片看這件灑藍釉描金皮球花紋賞瓶。賞瓶康熙時期沒有,創燒年代是雍正時期。造型在口沿、頸肩部弧線、鼓腹至外足牆的過渡,都非常規整流暢飽滿,符合歷史當中在自然傳承關係下形成的造型制淨富有層次。金彩質感熠熠生輝,是礦物金特徵,描金口沿處繪如意雲紋、脛部和腹部主題紋飾繪皮球花、肩部繪纏枝蓮壽字紋,紋飾規矩細緻。
  •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元代色釉瓷的顛峰之作
    2000年,法國總統席哈克訪華,他是個文物愛好者,尤其鍾情中國的古代藝術品,自然不想放過這次近距離欣賞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的絕好機會,他將訪問的首站由上海改成了揚州。其實,梅瓶一開始並不叫梅瓶,也不是用來插梅花的。
  • 御用上品瓷器明代藍釉 高貴淡雅是時代的調色劑
    傳統藍釉,以天然鈷土礦為著色劑,除含氧化鈷外,還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錳。藍釉最早見於唐三彩中,但這時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沉著色調。高溫藍釉在元代的成功燒造,為明、清兩代藍釉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 瓷器故事:細看相隔千萬裡的三個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記得我第一次去臺北故宮看瓷器的時候,就有一種「熟門熟路」的感覺,也是因為之前看過多次書籍和視頻以及旅遊攻略的緣故。今天分享的就是我奔赴千萬裡,親眼飽攬過的世間僅存3件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去過揚州博物館的人都知道,那裡有個鎮館之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獨據一間寬敞的展廳,同時還有3幅圖片,分別介紹了這世間僅存的3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 國博展出元代瓷器「大家族」 揭開元代瓷器歷史上的地位
    圖說:「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官方圖在今天看來,元代是中國古代瓷器生產技術飛躍的時期,尤其是景德鎮的青花瓷在元代開始趨於成熟。但據史料記載,當時蒙古貴族喜愛金銀器皿而輕視瓷器,大量的景德鎮瓷器只能被外銷。
  • 精品鑑賞 霽藍釉八方尊
    霽藍 又稱「霽藍釉」。祭藍釉瓷器創燒於元代景德鎮。明代宣德年間與祭紅、甜白並列為當時顏色釉的上品。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其釉色藍如深海,後人稱其為「霽青」。
  • 元明清霽藍釉特點分析,圖文對比
    元代在元代,用於燒制霽藍釉瓷的進口鈷料非常珍貴,發色也尚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古代陶工們能燒造出發色穩定、深沉、勻淨不暈散的霽藍釉瓷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元代霽藍釉瓷主要為 「藍地白花」,且以雲龍紋為多見,光素無紋飾者幾乎未見。
  • 同樣都是霽藍釉,為什麼清代的霽藍釉那麼優秀?
    中國將藍色應用到瓷器上的最早明確記錄是唐三彩,但那個時候是低溫釉,雖然看上去比較絢麗,但缺乏深沉,直到元朝隨著燒制技術的提高,高溫藍釉才開始出現。高溫藍釉也就是霽藍釉(1280~1300℃高溫),燒制好的霽藍釉釉色均勻,呈現出深海般的藍色,別具魅力。
  • 元代瓷器選粹欣賞
    元 霽藍釉白龍紋大盤 元 霽藍釉描金碗 元 卵白釉大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