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藍色應用到瓷器上的最早明確記錄是唐三彩,但那個時候是低溫釉,雖然看上去比較絢麗,但缺乏深沉,直到元朝隨著燒制技術的提高,高溫藍釉才開始出現。高溫藍釉也就是霽藍釉(1280~1300℃高溫),燒制好的霽藍釉釉色均勻,呈現出深海般的藍色,別具魅力。

在整個藍釉瓷系中,霽藍釉的色澤最為純正。霽藍這個稱呼的由來也是因為在文學中代表著雨過天晴,既映襯了天空的藍色,又有美好的文化寓意。從元朝開始出現,霽藍釉經歷了元明清三代。每個朝代都有其特色,但後人好像更喜歡清代的霽藍釉。


2011年在拍賣會上,一款清朝雍正年間的霽藍釉菊瓣形花壺竟然拍出了500萬的天價,乾隆朝的一隻霽藍描金折枝花卉雙犧耳尊,在某次拍賣會上成交價格接近900萬,由此可見清代霽藍釉瓷器的魅力。論年代久遠清朝的霽藍釉瓷器要在元明之後,為何能夠一枝獨秀?

先說元朝的霽藍釉瓷器,雖然元朝是霽藍釉的開端,且燒制的工藝已經成熟,已經做到釉色穩定、釉面不開裂的特點,但元朝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不到100年),遺留下來的作品較少,而且市場上多為仿製品,因此受到的關注並不是特別多。

明朝的霽藍釉繼承了元朝的工藝,在形制和工藝上都有一定的提高。明朝的霽藍釉首推宣德朝,這一時期的霽藍釉瓷器最大特點是裡外都施滿釉彩,且多為單一色釉(部分有白色印花),很好地證明了宣德時期對於霽藍釉工藝已經掌握得爐火純青。然而這一時期的作品相對較少,形制以盤、碗為主。宣德以後,明朝的霽藍釉工藝漸漸下降,成化年間傳世的霽藍釉甚至一件完整的作品都沒有。

到了清朝霽藍釉重新迎來了春天,霽藍釉在整個清朝沒有出現斷代,尤其到了乾隆年間,霽藍釉成了官方認可祭天瓷器的顏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清代的霽藍釉不再只流行於官方燒制,很多民窯也有不少精品。這一時期的霽藍釉較前朝不再是單色釉瓷,還加入了粉彩、琺瑯彩等具有清朝特色的裝飾技法,從而更近一步提高了清朝霽藍釉瓷器的收藏價值。
清乾隆 霽藍釉描金地開光粉彩花鳥紋方瓶
好了,文章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了。關於霽藍釉各位小夥伴們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文章下方的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