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不是戴著「名著標籤」的枷鎖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經典閱讀,不是戴著「名著標籤」的枷鎖

倡導海量閱讀是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初中三年,學校推薦閱讀的古今中外名著達50部,《走進經典名著》(人大出版社)一書,涉及學生讀過的各類著作100部。5年前開始推進名著閱讀時,學校推薦給學生的第一本書是《紅巖》。書海茫茫,為什麼首推《紅巖》?怎麼讀《紅巖》?經典閱讀如何開展?

——請看人大附中語文特級教師於樹泉的闡釋。

為什麼要讀「《紅巖》系列」

「紅巖系列」既是文學,也是歷史

學生不讀書不行,讀書局限在三毛、瓊瑤、張愛玲也不行。作為中學生,讀書不能鑽進文學之繭,小情小調,顧影自憐,多愁善感,臨風隕淚,對月傷情。此外,語文教育固然不排斥培養詩人、作家,但不在於培養詩人、作家,而是要通過廣泛涉獵、博覽群書——既讀文學經典,也讀文化經典,包括歷史、政治、軍事、經濟、天文、地理、哲學、心理等方面的書,以便眼界大開,心胸大展,形成全面的語文素養。在讀文化經典時,我們格外重視歷史尤其反映中國近現代歷史作品的閱讀。

我們引領學生閱讀的「《紅巖》系列」作品,反映的是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表現的是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經歷的屈辱與苦難、血淚與抗爭,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苦難史,血淚史,覺醒史,抗爭史,輝煌史……這些作品,既是文學,又是歷史。讀這些作品,有利於砥礪志向,鍛造精神,博大胸襟,深邃眼光,陶冶心性,熔鑄品格,增加孩子的擔當意識和使命感。

學生在閱讀「《紅巖》系列」時,寫下大量的讀書筆記,生動記下了讀書帶給他們生命的成長。

初一的陸天明同學在一篇題為《一本永遠不會下架的老書》讀書筆記中寫道:

爺爺曾讓我讀《紅巖》,我拒絕了;爸爸又讓我讀《紅巖》,我又拒絕了;今天,老師讓全班同學都來讀《紅巖》,並說:今後,《紅巖》就是我們今後的課本,上語文課就是讀《紅巖》。我一時無語,只好去讀。誰知道書一打開,我一下子就被帶到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

……

我要感謝《紅巖》,它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堅貞,什麼叫英勇,什麼叫信念。它為我樹立了榜樣,使我重新認識了生命的價值。我要做一個堅強的人,遇到困難也不動搖信念,勇往直前!

感謝《紅巖》,這本永遠不會下架的老書。

發自肺腑的話語中盛滿讀書帶來的感動與思考,語文教育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實現的。

「《紅巖》系列」閱讀讓孩子們了解祖國多災多難的近現代史,激發了愛國熱情,濡養了家國情懷。在讀過推薦的作品後,他們又去自行拓展,找相關歷史內容的書去讀。如《亮劍》《山菊花》《平原槍聲》《烈火金剛》《青春之歌》《韓戰》《敵後武工隊》《鐵道遊擊隊》《最冷的冬天》《七三一魔鬼部隊》《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等。有的同學還去盧溝橋、魯迅故居、「紅巖紀念館」「金陵女子學院」「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處實地踏訪,並寫下有深刻思考感悟的隨筆。

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寫道:

一個孩子每天往前走去,

是看著草,

還是看著花,

那就是他後來的面貌,

後來的人生。

——這正是我們引領孩子們讀好書、讀經典的初衷。

怎麼讀「《紅巖》系列」

經典閱讀的意義在於使語文教學從「以本為本」的囚禁中解放出來。

記不清誰說過這樣一句話:「做什麼」永遠比「怎麼做」重要。移用到讀書上來,就是「讀什麼」永遠比「怎麼讀」重要。

這告訴我們:「讀好書」永遠是第一位的。因為如果讀的不是好書,談「怎麼讀」就沒有意義。

但是,「讀什麼」比「怎麼讀」重要,並不等於「怎麼讀」不重要。當你讀的是一部好書、「讀什麼」的問題已經解決時,「怎麼讀」就至關重要了,它關係到讀書的得失與成敗。所以,在「《紅巖》系列」閱讀乃至整個讀書活動中,我們高度重視「怎麼讀」的問題,不斷改進工作,逐漸總結出「閱讀十法」,即:1.認準時機,推進名著閱讀有「力」;2.整合教材,讓名著閱讀有「空」;3.設計梯度,讓名著閱讀有「序」;4.精選作品,讓名著閱讀有「道」;5.講究方法,讓名著閱讀有「趣」;6.讀寫結合,讓名著閱讀有「法」;7.開發資源,讓學生舉目有「得」;8.創新機制,讓教學評價有「譜」;9.群體共讀,讓名著閱讀有「場」;10.積累提升,讓名著閱讀有「成」。

形式為內容服務,方法得當,有利於將經典閱讀引向深入;反之,會距真正的讀書越來越遠,甚至讓原本的經典變成知識垃圾。

1.經典閱讀不是「文學常識」識記

經典作品中有諸多知識,但這並不是作品的精髓,文學常識的識記也不屬於經典閱讀。如果讀書只停留在作者地位、時代背景、作品成就層面,真正的閱讀就還沒有開始。

2.經典閱讀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閱讀是一種整體感知、本體體驗,在如醉如痴的閱讀過程中,便會獲得心智啟迪,提升審美能力。如果拿著放大鏡、顯微鏡,希望從細枝末節處發現微言大義,甚至妄加揣測,無中生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就不是閱讀;同樣,老師的越俎代庖、反客為主的分析,也不能替代學生的自主閱讀。

3.經典閱讀不是知識層梳理

讀書是一種精神活動,如果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在作品內容的整合梳理上,去建構「知識樹」,勾畫「結構圖」,形成「知識網」,便是南轅北轍。

4.經典閱讀不是題海訓練

把讀書異化為題海訓練,是經典閱讀的最大誤區。像「監獄之花出生後誰第一個抱起她並親吻了她?」「華子良在獄中裝瘋幾年?」之類的考題,除了挖空心思、為難學生之外,沒有別的作用。

5.經典閱讀不是庖丁解牛

如果把經典閱讀搞成結構拆分,大卸八塊,抽筋扒骨,碎屍萬段;或者搞成科學實驗,條分縷析,標本解剖,DNA分析,都和應有的讀書相距十萬八千裡。

科學研究重理性,重邏輯、重推理,講究由此及彼,以一推百。經典閱讀重感性,重體驗,重積澱。所謂博覽約取,厚積薄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就是要放開眼界,通觀博覽。

6.經典閱讀不是考試大棒

引領學生讀書,激發興趣是第一位的。學生本來課業負擔很重,如果不懂激發興趣,一味揮舞大棒,用考試來施壓,學生就會對讀書產生排斥,只為應付考試去痛苦不堪地「讀」。美好的讀書生活一旦變得形同苦役,就完全背離了讀書的真諦。

7.經典閱讀不是一頭扎進作業堆

讀書是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在愜意、舒適、寧靜,放鬆之中,才能充分享受讀書所帶來的精神愉悅。不是書還沒打開,先擺上字典、詞典、生字本、抄詞本、隨筆本,然後眼睛大張,神經緊繃、手忙腳亂地去完成老師的各種讀書要求:查字典,勾詞語,畫名句,寫旁批,對對聯、寫詩歌、抄片段……這樣的讀書,如同帶著攝取蛋白、脂肪、澱粉、粗纖維、維生素等一大串任務去吃飯,原本可以帶給人無限享受的進餐過程,變成了一件多麼苦不堪言的事。

讀書、讀書,根本在「讀」。這個「讀」,主要指心誦與默讀,是自主閱讀,整體感知,本體體驗。有了高質量的閱讀,語文教育的奇蹟遲早會發生;沒有高質量的閱讀,什麼考試成績、語文素養,統統都是空話。

8.經典閱讀不是應試教育的慣性扭曲

經典閱讀的意義在於使語文教學從「以本為本」的囚禁中解放出來。然而,習慣成自然。受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的影響,無論什麼教學改革,都會被導向應試的既定軌道。面對一部經典,不是沉浸其中,含英咀華,而是從頭至尾,拉網排查,遍尋知識點、命題點;全員行動、人人命題,並匯集成冊、建立題庫。一番折騰之後,《紅巖》已不再是名著經典意義上的《紅巖》,而是貼著「名著」標籤的命題材料;讀書也不再是讀書,而是尋找著知識點的訓練。名著的精神、靈魂早已遠遁,只剩下支離破碎、滿地狼藉的「知識垃圾」,完全背離了名著閱讀的初衷。這樣的讀書,無異於讓學生從這片題海跳進那片題海;從這一蝸角跳到那一蝸角;從左邊的牛角尖鑽出來之後,又鑽進右邊的牛角尖;卸下「教材」的枷鎖之後再戴上貼著「名著標籤」的枷鎖。

推薦新聞


專家:習近平「四個沒有變」論斷深刻揭示中國經濟未來趨勢

習近平重申政治經濟學作用:"五大理念"貢獻"中國智慧"

習近平提「中國方案」為亞太區域合作貢獻「中國智慧」

習近平布局經濟結構改革:戰略上打持久戰,戰術上打殲滅戰

五中全會後首次"深改組"會議:改革任務要納入臺帳

相關焦點

  • 魏昕:四大名著不是閱讀的「攔路虎」
    近日,一篇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的文章《「四大名著」適合孩子閱讀嗎?》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的認為要培養小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的則表示支持。作者秦春華表示,四大名著或許並不適合孩子閱讀。不少專家學者也因此提出了對於閱讀教育的一些看法。(9月27日搜狐新聞)    四大名著實屬經典,對不少人的成長都頗有影響。
  • 閱讀經典名著的好處
    通過閱讀經典名著,走進大師們筆下的世界,和書中人物交流,從他們那裡獲取知識,汲取營養。閱讀經典名著的好處有許多:一、開闊視野知識的海洋十分浩瀚,我們通過閱讀,走進大師們描述的大千世界。在讀經典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更大的世界,視野越來越寬廣,了解歷史,通達知識,同時我們的世界也變得更加寬廣。二、提高表達對經典的每一遍閱讀,每一遍都是感知的過程。通過長時間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誦讀水平不斷提高,個人的理解體會也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 閱讀經典名著,是提高職業院校中,學生素養的有效途徑!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職業院校學生的文化素養差強人意,且被貼上了"讀書差"的標籤。每一本名著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見解和創新,在其誕生的時代佔據著人類知識的高地。經典名著探討的主題是人類無可逃避的永恆問題,也是每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必須直面的問題,永不過時,不會因思想運動、學說更迭、輿論分歧等被湮沒。名著並不是僅供學者研究的材料,而是人類永久的、偉大的文明力量,是每一個追尋意義和價值的心靈最強大的力量源泉。
  • 這些名著的開頭你知道嗎——「譯林名著精選」閱讀分享會
    這些名著的開頭你知道嗎——「譯林名著精選」閱讀分享會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編輯:張宇2017-07-16 12:53分享 摘要:7月16日上午,「譯林名著精選」閱讀分享會在第七屆江蘇書展現場舉行
  • 行走在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路上
    經典名著是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它的思想價值、文學價值無與倫比。它影響了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受到讀者和時間的長期檢驗,作為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流傳下來,它的語言、它的情節、它的人物形象,對讀者產生的震撼力,遠不是現在的流行文學所比得了的。
  • 我對閱讀文學名著的一孔之見
    《水滸傳》作為古典文學名著,毫無疑問是一部嚴謹高深經得住歲月檢驗的經典作品。也就是說,它是虛構的文學作品,不是歷史教科書。這才是我們閱讀名著的目的和出發點。另外,文學作品一旦成書,它就已經脫離了其它關聯。
  • 電商玩眾籌,戴著枷鎖跳舞
    導言:電商做眾籌,打著眾籌的幌子,戴著電商的枷鎖。在各方利益的虎視之下,眾籌不得已成了利益的俘虜,電商將賦予眾籌更多的玩法,也把一支圓舞曲跳成了廣場舞。 和專業的眾籌平臺不同,電商眾籌多了幾分商業色彩,這些「戴著枷鎖」的電商眾籌又該如何跳舞呢? 下面就探討一下電商眾籌的優勢與不足。 更多的受眾,更大的吸引力 相比於專業眾籌平臺的鮮為人知,電商所積累的龐大用戶群、完善的支付機制、成熟的運營體系,對創業者來說無疑更具吸引力。
  • 青少年該怎樣正確地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
    大浪淘沙,沙裡淘金,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都是歷經歲月磨礪,時間檢驗沉澱下來的經典。它們匯聚著一個時代的心聲,凝結著人類對生命,社會和歷史的思考,是人類文化長河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文學名著是作家們嘔心瀝血的結晶,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漫步在名著的世界,穿越不同的時空和國界,和文學巨匠,思想巨擘進行心靈的碰撞;循著時間巨人的腳步,去探尋歷史,探尋社會,探尋人生,讓自己的思想隨著文字的力量躍動,讓自己的靈魂接受全新的洗禮。
  • 電子閱讀經典名著需要付費嗎
    公眾在調侃「吳承恩復活」「曹雪芹轉世」「《紅樓夢》變《聊齋》」的同時,主要關注兩個問題:《西遊記》《紅樓夢》等早已進入公有領域的經典名著能否通過標註「版權所有」據為己有繼而收費盈利?作為讀者能否免費或者微支付閱讀到權威版本的經典名著或法律、法規等公共信息?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智慧財產權法、網際網路法專家、北京大學智慧財產權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平。
  • 毛姆《人性的枷鎖》:欲破人生的枷鎖,必先承受其重負
    01其書:經典名著需要好翻譯加持經典著作能否獲得他國讀者喜愛,關鍵看翻譯。譯者張樂認為,「經典名著的重譯本絕不應該是過往譯本的重複和模仿,而應該是超越、再生,是具備新的時代魅力的結晶。」在國內已有眾多譯本的情況下,重譯經典名著,既要貼近原著,還要與時俱進,符合當下本土讀者的閱讀習慣,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
  • 山西洪洞縣:蘇三起解戴著刑具枷鎖,手銬、枷鎖的祖師爺是魯班
    山西省洪洞縣,蘇三起解戴著刑具枷鎖,手銬、枷鎖的祖師爺是魯班。(王建安 攝影)位於山西省洪洞縣的明代移民遺址,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內,有一處《蘇三卸枷》石雕像,明代的嫌疑犯蘇三被解差卸掉了脖子上戴的木枷鎖。
  • 戴著枷鎖去跳舞,生活需要多點陽光!
    無趣的枷鎖,這掙不脫的桎梏!生活仿佛就是戴著鐐銬在跳舞,優雅美麗是給別人看的,結了痂的傷口才是自己的。努力著、彷徨著.....掙扎中一次次地告訴自己,浴火之後又是一次重生,生命總在蛻變後更加精彩。是精彩了!可是呢?
  • 川普赤字財政:戴著枷鎖跳舞
    川普的財政實踐就像戴著枷鎖跳舞,機會與風險時刻並存。至少從現在來看,這位另類總統的務實嘗試值得期待。
  • 高中生閱讀功利色彩嚴重 經典名著遭冷落
    荊楚網(楚天金報)(記者趙莉) 93%的高中生有課外閱讀的興趣,但主動閱讀世界經典名著的卻不到8%,更多的學生傾向於當代、當前出版的作品,同齡人的作品、網絡文學是他們的最愛。近期,武漢市洪山高中高級教師黃榮光對116名高中生進行了閱讀情況調查,他將這種結果表述為「近閱讀」現象普遍,他稱這不利於學生審美和閱讀能力的提升。「近閱讀」功利色彩重黃老師稱,「近閱讀」實質上是一種功利色彩較濃的課外閱讀現象。在「你最喜歡讀什麼書」的調查中,學生們愛讀的作品涉及古典、現代、世界名著的僅有7人,其餘的全都將目光投向了「快餐文化」。
  • 小學生閱讀名著,不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而是培養這3個學習習慣
    在小學階段的閱讀,不少語文老師開始要求閱讀名著,經典的名著作品,學生看不懂,也理解不了,無法產生共情。但老師要求的,家長都會積極響應,買了各種小學生讀本的經典名著,希望孩子多少能翻一翻,看一看。老師也會跟家長解釋,閱讀名著的原因是考試會考,家長就更緊張了,一定要讓孩子認真讀名著,學生們看得很痛苦,其結果就是對閱讀這件事越來越抗拒。
  • 電子閱讀經典名著需要付費嗎?你怎麼看
    公眾在調侃「吳承恩復活」「曹雪芹轉世」「《紅樓夢》變《聊齋》」的同時,主要關注兩個問題:《西遊記》《紅樓夢》等早已進入公有領域的經典名著能否通過標註「版權所有」據為己有繼而收費盈利?作為讀者能否免費或者微支付閱讀到權威版本的經典名著或法律、法規等公共信息?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智慧財產權法、網際網路法專家、北京大學智慧財產權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平。
  • 國學經典四大名著為何變成了付費產品?
    近日,有網友曬圖爆料說閱讀《紅樓夢》時,網文平臺頁面顯示,作者曹雪芹贈送紅包,並邀請其購買付費章節。有網友調侃,這是《紅樓夢》變《聊齋》了。此外,還有網友爆料,起點中文網將《西遊記》標註為由作者吳承恩授權其製作發行,並標示「版權所有,侵權必究」的字樣,而另一頁面上還帶有「籤約」「VIP」等標籤。5月9日,針對以上爭議,閱文官方微博做出回應。
  • 童喜喜 |閱讀用錯方法,經典名著就有副作用
    作者:寶寶知道童喜喜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獨立捧起書本、自己閱讀。其實,做到這一點並沒那麼難。搭閱讀梯子,就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就是幫孩子把文字轉換為畫面。因此,為了讓孩子儘早自主閱讀,我們有必要為孩子搭起閱讀之梯。否則,越是經典的世界名著,就越是人類的精神高峰,就越是有一個巨大的副作用:讓孩子望而生畏、不敢攀登。
  • 怎樣閱讀外國經典文學名著
    前蘇聯作家鮑裡斯.帕捷爾納克和作品翻譯過來的外國經典文學名著,與中國本土的文本邏輯有差別,其實也不大。一個是外國的長篇意識流作品的多頭緒無規律的難以把握令人望而卻步,再一個是外囯的人名特別是前蘇聯作家作品中的多字無從知曉意義的稱呼,都是與中國傳統閱讀習慣不同的地方。經過了空間和時間淘洗的經典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類畢竟還是以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為主,作為讀者只要有基本的生活閱歷就不難從作品的閱讀中產生共鳴,而人類的思維情感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
  • 個性化移動閱讀讓名著魅力定格
    如同不讀書就不解其味一樣,不懂得閱讀名著,又怎能體會經典帶來的恆久魅力?經歷了歲月洗禮和時間打磨的名著,能在寧靜淡泊之中折射一個人的美好追求。相比較今天碎片式的文化包裝和快餐化閱讀模式的衝擊,一種持續完整的閱讀名著的過程已成為很多人的奢望,難怪浙江大學校長在新生開學典禮上告誡的那樣:要多閱讀千百年沉澱下來的經典名篇,少看粗製濫造的花邊傳聞,不要把生命浪費在眼前的急功近利上。    現在,手機網絡用戶迅猛增長,手機閱讀使用者超過閱讀總人數七成已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