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典閱讀,不是戴著「名著標籤」的枷鎖
倡導海量閱讀是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初中三年,學校推薦閱讀的古今中外名著達50部,《走進經典名著》(人大出版社)一書,涉及學生讀過的各類著作100部。5年前開始推進名著閱讀時,學校推薦給學生的第一本書是《紅巖》。書海茫茫,為什麼首推《紅巖》?怎麼讀《紅巖》?經典閱讀如何開展?
——請看人大附中語文特級教師於樹泉的闡釋。
為什麼要讀「《紅巖》系列」
「紅巖系列」既是文學,也是歷史
學生不讀書不行,讀書局限在三毛、瓊瑤、張愛玲也不行。作為中學生,讀書不能鑽進文學之繭,小情小調,顧影自憐,多愁善感,臨風隕淚,對月傷情。此外,語文教育固然不排斥培養詩人、作家,但不在於培養詩人、作家,而是要通過廣泛涉獵、博覽群書——既讀文學經典,也讀文化經典,包括歷史、政治、軍事、經濟、天文、地理、哲學、心理等方面的書,以便眼界大開,心胸大展,形成全面的語文素養。在讀文化經典時,我們格外重視歷史尤其反映中國近現代歷史作品的閱讀。
我們引領學生閱讀的「《紅巖》系列」作品,反映的是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表現的是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經歷的屈辱與苦難、血淚與抗爭,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苦難史,血淚史,覺醒史,抗爭史,輝煌史……這些作品,既是文學,又是歷史。讀這些作品,有利於砥礪志向,鍛造精神,博大胸襟,深邃眼光,陶冶心性,熔鑄品格,增加孩子的擔當意識和使命感。
學生在閱讀「《紅巖》系列」時,寫下大量的讀書筆記,生動記下了讀書帶給他們生命的成長。
初一的陸天明同學在一篇題為《一本永遠不會下架的老書》讀書筆記中寫道:
爺爺曾讓我讀《紅巖》,我拒絕了;爸爸又讓我讀《紅巖》,我又拒絕了;今天,老師讓全班同學都來讀《紅巖》,並說:今後,《紅巖》就是我們今後的課本,上語文課就是讀《紅巖》。我一時無語,只好去讀。誰知道書一打開,我一下子就被帶到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
……
我要感謝《紅巖》,它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堅貞,什麼叫英勇,什麼叫信念。它為我樹立了榜樣,使我重新認識了生命的價值。我要做一個堅強的人,遇到困難也不動搖信念,勇往直前!
感謝《紅巖》,這本永遠不會下架的老書。
發自肺腑的話語中盛滿讀書帶來的感動與思考,語文教育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實現的。
「《紅巖》系列」閱讀讓孩子們了解祖國多災多難的近現代史,激發了愛國熱情,濡養了家國情懷。在讀過推薦的作品後,他們又去自行拓展,找相關歷史內容的書去讀。如《亮劍》《山菊花》《平原槍聲》《烈火金剛》《青春之歌》《韓戰》《敵後武工隊》《鐵道遊擊隊》《最冷的冬天》《七三一魔鬼部隊》《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等。有的同學還去盧溝橋、魯迅故居、「紅巖紀念館」「金陵女子學院」「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處實地踏訪,並寫下有深刻思考感悟的隨筆。
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寫道:
一個孩子每天往前走去,
是看著草,
還是看著花,
那就是他後來的面貌,
後來的人生。
——這正是我們引領孩子們讀好書、讀經典的初衷。
怎麼讀「《紅巖》系列」
經典閱讀的意義在於使語文教學從「以本為本」的囚禁中解放出來。
記不清誰說過這樣一句話:「做什麼」永遠比「怎麼做」重要。移用到讀書上來,就是「讀什麼」永遠比「怎麼讀」重要。
這告訴我們:「讀好書」永遠是第一位的。因為如果讀的不是好書,談「怎麼讀」就沒有意義。
但是,「讀什麼」比「怎麼讀」重要,並不等於「怎麼讀」不重要。當你讀的是一部好書、「讀什麼」的問題已經解決時,「怎麼讀」就至關重要了,它關係到讀書的得失與成敗。所以,在「《紅巖》系列」閱讀乃至整個讀書活動中,我們高度重視「怎麼讀」的問題,不斷改進工作,逐漸總結出「閱讀十法」,即:1.認準時機,推進名著閱讀有「力」;2.整合教材,讓名著閱讀有「空」;3.設計梯度,讓名著閱讀有「序」;4.精選作品,讓名著閱讀有「道」;5.講究方法,讓名著閱讀有「趣」;6.讀寫結合,讓名著閱讀有「法」;7.開發資源,讓學生舉目有「得」;8.創新機制,讓教學評價有「譜」;9.群體共讀,讓名著閱讀有「場」;10.積累提升,讓名著閱讀有「成」。
形式為內容服務,方法得當,有利於將經典閱讀引向深入;反之,會距真正的讀書越來越遠,甚至讓原本的經典變成知識垃圾。
1.經典閱讀不是「文學常識」識記
經典作品中有諸多知識,但這並不是作品的精髓,文學常識的識記也不屬於經典閱讀。如果讀書只停留在作者地位、時代背景、作品成就層面,真正的閱讀就還沒有開始。
2.經典閱讀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閱讀是一種整體感知、本體體驗,在如醉如痴的閱讀過程中,便會獲得心智啟迪,提升審美能力。如果拿著放大鏡、顯微鏡,希望從細枝末節處發現微言大義,甚至妄加揣測,無中生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就不是閱讀;同樣,老師的越俎代庖、反客為主的分析,也不能替代學生的自主閱讀。
3.經典閱讀不是知識層梳理
讀書是一種精神活動,如果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在作品內容的整合梳理上,去建構「知識樹」,勾畫「結構圖」,形成「知識網」,便是南轅北轍。
4.經典閱讀不是題海訓練
把讀書異化為題海訓練,是經典閱讀的最大誤區。像「監獄之花出生後誰第一個抱起她並親吻了她?」「華子良在獄中裝瘋幾年?」之類的考題,除了挖空心思、為難學生之外,沒有別的作用。
5.經典閱讀不是庖丁解牛
如果把經典閱讀搞成結構拆分,大卸八塊,抽筋扒骨,碎屍萬段;或者搞成科學實驗,條分縷析,標本解剖,DNA分析,都和應有的讀書相距十萬八千裡。
科學研究重理性,重邏輯、重推理,講究由此及彼,以一推百。經典閱讀重感性,重體驗,重積澱。所謂博覽約取,厚積薄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就是要放開眼界,通觀博覽。
6.經典閱讀不是考試大棒
引領學生讀書,激發興趣是第一位的。學生本來課業負擔很重,如果不懂激發興趣,一味揮舞大棒,用考試來施壓,學生就會對讀書產生排斥,只為應付考試去痛苦不堪地「讀」。美好的讀書生活一旦變得形同苦役,就完全背離了讀書的真諦。
7.經典閱讀不是一頭扎進作業堆
讀書是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在愜意、舒適、寧靜,放鬆之中,才能充分享受讀書所帶來的精神愉悅。不是書還沒打開,先擺上字典、詞典、生字本、抄詞本、隨筆本,然後眼睛大張,神經緊繃、手忙腳亂地去完成老師的各種讀書要求:查字典,勾詞語,畫名句,寫旁批,對對聯、寫詩歌、抄片段……這樣的讀書,如同帶著攝取蛋白、脂肪、澱粉、粗纖維、維生素等一大串任務去吃飯,原本可以帶給人無限享受的進餐過程,變成了一件多麼苦不堪言的事。
讀書、讀書,根本在「讀」。這個「讀」,主要指心誦與默讀,是自主閱讀,整體感知,本體體驗。有了高質量的閱讀,語文教育的奇蹟遲早會發生;沒有高質量的閱讀,什麼考試成績、語文素養,統統都是空話。
8.經典閱讀不是應試教育的慣性扭曲
經典閱讀的意義在於使語文教學從「以本為本」的囚禁中解放出來。然而,習慣成自然。受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的影響,無論什麼教學改革,都會被導向應試的既定軌道。面對一部經典,不是沉浸其中,含英咀華,而是從頭至尾,拉網排查,遍尋知識點、命題點;全員行動、人人命題,並匯集成冊、建立題庫。一番折騰之後,《紅巖》已不再是名著經典意義上的《紅巖》,而是貼著「名著」標籤的命題材料;讀書也不再是讀書,而是尋找著知識點的訓練。名著的精神、靈魂早已遠遁,只剩下支離破碎、滿地狼藉的「知識垃圾」,完全背離了名著閱讀的初衷。這樣的讀書,無異於讓學生從這片題海跳進那片題海;從這一蝸角跳到那一蝸角;從左邊的牛角尖鑽出來之後,又鑽進右邊的牛角尖;卸下「教材」的枷鎖之後再戴上貼著「名著標籤」的枷鎖。
推薦新聞
專家:習近平「四個沒有變」論斷深刻揭示中國經濟未來趨勢
習近平重申政治經濟學作用:"五大理念"貢獻"中國智慧"
習近平提「中國方案」為亞太區域合作貢獻「中國智慧」
習近平布局經濟結構改革:戰略上打持久戰,戰術上打殲滅戰
五中全會後首次"深改組"會議:改革任務要納入臺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