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與君共勉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家。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老祖宗曾說:「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心學大師王陽明勢必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告誡後人你之所以一事無成,不是因為你沒錢沒人脈,而是因為沒有遠離這兩種人。
受到後世這麼多人的追捧,已經證明了他的實力。但從一個5歲才開口說話的貪玩孩子,到一個從祀孔廟的集大成者,王陽明這輩子也沒少吃苦頭。
王陽明的父親是狀元郎,曾任吏部尚書,他要步入仕途本來並不是難事,畢竟全家有這麼好的人脈資源給他。
但他一生卻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少挫折,而其中兩件對他尤為重要,也正是這次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很多人一生無所成,缺的不是人脈,而是太相信這兩種人。
第一件事: 要遠離、不要相信那些慫恿你強出頭的朋友
22歲時,王陽明參加了進士考,結果不知為何卻沒有考中,此時的王陽明十分沮喪。而他父親的同事,內閣首輔李東陽卻對他說:「這次雖沒中,下一次必中狀元,不如提前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吧!」年輕的王陽明還不懂事,聽著對方這樣一番吹捧,便真的寫了篇狀元賦。
結果不但沒人佩服他,還讓大家覺得這個年輕人還沒中狀元就如此驕傲,一定是個目中無人之徒,而勸他寫狀元賦的李東陽此時也不說話了。於是當他25歲再科考時,又再次落第。此次過後,直到28歲他才中了進士二甲。
正是這次經歷,讓王陽明在後來的人生中,變得很低調,很少再強出頭。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總是以我們的好朋友自居,常常以鼓勵的語氣慫恿我們強出頭,動不動就說:「我覺得你行,你去試試!」有時候這些話,確實是能鼓舞人的,但怕就怕他們是讓我們強出頭。
民間有句老話叫:「出頭的椽子先爛」,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件事:要遠離、別信那些只能看我們吃苦,卻見不得我們成功的朋友正德十四年,寧王之亂發,王陽明關鍵時候站出來,前往福建平亂。後面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王陽明在沒有後援的前提下,率少量人馬於鄱陽湖和寧王戰了3天,結束了35天的寧王之亂。
他在去之前,朝中不少人不信他的能力,但他身邊卻有幾個好友很支持他,表示有他王陽明在,沒有平不了的亂。可是得勝歸來時,又是這些好友在武宗面前說他的不是,稱他這樣功勞太高,會掃了皇帝的面子。於是雖然立了大功,他卻沒有得到朝廷的斑點賞賜,直到世宗即位,他才因此事被加官晉爵。
仔細分析這些好友的前後變化就會發現,其實就是嫉妒心在作祟。
我們身邊也會有這樣的朋友,在我們有難時,他們或許會站在我們身邊支持我們;但當我們眼看就要成功時,他們卻又見不得我們好了。這樣的朋友,往往會在最關鍵的時候踩我們一腳。
陽明學是一門自得於心的學問,王陽明最希望的是你通過體悟得到心學真諦,而不是通過別人的傳道,因為自己體悟得來要比聽人傳道得來更為篤實。
王陽明心學能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站穩腳跟,能更從容應對人生的困惑。
想要讀王陽明,就是《知行合一》,這本書裡面記載了王陽明的一生,一生中的成功還有失敗,記錄了很多有趣的人生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看起來有趣幽默,但是又能從王陽明的一生中找到人生答案。
裡面有很多人生的實際生活案例,這樣我們就能將學到的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王陽明的人物故事充滿了哲理啟發,就像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一樣,可以指明我們工作、生活的方向。都說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是唯一,而王陽明卻認為人生低谷時,修煉這十二個兩字心學,只有這樣,註定是人上人,早晚能成大器。
王陽明一生傳奇,從一個叛逆少年成長為一代聖賢,他的心學智慧更是被學者奉為圭臬。
《王陽明全集》影響了無數人,都說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就連南懷瑾、郭沫若、餘秋雨等人也稱讚王陽明是最了不起,看王陽明便可加強閱歷和人生智慧。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亦或是步入社會的青年、創業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闆,都值得去認真閱讀。
如果你還身處困境、迷茫,不妨看看王陽明,你人生中遇到的困難,都能在裡面找到應對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