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與君共勉

2021-01-13 美食拿捏了

王陽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與君共勉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家。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老祖宗曾說:「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心學大師王陽明勢必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告誡後人你之所以一事無成,不是因為你沒錢沒人脈,而是因為沒有遠離這兩種人。

受到後世這麼多人的追捧,已經證明了他的實力。但從一個5歲才開口說話的貪玩孩子,到一個從祀孔廟的集大成者,王陽明這輩子也沒少吃苦頭。

王陽明的父親是狀元郎,曾任吏部尚書,他要步入仕途本來並不是難事,畢竟全家有這麼好的人脈資源給他。

但他一生卻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少挫折,而其中兩件對他尤為重要,也正是這次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很多人一生無所成,缺的不是人脈,而是太相信這兩種人。

第一件事: 要遠離、不要相信那些慫恿你強出頭的朋友

22歲時,王陽明參加了進士考,結果不知為何卻沒有考中,此時的王陽明十分沮喪。而他父親的同事,內閣首輔李東陽卻對他說:「這次雖沒中,下一次必中狀元,不如提前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吧!」年輕的王陽明還不懂事,聽著對方這樣一番吹捧,便真的寫了篇狀元賦。

結果不但沒人佩服他,還讓大家覺得這個年輕人還沒中狀元就如此驕傲,一定是個目中無人之徒,而勸他寫狀元賦的李東陽此時也不說話了。於是當他25歲再科考時,又再次落第。此次過後,直到28歲他才中了進士二甲。

正是這次經歷,讓王陽明在後來的人生中,變得很低調,很少再強出頭。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總是以我們的好朋友自居,常常以鼓勵的語氣慫恿我們強出頭,動不動就說:「我覺得你行,你去試試!」有時候這些話,確實是能鼓舞人的,但怕就怕他們是讓我們強出頭。

民間有句老話叫:「出頭的椽子先爛」,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件事:要遠離、別信那些只能看我們吃苦,卻見不得我們成功的朋友正德十四年,寧王之亂發,王陽明關鍵時候站出來,前往福建平亂。後面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王陽明在沒有後援的前提下,率少量人馬於鄱陽湖和寧王戰了3天,結束了35天的寧王之亂。

他在去之前,朝中不少人不信他的能力,但他身邊卻有幾個好友很支持他,表示有他王陽明在,沒有平不了的亂。可是得勝歸來時,又是這些好友在武宗面前說他的不是,稱他這樣功勞太高,會掃了皇帝的面子。於是雖然立了大功,他卻沒有得到朝廷的斑點賞賜,直到世宗即位,他才因此事被加官晉爵。

仔細分析這些好友的前後變化就會發現,其實就是嫉妒心在作祟。

我們身邊也會有這樣的朋友,在我們有難時,他們或許會站在我們身邊支持我們;但當我們眼看就要成功時,他們卻又見不得我們好了。這樣的朋友,往往會在最關鍵的時候踩我們一腳。

陽明學是一門自得於心的學問,王陽明最希望的是你通過體悟得到心學真諦,而不是通過別人的傳道,因為自己體悟得來要比聽人傳道得來更為篤實。

王陽明心學能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站穩腳跟,能更從容應對人生的困惑。

想要讀王陽明,就是《知行合一》,這本書裡面記載了王陽明的一生,一生中的成功還有失敗,記錄了很多有趣的人生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看起來有趣幽默,但是又能從王陽明的一生中找到人生答案。

裡面有很多人生的實際生活案例,這樣我們就能將學到的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王陽明的人物故事充滿了哲理啟發,就像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一樣,可以指明我們工作、生活的方向。都說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是唯一,而王陽明卻認為人生低谷時,修煉這十二個兩字心學,只有這樣,註定是人上人,早晚能成大器。

王陽明一生傳奇,從一個叛逆少年成長為一代聖賢,他的心學智慧更是被學者奉為圭臬。

《王陽明全集》影響了無數人,都說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就連南懷瑾、郭沫若、餘秋雨等人也稱讚王陽明是最了不起,看王陽明便可加強閱歷和人生智慧。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亦或是步入社會的青年、創業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闆,都值得去認真閱讀。

如果你還身處困境、迷茫,不妨看看王陽明,你人生中遇到的困難,都能在裡面找到應對之法。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與君共勉
    王陽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與君共勉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老祖宗曾說:「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心學大師王陽明勢必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告誡後人你之所以一事無成,不是因為你沒錢沒人脈,而是因為沒有遠離這兩種人。受到後世這麼多人的追捧,已經證明了他的實力。但從一個5歲才開口說話的貪玩孩子,到一個從祀孔廟的集大成者,王陽明這輩子也沒少吃苦頭。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都能做到3不問,4不爭!早懂少吃虧
    終有一天,我們將會不問不爭。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像王陽明就是真正聰明的人,輝煌過失落過,本是普通人,卻成為了千古聖人,秘訣就是一輩子做到了3不問,4不爭。三不問不問過往王陽明:"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已經過去的事,放不下又有什麼意義呢?像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人只能活在今時今日,也只需做好眼前此刻的事情。
  • 王陽明:「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越能「積德積福」
    老祖宗曾說:「只有不問,方能無疑;只有不爭,方能無憂」,心學大師王陽明必然也明白這一個道理,他告誡後人"三不問,四不爭"。王陽明:"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越能"積德積福"三不問,一不問人心王陽明:「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常言道:人心隔肚皮。猜人心就好似隔皮猜瓜,難知好壞。
  • 古人講:「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的人,越能「積德積福」
    古人講:"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的人,越能"積德積福"老祖宗曾說:「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心學大師王陽明勢必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告誡後人"三不問,四不爭"。古人講:"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的人,越能"積德積福"三不問,一不問人心王陽明:「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
  • 人生「三不問」「四不爭」
    >「三不問」與「四不爭」有這樣一種自信、一份坦然,就已經足夠。聰明人,懂得在人前留面子,更懂得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他們不在意別人的目光,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逞一時口舌之快,只能贏得暫時的勝利。養一顆包容的心,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 王陽明:聰明人有三不問、三不爭,早參透,早受益
    古語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也對這個觀點非常贊同,還曾更具體地提出聰明人該有哪「三不問」,又有哪「三不爭」。一不問結果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 王陽明:聰明人有三不問、三不爭,早參透,早受益
    古語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也對這個觀點非常贊同,還曾更具體地提出聰明人該有哪「三不問」,又有哪「三不爭」。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王陽明的教誨,早些悟透,早些受益。
  • 王陽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
    古語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世間萬物,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探個究竟,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爭個高低輸贏。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曾說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4不爭!積德積福
    像曾國藩,王陽明就是真正聰明的人,他們雖然有過低谷,本來就是個普通人,但最後卻成為了聖人,因他們的秘訣就是一輩子3不問,4不爭不問與你無關的事世上事千頭萬緒,冗雜萬千;世上事又簡單明了,枝葉分明。這樣自然也省去了口舌之爭,這樣的王陽明一箭雙鵰,真是讓人佩服!不爭名利在名利場上,最怕的就是為了一時的名利爭得你死我活,你要是碰見不好惹的,自然是要吃虧,你要是總欺負老實人,自然是人人都遠離你,要想明哲保身,必須懂得「不爭」之理。唯有不爭,才會無憂。就像老子描繪的水的特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王陽明:男人做到「二不問,三不爭」,方能避小人,成大器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從天堂墮入地獄,起落無數,磨難不斷。但王陽明卻始終沒有自暴自棄,最終悟出警醒後人的王陽明心學。王陽明:男人做到「二不問,三不爭」,方能避小人,成大器。在王陽明看來,只要修好這顆心,便能百折不撓,在為人處世上便能不為其所累,這是一種心靈境界。那麼怎樣才能擁有這種心境呢?王陽明:男人做到「二不問,三不爭」,方能避小人,成大器。
  • 王陽明: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古語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世間萬物,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探個究竟,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爭個高低輸贏。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曾說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
  • 王陽明:一個男人須堅持「2不問3不爭」,方能成大事
    有個叫王陽明的人,一生經歷坎坷,幼時喪母,父親冷淡相對,繼母嚴苛相待,入仕途後,又被宦官劉瑾陷害被貶,既如此,依舊走向輝煌,還悟出王陽明心學。王陽明告訴我們,男人要想幹成大事,須得2不問3不爭。不問不關自己的事不問不關自己的事就是不摻和別人的人生,你不過只是個人微言輕的普通人,管得越多,只會讓別人越發嘲笑你。不問將來的事都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即使結果不盡人意,可是過程也是一番回憶。
  • 王陽明:人生有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不爭,其實越能得到
    其實王陽明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需要做到「三不問和四不爭」,越是不問不爭,我們越能獲得好運,福氣也會不請自來。不問結果有句話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春天我們播種一粒種子,但是到了秋天才會有滿載的收穫。很多人為了一個虛名,可以說是煞費苦心,這樣如何能做到無欲則剛?
  • 【不爭】是最大的格局
    由此可見,不爭才是最大的爭!為人處世中,爭與不爭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若能擁有「水德」,做到善利萬物而不爭,那就是有大格局之人。不爭,是一個人的氣度明代大儒王陽明之所以能成為心學專家,在哲學等方面成就卓越,也是因為他的「不爭」。
  • 王陽明:「人生不易,牢記五忌,與君共勉,順遂無憂。」(深度)
    王陽明說:人至中年,別犯五忌做事有度,才得自在。歷經世事,千帆過盡,方能明白「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想必「一代聖賢」王陽明是有發言權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誡世人:人生五忌,不要犯。1.忌猶豫不定成大事者,通常貴在堅持。
  • 王陽明:真正的聰明人,他一輩子「3不問,4不爭」!積福積德
    比如曾國藩,王明陽,他們就是真正的聰明人,他們一生遇到很多事情,走過低谷,上過高山,最後成為了聖人,而讓他們能做到這一步的秘訣,靠的就是一輩子的3不問,4不爭。那麼這3不問4不爭到底是什麼?3不問:不問與你無關的事情有人曾經說過世上只有兩件事,一件是關你屁事,一件是關我屁事。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一輩子堅持「2不問3不爭」,積德積福
    引言:王陽明作為中國古代聖賢之才,對中國古代心學頗有造詣,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雖然早年幾經波折,但在後來的"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加深了對人生道路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思想境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在王陽明晚年時期,對人的生命有了新的感悟:"2不問3不爭"。
  • 王陽明:唯有早年立志高遠,方能日後「知行合一」
    於是,十歲的王陽明在父親的督促下,開始了學習四書五經道路。幼年的王陽明領悟很快,能舉一反三,其聰明程度使得一些老先生們讚不絕口。但是,這樣的好日子並沒持續多久,老先生們就發現了一個不好的苗頭。 據老師們向王狀元反應,王陽明不是個好學生。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一輩子堅持"2不問3不爭",積德積福
    頗有造詣,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雖然早年幾經波折,但在後來的&34;後,王陽明加深了對人生道路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思想境界,達到&34;的目的,在王陽明晚年時期,對人的生命有了新的感悟:&34;。其實我們應該要這麼想——把人生當作一個旅途來看待,過程就是沿路的風景,我們在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不讓自己出錯,不僅能正確地得到既要的結果,還能沿路體驗這過程中的景色、樂趣與經驗。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要懂3不爭,早知道才能早受益
    王陽明作為世間一等的聰明人,自然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就曾給後人留下3不爭」的教誨。不爭口舌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朝中有很多的奸臣嫉妒他,但王陽明卻選擇了「不爭」。因為在他看來,自己行得正做得直,無需與這些小人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