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明朝1427年,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一個偉大的聖人出現在了這個世界上,若干年後,他所創建的心學理論和知行合一的思想,將傳遍華夏,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軍事家王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告訴人們要找尋自己的良知。世界上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是是善或者惡的,而那句「人之初,性本善」也是解釋不通的。事實上,人出生是無善無惡的,但是良知卻一直存在。
那麼為什麼後來有的人行善,有的人卻作惡呢?其實就是良知被發掘或者蒙塵了,那些行善之人讓自己的心地光明,良知也得到了彰顯,而那些作惡之人,自己的良知被一些錯誤的觀點所掩蓋,因此才有了善惡之分。
善惡是心在動,佛語裡也曾說「一念成魔,一念成神」,一個人的意念,往往是我們激發良知的最有力的工具。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的生活,也時常在名利場中不得施展,鬱郁不得志。很多人去拼命爭取利益,但也有的人看破了物質需求,轉而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因此每個人的思想境界也不盡相同。
其實王陽明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需要做到「三不問和四不爭」,越是不問不爭,我們越能獲得好運,福氣也會不請自來。
不問結果
有句話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春天我們播種一粒種子,但是到了秋天才會有滿載的收穫。但是也有一些種子或者幼苗中途夭折,這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同理,我們做事情也要有這種「不問結果」的心態,努力把手上的事做好,自然會得到回報。
如果自己付出特別少,卻總要求回報特別多的時候,這是不符合大道的。我們需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不問別人隱私
每個人都有隱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我們不要問別人的隱私,少管閒事,否則就會自討沒趣,朋友間的關係也會因為一句話而變得疏遠。所以我們和別人溝通,要儘可能保護他人的隱私,尊重對方,對方也會尊重我們。
不問人性
王陽明曾說「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需要了解人心的複雜,但是不要試圖去徵服它。因為人心和人性是不斷變化的,而變化的東西我們無法用一個定論去進行總結。只要我們知道它的複雜,並且善意地對待每個人,這就足夠了。
不爭小利
很多人看著眼前的利益就想去爭取,並且還冠以「不爭白不爭」的慰藉之語。但是越是爭一些小恩小惠,心胸也會越來越狹隘,氣量也越來越小,眼光也看不長遠。而且爭小利的人,還很容易上當受騙,落入別人的圈套。所以面對小利,我們要保持謙和忍讓,吃小虧其實是佔大便宜。
不爭口舌
口舌之爭好比是下山的猛虎,很容易傷到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人總是和別人爭吵,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彼此抬槓,可以說這種人是做不成大事的。錙銖必較,最後的結果是好運氣一點點消耗,那些機會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不爭虛名
人可以適當在名利場中遊走,但是不能過於的沉迷。很多人為了一個虛名,可以說是煞費苦心,這樣如何能做到無欲則剛?一切的名譽,其實最後只不過是一場夢幻,正如《紅樓夢》中的好了歌一樣:
世人都曉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沒了
不爭先
王陽明認為,人生不要處處爭先,否則就是槍打出頭鳥。易經中曾有潛龍勿用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但是不爭不代表放棄了與人比拼的幹勁,因為我國哲學思想都是互相辯證來看的,所以不爭的目的,其實是別人無法和我們爭,正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王陽明的這「三不問和四不爭」,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方法,越是不爭不問,越能好運連連,生活也會過得更加充實。很多東西我們越是爭取,越得不到,但是靜下心來仔細思考,用「不爭不問」的人生態度去處世,那麼曾經得不到的東西會自動來到我們身邊。
人生在世,需要修心。修心一說,無關乎年紀,上至耄耋之年的老者,下至學習工作的青年,都應該保持自己的初心,常常修煉自己的內心。因為一旦心靈強大,就會應付很多生活上的困難。
一個真正的強者,從來不是發達的四肢,而是強大的內心。
那麼如何才能修心呢,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明路。這本《王陽明全集》,是我們獲得強大內心的一把金鑰匙。
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理解「心即理」的哲學思想,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達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絕妙境界。
《王陽明全集》號稱「心學第一書」,讓我們浮躁的心靈得以洗滌和淨化,告訴我們如何「致良知」,如何去「格物」。
讀懂王陽明的心學,對我們以後的人生大有裨益。歷史上著名的張居正、曾國藩、梁啓超、康有為都從這本書中獲取了很多的靈感。
21世紀是一個心學的世紀,同時也是王陽明的世紀,心學思想響徹中外,日本維新,其實也是受到了王陽明心學的影響。
作為中華兒女,讀王陽明的書,即便我們管中窺豹,也能可見一斑,大有收穫!
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強大,成功的機率也會被放大很多倍,這本書正版無刪減,性價比優良,而且知識是無價的,我們學習心學思想,開啟智慧人生,何樂而不為呢?
文 | 國學大觀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