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生有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不爭,其實越能得到

2020-09-05 國學大觀園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明朝1427年,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一個偉大的聖人出現在了這個世界上,若干年後,他所創建的心學理論和知行合一的思想,將傳遍華夏,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軍事家王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告訴人們要找尋自己的良知。世界上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是是善或者惡的,而那句「人之初,性本善」也是解釋不通的。事實上,人出生是無善無惡的,但是良知卻一直存在。


那麼為什麼後來有的人行善,有的人卻作惡呢?其實就是良知被發掘或者蒙塵了,那些行善之人讓自己的心地光明,良知也得到了彰顯,而那些作惡之人,自己的良知被一些錯誤的觀點所掩蓋,因此才有了善惡之分。

善惡是心在動,佛語裡也曾說「一念成魔,一念成神」,一個人的意念,往往是我們激發良知的最有力的工具。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的生活,也時常在名利場中不得施展,鬱郁不得志。很多人去拼命爭取利益,但也有的人看破了物質需求,轉而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因此每個人的思想境界也不盡相同。

其實王陽明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需要做到「三不問和四不爭」,越是不問不爭,我們越能獲得好運,福氣也會不請自來。



三不問

不問結果

有句話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春天我們播種一粒種子,但是到了秋天才會有滿載的收穫。但是也有一些種子或者幼苗中途夭折,這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同理,我們做事情也要有這種「不問結果」的心態,努力把手上的事做好,自然會得到回報。

如果自己付出特別少,卻總要求回報特別多的時候,這是不符合大道的。我們需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不問別人隱私

每個人都有隱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我們不要問別人的隱私,少管閒事,否則就會自討沒趣,朋友間的關係也會因為一句話而變得疏遠。所以我們和別人溝通,要儘可能保護他人的隱私,尊重對方,對方也會尊重我們。


不問人性

王陽明曾說「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需要了解人心的複雜,但是不要試圖去徵服它。因為人心和人性是不斷變化的,而變化的東西我們無法用一個定論去進行總結。只要我們知道它的複雜,並且善意地對待每個人,這就足夠了。


四不爭

不爭小利

很多人看著眼前的利益就想去爭取,並且還冠以「不爭白不爭」的慰藉之語。但是越是爭一些小恩小惠,心胸也會越來越狹隘,氣量也越來越小,眼光也看不長遠。而且爭小利的人,還很容易上當受騙,落入別人的圈套。所以面對小利,我們要保持謙和忍讓,吃小虧其實是佔大便宜。


不爭口舌

口舌之爭好比是下山的猛虎,很容易傷到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人總是和別人爭吵,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彼此抬槓,可以說這種人是做不成大事的。錙銖必較,最後的結果是好運氣一點點消耗,那些機會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不爭虛名

人可以適當在名利場中遊走,但是不能過於的沉迷。很多人為了一個虛名,可以說是煞費苦心,這樣如何能做到無欲則剛?一切的名譽,其實最後只不過是一場夢幻,正如《紅樓夢》中的好了歌一樣:

世人都曉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沒了



不爭先

王陽明認為,人生不要處處爭先,否則就是槍打出頭鳥。易經中曾有潛龍勿用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但是不爭不代表放棄了與人比拼的幹勁,因為我國哲學思想都是互相辯證來看的,所以不爭的目的,其實是別人無法和我們爭,正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生就應該讀一讀王陽明

王陽明的這「三不問和四不爭」,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方法,越是不爭不問,越能好運連連,生活也會過得更加充實。很多東西我們越是爭取,越得不到,但是靜下心來仔細思考,用「不爭不問」的人生態度去處世,那麼曾經得不到的東西會自動來到我們身邊。

人生在世,需要修心。修心一說,無關乎年紀,上至耄耋之年的老者,下至學習工作的青年,都應該保持自己的初心,常常修煉自己的內心。因為一旦心靈強大,就會應付很多生活上的困難。

一個真正的強者,從來不是發達的四肢,而是強大的內心。

那麼如何才能修心呢,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明路。這本《王陽明全集》,是我們獲得強大內心的一把金鑰匙。


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理解「心即理」的哲學思想,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達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絕妙境界。

《王陽明全集》號稱「心學第一書」,讓我們浮躁的心靈得以洗滌和淨化,告訴我們如何「致良知」,如何去「格物」。

讀懂王陽明的心學,對我們以後的人生大有裨益。歷史上著名的張居正、曾國藩、梁啓超、康有為都從這本書中獲取了很多的靈感。

21世紀是一個心學的世紀,同時也是王陽明的世紀,心學思想響徹中外,日本維新,其實也是受到了王陽明心學的影響。

作為中華兒女,讀王陽明的書,即便我們管中窺豹,也能可見一斑,大有收穫!

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強大,成功的機率也會被放大很多倍,這本書正版無刪減,性價比優良,而且知識是無價的,我們學習心學思想,開啟智慧人生,何樂而不為呢?


文 | 國學大觀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越能「積德積福」
    老祖宗曾說:「只有不問,方能無疑;只有不爭,方能無憂」,心學大師王陽明必然也明白這一個道理,他告誡後人"三不問,四不爭"。王陽明:"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越能"積德積福"三不問,一不問人心王陽明:「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常言道:人心隔肚皮。猜人心就好似隔皮猜瓜,難知好壞。
  • 古人講:「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的人,越能「積德積福」
    古人講:"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的人,越能"積德積福"老祖宗曾說:「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心學大師王陽明勢必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告誡後人"三不問,四不爭"。古人講:"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的人,越能"積德積福"三不問,一不問人心王陽明:「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
  • 真正的高手,會做到三不問、四不爭
    其實就是良知被發掘或者蒙塵了,那些行善之人讓自己的心地光明,良知也得到了彰顯,而那些作惡之人,自己的良知被一些錯誤的觀點所掩蓋,因此才有了善惡之分。善惡是心在動,佛語裡也曾說「一念成魔,一念成神」,一個人的意念,往往是我們激發良知的最有力的工具。
  • 人生「三不問」「四不爭」
    「三不問」與「四不爭」俗話說得好:人心隔肚皮。猜人心就像是隔皮猜瓜,難知好壞。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逞一時口舌之快,只能贏得暫時的勝利。養一顆包容的心,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不沉迷於物慾,保持一種超然的心境。在平凡的生活中,修養自己的心靈,我們也能在芸芸眾生中,活得更精彩。不爭之人,反而比能爭的、會爭的更有福。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一輩子堅持「2不問3不爭」,積德積福
    引言:王陽明作為中國古代聖賢之才,對中國古代心學頗有造詣,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雖然早年幾經波折,但在後來的"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加深了對人生道路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思想境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在王陽明晚年時期,對人的生命有了新的感悟:"2不問3不爭"。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一輩子堅持"2不問3不爭",積德積福
    頗有造詣,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雖然早年幾經波折,但在後來的&34;後,王陽明加深了對人生道路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思想境界,達到&34;的目的,在王陽明晚年時期,對人的生命有了新的感悟:&34;。其實我們應該要這麼想——把人生當作一個旅途來看待,過程就是沿路的風景,我們在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不讓自己出錯,不僅能正確地得到既要的結果,還能沿路體驗這過程中的景色、樂趣與經驗。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就要做到「2不問3不爭」,生活越過越順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就要做到「2不問3不爭」,生活越過越順什麼是真正有本事的人?有錢有人脈?不,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是能夠在困境中挺過來,能將人生過圓滿的人。王陽明就是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一生經歷坎坷,被宦官劉瑾陷害,被貶到貴州龍場這樣的人間地獄,但是他堅強的活了過來!終於悟出了王陽明心學,終於走向了人間輝煌!
  • 王陽明: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須做到三不問四不爭,積德積福
    是人都會有矛盾,有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有些人看似雲淡風輕,卻不知,雲淡風輕背後隱藏的是大智慧。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比如曾國藩、王陽明,都是經歷過逆境不順的人,但最後都成為了聖人,這是因為他們都做到了三不問四不爭。
  • 王陽明透露: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堅持2不問,3不爭!積德積福
    後來通過自己的這些經歷寫出了王陽明心學,飽受後人稱讚,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王陽明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堅持2不問,3不爭!不問無關自己的事和自己無關的事情,就不要管。其實我是指不管閒事,當然見義勇為不算。閒事是指的不插手不幹預別人的人生。當你說的話不夠份量時,沒有人會聽你的建議,你管的越寬,別人越不在乎你,只會覺得你多管閒事。不問將來的事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在王陽明看來過程比結果重要得多。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都能做到3不問,4不爭!早懂少吃虧
    人字有兩筆 : 一筆寫執著,一筆寫放下。終有一天,我們將會不問不爭。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像王陽明就是真正聰明的人,輝煌過失落過,本是普通人,卻成為了千古聖人,秘訣就是一輩子做到了3不問,4不爭。
  • 王陽明:男人做到「二不問,三不爭」,方能避小人,成大器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從天堂墮入地獄,起落無數,磨難不斷。但王陽明卻始終沒有自暴自棄,最終悟出警醒後人的王陽明心學。王陽明:男人做到「二不問,三不爭」,方能避小人,成大器。在王陽明看來,只要修好這顆心,便能百折不撓,在為人處世上便能不為其所累,這是一種心靈境界。那麼怎樣才能擁有這種心境呢?王陽明:男人做到「二不問,三不爭」,方能避小人,成大器。
  • 王陽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
    古語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世間萬物,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探個究竟,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爭個高低輸贏。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曾說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
  • 王陽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與君共勉
    王陽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與君共勉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老祖宗曾說:「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心學大師王陽明勢必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告誡後人你之所以一事無成,不是因為你沒錢沒人脈,而是因為沒有遠離這兩種人。受到後世這麼多人的追捧,已經證明了他的實力。但從一個5歲才開口說話的貪玩孩子,到一個從祀孔廟的集大成者,王陽明這輩子也沒少吃苦頭。
  • 王陽明:一個男人須堅持「2不問3不爭」,方能成大事
    王陽明告訴我們,男人要想幹成大事,須得2不問3不爭。不問不關自己的事不問不關自己的事就是不摻和別人的人生,你不過只是個人微言輕的普通人,管得越多,只會讓別人越發嘲笑你。人生沒有什麼唯一正確的選擇,只要你想,結果就在那不偏不倚。不爭口舌堅持自己的良知,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別理會別人的議論,你過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且理會的結果不過是使得他們得存進尺罷了。
  • 王陽明:人生在世學會四不爭,才是真正的聰明人,知道哪四不爭嗎
    還有人說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人物,「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可以說歷代名人偉人都非常認同王陽明的思想和功績。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王陽明所說的「4不爭」到底是哪4不爭。1、不爭面子王陽明:「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中國有句俗語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4不爭!積德積福
    像曾國藩,王陽明就是真正聰明的人,他們雖然有過低谷,本來就是個普通人,但最後卻成為了聖人,因他們的秘訣就是一輩子3不問,4不爭不問與你無關的事世上事千頭萬緒,冗雜萬千;世上事又簡單明了,枝葉分明。不問未來的結果《增廣賢文》中有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泰戈爾曾說:「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而我已飛過。」江水奔騰,不因一去不返而抗拒東流。
  • 王陽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與君共勉
    王陽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與君共勉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家。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 王陽明:多有不爭,才會少憂。
    為人處世中,爭與不爭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若能擁有「水德」,做到善利萬物而不爭,那就是有大格局之人。明代大儒王陽明,心學大家,在哲學等方面成就卓越。少年時期的王陽明志向高遠,他認為人生的第一等事就是「讀書做聖賢」。
  • 王陽明:聰明人有三不問、三不爭,早參透,早受益
    世界之大,總有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人世紛雜,也總會有氣不過、看不順眼的人出現。但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太執著於這些人和事,無需尋根究底,也無需非要一較高下。古語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
  • 王陽明:聰明人有三不問、三不爭,早參透,早受益
    世界之大,總有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人世紛雜,也總會有氣不過、看不順眼的人出現。但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太執著於這些人和事,無需尋根究底,也無需非要一較高下。古語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