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的俏皮話---《二馬》中的京片子

2020-12-16 趙哥談設計

在倫敦看過的「藍色銘牌」(Blue plaque)恐怕不少,可牌子上有中國字兒的,絕屬稀罕:在倫敦荷蘭公園附近,有個掛著藍牌兒的房子,差不多100年前,老舍先生曾在這裡住過。(藍色銘牌(Blue plaque)是一種安置在公共場合的永久標記,標記知名人物的家或工作場所,以紀念當時的人或事,是一個歷史記號。)

說是探訪,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像貝克街221B那樣的「福爾摩斯博物館」可以參觀,唯獨有的,就是老舍故居外的那塊藍牌兒。除此之外,St.James Garden 31號,和其他的維多利亞式住宅區,毫無區別。

那時候,老舍先生住三層,在窗口抽菸時,應該時常看著房子對面的詹姆斯花園吧。不只是花園,我現在在倫敦所見的許多,都應該還是一如往昔吧。老舍先生已然不在,他眼中的倫敦究竟是個什麼樣兒,恐怕是與本人無從考證了,還好我可以去讀他的書。於是,我想起來重讀《二馬》。人在英國的,都應該去讀讀,從舊故事裡找找當今倫敦的影子,也讓你看看我們現在活得多幸福。

前面只是起了個頭,解釋了為什麼我又翻出這本老書來讀。正題還沒談,現在開始談。可還沒讀完,只能談一點。

有人翻開《二馬》想看看老英國什麼樣,英國人又操著什麼腔調過日子。只可惜,《二馬》裡的英國人,各個操著口京片子。有人失望了,說開什麼玩笑,簡直就是「炸魚蘸甜麵醬」,串了味了!我倒覺著挺可愛。人在英國,眼睛裡瞧得也都是英國景兒,你以為你就搖身一變成了藍眼珠黃頭髮的「洋鬼子」了?並不是,骨子裡的中國人,老北京,用東方的筆調寫英國,用北京的方言說倫敦,一點兒毛病沒有。因為中國留學生、新移民在這裡過的,就是這麼個「炸魚蘸甜麵醬」,不倫不類的日子。

別人把話說出來的時候,無論是倫敦音,還是印度腔,我們入耳的時候,總喜歡給加上點家鄉味兒。舒服,順耳。

《二馬》中,心比天高,啥也不幹的老馬先生,雖迂腐,倒也從頭一天出門就曉得了「東西文化不能調和」 :「老馬先生把駝絨緊身法蘭絨汗衫,厚青呢衣褲,全穿上了。還怕出去著了涼,試著把小棉襖絮在汗衫上面,可是棉襖太肥,穿上系不上褲子。於是罵了鬼子衣裳一頓,又把棉襖脫下來了。……要不怎麼說,東西文化不能調和呢!看,小棉襖和洋褲子就弄不到一塊兒!……」他眼睛裡瞅見的,是英國的景兒,心裡琢磨的,是英國的事兒,但他瞅的方式和琢磨的腔調,無一不是老北京的樣式兒。在古玩店裡,他琢磨著怎麼給隔壁店家個小釘子碰。「然後坐在小椅子上自己想著碴兒笑:你們的買賣好哇,架不住咱不理你!俗氣!」 酒館裡, 在牆角買醉的四個老頭兒,在他眼中也是「兩腿擰著麻花扭出去」的。恐怕那一瞬間,他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因為上次在八大胡同喝成醉貓的時候,他眼裡也看到過同樣的景象。只不過那四個老頭穿的是大褂,這四個老頭穿的是洋行頭。老馬先生在倫敦也過著老北京的日子,操著老北京的腔調。讓他改?怎麼改的了,別說那時候的他了,現在的你也未必改的了。

老馬先生不僅自己說著俏皮話,還讓周圍一眾英國佬跟著走了腔串了調。作為早期移民,從海上漂了四十餘天,來了這裡,誰不希望能不跟腔搭調,能出出自己的聲音,哪怕是病時的哼哼,也就知足了。在老馬先生那個時候,哪能做到,也就是在小說裡寫寫,過過嘴癮罷了。直至現在,這恐怕也還是新一代留學生和移民的理想。

溫都姑娘傲慢,但收拾狗時一句「跟我洗澡去,你個小髒東西子!」盡顯調皮,似乎和大雜院裡隔壁的二丫頭沒什麼兩樣。

溫都寡婦保守,操著京片子跟女兒抬槓時雖是抱著尊貴的小狗,那腔調倒也像極了老北京胡同口納鞋底子的老太太:「拿破崙,寶貝兒,來!幫助我跟她抬槓!她沒事兒去聽些臭議論,回家來跟咱們露精細!是不是?寶貝兒?」

老馬先生迂腐,琢磨茶壺價碼時故意拿腔作調,是不是一秒鐘穿越回了琉璃廠,像個在店跟前兒顯擺新貨的大爺:「對,來,咱看上一看。」馬老先生把這幾個字說得真象音樂一般的有腔有調。

老馬的兒子馬威,跟爹不是一個風格,算是靠譜青年了,但也時不時自言自語的怨天尤人上兩句:「看看人家!掙錢,享受!快樂,希望!看看咱們,省吃儉用的苦耐——省下兩個銅子還叫兵大爺搶了去!哼!……」

北京腔裡的倫敦生活,讓高傲的不那麼高傲,迂腐的不那麼迂腐,痞氣的不那麼討人厭,正氣的也不至於不食人間煙火。連溫都寡婦的那條狗——那隻自小長在倫敦,天天養尊處優的拿破崙,也沒了高傲勁兒,天天逮誰啃誰的腳後跟。「拿破崙起來便到園中細細聞了一回香氣,還帶手兒活捉了兩個沒大睡醒的綠蒼蠅吃。」

京腔京韻出現在對倫敦的描寫中,似乎不顯恰當,但離了京腔京韻的英國人,老舍先生恐怕更是不會喜歡。他本不很喜歡英國人,他們傲慢保守,正因為不喜歡,他也覺得自己「沒寫出幾個像樣的英國人口」。1925年,在英國的日子,恐怕不會多舒服。有鄉愁的時候,跟故事裡操著京片子的英國人對上幾句話,或許倒能覺得周遭多了幾分友好。

相關焦點

  • 老舍在小說《二馬》中講了什麼?
    老舍在小說《二馬》中講了什麼?文/長洲一騷人圖/同名電視劇《二馬》劇照聽張愛玲說,她母親蹲在馬桶上看《二馬》,一邊看一邊笑,我估摸著除了佩服老舍的京式幽默,恐怕一半兒也是苦笑吧!老舍就在這樣的民族苦難的圖景下寫出了《二馬》。「二馬」是一對中國父子。老馬與小馬去英國辦差,寄居的房東是一對母女,由此二馬展開了一段異國之旅。《二馬》的故事其實就是二馬與房東太太母女時間的故事。這裡面有文化上的衝突,他們之間的故事夾雜著成見與欣賞,所以說二馬的故事也象徵著東西方文化上的衝突與交融。
  • 《二馬》:老舍的夢想,當代的演繹
    兩個漂洋過海來到異國的中國父子,一對相依為命充滿成見的英國母女,老舍《二馬》要講述的,不僅是橫亙在文化差異與世俗眼光之間的愛情與萌動,更是一代華人在倫敦的際遇,一個舊國度與新世界的碰撞。而創作近一百年後,這部小說被搬上話劇舞臺,似乎又有了另外的意味:百年前的偏見與愚昧尚未消弭,新的矛盾與荒謬已經登場。在老舍的創作體系中,《二馬》是不常被提起的一部。小說完成於老舍進行長篇創作的初年。
  • 話劇《二馬》:演繹京味風趣與英式幽默
    幽默反映中西文化衝撞   老舍小說《二馬》講述了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在英國倫敦的遭遇和經歷。這部小說以從中國前往英國倫敦的老馬和小馬為主要人物,講述了「二馬」與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以及華人在倫敦的境遇,於「京味兒」和「英倫範兒」的配搭之間,演繹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異國故事。
  • 話劇《二馬》:在愛情和玩笑背後,老舍還有不甘
    然而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二馬》都不算老舍的典型作品。他的作品常讓人想起前門樓子、胡同裡天井旁的柿子樹、天空中呼嘯的鴿哨。《二馬》劇照  張睿 圖然而在小說《二馬》裡,登場的是英國的汽車、商業街上的古玩店、帽子店裡的年輕女店員。
  • 在國家話劇院「邂逅」老舍《二馬》愛情故事令人啼笑皆非!
    ——老舍為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入圍本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的話劇《二馬》於今晚在國家話劇院上演。展現兩代人異國沉浮 《二馬》深探人性之美老舍小說《二馬》講述了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在英國倫敦的遭遇和經歷。
  • 老舍話劇《二馬》將登國家大劇院
    展現兩代人異國沉浮    《二馬》深探人性之美    老舍小說《二馬》講述了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在英國倫敦的遭遇和經歷。這部小說以從中國前往英國倫敦的老馬和小馬為主要人物,講述了「二馬」與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以及華人在倫敦的境遇。    老舍用充滿幽默的筆墨描繪了老馬和小馬這兩個標題人物。
  • 想當年|《二馬》的幽默與沉痛,都根植於老舍熱愛的語言
    他在《從孩子的照相說起》中說:「其實,由我看來,所謂『洋氣』之中,有不少是優點,也是中國人性質中所本有的,但因了歷朝的壓抑,已經萎縮了下去,現在就連自己也莫名其妙,統統送給洋人了。」在關於魯鎮的系列小說中,魯迅塑造了一批好面子、講規矩、旁觀、勢利、膽怯、精神勝利、愛當奴才的人物,藉以批判他眼中國民性消極的一面。
  • 老舍名著改編話劇《二馬》將來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孟迷)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英倫範兒漫畫幽默劇《二馬》,去年在北京和上海上演,不僅獲得了文化圈和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還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火爆局面。8月22—23日,《二馬》將在深圳南山文體中心劇院與鵬城觀眾見面。
  •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愛意
    《二馬》是老舍早期三部長篇小說中的翹楚,它的創作背景同《老張的哲學》和《趙子曰》相比有所不同。《二馬》不只是講中國人自己的事,它以馬則仁、小馬父子從北京到倫敦生活為經,以中英兩國國民性的比較為緯,展開了廣闊而又複雜的畫面。如果評選中國現代作家中誰的作品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那麼我一定首推老舍!
  • 《二馬》又雙叒登上海舞臺 演繹老舍筆下的傲慢與偏見
    在散文《私語》裡,張愛玲曾經寫道:「《小說月報》上正登著老舍的《二馬》,雜誌每月寄到了,我母親坐在抽水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讀出來,我靠在門框上笑。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喜歡《二馬》。」 小說《二馬》講述了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老馬和小馬遠赴倫敦繼承古玩鋪子,因租住在英國溫都太太家裡而引發悲喜故事。誕生近百年,老舍這部早期的扛鼎之作鮮有改編。
  • 老舍《二馬》再現江城舞臺
    本報訊(記者王娟 實習生王珊 通訊員滑凌雲)《二馬》是老舍先生早期創作的一部作品,描寫了一對中國父子在英國的生活經歷。8月30日,根據這部作品改編的同名話劇將在武漢劇院亮相,帶領觀眾在嬉笑怒罵中洞見兩個民族的碰撞。
  • 老舍《二馬》:帶你感受「京味兒」話劇的英倫範
    亂世中,道德和感情的邊界總是分外模糊。也因此,民國時期的愛情才如此別樣。話劇《二馬》展示文化差異老舍的《二馬》為我們展示了究竟什麼才是人生百態,愛恨情仇。在劇中的溫都太太和老馬的愛情故事側面印證了有關感情中相互尊重的必要。
  • 老舍小說《二馬》首次改編成話劇,11月亮相首都劇場
    在談到《二馬》的寫作動機時,老舍曾說:「不是由於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寫,而是在比較中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處,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著些什麼;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可是我更注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性。」 這部小說以從中國前往英國倫敦的老馬和小馬為主要人物,講述了二馬與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以及華人在倫敦的境遇。
  • 老舍《二馬》改編成話劇:迴避東西方文化碰撞,選擇人與人的隔膜
    在談到《二馬》的寫作動機時,老舍曾說:「不是由於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寫,而是在比較中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處,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著些什麼;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可是我更注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性。」這部小說以從中國前往英國倫敦的老馬和小馬為主要人物,講述了二馬與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以及華人在倫敦的境遇。老舍用充滿幽默的筆墨描繪了老馬和小馬這兩個標題人物。
  • 老舍小說《二馬》首次改編話劇 用幽默筆墨寫人間百態
    10月9日下午,小說原作者老舍先生的女兒、《二馬》文學顧問舒濟,劇本策劃關紀新,該劇導演、編劇兼主演方旭偕全體主創和演員在北京正乙祠戲樓亮相,講述將這部融合了英式幽默和老北京韻味的小說搬上話劇舞臺的因緣故事。 小說《二馬》 用幽默筆墨寫人間百態 《二馬》寫於1929年的英國,是老舍回國之前的最後一部小說,也是他早期小說的扛鼎之作。
  • 京片子與港臺腔
    昨日在寫有關」明日黃花」和「昨日黃花」時,提到王小波在他的《京片子與民族自信心》一文裡也用了「昨日黃花」,於是便注意到語言和民族自信心的關係似乎這「京片子」的存亡居然成了「民族自信心」的測量標杆。只是不清楚王小波知不知道這「京片子」的來歷,知不知道這「京片子」據說恰恰是來自「胡語」,也就是外族話甚至是外國話。所以我們的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沒有選擇「京片子」,而是選擇了河北省灤平縣,一個與北京城隔了一座大山的小縣城的方言作為語音標準。
  • 老舍經典《二馬》首登舞臺 斯琴高娃大讚幽默詼諧
    《二馬》以從中國前往英國倫敦的老馬和小馬為主要人物,講述二馬與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華人在倫敦的境遇。與人們熟悉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相比,《二馬》並不含有太多悲涼的色彩,老舍用筆細膩幽默,將中西交錯的異國情緣、英倫風土人情悉數展露。雖然講的是發生於倫敦的故事,老舍卻用他經典的「京味兒」加以渲染,插科打諢、幽默詼諧,讓人牢牢記住故事中的藝術形象。
  • 老舍《二馬》改編話劇 京城風味和英式幽默相映成趣
    這部作品,就是老舍早期作品小說 《二馬》。小說寫於1929年,當時的老舍正置身於英國。小說以從中國前往英國倫敦的「老馬」和「小馬」為主要人物,講述了「二馬」與房東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華人在倫敦的境遇。
  • 老舍經典小說舞臺首度呈現 「全男班」演員演繹《二馬》
    由方旭改編並導演、演出的話劇《二馬》,是這部老舍小說在舞臺上的首度呈現,也是方旭自《我這一輩子》《貓城記》《離婚》之後,與老舍作品第四次結緣。話劇《二馬》將於6月23/24日在南京保利大劇院連演兩場,請到舒乙、舒濟擔任文學顧問,由斯琴高娃擔任藝術顧問。
  • 老舍早年小說《二馬》將首登話劇舞臺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專電(記者白瀛)1999年,老舍的小說《二馬》曾被搬上電視螢屏,由陳道明、梁冠華主演;17年後,它將被搬上舞臺,將於11月16日在首都劇場開啟京滬巡演。該劇通過老馬和小馬父子與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展現了上世紀20年代華人在倫敦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