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小說《二馬》中講了什麼?

2020-09-04 長洲一騷人

老舍在小說《二馬》中講了什麼?

文/長洲一騷人

圖/同名電視劇《二馬》劇照

聽張愛玲說,她母親蹲在馬桶上看《二馬》,一邊看一邊笑,我估摸著除了佩服老舍的京式幽默,恐怕一半兒也是苦笑吧!

1924年老舍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期間,他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本文就《二馬》的藝術表現與主旨作淺顯的探討。

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徹底打開了中國這個古老帝國的大門,他們發現這扇大門裡除了有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有滿目瘡痍,這些都讓他們感到興奮,仿佛一支全副武裝的軍隊進入滿是黃金但武器陳設簡陋的原著民村落,可想而知,瘋狂的掠奪就此展開了,以後長達百餘年時間裡中國都處於這種苦難的境地中。

老舍就在這樣的民族苦難的圖景下寫出了《二馬》。「二馬」是一對中國父子。老馬與小馬去英國辦差,寄居的房東是一對母女,由此二馬展開了一段異國之旅。《二馬》的故事其實就是二馬與房東太太母女時間的故事。這裡面有文化上的衝突,他們之間的故事夾雜著成見與欣賞,所以說二馬的故事也象徵著東西方文化上的衝突與交融。二馬的故事中的主線就是老馬與房東溫都太太之間的情感故事,以及小馬追求房東太太女兒瑪麗的故事。但是以上兩段感情都沒有結局,老馬的愛情因為文化的鴻溝難以逾越,溫都太太與老馬沒能走到一起,小馬因為是單相思,瑪麗根本不愛他,因此他也不得不傷心的離開了倫敦。在《二馬》中,老舍講述了這個令人苦笑不得的愛情故事,行文中嘻笑怒罵,筆鋒犀利辛辣,批判了中國人的盲目、懶惰、不思進取以及柔弱怕事的性格,小說也在令人捧腹中譴責了文化偏見。二馬代表的實際上就是舊中國與新中國的縮影。

老舍在小說第一段最後一章末句寫到馬威給李子榮留了一張便條,便條上是這麼寫的:「子榮兄:謝謝你!小鑽石戒指一個祈交溫都姑娘。再見!威。」馬威無望的愛情表明了他那澄明的希望,也隱喻了當時中國人的希望,誰都看不好的愛情不可怕,只要人的心性還在就有希望,馬威還有心性,所以他還有希望得到愛情雖然不見得是溫都姑娘的愛情。小說行文至此我們該明白了二馬的形象隱喻了太多東西,老舍苦心經營二馬的人物性格形象,小說的基調始終在詼諧中透露著酸楚,這種酸楚不僅貫穿了馬威的心路歷程,也時刻的在折磨著老舍以及我們這些讀者(尤其是張愛玲那一代知識分子恐怕是感觸非常深刻吧,她聲稱一直非常喜歡老舍的《二馬》,認為是傑作)

老馬是個典型的老派中國人,迂腐陳舊卻又自視甚高,雖然民國了,但思想還是滿清時代!老馬看不慣他在倫敦的古董行夥計李子榮的生意經,認為李子榮簡直就是個唯利是圖的洋鬼子。

「馬先生繞著圈兒想,越想自己的理由越充足,越想越離事實遠,越離事實遠越覺得自己是真正好中國人,——李子榮是黃臉洋鬼子!"

仿佛在他看來一個古董行賺不賺錢都不要緊,面子最重要。由此可見,他一貫的標準仍然還是那套中國式的,不知變通,充滿成見,乃不知當今世界唯以利益是圖,國家子民才能安康富足立足立本。而小說中的夥計李子榮正是一位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年輕人,他們心懷夢想,但卻並不被保守的老馬們看好。

與李子榮一樣,馬威不僅代表了新一代的中國人,同時也代表了當時中國未可預測的未來:迷茫、痛苦,但在迷茫痛苦中隱約孕育著一種無法說清楚的決心。馬威的出走也是一個隱喻,他自傳統家庭中出走,但他要出走向何處?這個疑問可以替換為:中國要從古老文明中蛻變,但中國要走向何處?

這是一個多麼大的主題呀!但老舍先生沒有給我們明確馬威的去向,而是留給我們一個無限的想像空間,留給我們無限的希望與寄語!

中國人不必要完全捨棄我們名族的精神傳統,因為這是底色,是關於根基的東西。然後經濟、科學、法律等都是興邦的手段。老舍先生在小說《二馬》中就曾動情的說:

「倫敦買不到老紹興,嗐!還是回國呀!老馬始終忘不了回國,回到人人可以賞識踏雪尋梅和煙雨歸舟的地方去!中國人忘不了「美」和「中國」,能把這兩樣充分的發達一下,中國的將來還能產出個黃金時代。把科學的利用和美調和一下,把不忘祖國的思想用清明的政治發展出來,中國大有希望呀!」

老舍是語言大師。他的小說或這話劇都有著強烈的語言特色,思想之深刻恐怕算是大師中的大師。他在《二馬》的寫作上不滿足於影射,他直抒胸臆的表達自己得看法,讓每一個讀者都感同身受。談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壓迫,造成的種種不公平,他突然滿腔熱血與怒火!用直白的文字表達自己的不滿:「二十世紀的「人」是與「國家」相對待的:強國的人是「人」,弱國的呢?狗!中國是個弱國,中國「人」呢?是——!中國人!你們該睜開眼看一看了,到了該睜眼的時候了!你們該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時候了!——除非你們願意永遠當狗!」如此直抒胸臆,可謂是振聾發聵!

談到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老舍內心似乎都在滴血,他直截了當的寫到:

「作小說的,寫戲劇的,作電影的,描寫中國人全根據著這種傳說和報告。然後看戲,看電影,念小說的姑娘,老太太,小孩子,和英國皇帝,把這種出乎情理的事牢牢的記在腦子裡,於是中國人就變成世界上最陰險,最汙濁,最討厭,最卑鄙的一種兩條腿兒的動物!」

熟悉影視的讀者一定會知道,傅滿洲這樣的中國式大反派就是西方世界對中國人的想像,他們認為中國人就是這樣的:奸詐、猥瑣。

老舍還藉由伊姑娘對馬威說的話,表達的讀書救國的重要性:

「英國真有幾位真念書的,真人才;這幾個真人才便叫英國站得住腳。一個人發明了治霍亂的藥,全國的人,全世界的人,便隨著享福。一個人發明了電話,全世界的人跟著享受。從一有世界直到世界消滅的那天,人類是不能平等的,永遠是普通人隨著幾個真人物腳後頭走。中國人的毛病也是不念書,中國所以不如英國的,就是連一個真念書的人物也沒有。馬威,不用瞎著急,念書,只有念書!」

老舍先生思想之深刻,令人欽佩,他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寫了《二馬》這樣的傳世傑作,該長篇小說也是他旅居倫敦的最後一篇長篇小說,小說的技巧是新式的,是老舍新小說的代表作。不要說當時讀起來會讓人哭笑不得,現在再看先生的小說,我們仍然會感慨良多,也會想起很多哭笑不得的事。因為時至今日,我們周邊還有許多「二馬」一樣的人物,還有許多「二馬」式的困境。過了半個多世紀了,小說《二馬》仍然給我們許多啟示,謹以此文緬懷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

相關焦點

  • 老舍小說改編話劇《二馬》來穗
    話劇《二馬》本周末在廣州上演。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二馬》是老舍早期創作的一部作品,故事發生在距今90多年前的1926年的英國,源於老舍早年的旅英生活。2017年,老舍筆下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被搬上舞臺,由同名小說改編話劇《二馬》將於8月18日至19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    據悉,這是《二馬》首度在話劇舞臺上呈現,老舍之女舒濟擔任本劇文學顧問。身挑導演、編劇、演員三職的方旭帶領全男班陣容,延續老舍風趣的語言,於「京味兒」和「英倫範」的配搭之間,幽默反映一代華人在倫敦的際遇,透視一個舊國度與新世界的碰撞。
  • 8月中,觀《二馬》感受老舍
    《二馬》劇照。大劇院供圖    南都訊 記者許曉蕾 通訊員 姚惠 一個北平與倫敦的嬉笑故事,一出傲慢與偏見的中西演繹。8月18日- 19日,老舍同名小說改編話劇《二馬》將登陸廣州大劇院,重現老舍經典幽默。《二馬》是老舍先生早期創作的一部作品,描寫了二馬父子在英國的生活經歷。    20 17年,老舍筆下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被搬上舞臺,身兼導演、編劇、演員三職的方旭更憑該劇奪下2017年「壹戲劇大賞」最佳男演員,加冕「戲劇帝」。
  • 老舍女兒看好話劇人改編《二馬》
    16年後,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嘉會本末文化藝術創作有限公司、北京樸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根據老舍先生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11月16日至17日在首都劇場首演。昨日,老舍先生的女兒、《二馬》文學顧問舒濟(右圖),劇本策劃關紀新,該劇的導演、編劇、主演方旭等主創人員共同亮相正乙祠,娓娓道來這部融合了英式幽默和老北京韻味的小說首度搬上話劇舞臺的因緣故事。
  • 老舍小說《二馬》首次改編成話劇,11月亮相首都劇場
    《二馬》海報老舍小說《二馬》講述了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在英國倫敦的遭遇和經歷。今年,它將首次被搬上話劇舞臺,於11月16-17日在首都劇場首演,12月3日-4日亮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10月9日下午,小說原作者老舍先生的女兒、《二馬》文學顧問舒濟,劇本策劃關紀新,該劇導演、編劇兼主演方旭攜全體主創和演員在北京正乙祠戲樓亮相,講述將這部融合了英式幽默和老北京韻味的小說搬上話劇舞臺的因緣故事。
  • 《二馬》:老舍的夢想,當代的演繹
    兩個漂洋過海來到異國的中國父子,一對相依為命充滿成見的英國母女,老舍《二馬》要講述的,不僅是橫亙在文化差異與世俗眼光之間的愛情與萌動,更是一代華人在倫敦的際遇,一個舊國度與新世界的碰撞。而創作近一百年後,這部小說被搬上話劇舞臺,似乎又有了另外的意味:百年前的偏見與愚昧尚未消弭,新的矛盾與荒謬已經登場。在老舍的創作體系中,《二馬》是不常被提起的一部。小說完成於老舍進行長篇創作的初年。
  • 老舍小說《二馬》首次改編話劇 用幽默筆墨寫人間百態
    10月9日下午,小說原作者老舍先生的女兒、《二馬》文學顧問舒濟,劇本策劃關紀新,該劇導演、編劇兼主演方旭偕全體主創和演員在北京正乙祠戲樓亮相,講述將這部融合了英式幽默和老北京韻味的小說搬上話劇舞臺的因緣故事。 小說《二馬》 用幽默筆墨寫人間百態 《二馬》寫於1929年的英國,是老舍回國之前的最後一部小說,也是他早期小說的扛鼎之作。
  • 老舍早年小說《二馬》將首登話劇舞臺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專電(記者白瀛)1999年,老舍的小說《二馬》曾被搬上電視螢屏,由陳道明、梁冠華主演;17年後,它將被搬上舞臺,將於11月16日在首都劇場開啟京滬巡演。該劇通過老馬和小馬父子與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展現了上世紀20年代華人在倫敦的境遇。
  • 老舍經典小說舞臺首度呈現 「全男班」演員演繹《二馬》
    由方旭改編並導演、演出的話劇《二馬》,是這部老舍小說在舞臺上的首度呈現,也是方旭自《我這一輩子》《貓城記》《離婚》之後,與老舍作品第四次結緣。話劇《二馬》將於6月23/24日在南京保利大劇院連演兩場,請到舒乙、舒濟擔任文學顧問,由斯琴高娃擔任藝術顧問。
  • 話劇《二馬》:在愛情和玩笑背後,老舍還有不甘
    然而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二馬》都不算老舍的典型作品。他的作品常讓人想起前門樓子、胡同裡天井旁的柿子樹、天空中呼嘯的鴿哨。《二馬》劇照  張睿 圖然而在小說《二馬》裡,登場的是英國的汽車、商業街上的古玩店、帽子店裡的年輕女店員。
  • 老舍經典《二馬》首登舞臺 斯琴高娃大讚幽默詼諧
    本報記者 徐顥哲  一篇北平與倫敦的嬉笑故事,一出傲慢與偏見的中西演繹,1929年身處英國的老舍,創作了小說《二馬》。87年後,這部老舍早期的經典首次被改編成話劇,將於11月16日至17日在首都劇場首演。《二馬》文學顧問、老舍長女舒濟,該劇的編劇兼導演方旭等主創人員,前天共同亮相正乙祠戲院,披露了這部融合英式幽默和老北京味道的小說搬上話劇舞臺的因緣。
  • 老舍名著改編話劇《二馬》將來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孟迷)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英倫範兒漫畫幽默劇《二馬》,去年在北京和上海上演,不僅獲得了文化圈和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還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火爆局面。8月22—23日,《二馬》將在深圳南山文體中心劇院與鵬城觀眾見面。
  • 想當年|《二馬》的幽默與沉痛,都根植於老舍熱愛的語言
    「《小說月報》上正登著老舍的《二馬》,雜誌每月寄到了,我母親坐在抽水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讀出來,我靠在門框上笑。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喜歡《二馬》,雖然老舍後來的《離婚》《火車》全比《二馬》好得多。」這是張愛玲讀小說《二馬》的感受,1929年,《二馬》如同一陣北京吹來的烈風,給予文壇強烈震撼,老舍用老辣詼諧的語言,刻畫出清末民初的世情百態。
  • 我是話劇《二馬》編劇/導演方旭,如何將老舍先生的小說搬上舞臺,問...
    我是話劇《二馬
  • 老舍話劇《二馬》將登國家大劇院
    攝影:彭凱劍    由北演出品、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繼去年在北京、上海兩地火爆上演之後,今年將再度登臺亮相,並開啟2017年全國巡演,第一站將登陸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大劇院夏季演出季的開幕大戲,於4月7日至4月9日與首都觀眾見面。
  • 話劇《二馬》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 京味風趣混搭英式幽默
    原標題:話劇《二馬》京味風趣混搭英式幽默   《二馬》劇照 攝影:彭凱劍   作為廣州藝術節·戲劇2017的參演項目,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將於8月18日、19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
  • 在國家話劇院「邂逅」老舍《二馬》愛情故事令人啼笑皆非!
    ——老舍為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入圍本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的話劇《二馬》於今晚在國家話劇院上演。展現兩代人異國沉浮 《二馬》深探人性之美老舍小說《二馬》講述了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在英國倫敦的遭遇和經歷。
  •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愛意
    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幽默的文風與通俗易懂的「京腔」是他作品的兩大特色。熟悉老舍作品的讀者都知道,他的小說多離不開市民生活與「北京」。《二馬》是老舍早期三部長篇小說中的翹楚,它的創作背景同《老張的哲學》和《趙子曰》相比有所不同。
  • 老舍《二馬》改編話劇 京城風味和英式幽默相映成趣
    這部作品,就是老舍早期作品小說 《二馬》。小說寫於1929年,當時的老舍正置身於英國。小說以從中國前往英國倫敦的「老馬」和「小馬」為主要人物,講述了「二馬」與房東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華人在倫敦的境遇。
  • 《二馬》又雙叒登上海舞臺 演繹老舍筆下的傲慢與偏見
    和《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些經典老舍作品相比,《二馬》可能是個稍顯陌生的名字。1929年,老舍置身於英國,創作了這篇小說,這也是他回國前的最後一部作品。《二馬》與《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一起,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創者之一的地位。
  • 老舍同名小說改編話劇《二馬》連赴三地忙展演
    最近,話劇《二馬》很忙。一個月時間裡,他們先後受邀在北京、深圳、澳門三地演出,老舍先生詼諧有趣又不乏黑色幽默的故事,借著演員精彩的表演在三地贏得無差別的熱烈掌聲。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自2018年首演以來已在全國範圍內演出近60場,這一個月來則分別受到第五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第十五屆深圳文博會藝術節、第三十屆澳門藝術節的邀請,在北京、深圳、澳門三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