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之謎困擾著諸多瓷器收藏者,爭論也愈演愈烈,大家各執一詞不肯相讓,卻又拿不出有力的證據,人們只能從古代文獻中意會柴窯的樣子,而不能用實物來證實文獻中的柴窯,無不讓人感到遺憾。
說起柴窯就要先說時代背景,五代後周戰亂紛紛,戰爭對金屬的依賴性很強,而當時人們寵信佛教,以至於大量金屬用來鑄造佛像等。
到了宋代,還實施了銅禁,民間不得私自使用銅器,這讓瓷器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為燒造出精美的瓷器創造了條件。
五代時期瓷器和唐代相比,瓷器胎子明顯變薄,這不僅是製造工藝的進步,還是為了節約成本,邢窯因原材料匱乏而被淘汰給世人提了個醒。
關於柴窯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歐陽修的《歸田集》,但有人提出質疑,這本書裡有很多漏洞,根本就站不住腳,更像是後人借歐陽修的名氣而作。
因為宋代的銅很稀缺,傳世下來的銅器也不多,銅多是用來鑄造錢幣,博物館裡的一件宋代銅罄就說明了問題,銘文記載從製造到使用一共用了39年。
文獻裡描寫柴窯聲如磬,宋代的磬已經不在新星樂器之列,只在皇家祭祀時出現,平時人們聽到的磬聲會是什麼聲音呢?會不會是佛教的銅罄?石罄和銅罄的聲音可是不一樣的,而有人稱汝窯發出的聲音就略帶銅音和木音。
五代瓷器底足改變了唐代玉壁底和假圈足的形制,足牆向外撇,而且足根外側有倒角,這樣做不僅讓瓷器站得更穩,還不容易劃傷人的手,可以說設計很人性化。
為了避免瓷器塌底,故意留出一個類似元代瓷器的乳突痕,瓷器不僅僅是在模仿金屬器,也在摸索屬於自己的道路,可以說五代瓷器給宋代瓷器繁盛打下了基礎。
隨著社會逐漸安定,瓷器製造工藝也越來越好,去掉了化妝土,整體施釉,不再是施釉不到底。
柴窯作為五代瓷器,很有可能保留了五代時期瓷器的特徵,首先胎非常薄,底足向外撇,正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底足多粗黃土。
這一切都源於猜想,相信有一天這個謎團會解開,大家都充滿了期待,可能全世界瓷器收藏者都充滿了期待,如果真相得意解答那將是瓷器收藏圈的頭號新聞。
現如今貼吧裡,還有某些瓷器群內,又或者古玩店裡喝茶閒聊,只要談論起柴窯,大家就有說不完的話題。
正是因為充滿了謎團,才讓柴窯變得更加傳奇,裡面充滿了種種可能性,人人都有參與的空間,這才是柴窯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們不一定要弄清楚柴窯到底是什麼,而是弄清楚人們為什麼對柴窯如此感興趣,是因為它是排在汝窯之前的第一,就像獨孤求敗一樣的存在,收藏簡直是一個江湖,最強的永遠都是傳說,想想實在是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