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代瓷器底足特徵揣測柴窯

2021-01-07 百年酸爺

柴窯之謎困擾著諸多瓷器收藏者,爭論也愈演愈烈,大家各執一詞不肯相讓,卻又拿不出有力的證據,人們只能從古代文獻中意會柴窯的樣子,而不能用實物來證實文獻中的柴窯,無不讓人感到遺憾。

說起柴窯就要先說時代背景,五代後周戰亂紛紛,戰爭對金屬的依賴性很強,而當時人們寵信佛教,以至於大量金屬用來鑄造佛像等。

到了宋代,還實施了銅禁,民間不得私自使用銅器,這讓瓷器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為燒造出精美的瓷器創造了條件。

五代時期瓷器和唐代相比,瓷器胎子明顯變薄,這不僅是製造工藝的進步,還是為了節約成本,邢窯因原材料匱乏而被淘汰給世人提了個醒。

關於柴窯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歐陽修的《歸田集》,但有人提出質疑,這本書裡有很多漏洞,根本就站不住腳,更像是後人借歐陽修的名氣而作。

因為宋代的銅很稀缺,傳世下來的銅器也不多,銅多是用來鑄造錢幣,博物館裡的一件宋代銅罄就說明了問題,銘文記載從製造到使用一共用了39年。

文獻裡描寫柴窯聲如磬,宋代的磬已經不在新星樂器之列,只在皇家祭祀時出現,平時人們聽到的磬聲會是什麼聲音呢?會不會是佛教的銅罄?石罄和銅罄的聲音可是不一樣的,而有人稱汝窯發出的聲音就略帶銅音和木音。

五代瓷器底足改變了唐代玉壁底和假圈足的形制,足牆向外撇,而且足根外側有倒角,這樣做不僅讓瓷器站得更穩,還不容易劃傷人的手,可以說設計很人性化。

為了避免瓷器塌底,故意留出一個類似元代瓷器的乳突痕,瓷器不僅僅是在模仿金屬器,也在摸索屬於自己的道路,可以說五代瓷器給宋代瓷器繁盛打下了基礎。

隨著社會逐漸安定,瓷器製造工藝也越來越好,去掉了化妝土,整體施釉,不再是施釉不到底。

柴窯作為五代瓷器,很有可能保留了五代時期瓷器的特徵,首先胎非常薄,底足向外撇,正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底足多粗黃土。

這一切都源於猜想,相信有一天這個謎團會解開,大家都充滿了期待,可能全世界瓷器收藏者都充滿了期待,如果真相得意解答那將是瓷器收藏圈的頭號新聞。

現如今貼吧裡,還有某些瓷器群內,又或者古玩店裡喝茶閒聊,只要談論起柴窯,大家就有說不完的話題。

正是因為充滿了謎團,才讓柴窯變得更加傳奇,裡面充滿了種種可能性,人人都有參與的空間,這才是柴窯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們不一定要弄清楚柴窯到底是什麼,而是弄清楚人們為什麼對柴窯如此感興趣,是因為它是排在汝窯之前的第一,就像獨孤求敗一樣的存在,收藏簡直是一個江湖,最強的永遠都是傳說,想想實在是有趣啊!

相關焦點

  • (分享)元代瓷器底足特徵,瓷器新老鑑別,圖解瓷器的底足特徵
    附圖裡,各底部圖樣下面的「青花」、「釉裡紅」等標註是該瓷器所屬的品種。各個時代、各個窯口的瓷器都帶有它們自身不同的DNA,這些不同點在器物的露胎處——底足往往有許多表現。小小的底足能反應瓷器的重要特徵,抓住這些特徵綜合分析,較易找到感覺,避開假貨,真品。簡單介紹幾種底足特徵: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湖米底」、「敲底」、「沾窯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跡。「乳突」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
  • 瓷器的重要特徵-底足鑑定瓷器真偽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極難。
  • 瓷器鑑定底足的25個特徵!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元·青花瓷器——底足特徵(高清 多圖)
    ( 微信號:shgudong )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比喻瓷器的真偽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
  • 明清瓷器底足演變
    洪武時期瓷器底足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
  • 學習瓷器底足-5
    內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銳角折。而內足牆大部分卻較垂直,與成化前後的修足特徵相似。較好一類的瓷器,在足外牆圈線內,開始加繪簡單紋飾,成化時增多。多數外足牆端斜削並落於臺面,內足牆端有稜邊感。個別開始有外足端滾圓的現象。這種形式是明代民窯上乘器皿的特徵之一。
  • 學習瓷器的底足-4
    明洪武青花纏枝碗底2永樂宣德時期瓷器底足底足牆逐漸趨薄,器足由淺至深,由小至大。內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銳角折。而內足牆大部分卻較垂直,與成化前後的修足特徵相似。較好一類的瓷器,在足外牆圈線內,開始加繪簡單紋飾,成化時增多。多數外足牆端斜削並落於臺面,內足牆端有稜邊感。個別開始有外足端滾圓的現象。這種形式是明代民窯上乘器皿的特徵之一。
  • 瓷器鑑賞,通過底來辨別瓷器特徵
    瓷器的收藏對於一般藏友價值和真假是最重的瓷器的價值和年款是成正比的,是官窯還是民窯,有款和沒有款區別是很大的。底足可以說是鑑別真假的重要依據,瓷器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假,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
  • 學習瓷器的底足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柴窯的特徵-上青天下黃土中神龍人長久
    柴窯的特徵應是:「上青天,下黃土,中神龍,人長久」。1. 豆青釉,滋潤細媚,宛若碧玉。釉面已無火光,更加顯得寧靜與素雅,充分展現出中國古瓷工藝對玉質釉的無上追求。2. 器內底部有若隱若現,似花非花,釉色自然流動的細紋(似蚯蚓走泥紋)。3.
  • 絕跡千年柴窯瓷器成都現真身?
    自古以來,國人對柴窯的爭議不斷,已然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樁懸案。  3月6日,成都收藏家於先生向華西都市報記者爆料,稱自己手中有20餘件失傳已久的柴窯瓷器,他說:「柴窯只是民間稱謂,它最科學的名稱應該叫『秘色瓷』。」於先生表示,如果這批瓷器被國家權威機構鑑定為秘色瓷,他願意將其捐贈給四川博物院。
  • 柴窯—美麗的神話
    「柴窯」位居諸窯之冠,但因現在不見傳世品,也未發現窯址而成為千古之謎。留給現代人的就像藏寶圖一樣的一些文獻資料,通過這些「藏寶圖」,能否找到柴窯呢?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都記載了些什麼特徵:一、四如特徵:「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這個是記載最多的,也是普遍認為這12字特徵是判斷是否為柴窯瓷器的標準。
  • 一些館藏明清瓷器的底足與款識
    很多人喜歡收藏的明清瓷器,因為傳世品多同時仿古品更多,所以鑑定時要心中有數。需對器型、釉面、紋飾、胎質、底足、款識等基本特徵有一定識和研究,尤其是足底和款式包含的信息多,是重中之重。文字總結概況和直觀感覺對於認知明清瓷器到底哪個重要?其實沒有必要糾纏不清,那種方法管用就用那種,這些是大家公認的館藏品。
  • 學習瓷器的底足-3
    明清瓷器底足信息豐富,是鑑別的重要方面,主要把握以下幾點:一要認真觀察修足工藝。明代瓷器罐、瓶底足牆多採用削足工藝,盤和碗底足常有跳刀痕跡(圖1);清代瓷器盤和碗底足牆大多修成「泥鰍背」狀(圖2),露胎的盤和罐底常有旋紋。總的看,老瓷器修足自然順暢,新仿品修足呆滯、生硬。二要認真觀察款識。
  • 古瓷器真偽鑑定之底足辨偽法
    但是隨著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場上的古瓷器贗品越來越多,大有「鋪天蓋地」之勢,令人防不勝防。那麼如何鑑定古瓷器呢? 陶瓷鑑定的方法很多,比如看器型、辨胎釉、論紋飾,了解歷史背景等途徑,但對初學者來說,不管是看器型還是翻書,掌握起來都不太容易,那麼突破口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從底足著手。各個時代、各個窯口的瓷器都帶有它們自身不同的DNA,,這些不同點在器物的露胎處——底足往往有許多表現。
  • 耿寶昌:明清瓷器底足玉璧底有何不同?這篇文章教你辨別不同底足
    #關鍵詞:瓷器底足玉璧底瓷器歷來是收藏界比較熱門的話題,不論是元以前比較久遠的高古瓷還是現在收藏人數較多的明清瓷,都可以看到瓷器收藏是當今越來越熱門的一個趨勢。在歷史的長河裡青花瓷器起源於唐與宋,最原始的青花瓷在唐代已經開始出現端倪,稍成熟的青花瓷則是在唐代中期才慢慢出現,到了明代時期青花已經變成了瓷器物品的主流品種。在清朝康熙時期更是將青花瓷發展到了頂峰。說到清代,不得不說這時期比較流行的底足特徵。
  • 如何從瓷器底足上看出年代痕跡?
    鑑定瓷器的年代和真偽,要從細節著眼,小小的一個瓷器底足只要會分析,就能很輕易的避開假貨找到真品,例如瓷器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米糊底」、「敲底」、「沾窯砂」等,都保留了古代燒制陶瓷時留下的年代信息
  •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珍藏版)與明清五彩瓷器如何辨偽?
    1.洪武時期瓷器底足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
  • 瓷皇柴窯是否真的存在?瓷器殘片見證柴窯歷史
    據文獻記載,柴窯居中國五大窯首位。天青釉高浮雕雙龍雙鳳壺柴窯的歷史要從明代洪武年間曹昭《格古要論》上的記載說起:「柴窯,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粗黃土,近世少見。」柴窯,是指五代後周皇帝柴榮時期定製燒造的天青釉瓷器,也是歷史上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御窯。
  • 解讀明清瓷器的底足特點
    瓷器,是中國古代人民偉大的發明,是華夏民族對於人類文明傑出的貢獻,而各個歷史時期的瓷器又因其獨特的表現手法而讓更多藏家為之欣喜和渴求,而以景德鎮為中心的明清瓷器更是因其官窯製品窮極精麗,而成為千年來古代瓷器的高度總結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