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瓷器的底足

2020-09-10 擺渡的船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1.火石紅

火石紅中的鏽黑點,看上去有滋潤感,自然感,不乾燥,在40倍放大器或陽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

2.修胎刀痕

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現代修胎多用鋼鋸條,竹刀子修理後留下刀印成細絲狀,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2至3毫米距離)。這個不同之處一看很明顯。

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

竹刀子修理後留下刀印成細絲狀

3.露胎胎骨

觀察其露胎之處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損情況(偽品之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那麼自然)。一般來說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顯得比較乾燥,而仿品則不同,顯得輕滑或堅膩。當然也不能絕對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細潤堅膩,然而相比仿品還是稍顯乾燥;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故宮博物院藏

4.粘砂現象

觀察其粘沙現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現象,清官民之窯足內積釉處也有粘沙,而仿品這一點卻極少做到(偽品也有少數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樣顯得老化乾燥),因其燒造工藝高於古時,釉也施得不是那麼厚,不會造成積釉,再加多為模注而過於規整等原因,使之極少有粘沙;

5.底足做法

縱觀各個時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別之處,所以還可鑑察其露胎痕跡之紋路,如南宋瓶腳就有圓圈之旋紋,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並有雞心點,明時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旋坯痕則少(僅前幾朝帶有元朝之遺蹟),清之民窯大多數能透過釉層看到旋坯之痕,官窯幾乎看不到什麼痕跡了,而仿品則往往做不到這點,不是過左就是過右。

6.足底觀察

底足老氣自然,無泥漿粉土及其它洗不乾淨的人為物,無人為作舊而被復燒的痕跡。

7.內折角

關於內折角。內折角就是底面與足牆的夾角。這個夾角裡邊有積釉,就是上釉的時候積得比較多,多了以後就呈現出一種蝦青色。這是明代中期以前經常出現的,現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仿品的積釉與真品的積釉有兩點不同。第一,它不是蝦青色而是淡綠色,即使能接近蝦青色也是泛綠的。第二,明代蝦青色的線有些窄,而後仿的比較寬。

8.胎骨質地

胎骨(底足)洪武前顆粒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而永樂後胎骨相對比以前的要細白一些,無論胎質怎樣,看上去絕不生硬,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質粗細不乾燥,有無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種潤膩不澀的胎質感。

9.胎骨外觀

胎土與古代瓷胎有別。從胎的質感觀察,有機械淘泥、練泥和快速陳腐的表現。胎骨(底足)與器物內外露胎處的色澤、老氣、用料等要一致,感覺要自然。

五彩靈芝桃樹紋盤,明嘉靖,故宮博物院藏

12.刻字

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會對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無祠堂名號也會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五彩雲龍盤,明崇禎,故宮博物院藏

13.削足方式

景德鎮的瓷器多是在掛釉以後方將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後再掛釉。所以細看江西瓷的外足釉與坯的分界,釉是以鋒利的切線斷然而止的,這一點與日本製品迥然有別。古瓷中明代製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跡,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過的足端用濡筆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總是帶有一種柔軟、滑潤之感。試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製品很相似的,但從未見有模仿這種削足之癖。有時雖然很難用肉眼判斷,然而如果用放大鏡一看便可大體瞭然。當我們鑑別明瓷與清瓷的時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們的器形、釉色以及圖樣等各方面綜合來看,不過有時也會陷於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時如能注意一下這種削足之癖,便會成為鑑定上的一個有力線索。

青花怪石牡丹紋菱花式盤,明洪武,景德鎮制

14.護胎釉

護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護素胎,便於均勻上釉。乾隆和現代偽作天球瓶的圈足處護胎釉差別很大,乾隆的護胎釉經過高溫氧化,閃閃發亮,而贗品根本不見有芝麻色護胎釉。

粉彩嬰戲天球瓶,清乾隆,故宮博物院藏

15.胎土痕跡

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覺,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旋紋會留在器物的內壁。贗品的胎有人工和機制二種:人工拉坯的胎沒有竹刀修胎的痕跡(因是用鐵刀修胎),機制胎的連手拉坯旋紋都看不見,而且胎土緊密,含粉狀,無含砂粒的感覺,呈「軟、溼」的狀況。

鬥彩鴛鴦臥蓮碗,清乾隆

16.露胎處,胎釉的連續性

舊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乾燥狀胎釉形成一體的感覺。新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溼」狀,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視覺,即使經特別做舊處理過的器物,也無法呈現胎釉連成一體的視覺。

鮮紅釉盤,明正德,故宮博物院藏

舊器的胎腳因年代的風化,不同程度上會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體呈現出一片自然、乾燥、統一的色澤。新器的胎溼現剛出爐狀,或因化學物的造假,變得太黑,太舊的狀況,整體無法統一,呈現胎釉分開的「溼」感覺。

中低檔仿品為降低成本,都使用機械加工原料生產,其底足露胎胎質不是過白,過細就是過密。

17.石英砂和氧化鋁粉做墊料

目前景德鎮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窯燒制瓷器。為了防止器物與碳化矽棚板粘連,要在兩者之間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鋁粉。仔細觀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兩種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現代仿品。不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鋁粉作墊料。

18.瓷片研究

研究瓷片的好處(優勢)之一是能非常真切地觀察古瓷的胎。由於是殘片,其斷面便將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無餘,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氣孔狀態、顆粒狀態、胎質純度、雜質狀況、吸水性能、硬度……等等,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時代、不同窯口都有或明顯或細微的差別,這是瓷器鑑定的一個重要視角。

而這些信息卻是整器難以完充分披露的。整器基本為釉層包裹,只在器底接觸面(外底、足端處)及漏釉縮釉處顯露「冰山一角」,且這些有限的「露胎處」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實信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是陶衣(化妝土)、氧化層(火石紅)、酸鹼腐蝕層、黴斑汙染層、汙物堆積層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19.足邊修釉

清三代官窯瓷尤其康雍兩代的官窯器特別講究修足圈邊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後在足圈頂部內外各修一刀使足背兩邊的釉修整齊。且僅僅留下不到一個毫米的胎露出來。整齊劃一十分精細,一般民窯品是做不到的。

粉彩花蝶紋盤,清康熙

對足背兩邊的釉要用小刀輕輕地修一圈,讓胎與釉處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無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個毫米。這一道精細的工藝,且整整齊齊又十分美觀,是鑑別清三代官瓷的一個標準。

20.釉面賊光

新器(贗品):釉薄光滑,呈賊光,無包漿狀,即使用「氫氟酸」處理過的器物,其光澤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狀。

釉薄光滑,呈賊光

21.仿品釉面特徵

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卻沒有多少缺釉的小圓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

偽品

22.康熙款胎底特徵

康熙瓷的胎質是精細白晰又堅緻,但制瓷風格較為粗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細也存有雜質,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點點黑疵。如果你碰到的東西寫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潔,沒有旋痕和黑疵的話,十有八九是後仿品。

綠地紅彩雲龍紋盤,清康熙

23.仿品特徵總述

底足修胎不規整,稜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覺。足底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結合也疏鬆,釉面稀薄,混濁。

贗品

24.真品青花特徵

真品的底足內的青花款,放大鏡下肯定能看到氣泡。仿品沒有。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明成化

25.胎土原料對比

老瓷的胎質是腐熟高齡土製成,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觀感幹、酥、有老化痕跡。新瓷胎制泥工藝與老瓷不同。一是原料配比不同,二是瓷土是球蘑機粉碎而成,故現代瓷胎可表現為手撫有刺手感,有的雖然不刺手,但觀感發溼、硬。

鬥彩三秋杯,明成化

鬥彩三秋杯底部,明成化

以清代糯米胎舉例說明,拿一粒大米和一粒糯米比較,大米就是溼硬,糯米就是幹酥。但請注意,古來窯口甚多,胎質千差萬別,不可以一蓋全。最簡單的方法是用一片老瓷,一片新瓷對比,慢慢體會,找出差別,自可神會。關於釉的玉質感也是一樣,南方人叫肥厚,北方人叫滋潤,表述不同。

相關焦點

  • 學習瓷器的底足-3
    明清瓷器底足信息豐富,是鑑別的重要方面,主要把握以下幾點:一要認真觀察修足工藝。明代瓷器罐、瓶底足牆多採用削足工藝,盤和碗底足常有跳刀痕跡(圖1);清代瓷器盤和碗底足牆大多修成「泥鰍背」狀(圖2),露胎的盤和罐底常有旋紋。總的看,老瓷器修足自然順暢,新仿品修足呆滯、生硬。二要認真觀察款識。
  • 學習瓷器底足-5
    1洪武時期瓷器底足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
  • 學習瓷器的底足-4
    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明洪武青花纏枝碗底2永樂宣德時期瓷器底足底足牆逐漸趨薄,器足由淺至深,由小至大。
  • (分享)元代瓷器底足特徵,瓷器新老鑑別,圖解瓷器的底足特徵
    附圖裡,各底部圖樣下面的「青花」、「釉裡紅」等標註是該瓷器所屬的品種。各個時代、各個窯口的瓷器都帶有它們自身不同的DNA,這些不同點在器物的露胎處——底足往往有許多表現。小小的底足能反應瓷器的重要特徵,抓住這些特徵綜合分析,較易找到感覺,避開假貨,真品。簡單介紹幾種底足特徵: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湖米底」、「敲底」、「沾窯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跡。「乳突」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
  • 明清瓷器底足演變
    洪武時期瓷器底足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
  • 瓷器的重要特徵-底足鑑定瓷器真偽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極難。
  • 一些館藏明清瓷器的底足與款識
    很多人喜歡收藏的明清瓷器,因為傳世品多同時仿古品更多,所以鑑定時要心中有數。需對器型、釉面、紋飾、胎質、底足、款識等基本特徵有一定識和研究,尤其是足底和款式包含的信息多,是重中之重。文字總結概況和直觀感覺對於認知明清瓷器到底哪個重要?其實沒有必要糾纏不清,那種方法管用就用那種,這些是大家公認的館藏品。
  • 解讀明清瓷器的底足特點
    瓷器,是中國古代人民偉大的發明,是華夏民族對於人類文明傑出的貢獻,而各個歷史時期的瓷器又因其獨特的表現手法而讓更多藏家為之欣喜和渴求,而以景德鎮為中心的明清瓷器更是因其官窯製品窮極精麗,而成為千年來古代瓷器的高度總結和代表。
  • 古瓷器真偽鑑定之底足辨偽法
    但是隨著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場上的古瓷器贗品越來越多,大有「鋪天蓋地」之勢,令人防不勝防。那麼如何鑑定古瓷器呢? 陶瓷鑑定的方法很多,比如看器型、辨胎釉、論紋飾,了解歷史背景等途徑,但對初學者來說,不管是看器型還是翻書,掌握起來都不太容易,那麼突破口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從底足著手。各個時代、各個窯口的瓷器都帶有它們自身不同的DNA,,這些不同點在器物的露胎處——底足往往有許多表現。
  • 從五代瓷器底足特徵揣測柴窯
    柴窯之謎困擾著諸多瓷器收藏者,爭論也愈演愈烈,大家各執一詞不肯相讓,卻又拿不出有力的證據,人們只能從古代文獻中意會柴窯的樣子,而不能用實物來證實文獻中的柴窯,無不讓人感到遺憾。到了宋代,還實施了銅禁,民間不得私自使用銅器,這讓瓷器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為燒造出精美的瓷器創造了條件。五代時期瓷器和唐代相比,瓷器胎子明顯變薄,這不僅是製造工藝的進步,還是為了節約成本,邢窯因原材料匱乏而被淘汰給世人提了個醒。關於柴窯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歐陽修的《歸田集》,但有人提出質疑,這本書裡有很多漏洞,根本就站不住腳,更像是後人借歐陽修的名氣而作。
  •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珍藏版)與明清五彩瓷器如何辨偽?
    1.洪武時期瓷器底足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
  • 如何從瓷器底足上看出年代痕跡?
    鑑定瓷器的年代和真偽,要從細節著眼,小小的一個瓷器底足只要會分析,就能很輕易的避開假貨找到真品,例如瓷器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米糊底」、「敲底」、「沾窯砂」等,都保留了古代燒制陶瓷時留下的年代信息
  • 瓷器鑑定底足的25個特徵!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耿寶昌:明清瓷器底足玉璧底有何不同?這篇文章教你辨別不同底足
    #關鍵詞:瓷器底足玉璧底瓷器歷來是收藏界比較熱門的話題,不論是元以前比較久遠的高古瓷還是現在收藏人數較多的明清瓷,都可以看到瓷器收藏是當今越來越熱門的一個趨勢。在歷史的長河裡青花瓷器起源於唐與宋,最原始的青花瓷在唐代已經開始出現端倪,稍成熟的青花瓷則是在唐代中期才慢慢出現,到了明代時期青花已經變成了瓷器物品的主流品種。在清朝康熙時期更是將青花瓷發展到了頂峰。說到清代,不得不說這時期比較流行的底足特徵。
  • 元·青花瓷器——底足特徵(高清 多圖)
    ( 微信號:shgudong )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比喻瓷器的真偽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
  • 弄懂這14個鑑別瓷器底足的方法,從此購買瓷器「不求人」!
    在瓷器收藏的圈子裡,大家都知道,鑑定瓷器,主要是從神韻、器型、釉面,還有表面紋飾的畫工,發色來判別的,當然還有款識和底足,都能做為辨別瓷器的依據,並且,這裡面,底足在瓷器的辨別方面,也是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的,尤其是辨別真偽和斷代方面,底足更是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那麼,底足到底該怎麼看
  • 從底足胎質認識元 明清 老瓷器
    元明清瓷器胎體胎質,鑑定老物件看瓷器底足胎質應注意把握一下幾點:一是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明清瓷器製作程序很規範,胎土都要經過人工淘洗,因而胎質顯得乾淨。 圖為元代釉裡紅底足胎質。明中早期底足胎質 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鑑定25招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藏界資訊】斷代依據 玩瓷須知:明清瓷器底足演變(珍藏版)
    瓷器的年代一直是衡量一個瓷器價值的重要標準,因此學會如何斷代瓷器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每個時期會出現那個時期所特有的特點,除了紋飾之外,從底足也有很一個很重要的斷代依據,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了一下不同時期的瓷器底足特點,僅供各位藏友參考。
  • 識別瓷器底足23個方法,建議收藏啊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3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