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真偽鑑定之底足辨偽法

2020-12-05 唐龍陶瓷

出於對文化的傳承,中國民間歷來有收藏的傳統,當代藝術品收藏投資時代已經進入了最興旺的時候,藝術品收藏是繼股票、房地產熱之後的第三大投資熱點。 但是隨著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場上的古瓷器贗品越來越多,大有「鋪天蓋地」之勢,令人防不勝防。那麼如何鑑定古瓷器呢?

陶瓷鑑定的方法很多,比如看器型、辨胎釉、論紋飾,了解歷史背景等途徑,但對初學者來說,不管是看器型還是翻書,掌握起來都不太容易,那麼突破口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從底足著手。各個時代、各個窯口的瓷器都帶有它們自身不同的DNA,,這些不同點在器物的露胎處——底足往往有許多表現。

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過底足,可以見其胎、其釉,可以見其胎釉結合情況、燒造工藝、老化程度等。在它們做胚、墊燒、出窯的時候就由於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顯示或紅、或灰、或白的胎色;修足時因各代工藝方法有異,就產生乳丁、跳刀、同心圓、旋挖痕的不同狀況;裝窯時由於墊並或墊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跡;入窯後又由於胎土含鐵元素隨水汽外洩使露胎處顯示桔黃、桔紅的窯紅色;

那麼,如何從底足鑑定古瓷真偽呢?底足中的「乳突」、「旋痕」、「跳刀痕」、「棕眼」、「窯紅」、「墊燒痕」、「湖米底」、「敲底」、「沾窯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跡。

一、古瓷器底足鑑定之「乳突」

乳突」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顯,明早期「乳突」也較大,洪武中期漸小,永樂、宣德有細小「乳突」,雖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較少見,但到嘉靖萬曆時又出現,一直到崇禎才消失,這就是說「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徵之一。

二、古瓷器底足鑑定之「旋痕」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較為明顯,而明初時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時底足內壁也有旋轉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間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時底足處往往有放射狀的田螺紋。

三、古瓷器底足鑑定之「沾窯砂」

由於過去特定的燒窯工藝,往往盤碗底足沾有較粗的窯砂,如磁州窯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也沾有窯砂。

四、古瓷器底足鑑定之「棕眼」

康熙時底釉處往往出現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無論大小都能從「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體。而光緒民國及現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較淺,從「棕眼」裡一般看不到胎體。

五、古瓷器底足鑑定之「窯紅」

明前由於胎土中含鐵量高,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磚紅,甚至羊肝色。明時已較淡,但明宣德時還常見火石紅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見到火石紅。

六、古瓷器底足鑑定之「敲底」

「敲底」,見於道光時鈞紅,由於其釉肥厚,流到底足處燒後與所墊物粘連在一起。為使其分開,只好人工敲開,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儘管如此,由於年代較長,所敲處一般胎色變深,且手感平滑。

古瓷器底足鑑定:

晉越窯 底部墊燒痕


唐 越窯 底部墊燒痕


唐 長沙窯 底部刮痕


唐 洪州窯 底部刮痕


唐 五代 邢窯 玉璧底


宋 湖田窯 底部墊燒痕


元 底部乳丁


元 挖底旋


明 跳刀 乳丁


明 墊沙 糊米底


明 粘沙


明 跳刀痕


清 康熙 縮釉見胎骨




相關焦點

  • 瓷器的重要特徵-底足鑑定瓷器真偽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極難。
  • 瓷器鑑定底足的25個特徵!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解讀明清瓷器的底足特點
    瓷器,是中國古代人民偉大的發明,是華夏民族對於人類文明傑出的貢獻,而各個歷史時期的瓷器又因其獨特的表現手法而讓更多藏家為之欣喜和渴求,而以景德鎮為中心的明清瓷器更是因其官窯製品窮極精麗,而成為千年來古代瓷器的高度總結和代表。
  •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鑑定25招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瓷器鑑定乾貨 | 從胎釉鑑別瓷器真偽
    ,單從文字描述是永遠都無法去鑑定藏品的真偽。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爾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鑑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 學習瓷器的底足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學習瓷器的底足-3
    明清瓷器底足信息豐富,是鑑別的重要方面,主要把握以下幾點:一要認真觀察修足工藝。明代瓷器罐、瓶底足牆多採用削足工藝,盤和碗底足常有跳刀痕跡(圖1);清代瓷器盤和碗底足牆大多修成「泥鰍背」狀(圖2),露胎的盤和罐底常有旋紋。總的看,老瓷器修足自然順暢,新仿品修足呆滯、生硬。二要認真觀察款識。
  • 成化瓷器真偽鑑定與永樂瓷怎麼鑑別真偽?
    青花瓷在成化時風格為之一變,其呈色由濃豔變淡雅,成化青花被推為明代八大時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絕倫。本文簡單介紹成化瓷器真偽鑑定相關內容。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談。可用這一點來做鑑定參考依據。8、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 如何從瓷器底足上看出年代痕跡?
    鑑定瓷器的年代和真偽,要從細節著眼,小小的一個瓷器底足只要會分析,就能很輕易的避開假貨找到真品,例如瓷器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米糊底」、「敲底」、「沾窯砂」等,都保留了古代燒制陶瓷時留下的年代信息
  • 元·青花瓷器——底足特徵(高清 多圖)
    ( 微信號:shgudong )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比喻瓷器的真偽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
  • 一些館藏明清瓷器的底足與款識
    很多人喜歡收藏的明清瓷器,因為傳世品多同時仿古品更多,所以鑑定時要心中有數。需對器型、釉面、紋飾、胎質、底足、款識等基本特徵有一定識和研究,尤其是足底和款式包含的信息多,是重中之重。文字總結概況和直觀感覺對於認知明清瓷器到底哪個重要?其實沒有必要糾纏不清,那種方法管用就用那種,這些是大家公認的館藏品。
  • 明清民窯瓷器鑑定與馬未都如何鑑定瓷器
    元明清瓷器是現代人們收藏鑑賞的重點項目。由於元明清瓷器是生活用瓷和藝術瓷的極盛時期,歷時很長,品種繁多,涉及古陶瓷的年代、窯口、器型、紋飾、用途、胎釉品質、彩瓷品種、底足工藝、款識、做舊手法等許多內容,對其中每一項的研究都可以說是專門學問。
  • 弄懂這14個鑑別瓷器底足的方法,從此購買瓷器「不求人」!
    在瓷器收藏的圈子裡,大家都知道,鑑定瓷器,主要是從神韻、器型、釉面,還有表面紋飾的畫工,發色來判別的,當然還有款識和底足,都能做為辨別瓷器的依據,並且,這裡面,底足在瓷器的辨別方面,也是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的,尤其是辨別真偽和斷代方面,底足更是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那麼,底足到底該怎麼看
  • 識別瓷器底足23個方法,建議收藏啊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3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初識瓷器看底足
    □ 文/圖 本報記者 奚同發  從古至今,收藏界對於瓷器的鑑定及把玩,是有多種經驗在裡面的。尤其是新上道的愛好者,只是到古玩市場交學費還不足以很快成長,還要向相關的收藏老手學習,或是研習歷史,研習各時代的作品特點,否則就可能受騙。
  • 知名教授手把手教您古董古瓷器鑑定秘籍(視頻在線觀看)
    業界知名教授伍秋鵬教授手把手教您古董古瓷器鑑定秘籍,「伍秋鵬去偽存真古瓷學院」開課啦!伍秋鵬教授的課程是廣大古玩愛好者的福音,想提升瓷器鑑定能力的廣大古瓷愛好者朋友們可以直接報名哦!入門班共3講座,18次專題練習和講解(約70件器物)課程內容:從胎質鑑定瓷器的真偽(1)從胎質胎色鑑定真偽(2)從胎質老舊情況鑑定真偽(3)從胎質做舊情況鑑定真偽(4)胎質鑑定專題練習(共8次)(三)古瓷鑑定基礎班(收費)每天15分鐘,40天成為中級高手最基礎的、最常用的,必須要懂的鑑定方法
  • (分享)元代瓷器底足特徵,瓷器新老鑑別,圖解瓷器的底足特徵
    附圖裡,各底部圖樣下面的「青花」、「釉裡紅」等標註是該瓷器所屬的品種。各個時代、各個窯口的瓷器都帶有它們自身不同的DNA,這些不同點在器物的露胎處——底足往往有許多表現。陶瓷鑑定,不妨從底足著手。小小的底足能反應瓷器的重要特徵,抓住這些特徵綜合分析,較易找到感覺,避開假貨,真品。簡單介紹幾種底足特徵: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湖米底」、「敲底」、「沾窯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跡。「乳突」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
  • 瓷器鑑定六大必備特徵
    要想收藏到好的瓷器,瓷器鑑定知識是必備的,在對古瓷器鑑定的時候,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憑藉自身經驗進行鑑定,同時在日常的鑑定過程中要加強學習,從相關文獻和圖像當中,掌握更多瓷器特點和外形鑑定,這也是較為傳統的方法,而另外一種鑑定方法,主要是採用科技力量鑑定,要充分運用分析、化驗等科技手段進行鑑定,兩種鑑定方法,有著各自的優點,同時也存在一定差異性
  • 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鑑別真偽與怎麼鑑定郎窯紅瓷器?
    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真正的郎紅,就是康熙本朝所燒制的官窯或官民窯。康熙後的,都為仿郎窯。仿燒康熙郎紅,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緒)和民國初期。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鑑別真偽?
  • 古瓷器鑑定三大基礎要訣,吃透了才能少吃藥
    瓷器是最難鑑定也是最容易鑑定的。現在,這種觀點已悄然發生了轉變:陶瓷最難看,書畫最容易辨認。因為每個書畫家的個人風格都比較單一。雖然有模仿,但仍局限在狹窄的範圍內。陶瓷涉及多個窯口,每一個時代出現的瓷器數不勝數,很難鑑別真偽。因此,很多人看瓷器都如同霧裡看花般,無從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