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元代瓷器底足特徵,瓷器新老鑑別,圖解瓷器的底足特徵

2020-09-09 蘭逸冰塵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處於裸露狀態,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為平底,或淺窩底,旋削成型(但個別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為裸態;有的上有護胎釉,有的連護胎釉也不上。即使上護胎釉,也極為稀薄,連釉的顏色也看不出來。宋、清兩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宋代有的瓷器內外上下通體一色釉面。明代早期沿用元代習慣,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後來多上釉了。元代瓷器的足底為何不上釉?這一直是人們探討的問題。

有人認為是因為蒙古人習慣於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無所謂。這顯然不符合實際。因為那些精緻的瓷器並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貴族,達官富商們才有可能使用。他們並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美的地毯上的。有人認為是因為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時就不上了。我認為後一種說法比較貼切。因為足底上釉要增加幾道工序,稍不留神會損壞畫面。在元代統治階級並不刻意要求時,窯主們樂得省些力氣而不上釉了。在這種情況下,足底也不必追求光潔,可以一刀旋削完事。而且,元代景德鎮瓷窯的窯主與窯工不乏從北方磁州窯南下的。磁州窯就習慣於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盤的足底雖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乾淨、平整。即使有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淺。而瓶、罐類則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連修削時在已經修削過的底面上濺粘的瓷土也不撣掃乾淨。主要原因在於墊燒面的不同。瓶、罐類是足圈端墊燒的,而瓷盤除了特別受到重視而修削細緻這一點外,它是足圈端與盤底同時墊燒的。這也是瓷盤底部絕對不會出現釉斑的原因。

元瓷底部常見火石紅斑、芝麻斑點、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除了瓷盤,多見釉斑。

火石紅斑和芝麻斑點見附圖1221。上圖為火石紅斑,中圖為黑色芝麻點,

下圖除了有黑色芝麻點,還含有褐色芝麻點。在元瓷上,這些色斑出現的機率很高。有的瓷器不僅有一種色斑,可以有兩種甚至三種色斑共同存在。

相對而言,黑色芝麻點出現率較高,褐色芝麻點出現率較低。火石紅斑出現的原因一般認為與胎泥中含的氧化鐵有關。但它不一定是唯一的因素。有的火石紅斑可能是護胎汁或墊餅形成的,有的甚至是出土地層裡的沁痕。出現芝麻點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是薪火的某種汙染。

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見附圖1222。其中b、e、f三底的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都很明顯,a、c、d三底的螺旋狀切削痕明顯而跳刀痕不明顯。這些痕跡是瓷工在修胎底時留下的。從圖可以看出。瓷工削底是從外緣向底心推進的,止於底心,一刀完成。由於轉臺轉速較慢,吃刀量大,轉動不夠平穩,因此造成特別明顯的螺旋狀切削痕跡和深淺不一的切痕軌道。放射狀跳刀痕是由於轉臺或削底刀的上下跳動造成的,它常常呈筋狀凸起。

從圖可以看出,當時的制瓷設備比較粗陋,但瓷工技術熟練,修底追求效率而不講究細緻。雖然在別朝瓷器的底部,可見切削痕跡的也有,但如元瓷這樣明顯幾乎是絕無僅有。有的底部修削痕跡呈現出十分美麗的圖案,見下圖。從圖可以看到,螺旋花紋的初始部分粘結著後續部分切削時濺附上的瓷土,而下圖可以看到修削時器底表面出現的破碎斑痕,即所謂失泥現象。

下圖顯示元瓷底部的乾裂現象。人們常常可以在元瓷底部發現有一些細長裂口。

出現這種裂口的原因可歸結於修胎時瓷胎尚未足夠乾燥。對尚未足夠乾燥的瓷胎修底後,胎泥還會繼續乾燥並收縮,導致底面開裂。按照力學原理,圓形底部,由於收縮力是中心對稱的,這種開裂必然是以底心為中心,呈現放射狀花紋。對方形底部,板狀材料的薄弱處在45度方向,裂紋也會按這個方向發展。附圖1225A是兩個瓷瓶底部乾裂裂紋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b是圓形底部,它出現放射狀乾裂花紋; a是一個扁瓶底部的裂紋。由於該底部是兩端截斷的長圓形,所以,裂紋不會剛好在45度,而是在45度或多或少的方向上。在左面的底部局

部放大圖上,可明顯看到底部表面的失泥現象。這裡的失泥是指大小不一的片狀瓷泥從底面脫落,出現不規則的淺坑斑。這種失泥是在瓷工切削底部時產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瓷泥搗練不夠成熟,一是瓷胎幹度不夠,一是修削刀不夠鋒利。

前二者會降低瓷泥粘結力,在切削底部時,由於切削力的擠壓和撕裂作用,容易導致結合不好的表層瓷泥脫落。後者加劇了撕裂作用。元瓷底部常常粘附有雜物,而且粘附得十分牢固,難以擦洗乾淨。附圖1227A是幾個粘附比較明顯的例子。

其中,a、c主要粘附爐灰,它們剛好是元瓷是在柴窯中燒制的佐證。b是爐灰與底部釉斑粘附在一起的情況。d是爐灰與底部的護胎汁粘附在一起。e是粘附了護胎汁裡的沙粒。f的形成原因比較複雜。它是窯工給底部施護胎汁前未把修底時粘附在上面的泥屑撣掃乾淨,而護胎汁也很髒,馬馬虎虎一抹,結果弄得一塌糊塗。這些圖表明,元瓷底部處理是很馬虎潦草的。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礦物質,它們是長時間浸泡在泥水中,在水逐漸乾枯時,水中所含物質在底部慢慢沉積的結果。附圖1228是它們的放大圖。

可以看出,它們不是人為形成的。水慢慢乾枯時,水中所含礦物質在器物上的沉積稱為起蒼。附圖a裡的旋渦狀印痕是瓷器底部的削底痕。

元瓷底部常常有釉斑,見附圖1229。這種現象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明初還可以見到底部的釉斑現象,以後就幾乎見不到了。這種釉斑顯然不是偶然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經意塗抹的,到像是釉工為自己繪畫上釉的瓷器隨手做的標記。

瓷器底部的裸露狀態在明瓷上還時不時的出現,因為這樣處理簡單,省時、省工、省料。即使到清順治時,還有底部不上釉的瓷器。

再明確一點,上述底部乾裂、失泥、附雜、釉斑現象在元瓷大瓷盤上是絕不會出現的。這進一步表明,元瓷大瓷盤的製造是特別經心的。附圖裡,各底部圖樣下面的「青花」、「釉裡紅」等標註是該瓷器所屬的品種。

各個時代、各個窯口的瓷器都帶有它們自身不同的DNA,這些不同點在器物的露胎處——底足往往有許多表現。

在做胚、墊燒、出窯的時候,由於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就顯示或紅、或灰、或白的胎色;

修足時因各代工藝方法有異,就產生乳丁、跳刀、同心圓、旋挖痕的不同狀況;

裝窯時由於墊並或墊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跡;

入窯後又由於胎土含鐵元素隨水汽外洩使露胎處顯示桔黃、桔紅的窯紅色晉:越窯 底部墊燒痕

唐:越窯 底部墊燒痕

唐: 長沙窯 底部刮痕

唐: 洪州窯 底部刮痕

唐: 五代 邢窯 玉璧底

宋: 湖田窯 底部墊燒痕

元 : 底部乳丁

元: 挖底旋

元:乳釘

元:平挖足

明:粘沙

明: 糊米底

明: 跳刀痕

清:康熙 綜眼

從底足看瓷器

陶瓷鑑定,不妨從底足著手。小小的底足能反應瓷器的重要

特徵,抓住這些特徵綜合分析,較易找到感覺,避開假貨,

真品。簡單介紹幾種底足特徵:

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湖米底」、「敲底」、「沾窯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跡。

「乳突」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顯,明早期「乳突」也較大,洪武中期漸小,永樂、宣德有細小「乳突」,雖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較少見,但到嘉靖萬曆時又出現,一直到崇禎才消失,這就是說「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的特徵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較為明顯,而明初時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時底足內壁也有旋轉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間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時底足處往往有放射狀的田螺紋。「棕眼」(針鼻孔),康熙時底釉處往往出現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無論大小都能從「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體。而光緒民國及現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較淺,從「棕眼」裡一般看不到胎體。

「火石紅」(窯紅),明之前由於胎土中含鐵量高,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磚紅,甚至羊肝色。明時已較淡,但明宣德時還常見火石紅斑,到清代仍可見到火石紅。

「湖米底」,見於明與明前砂底大盤,由於胎中含鐵量高,燒後高溫下要通風冷卻,吹風的砂底處氧化成米飯燒焦似的片片的痕跡。

「敲底」,見於道光時鈞紅,由於其釉肥厚,流到底足處燒後與所墊物粘連在一起。為使其分開,只好人工敲開,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儘管如此,由於年代較長,所敲處一般胎色變深,且手感平滑。

「沾窯砂」,由於過去特定的燒窯工藝,往往盤碗底足沾有較粗的窯砂,如磁州窯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也沾有窯砂。

我們要抓住這些特徵,結合各方面的經驗,對鑑定瓷器會有幫助作用。

鑑定瓷器的新老,看瓷器底足是重中之重

因為瓷器胎土改變不了,

而且每個年代製作工藝也不盡相同

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底足

唐代陶瓷底足

宋代瓷器——越窯瓷器的底足

元代瓷器的底足

明代宣德及宣德後瓷器底足

明代永樂時期瓷器底足

現代仿古瓷器底足的幾種表現——注模灌漿

臆造

做舊仿古手法

相關焦點

  • 瓷器的重要特徵-底足鑑定瓷器真偽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極難。
  • 瓷器鑑賞,通過底來辨別瓷器特徵
    瓷器的收藏對於一般藏友價值和真假是最重的瓷器的價值和年款是成正比的,是官窯還是民窯,有款和沒有款區別是很大的。底足可以說是鑑別真假的重要依據,瓷器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假,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
  • 瓷器鑑定底足的25個特徵!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元·青花瓷器——底足特徵(高清 多圖)
    ( 微信號:shgudong )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比喻瓷器的真偽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
  • 從五代瓷器底足特徵揣測柴窯
    柴窯之謎困擾著諸多瓷器收藏者,爭論也愈演愈烈,大家各執一詞不肯相讓,卻又拿不出有力的證據,人們只能從古代文獻中意會柴窯的樣子,而不能用實物來證實文獻中的柴窯,無不讓人感到遺憾。到了宋代,還實施了銅禁,民間不得私自使用銅器,這讓瓷器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為燒造出精美的瓷器創造了條件。五代時期瓷器和唐代相比,瓷器胎子明顯變薄,這不僅是製造工藝的進步,還是為了節約成本,邢窯因原材料匱乏而被淘汰給世人提了個醒。關於柴窯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歐陽修的《歸田集》,但有人提出質疑,這本書裡有很多漏洞,根本就站不住腳,更像是後人借歐陽修的名氣而作。
  • 學習瓷器的底足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學習瓷器的底足-3
    明清瓷器底足信息豐富,是鑑別的重要方面,主要把握以下幾點:一要認真觀察修足工藝。明代瓷器罐、瓶底足牆多採用削足工藝,盤和碗底足常有跳刀痕跡(圖1);清代瓷器盤和碗底足牆大多修成「泥鰍背」狀(圖2),露胎的盤和罐底常有旋紋。總的看,老瓷器修足自然順暢,新仿品修足呆滯、生硬。二要認真觀察款識。
  • 明清瓷器底足演變
    洪武時期瓷器底足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
  • 學習瓷器底足-5
    1洪武時期瓷器底足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銳角折。而內足牆大部分卻較垂直,與成化前後的修足特徵相似。較好一類的瓷器,在足外牆圈線內,開始加繪簡單紋飾,成化時增多。多數外足牆端斜削並落於臺面,內足牆端有稜邊感。個別開始有外足端滾圓的現象。這種形式是明代民窯上乘器皿的特徵之一。
  • 學習瓷器的底足-4
    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
  • 如何從瓷器底足上看出年代痕跡?
    鑑定瓷器的年代和真偽,要從細節著眼,小小的一個瓷器底足只要會分析,就能很輕易的避開假貨找到真品,例如瓷器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米糊底」、「敲底」、「沾窯砂」等,都保留了古代燒制陶瓷時留下的年代信息
  •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珍藏版)與明清五彩瓷器如何辨偽?
    1.洪武時期瓷器底足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
  • 解讀明清瓷器的底足特點
    瓷器,是中國古代人民偉大的發明,是華夏民族對於人類文明傑出的貢獻,而各個歷史時期的瓷器又因其獨特的表現手法而讓更多藏家為之欣喜和渴求,而以景德鎮為中心的明清瓷器更是因其官窯製品窮極精麗,而成為千年來古代瓷器的高度總結和代表。
  • 古瓷器真偽鑑定之底足辨偽法
    但是隨著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場上的古瓷器贗品越來越多,大有「鋪天蓋地」之勢,令人防不勝防。那麼如何鑑定古瓷器呢? 陶瓷鑑定的方法很多,比如看器型、辨胎釉、論紋飾,了解歷史背景等途徑,但對初學者來說,不管是看器型還是翻書,掌握起來都不太容易,那麼突破口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從底足著手。各個時代、各個窯口的瓷器都帶有它們自身不同的DNA,,這些不同點在器物的露胎處——底足往往有許多表現。
  •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鑑定25招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學會這幾種胎底特徵,你也可以鑑別瓷器
    可是仿品假作再完美也會有紕漏,而第一眼並不受到注意的胎底,恰恰可以透露出瓷器真偽的重要線索。今天簡單列出幾種不同的底足特徵,鑑別瓷器時不妨從胎底著手,尋找瓷器真偽的蛛絲馬跡。有的瓷器底足不僅有一種色斑,甚至可以有兩種、三種色斑共同存在。元瓷底足就常見火石紅斑與芝麻斑點。元起明止的「乳突」「乳突」是底足中心有一圓點隆起,這一特徵獨具一格。在元代時期,瓷器底足「乳突」非常明顯。
  • 從底足胎質認識元 明清 老瓷器
    元明清瓷器胎體胎質,鑑定老物件看瓷器底足胎質應注意把握一下幾點:一是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明清瓷器製作程序很規範,胎土都要經過人工淘洗,因而胎質顯得乾淨。 圖為元代釉裡紅底足胎質。明中早期底足胎質 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 耿寶昌:明清瓷器底足玉璧底有何不同?這篇文章教你辨別不同底足
    #關鍵詞:瓷器底足玉璧底瓷器歷來是收藏界比較熱門的話題,不論是元以前比較久遠的高古瓷還是現在收藏人數較多的明清瓷,都可以看到瓷器收藏是當今越來越熱門的一個趨勢。在歷史的長河裡青花瓷器起源於唐與宋,最原始的青花瓷在唐代已經開始出現端倪,稍成熟的青花瓷則是在唐代中期才慢慢出現,到了明代時期青花已經變成了瓷器物品的主流品種。在清朝康熙時期更是將青花瓷發展到了頂峰。說到清代,不得不說這時期比較流行的底足特徵。
  • 初識瓷器看底足
    □ 文/圖 本報記者 奚同發  從古至今,收藏界對於瓷器的鑑定及把玩,是有多種經驗在裡面的。尤其是新上道的愛好者,只是到古玩市場交學費還不足以很快成長,還要向相關的收藏老手學習,或是研習歷史,研習各時代的作品特點,否則就可能受騙。
  • 識別瓷器底足23個方法,建議收藏啊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3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