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這14個鑑別瓷器底足的方法,從此購買瓷器「不求人」!

2020-12-09 墨軒文玩

在瓷器收藏的圈子裡,大家都知道,鑑定瓷器,主要是從神韻、器型、釉面,還有表面紋飾的畫工,發色來判別的,當然還有款識和底足,都能做為辨別瓷器的依據,並且,這裡面,底足在瓷器的辨別方面,也是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的,尤其是辨別真偽和斷代方面,底足更是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那麼,底足到底該怎麼看,今天墨軒就跟大家來聊一下。

一、火石紅

火石紅,是一種裡面有鏽黑點的一種顏色,用肉眼觀察,會有油潤感,非常自然,不發乾,很潤澤,在放大鏡下面,能看到有光澤,並且非常耀眼。

二、修胎刀痕

瓷器在製作的過程中,底足有的時候是需要修的,也就是把謂的修胎,古時候修胎一般會有傷害較小的竹刀,而現代多用鋸條,所以,這兩點不同,成為了足底的又一個判斷標準,就是用竹刀修理過後,會呈現細絲狀的刀痕,而用鋸條修胎,則是距離在2mm左右的粗線條,很明顯能看得出來。

三、露胎胎骨

一般情況下,會有一些瓷器的底足,會有露胎的情況,觀察露胎的磨損情況,也是可以辨別瓷器的真偽的,一般真品的磨損是自然平滑的,而贗品雖然也平滑,但是不自然,能夠看出人工幹預的痕跡,而真品的露胎部分一般都會比較乾燥,而贗品則比較溼滑細膩。

四、粘砂現象

粘砂現象也是辨別瓷器的一個標準,明之前的瓷器一般粘砂現象程度比較嚴重,而清朝的瓷器也有少量的粘砂現象,而贗品卻很少有,就算有少數贗品有粘砂現象,也會顯得比較潤滑,不夠乾燥。

五、底足做法

在不同的時代,瓷器的底足做法都不一樣,一般南宋瓷器底足都是圓圈紋,元朝瓷器是帶有雞心點的圓圈紋,明朝就是放射性的跳刀痕,等等,都是給瓷器斷代的最好的依據。

六、足底觀察

真品的底足,自然大氣,有年代感,並且沒有泥土,而贗品,一般會有一種無法去除的物質,是做舊的時候,殘留下的一些人為物質。

七、內折角

內折角,一般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前的瓷器當中,因為在上釉的時候,會有上多了的情況,然後,底足與瓷器壁之間,就會有積釉的情況,燒制出來後,這些積釉就會呈現出蝦青色,而贗品,一般積釉都是淡綠色,並且比較寬厚。

八、胎骨質地

底足胎骨的質地,一般以明洪武之前和之後為一個區分,一般情況下,洪武以前的瓷器,胎骨大都比較粗大,胎色呈灰白色,而永樂之後的瓷器胎骨都會比較細膩一些,細白一些,生動自然,不突兀,不生硬。

九、胎骨外觀

因為現地贗品瓷器與古時候的瓷器所用的胎土不一樣,所以,從胎的質地,密度,聲音,都能看出區別,比如,古時候的胎質比較自然,有色澤,沾老氣,而現在的胎土,一般都是使用機械淘泥,所以,會有明顯的快速陳腐的表現。

十、刻字

古代的瓷器,一般情況下,只有日用瓷器,才會有刻字的現象,其它的瓷器不會刻字,所以,從刻字情況來看,也可以判斷瓷器的年代。

十一、削足方式

削足是給瓷器斷代的一個重要依據,因為,在明代中期的時候,瓷器的底足都會削足的痕跡,而到了清代,除了劣製品之外,削足之後,都會用布或者濡筆等,對削足之處做為修整,所以,清朝的瓷器底足看上去,都非常的潤美,就算是清仿明的瓷器,底足方面,也會沒有削足的痕跡,所以,在辨別瓷器的時候,看一看修足情況,也是一個斷代的有力證據。

十二、護胎釉

護胎釉,是為了保護素胎的時候,施的一層釉,這層釉中通常會有芝麻色的植物灰,所以,乾隆時期的護胎釉一般都是閃閃發亮,呈現出芝麻色,而現在的贗品,則沒有芝麻色的護胎釉。

十三、胎土痕跡

真品的胎土,一般都含有砂料,因為古時候對於胎土的淨化沒有現在那麼完美,內部也會有因手工拉坯而造成的大小不一,有深有淺的拉坯紋,而現在贗品,都是大多都是使用機器,所以不會有拉坯紋。

十四、胎釉的連續性

很多瓷器都不是施以全釉,所以,瓷器上就會有胎釉的連接處,在這個連接處,如果幹燥,與釉呈一體狀,則為真品,而贗品,一般露胎的地方,略顯溼滑,連貫性不好,不呈一體。

以上的十四點,就是看底足,從底足的蛛絲馬跡,看出瓷器的真偽,判斷瓷器的年代,當然,從底足上我們能夠看出更多的東西,但是由於篇幅的關係,暫時介紹到這裡,後期墨軒會整理一篇比較全面的,關於瓷器鑑定方面的理論知識,供大家交流。

相關焦點

  • 學習瓷器的底足-3
    明清瓷器底足信息豐富,是鑑別的重要方面,主要把握以下幾點:一要認真觀察修足工藝。明代瓷器罐、瓶底足牆多採用削足工藝,盤和碗底足常有跳刀痕跡(圖1);清代瓷器盤和碗底足牆大多修成「泥鰍背」狀(圖2),露胎的盤和罐底常有旋紋。總的看,老瓷器修足自然順暢,新仿品修足呆滯、生硬。二要認真觀察款識。
  • 解讀明清瓷器的底足特點
    瓷器,是中國古代人民偉大的發明,是華夏民族對於人類文明傑出的貢獻,而各個歷史時期的瓷器又因其獨特的表現手法而讓更多藏家為之欣喜和渴求,而以景德鎮為中心的明清瓷器更是因其官窯製品窮極精麗,而成為千年來古代瓷器的高度總結和代表。
  • (分享)元代瓷器底足特徵,瓷器新老鑑別,圖解瓷器的底足特徵
    即使上護胎釉,也極為稀薄,連釉的顏色也看不出來。宋、清兩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宋代有的瓷器內外上下通體一色釉面。明代早期沿用元代習慣,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後來多上釉了。元代瓷器的足底為何不上釉?這一直是人們探討的問題。
  • 學習瓷器的底足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識別瓷器底足23個方法,建議收藏啊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3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瓷器鑑定底足的25個特徵!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瓷器的重要特徵-底足鑑定瓷器真偽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極難。
  • 淺談明代萬曆瓷器基本知識與明代瓷器款識鑑別的方法
    辨技能  器物底足處理不非常規整萬曆期間瓷器上最為傑出的的裝修是鏤孔方法,這是以前不常用的技能方法。鏤雕器中多見瓶、盒之類,鏤雕方法較率意,無精密之感。盒類瓷器多變形,不平坦;盤有塌底景象,底足處理不規整,器物底足可見粘砂景象;盤碗類器物底足足牆較窄,圈足較淺,微向內收攏;底足的胎釉交接處多有一線橙黃之色,也稱火石紅,這是判定的一個根據。辨款識  「萬」字表現了遲早兩期的個性明萬曆官窯年款多為六字楷書,四字楷書較少見。
  • 明清瓷器的玉璧底有什麼區別,怎麼通過瓷器玉璧底斷代(圖文)
    瓷器鑑定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鑑別方式就是瓷器底部鑑定,是眾多瓷器辨偽方式最有效的方式,斷代也是要靠鑑別底足的,明清兩朝瓷器底部工藝特徵樣式也是完全不同的,今樣子收藏介紹一下明清瓷器玉璧底的區別和鑑別,可以通過瓷器的對比這樣比較容易理解。
  • 明清瓷器底足演變
    內足牆向永樂時期的較垂直發展,觀察這時期的澀圈迭燒器,有些已經接近十五世紀,民窯未見底足心掛釉器及外足牆畫有青花圈線的現象明洪武青花纏枝碗底永樂宣德時期瓷器底足底足牆逐漸趨薄,器足由淺至深,由小至大。早期修足同洪武晚期,其後內足牆由離心過度我,挖足漸深,足端平切。明永樂青花雲龍紋盤-北京故宮釉面與露胎的交接處多呈現火石紅色。
  •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珍藏版)與明清五彩瓷器如何辨偽?
    1.洪武時期瓷器底足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
  • 如何從瓷器底足上看出年代痕跡?
    鑑定瓷器的年代和真偽,要從細節著眼,小小的一個瓷器底足只要會分析,就能很輕易的避開假貨找到真品,例如瓷器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米糊底」、「敲底」、「沾窯砂」等,都保留了古代燒制陶瓷時留下的年代信息
  • 學習瓷器底足-5
    ,挖足趨於細緻,乳丁狀突起不明顯。,並且從此沿用不變。由於足牆較薄而往往使圈足產生不圓的現象。足內施釉較薄,致使跳刀痕明顯可見。晚期出現饅頭底和笠狀突起。底足的工藝形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往往使容易被人忽略的變化——即嘉靖時期出現的足內牆與底相交處,大多呈弧折的現象。
  • 學習瓷器的底足-4
    ,挖足趨於細緻,乳丁狀突起不明顯。,並且從此沿用不變。由於足牆較薄而往往使圈足產生不圓的現象。足內施釉較薄,致使跳刀痕明顯可見。晚期出現饅頭底和笠狀突起。底足的工藝形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往往使容易被人忽略的變化——即嘉靖時期出現的足內牆與底相交處,大多呈弧折的現象。
  • 耿寶昌:明清瓷器底足玉璧底有何不同?這篇文章教你辨別不同底足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在已有八千萬人在收藏界,可以看到藝術品收藏在民間迅速興起。在歷史的長河裡青花瓷器起源於唐與宋,最原始的青花瓷在唐代已經開始出現端倪,稍成熟的青花瓷則是在唐代中期才慢慢出現,到了明代時期青花已經變成了瓷器物品的主流品種。在清朝康熙時期更是將青花瓷發展到了頂峰。說到清代,不得不說這時期比較流行的底足特徵。
  • 瓷器鑑賞,通過底來辨別瓷器特徵
    瓷器的收藏對於一般藏友價值和真假是最重的瓷器的價值和年款是成正比的,是官窯還是民窯,有款和沒有款區別是很大的。底足可以說是鑑別真假的重要依據,瓷器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假,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
  • 瓷器鑑定乾貨 | 從胎釉鑑別瓷器真偽
    ,正是這許多人的關注才給了造假分子可乘之機,所以任何的鑑定都必須以實物為主,單從文字描述是永遠都無法去鑑定藏品的真偽。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鑑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還有很多優秀的仿製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爾不經心就易出錯。
  •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鑑定25招
    我們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鑑定,但是底足的鑑定是鑑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鑑定25條!每一條都超級實用!
  • 一些館藏明清瓷器的底足與款識
    很多人喜歡收藏的明清瓷器,因為傳世品多同時仿古品更多,所以鑑定時要心中有數。需對器型、釉面、紋飾、胎質、底足、款識等基本特徵有一定識和研究,尤其是足底和款式包含的信息多,是重中之重。文字總結概況和直觀感覺對於認知明清瓷器到底哪個重要?其實沒有必要糾纏不清,那種方法管用就用那種,這些是大家公認的館藏品。
  • 古瓷器真偽鑑定之底足辨偽法
    但是隨著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場上的古瓷器贗品越來越多,大有「鋪天蓋地」之勢,令人防不勝防。那麼如何鑑定古瓷器呢? 陶瓷鑑定的方法很多,比如看器型、辨胎釉、論紋飾,了解歷史背景等途徑,但對初學者來說,不管是看器型還是翻書,掌握起來都不太容易,那麼突破口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從底足著手。各個時代、各個窯口的瓷器都帶有它們自身不同的DNA,,這些不同點在器物的露胎處——底足往往有許多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