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天下劉氏一家親關注
滅秦挫項創建雄漢偉業之始祖,
提劍斬蛇開闢平民天子之先河。
這是豐縣漢皇祖陵園內,劉邦記念碑上的一幅評價漢高祖劉邦的對聯。他這個大漢王朝的開國明君、漢文化的創始人,確實對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其功績和家鄉居住,曾引無數專家學者進行過評論和論證,曾有過諸多不同的觀點和認識,今就個人所掌握的資料,對劉邦的祖籍問題,談點個人的看法,供商榷。
首先劉邦是豐縣人。
司馬遷《史記·劉邦本紀》載:「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沛為郡,下轄三十七個縣,豐邑則豐縣。中陽裡是縣以下的行政單位,所管轄的範圍在城北一帶。明代《關王廟記》說:「豐邑,古徐州城,漢高祖誕生之鄉也」。1921年出版的《中華名人大辭典》云:「漢高祖,豐人,姓劉,名邦」。民國初年出版的《中華通史》載:「漢高祖,姓劉,名邦,字季。廟號太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即今江蘇豐縣人」。在《高祖本紀》上劉邦曾自言:「豐,我所生也,極不忘耳。」《史記·盧綰列傳》載:「盧綰,豐人也,與高祖同裡。」更能說明問題的是,高祖做了皇帝後,把太上皇劉湍接到宮中居住,太上皇過不慣宮中生活,「常悽愴不樂」,高祖竊問左右,答以「平生所好,皆屠犯少年,沽酒賣餅,鬥雞蹴鞠,以此為歡,今此皆無,故不悅」。原來太上皇「思豐鄉故土」,於是「高祖乃作新豐,徒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豐縣若不是它的家,何以思豐?
劉邦在豐縣的活動遺蹟及傳說故事特別多。如西南城角的鳳凰嗉遺址(邦母喝了鳳凰嗉的土,才得以降生)。城北的龍霧橋及碑廟遺址(劉媼迂龍霧而有孕而生高祖),城恆東北角劉邦出逃的五門遺址和附近的劉邦種植的雙棗樹址。城內劉邦曾住過的地方,高皇廟前的劉邦讀書之處的馬公書院(馬惟先生是劉邦的老師),北關有盧綰道(盧綰與劉邦同裡同日生人),城南有劉邦兒時放牛的地方臥牛崗,城東有劉邦避難之處的七里舖廟舊址。城西南九裡有豐人邀請劉邦飲酒之處的邀帝城和起義祁禱之處的分榆社遺址,城西30裡是劉邦斬蛇起義的斬蛇溝遺址等。傳說故事如鳳凰點穴、螞蟻築墳、秦始皇在豐城築厭氣臺以及赤帝子、落馬碑、小五門、蜘蛛和螻蛄等,都說明豐縣就是劉邦的故裡。所以在清朝豐縣縣衙門兩旁就寫著一幅對聯:「漢高故裡,古宋遺風」。
其次,劉邦是豐縣趙莊鎮金劉寨村人。
1.《江蘇省鑑》載:「中陽裡,在城北,有坊,高祖之生地也,高祖故宅在焉」。這說明中陽裡就管轄城北一帶諸多之村莊,如金劉寨,僅離城12華裡,在那時人少地廣的情況下,10多華裡當不算太遠,屬城北中陽裡所轄是完全可能的。至今,金劉寨漢皇陵的一塊清康熙27年的古石碑上明明白白寫著劉邦家鄉居住:「西漢高祖,豐邑西北隅城12裡力村疇新建西五廟碑記」(力村疇,即今之金劉寨,因避難,這裡的劉氏曾更名姓金,後複姓劉,故將力村疇更名金劉莊,後又挖河築寨,才又更名為金劉寨),皇林上乾隆22年的另一古石碑則寫有「漢之故裡」字樣。可以說明古代的力村疇就是劉邦的老家。
2.金劉寨有漢皇祖陵,又有劉邦曾祖父劉清之墓(該墓巍然猶存)。
金劉寨的漢皇林,古往今來,遠近千百裡聞名遐邇。世世代代這裡的劉氏裔孫,都為其添墳拜祭;各省縣的劉氏家譜上,多有記載,每年都有前來拜祭者。同時也吸引不少專家學者墨客騷人和達官貴人前來考察參觀。1983年秋,北京考古專家蔣志舜先生在考察訪問了金劉寨賢士劉萬邦先生後,即席賦詩一首:
金風拂柳柳似山,賢者口碑漢祖先,
龍生鳳養謝水土,蛛綢蹄跡庶塵天。
青峰東斬白帝子,赤旗西卷二世遷,
婁樊周曹皆英武,大風一起浩如煙。
(「金風」指金秋八月訪問「金」劉寨。賢者劉萬邦是劉邦的73代孫。)若此不是漢皇林,何以能流傳如此之久?又何以能吸引世世代代的名人參觀呢?就從金劉寨劉氏族譜上亦明明白白地寫著:「吾族清公,戰國時為魏國大夫,受秦之所迫,由大梁(開封)徒豐,旋隱於豐邑西北隅離城12裡力村疇定居。因避秦禍更姓為金,後複姓劉;又挖河築寨,故有金劉莊和金劉寨兩次更名。清卒葬此。世有鳳凰點穴、螞蟻築巢之說。」這就是說,從劉邦的曾祖父劉清始遷居於此,繁衍下這支亡魏大臣之後裔。
3.漢皇祖陵的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各種設施均在金劉寨皇祖陵四周。
漢皇祖陵在金劉寨村西。總體布局規模宏大,氣勢壯觀。以劉清墓為中心,正北是劉氏家祠。因是劉邦故裡,所以家祠的名稱叫「漢裡祠」,本村劉氏族譜的堂號為「漢裡堂」,他們是劉邦的孫子梁孝王劉武的直系裔孫。劉武的五世孫劉欣,因才學不高被派到老家看守祖陵,並封其為「靈鄉侯」,二年後免為庶民,世世代代守靈祭祀、繁衍生息於此。東北角設有西王廟,即西漢王朝劉邦的廟,尚留古碑一塊,上寫「西漢高祖」;西北角為東王廟,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廟,尚留古碑頭和座及石獅子一對;左側為三義廟,即三國劉備桃源三結義的廟;右側為玄帝廟,尚留「玄帝行宮」石門檻一塊;還有菩薩祠、火神廟等;祖廟前面是漢皇大殿,殿前為千米神道,兩旁列以石人、石馬、石丞相。若不是皇帝陵園,何以有如此大的規模和氣勢呢?又何以偏把劉邦、劉秀、劉備、劉玄的廟設置四周呢?當然家祠的名字也不會是「漢裡祠」。這裡留下的古碑也不會寫「漢之故裡」字樣的。
4.劉清墓是劉邦家族在豐縣的唯一祖墓。
《史記》載:劉邦自幼「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可見他家是有一定的土地房產的,也是久居於此的農戶,不用說這裡一定有他家的祖塋墳地。至於墳墓有多少?是誰?《漢書》上又作了明確的答覆:「豐公,蓋太上皇之父也。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這說明豐公是劉邦的祖父,劉家人經他和他的父親劉清由大梁遷豐。因遷來時劉清年邁,不久病逝,故留有墳墓一座。據劉氏族譜載,豐公及其後代的墳墓均不在豐。因為遷豐時間不久,劉邦便做了皇帝,家人一律遷走,故「墳墓在豐鮮焉」。但再少並非沒有,至少有一座墳墓,那就是至今遺留下的劉邦的曾祖父劉清之墓。至於派不派守冢人,派多少?根據當時的歷史情況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上至帝王,下至一般富裕家的墳墓,大都設守冢者。何況劉邦做了皇帝後,以其坦蕩的胸懷,給秦始皇、楚隱王等均設置守墳的民戶,難道他給自己的長眠龍泉的祖宗不設管理人員嗎?能盡心盡意守墳的莫過於劉氏後裔。因而,劉邦當了皇帝後首先安排劉家近支族人守墳,所以金劉寨族譜載,文帝之子梁孝王劉武專派劉氏嫡裔去豐縣皇族陵守冢。其五世孫劉欣還被封為靈鄉侯,到豐縣家鄉祖陵墓地守冢祭陵,以盡孝道,世世代代,繁衍至今。至於當時派多少人,從《史記·高祖本紀》上看,劉邦下令「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王、齊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冢各10家,其中秦皇帝20家,魏公子無忌5家」。對於這些人,劉邦尚能安派守冢者10至20家,他對自己的祖塋,當不會少於10至20家吧。在當時地廣人稀的情況下,這個小村落已不算很小了。所以自劉邦稱帝以至以後的諸多漢皇,皆十分重視祖陵的修建和祭祀。《漢書·高帝紀》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世祠天地,綴之以記,豈不信哉!」這說明劉邦得九五之尊后,委派了專管祭祀的「巫」,因劉邦上代祖先曾在晉、在梁、在荊楚留有祖墳,故而都設置了專職管理人員,一直流傳到西東兩漢年間,成為定製,接連不斷。豐縣的漢皇祖陵在其後代的不斷增置下,才成為以劉清墓為中心的氣勢浩大的皇家祖陵墓園。
5.近年來重新發現的我國城建史上一座罕見的新豐宮「遺址化石」,以及新豐宮遺址附近的劉寨村,說明劉邦家的住址及其祖墳地就是今江蘇豐縣金劉寨村的力證。據中新社消息:「湮沒2000多年的秦代驪邑、漢代的新豐宮遺址,最近在臨潼驪山北麓重新發現,從而解決了歷史地理學上的一大懸案。」新豐宮是劉邦為解其父思念故土而仿照古豐老家所建的新豐縣,新豐設置與古豐完全一樣。至今在新豐鎮還留有「雞犬認戶,人識其家」之說。臨潼縣誌,更載之甚詳「高祖既築新豐,衢巷棟宇,物色惟舊,仕女老幼,相攜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雞鴨於道途,亦竟識其家。匠人吳寬所營也。」可見新豐和古豐何其相似,其老家即豐無疑。自然,新豐附近的村落,亦同古豐,所以新豐宮附近和老家一樣,也建了個劉寨村,只是去掉了一個「金」字而已。筆者前往訪問時,他們稱「老家人來啦!」非常熱情地接待。而且還說他們也是「正宗、正支」。至於祖墳是不能隨便遷去的。所以,《史記》曾載:新豐宮建成後「徒故豐人實之」,就驗證了今天的趙莊鎮金劉寨就是劉邦的老家。
6.自1990年漢皇祖陵修復之後,也引起海內外的極大反響。特別是劉氏後裔,他們根據自己的家譜所載,一致認為豐縣金劉寨就是他們的祖籍居地,漢皇祖陵就是他們的祖陵。於是,每年尋根問祖者,拜訪宗親者絡繹不絕。自修復10多年來,每年都有海內外的劉姓族人組團前來尋根拜祭。香港、臺灣、馬來西亞、加拿大、日本、美國、新加坡、泰國、菲律賓以及國內各省、縣的劉氏宗親數以萬計,均前來尋根拜祭。有的每年秋季都來拜祭,如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劉氏公會,砂羅越彭城劉氏宗親會等,已形成定製。為了發揚中華民族愛祖先、愛祖國的優良傳統,團結起來共振中華,他們在老家人和馬來西亞劉氏宗親的發啟下,以漢皇祖陵為團結的紐帶,於1997年12月8日,在馬來西亞成立了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國內也於1998年4月5日在漢皇祖陵成立了中華劉氏宗親聯誼會,加強了海內外的友好往來關係,為振興民族經濟和弘揚漢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