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之前,先請閱讀諸君思考並回答一個小問題:如果你穿越回漢朝(自西漢惠帝到東漢獻帝,任何一朝皆可),你會準確的使用相應的皇帝禮儀稱謂,如諡號、廟號等,來稱呼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嗎?也許很多人都會說:這有什麼難的啊?三歲的小孩都會!不就是「漢高祖」嗎?如果我說你的回答是錯誤的,你信嗎?嗯,肯定很多人不信!為什麼?因為我們從小到大,老師、同學、家長、專家、影視……幾乎所有人都說的是「漢高祖」!難道大家都錯了???
也許學識淵博的讀者會引經據典的說:「漢高祖」這一稱謂怎麼會錯呢?不信,你看,司馬遷《史記》卷八的卷名就是《高祖本紀》,開頭就說:「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司馬遷作為當朝人,難道連漢朝開國皇帝的禮儀稱謂這個常識性的問題都不知道?這個我們今天看來比較平凡普通的問題,擱在漢朝,說錯了,那可是嚴重的政治問題、原則問題,可是司馬遷就堂而皇之地稱呼劉邦為「高祖」,還寫在《史記》裡,沒聽說他因此而獲罪啊?再說,很多學術大家,甚至是大師級的學者,比如張舜徽先生,就在《三國志辭典》裡明確的說:「劉邦死後廟號高祖。」
可惜的是,我仍然要堅持說:你還是錯了。換句話說,你找來作為支撐的司馬遷、張舜徽等古往今來的很多名家大師,在這個問題上,都說錯了。當然,第一個說司馬遷稱謂錯誤的絕不是我。不點名的批評司馬遷的,應該是東漢人班固。眾所周知,他撰寫的《漢書》,有很多內容是「抄襲」的司馬遷《史記》的西漢史部分。可是他在《漢書》卷1用的卷題是什麼呢?既不是《高祖本紀》,也不是《高祖紀》,而是《高帝紀》!清代考據大師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卷四第五十九中,對司馬遷隨意混淆劉邦宗廟廟號、諡號的做法,明確地提出了批評。
那麼,劉邦正確的禮儀稱謂是什麼?「太祖」、「高祖」又有哪些含義?作為皇帝宗廟廟號,二者有尊卑差異嗎?中國古代歷史上,都有哪些皇帝分別使用過「太祖」、「高祖」廟號?
一、「始祖」釋義
「始祖」,顧名思義,即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商族的第一個男性祖先契,周族的第一位男性祖先棄(后稷),都是母親感神靈(契是母親簡狄吞食玄鳥卵孕育,棄是母親姜嫄踩大腳印孕育)而孕育。
今天,我們依據民族學理論,可以對此古人深信不疑,今人卻認為是荒誕不經的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這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前,處於母系社會時期的典型特徵,即知母而不知父;契、棄之所以被後世的商、周族人分別尊為始祖,也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時,完成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的體現。
「始祖」這一稱謂,在由西周初周公修改、撰寫,再經過春秋時孔子編訂而成書的《儀禮·喪服》中,已經出現。
李衡眉先生認為,「始祖」的廣泛使用,與東漢末儒者鄭玄有密切的關係。鄭玄注釋《周禮》、《禮記》時,採用「始祖」這一稱謂。後人多沿其說,不察其誤,致使後代宗廟中出現以「始祖」之稱代替「太祖」之稱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既設「始祖」室,又設「太祖」室,造成混亂。
二、「太(大)祖」釋義及用作皇帝廟號
在周代禮制中,「太(大)祖」與「始祖」同義。《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系三昭三穆祖先廟與大祖廟合而為七。鄭玄注曰:大祖,就是周人的始祖后稷。不過,鄭玄注釋《禮記·喪服小記》 時,沒有繼續使用「大(太)祖」這一稱謂,而是使用「始祖」這一概念。所以,「始祖」的含義與《禮記·王制》鄭玄注中的「大(太)祖」義同,都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
「太祖」用作帝王的廟號,始於劉邦。劉邦卒後,群臣沿襲古禮,追尊其廟號曰「太祖」。
此後,魏曹操、吳孫權、晉司馬昭、北魏拓跋珪、隋楊忠、唐李虎、宋趙匡胤、遼阿保機、西夏李繼遷、金阿骨打、元鐵木真、明朱元璋、清努爾哈赤等歷代開國皇帝,或後世追認的祖先為帝王的宗廟,皆被追加「太祖」廟號。用作廟號的「太祖」,其「始祖」的含義日漸淡弱。
總之,「太祖」一詞,最早是與「始祖」同意,表示一個族的祖先。後來逐漸作為帝王的廟號。
三、「高祖」釋義及用作皇帝廟號
「高祖」原是某人對其四世祖,即自己父親的祖父的血緣稱謂。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祖」有時還被賦予「遠祖」之義。顧炎武的《日知錄》、閻若璩的《潛邱札記》,都先後指出了這一現象。
秦漢以後,「高祖」在用作親屬稱謂的同時,逐漸被用作皇帝宗廟廟號。「高祖」用作皇帝宗廟廟號,始於三國魏明帝。魏明帝追加其父魏文帝曹丕的宗廟廟號為「高祖」。此後,西晉司馬懿、南朝宋劉裕、梁朝蕭衍、陳朝陳霸先、北魏拓跋宏、北齊高歡、北周宇文邕、隋楊堅、唐李淵、後晉石敬瑭等歷代帝王宗廟,皆被追加「高祖」廟號。
「太祖」、「高祖」廟號有無地位尊卑之別?從最初並採「太祖」、「高祖」作為皇帝宗廟廟號的三國曹魏來看,在魏明帝和眾臣僚的觀念中,「太祖」的地位,似尊於「高祖」。魏明帝君臣雖比較嚴格的遵循儒家典籍有關記載,以曹操為皇家宗廟「始祖」,曹操之前三世祖先宗廟,親盡迭次遷毀。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被追認為皇家宗廟太祖,無疑是因為無論就宗法行輩,還是生平功績而言,都高於其子曹丕。其後,北魏、北周分別追加道武帝拓跋珪、文帝宇文泰太祖廟號,孝文帝拓跋(元)宏、武帝宇文邕「高祖」廟號,雖似皆表明「太祖」尊於「高祖」。
但也有例外,如南朝劉宋追加開國皇帝劉裕「高祖」廟號,而追加其子文帝劉義隆「太祖」廟號,且後來的南朝梁、陳,北朝的北齊,及後來的隋、唐、五代後晉,皆唯有「高祖」廟號,而未有「太祖」廟號,似表明某些朝代統治者的觀念中,「高祖」尊於「太祖」。
四、廟號和諡號:劉邦的正確稱謂
所以,如果你不(有)幸穿越回漢朝(西漢、東漢),在稱呼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時,不能張嘴閉嘴地說「漢高祖」。輕者,周圍的人會嘲笑你沒文化;重者,如果有人較真的話,亂改先帝的諡號、廟號,可是大罪重罪。那麼,究竟該怎麼準確的用禮儀稱謂稱呼劉邦呢?
前面說過,劉邦的廟號是「太祖」;因為他有建立漢朝的偉大功勳,功最高。所以,他去世後,漢惠帝和群臣給他擬定的諡號是「高」。也就是說,惠帝以後的漢朝人稱呼劉邦,嚴謹、完整、合乎禮儀的稱謂,也是書面語(比如你給皇帝寫的奏章、文書類)常用的稱謂,是「太祖高皇帝」。部分書面語或大部分口語,可以簡略稱為「高皇帝」、「高帝」、「漢太祖」等。司馬遷稱劉邦為「漢高祖」,實際上是混淆劉邦「高皇帝」諡號及「太祖」廟號,二者各取一字,拼湊成「高祖」。沒有因言獲罪,既屬僥倖;似乎也從側面反映出,西漢中期以後,即便統治者,對其祖先的禮儀稱謂,也不是那麼較真和嚴格了。畢竟,《史記》可是漢武帝親自審閱過的。
司馬遷獲罪,是因為他替李陵辯護,忤逆漢武帝,而不是說錯了劉邦的稱謂。於是,「漢高祖」這一稱謂,也就稀裡糊塗地被後世沿用,成為習慣用語了。
參考文獻
1.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 (清)顧炎武撰、(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4. 張舜徽主編:《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