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是一本經典之作,書中描述的人物大多都成為了歷史知名人物,其中最著名以及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可能就是潘金蓮了。
潘金蓮是歷史上有名的美女,在《水滸傳》和《金瓶梅》中都把潘金蓮描述成一個美麗動人的女子,但名譽不好。在大家的眼中,潘金蓮是個不守婦道的人。
01、
《金瓶梅》中描述潘金蓮出生於貧苦之家,幼年父親去世,和母親相依為命。由於家境貧窮,潘金蓮年僅九歲就被賣給了大戶人家當家妓,其實就是賣身給大戶人家,做牛做馬,為大戶人家服務。
在三國時期,曹操攻打張繡,成功入城後,第一句話就問:「此城中有妓女否?」其實,曹操口中所說的妓女就是家妓的一個大類。
可見,潘金蓮年僅9歲就淪為了別人家的專屬妓女,經歷萬分悽苦。後來,潘金蓮又被賣到另一個財主大戶的家裡,但由於潘金蓮長相漂亮,受到財主家女主人的嫉妒和排擠,最後嫁給了「身材矮小」的武大郎,在婚姻期間,又與當地的風流人物西門慶有染,併合力把武大郎謀害了。
這是《金瓶梅》中的描述情節。
但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潘金蓮和武大郎這兩個人物呢?如果有,是否像《金瓶梅》中所描述的那樣呢?
根據可靠的歷史描述:
大郎武植,山東清河縣武家村人。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少年得志中了進士,在山東陽穀做了知縣。
由這個描述可知,武大郎是個能文能武,才華和外形兼備的男人。然而,為何流傳到民間的武大郎的形象變成了矮窮坨呢?
02、
這要拜武大郎的同窗好友所賜。武大郎在當地是個知縣,他的同窗好友因發展不順,心情不暢,大老遠找到武大郎,希望得到武大郎的幫助。見好友遠道而來,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武大郎盛情款待,使好友受到了充分的尊重。
但過段時間後,武大郎便不再現身,杳無音信,同窗好友認為自己被輕視,心生恨意,一氣之下,回到老家。
他後來杜撰了許多關於武大郎的故事,意圖就是詆毀武大郎的形象,發洩心中的不快。這位同窗好友心眼不大,但有些才華,他懂得人喜歡讀故事的心理,把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蓮和西門慶聯繫在一起,又故意把潘金蓮描繪成偷情的女人,極盡貶低之能事。
這些故事逐漸流傳開來,武大郎就慢慢變成了一個賣大餅的小矮個。
其實,武大郎得知同窗好友生活落魄,在好友返回家鄉的路上,他就派人送來了銀兩和一些生活用品,好友回到家,得知了武大郎的這番好意後,後悔不已,但污衊的故事已經流傳開來,他也沒有辦法,就這樣,武大郎的形象就受到了扭曲。
03、
在武家村有武大郎的墳墓,他的屍體被挖之後,經過考古專家對武大郎骨骼的認證,武大郎的身高至少有178釐米,根本不是廣為流傳的小矮個。
而歷史上,真正的潘金蓮是一位大家閨秀,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知書達理,和武大郎也是才子佳人,恩愛有加,兩人先後生有四個孩子。
目前,武大郎的後人還生活在世上,居住在河北省清河縣一個叫武家那村的地方。他叫武雙福,是武大郎的第二十四代傳人,武雙福的存在也直接印證了金瓶梅中的虛構情節。在金瓶梅中,武大郎和潘金蓮並沒有後代,顯然這不符合事實。
武雙福對自己的祖先武大郎被後代人所誤解,感到十分痛心。他想讓世人知道,武大郎並非公眾眼中的那般不堪的形象,還自己祖先一個清白之身。
其實對於歷史人物,很多都有曲解,這來源於一些小說的流傳。比如《三國演義》當中,把諸葛亮描繪成一個無所不能的聰慧人物,把周瑜描繪成一個「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催人物。然而,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我們受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廣泛影響,就形成了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印象。
對於小說,其中所描繪的人物或者故事情節和真實的歷史,有時出入很大甚至大相逕庭,我們看小說應該把它當作一部精彩的故事來看,而不應該當作真正的歷史。把小說當作茶餘飯後消遣的一種工具,也未嘗不可。
04、
想得到真正的歷史真相,需要我們多方考察證據,把所得到的證據前後對比,看是否有矛盾,是否相一致,綜合比對後,才可能得到事實真相。但有時,我們所能得到的紙質材料,所流傳下來的可考證據也並非可以相信,因為歷史是為勝利者所書寫的。
統一口徑的行為是歷代的將相王侯喜歡做的事情,每個人都喜歡被歌頌,即使惡貫滿盈的人,也希望流芳百世。所以,對於歷史證據還要進一步考察是否有被篡改的痕跡。
由此來看,想得到歷史的真相,還真得下一番功夫。對於《金瓶梅》這部小說來說,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形象就完全被扭曲了,畢竟有武大郎的後代還存在世上,有相關史料可以綜合對比。
所以,從尊重史實的角度說,還原《金瓶梅》的真相,給武大郎和潘金蓮以清白之身,就是尊重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