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意境 - 金國勝公共藝術作品精選

2021-02-19 中國公共藝術網

中國公共藝術網 [CPA-N] 是中國公共藝術第一門戶網,擁有全球豐富的公共藝術資源,提供公共藝術徵集、招標及作品設計、落地服務,公共藝術諮詢服務,承辦公共藝術活動。[CPA-N] 是以介紹、研究國內外公共藝術為宗旨的權威性、公益性、學術性資訊平臺。

投稿通道:cpa-net@qq.com

聯繫電話:010-52328058

通訊地址:中國北京市朝陽區朝陽路69號財滿街財經中心1號樓1單元802

郵政編碼:100025

---- ★ ----


金國勝

金國勝, 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研究 生班畢業。現為紹興文理 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院學術委員, 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雕塑學會會員,全國城市 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註冊雕塑家。

長期潛心城市雕塑、公共藝術景觀的 創作設計和教學。作品入編《中國雕塑名家》 辭書。2009年應韓國祥明大學邀請赴韓 訪問並參加藝術作品展。編著教科書 《公共藝術設計》、《室內 陳設藝術設計教程》出版發行。 

創造意境 - 金國勝公共藝術作品精選

文 | 金國勝

公共藝術也叫環境藝術雕塑,是一門研究人文空間環境的藝術。人文精神有時往往是抽象的、象徵性的意識形態,作為人文景觀環境的營造手段和構建必須藉助有形的「載體」來體現,通過「載體」共同構建而成的人文景觀空間,這就是公共藝術的魅力。人們置身其中便是一種情感的歸屬、依靠和文化認同感。「載體」 猶如一本本形象的史書,無不記載著歷史,默默地向人們敘述時代的成長過程,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讓後人領悟到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

公共藝術對於城市形象個性的形成、城市文化的形成、城市美的形成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無論從歷史的還是現實的角度去評判,都無法抹去其承載的重要地位。從其空間構成實質分析,多方面顯現其重要使命。

 


《樹藝》材質:青銅,浮雕,創作年代:2002年。

首先體現在公共藝術與建築空間;就建築本身而言所包涵的空間都是「虛」的,虛的空間正是有用的空間,並且具有顯著的功能性、目的性。相反,公共藝術、雕塑的空間結構中,自身的空間是實的,它和建築完全不同,雖然有的大型雕塑,內部也可能有空間,但不是雕塑的主要表現功能,大多數雕塑的實體本身只是作為雕塑的第二空間表現而存在的元素,是沒有功能的空間。建築空間與雕塑兩者是虛實關係,形成城市大空間、大環境的審美意韻。在這種情況下,假如不存在的話,這空間就會崩潰、出現某種微妙的空疏,就變成似乎在何處突然裂開個大洞的乏味的空間了,也正是這種關係,使雕塑在建築空間中得以永遠的「寶座」地位。

其次是體現在公共藝術與城市文明;公共藝術的出現與發展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現代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人類在創造自己文明的同時,對於藝術美的追求也不斷在進步,發達的現代大都市中,在擁擠的人群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們中間更有預示著各種精神象徵的紀念雕塑,它們是有靈魂且靜止的,它們是精神的象徵,是人類文明的縮影,它們抒發著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對過去的懷念,精神的寄託。已經成為我們都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論是表達紀念、主題、裝飾還是陳列,它們已經是這個城市的組成,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的元素,儘管公共藝術只是環境藝術景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它的作用卻已經不能用公共藝術一詞來概括,在人類精神世界裡,一種在現實中物化的象徵,寄託的是懷念、是力量、是人類不屈不撓的創造精神。

最後體現在公共藝術與城市的影響力;公共藝術的某些特性明顯區別於非公共藝術,它必須具備高度的公共性,是作為客體存在於公共環境中,其欣賞者才是公共藝術的主體因素,公共藝術不完全是個人的藝術行為,他必須服從於公共環境所需要,服從於公眾的審美需要、情感取向。但當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受到公眾的廣泛好評和讚嘆,成為公認的經典之作,成為地區性、全國性乃至於全球性具有影響力的標誌後,其主體地位將大幅度的提高,欣賞者更多的置於客體地位,對其進行觀摩和瞻仰。

金國勝2016.7 

 

《花季》材質:木雕,規格:高98㎝,創作年代:2010年。

 


《運河縴夫》規格:高190㎝,材質:青銅。創作年代:2003年。

 


《張杰先生》規格:高290㎝,材質:青銅。創作年代:2010年。

 

《茶館》規格:高180㎝,材質:青銅。創作年代:2014年。

 

《蔡元培》規格:高265㎝,長410cm,材質:青銅,創作年代:2015年。 


(左)浮雕《酒的傳說》。材質:玻璃鋼仿銅。規格:高720cm×寬600cm。創作年代:2012年。

(右)《天書》。材質:大理石。規格:高1300cm×寬918cm。創作年代:2014年。

 

浮雕《藝韻》。材質:鍛銅。規格:高330cm×寬660cm。創作年代:2014年。 


浮雕《射手》。材質:砂巖仿石。規格:高330cm×寬900cm。創作年代:2014年。


《戒珠》規格:高160㎝,材質:花崗石。創作年代:2015年。


 《錢鏐平亂》規格:高260㎝,材質:花崗石。創作年代:2015年。


《同舟共濟》規格:高260㎝,材質:花崗石。創作年代:2016年。


《過門不入》規格:高260㎝,材質:花崗石。創作年代:2016年。


 《打陀螺》、《鬥雞》、《推鐵環》。規格:高160㎝,材質:青銅。創作年代:2016年。

--

:: 中國公共藝術網出品 ::


website:www.cpa-net.cn

e-mail:cpa-net@qq.com

--


微信號:cpa-net

涉獵全球藝術前沿資訊

創想公共藝術未來

點擊右上角"..." 「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點擊「查看公眾號」-「查看歷史消息」閱讀往期信息

Posted images are the property and copyright of their respective creators and/or owners. If you own the copyright to an image displayed on this WeChat and would like the image to be removed, please contact us. / 中國公共藝術網及下屬各平臺發布的任何文本、圖片、圖形、音頻和視頻資料產權或版權均歸屬各自的創造者或業主。如果你擁有版權的信息資料顯示在了中國公共藝術網或下屬平臺中,且你並不喜歡這樣,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意象·自然-天工開悟·當代公共藝術主題展在京開幕
    日前,由中國園林博物館主辦,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協辦,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公共藝術與設計研究中心擔任學術支持的「意象·自然-天工開悟·當代公共藝術主題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數十位藝術家的雕塑、裝置、材料、影像等作品悉數亮相。
  • 意境深遠——樸學油畫作品
    2004年「山東第三屆油畫精選展」「山東油畫展」,銅獎。2003年參加「全國第三屆油畫展」;參加「中國第二屆全國畫院展」。2002年在香港舉辦「第二次管樸學油畫展」。2001年參加由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舉辦的「2001年北京新世紀國際婦女藝術大展」,參加「中國當代女畫家聯展」在倫敦。2000年在臺灣舉辦「管樸學油畫個人展」,臺北。出版《管樸學油畫精品集》。
  • 藝術設計:淺議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公共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作為當代的公共藝術設計來說,首先應當明確傳統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按照具體的設計要求,儘可能將這種傳統文化表達和呈現。本文以公共設計中的廣告設計和公共建築設計,探求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公共藝術設計中的運用。一、傳統文化和公共藝術設計的相關概念首先是傳統文化。
  • 揭秘大興機場公共藝術作品,簡直就是一座藝術殿堂
    這座每年將迎送億萬賓朋的機場,是一座人文機場,更是一座藝術殿堂,它將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藝術館。著名藝術家袁運生、旅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盛姍姍以及徐冰、費俊、朱鉳、王中、邱宇等多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共同為大興國際機場奉獻了20餘件(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此外,還有更多作品正在陸續成為機場多個空間內人文氣息的載體。
  • 公共藝術應關注未來,並不忘傳統
    我們的國際公共藝術協會的宗旨主要是進行全球的地方重塑和場所的創造,它涉及到世界上多個區域。我們可以進行比較研究,看各項研究的對比價值;我們能夠了解通過藝術進行場所的創造和改造,這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境和構架當中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有一些案例,反映出在不同的區域文化當中會有一定的不同的價值觀。我們要通過人口學、文化、地理以及共同的比較來看這些價值的不同性。
  • 臺灣公共藝術:「公共」+「民眾」+「藝術」
    那於是要結合水,公共藝術跟城市人文的關係,也要強調民眾的親身體驗,體驗湖跟水的特殊狀況,強調互動性。其實關鍵時候,關鍵時,當你落地這個計劃書裡的時候,就是你必須交給回應所做的。再看看目標進行,藝術的生產行為。也就是說,他必須在限制創造,選擇內部人修葺的造簡,讓其開放、可即興,多元性,他選擇地基過道,湖水跟場地。
  • 江大美院 || 公共藝術公藝人公藝品
    江大有公共藝術系用獨特的匠心打造藝術作品用優秀的成績為校爭光公共藝術源於生活,優化生活藝術並不是天上觸不可及的繁星公共空間裡的一切都是藝術的誕生小到公園裡的長椅,大到一座建築讓我們進入公藝作品裡遊中國園林,看枝頭鸚鵡賞星賞月,訪古問今
  • 全球很受歡迎的18個公共藝術作品
    公共藝術(英語:Public art)可以以任意媒介創作,是指放在公共空間、面向公眾開放的藝術作品。
  • 悅來公共藝術展開幕 十件藝術作品齊亮相
    人民網重慶11月18日電(陳琦 劉敏)一部手機、一個皮箱、一個鑰匙扣都是一段故事,並成為藝術的一部分。17日,悅來公共藝術展的第十件作品《重慶悅來中軸線計劃 》落成,進行封箱儀式 。至此,悅來公共藝術展的十件藝術作品齊亮相,並永久地放置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周邊環境中。
  • 2019全球最佳公共藝術作品
    從紐約時代廣場到巴黎小皇宮,過去的一年裡,藝術家們用新穎的公共藝術作品吸引著全球藝術愛好者的關注。這些意蘊豐富的雕塑、直擊心靈的燈光裝置和令人大開眼界的壁畫,在令觀者肅然起敬的同時,也激發著圍繞身份、政治、氣候變化和社群等議題的深刻討論。
  • 以藝術引領美好生活「探索萬物」國際公共藝術展在深圳舉辦
    匯集來自不同國家當代藝術家作品的題為「探索萬物」的國際公共藝術展12月6日在深圳拉開帷幕。多場次關於生活美學、藝術創造、創意時尚的交流活動也將同期舉辦。↑「探索萬物」國際公共藝術展開幕式現場。據悉,本屆藝術展是由鵬瑞集團旗下「灣匯」主辦的「探索萬物藝術季」的重要部分,既包含了科技賦能後的「勞倫特布朗、C++新媒體藝術團體、千核科技」沉浸式藝術體驗專場,也集中呈現了國內多名當代藝術家作品,同時「灣匯」將其與商務辦公區、萊佛士酒店等代表現代灣區生活的風尚相融互通、相得益彰,讓參觀者體驗到俯首即是藝術的光斑,左右採獲生活的美好。
  • 北京冬奧組委面向全球徵集公共藝術作品
    【解說】7月9日,北京冬奧組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向全球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公共藝術作品徵集公告。活動現場,北京冬奧組委專職副主席、秘書長韓子榮宣布本次公共藝術全球徵集活動正式啟動。  韓子榮表示,本次全球徵集活動以「點染冰雪 凝鑄冬奧」為主題,旨在用公共藝術語言充分體現「純潔的冰雪 激情的約會」的冬奧願景。
  • 以藝術之光,創造城市之美——寶龍酒店藝術博覽會第八站將在渝啟幕
    重慶2019年10月14日 /美通社/ -- 以」悅未來,術生活「為主題的寶龍酒店藝術博覽會,始終致力於以藝術之光,創造城市美好生活。2019年首站於青島城陽寶龍福朋喜來登酒店啟航,陸續在寶龍酒店集團旗下酒店展開全國巡展,在綻放七站城市繁華,積累豐厚經驗後,寶龍酒店藝術博覽會此次來到巴文化的發源地 -- 重慶合川。
  • 公共藝術作品亮相校園
    近日,重慶文理學院教育學院學生在公共藝術作品《一朵白雲》下拍照留念。公共藝術作品展由該院2016級學前教育系100多名學生,考察校內各個特殊公共空間的功能特點,或就地取材,或利用日常廢棄材料因地制宜製作完成,創作出《小憩》《這不是一本書》等16件作品,使觀眾以全新的藝術視角去體驗與感受。陳仕川 攝《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07日第3版
  • 盆景創作也要以意境創造為藝術造詣的極致
    ,這個在中國美學界探討了兩千多年的詞彙,的確有著非常深邃的內涵,而以書畫界應用最為廣泛,古人論書法時說「有意境,則成高格,無意境,則成奴書」。雖論書法,盆景亦然,看看全國展獲獎的作品,特別是近年來獲獎的作品,莫不氣韻生動而意境幽遠,但我們怎樣才能將藝術家創作盆景作品時所追求的意境發揮到極致呢?
  • 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面向全球徵集
    7月9號,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公共藝術作品徵集公告正式面向全球發布。邀請全球藝術家用藝術語言體現冬奧理念,共同打造奧運文化遺產,推動公共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為歷史留下最生動的形象記憶。請聽記者鯨澤的報導。
  • 北京冬奧組委向全球徵集公共藝術作品
    2020年7月9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組織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向全球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公共藝術作品徵集公告,邀請全球藝術家以「點染冰雪 凝鑄冬奧」為主題,以雕塑為形式,體現冬奧理念,共同打造奧運文化遺產,推動公共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為歷史留下最生動的形象記憶
  • 2020那些精彩的公共藝術作品
    國際公共藝術研究中心引領公共藝術發展潮流,發布公共藝術規劃,公共藝術教育,公共藝術研究,影視聲光藝術,城市雕塑文化藝術,空間展示藝術,園林景觀藝術
  • 公共藝術作品著作權的保護及利用
    三、公共藝術作品的合理使用前述的案件所涉及的侵權行為,是對雕塑作品的抄襲模仿,但在著作權法中,並非所有的模仿行為都會構成侵權,這是因為法律中規定了「合理使用」制度,對此創作者們也要有所了解。「合理使用」是基於對公共需求和個人權利的平衡所設。
  • 用公共藝術創新大城生活,南京華僑城這個展覽有創意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阮昕 記者 劉偉娟)11月9日,在南京華僑城藝展中心,「必要的空——此岸:OCAT南京公共藝術計劃·2020」開幕式舉行。現代快報記者獲悉,此次展覽展出了12位藝術家的18組作品。這些作品不作集中擺放展示,而是融入自然和環境中,與前來觀展的人「自由對話」。